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敦煌是什么梗,以及敦煌来的是什么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敦煌是什么意思?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你是敦煌来的吗 什么意思
意思是敦煌壁画多了,它的谐音就是逼话多了,所以意思是废话多了。当今最火的一句话。
【提问】“敦煌”是什么意思?老是看见有命名问“敦煌”的。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也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 “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历史:
在中国的大西北,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敦煌,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古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曾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
为什么以敦煌为名?敦煌是什么意思?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经济在敦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2001年敦煌机场主体工程扩建完工,将对敦煌旅游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敦煌市决定在市西肃州乡建设新城区,向西发展与七里镇(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联成一体,远景规划30万人口,以此来推动敦煌市城市化建设,但这样的城市扩张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住。去过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城市扩张;人口增加;过量采水,后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于近几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党河上游肃北、阿克塞两县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党河水已经无法满足三县市的需求。敦煌党河桥下黄沙随风而起象一条黄龙顺着河道窜腾而下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条河道已经多年没有流过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观月牙泉已面临干枯。前几年,有人提出“引哈济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济党”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对,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甘肃更脆弱,“引哈济党”工程最终被否决。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汉穿小鞋,应建立地级市发展敦煌,我们应该想想一个年生产总值10亿元,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县级城市,再去负担一级政府开销,财政补贴都没着落谈何发展,1997年由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游经济特区,享受特殊政策已经多年,事实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高行政级别就能解决。柳敦铁路建设已经论证多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想参与建设,但实地考察和论证后都闭口不谈了。为什么,因为看不到这条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就算建设起来了,庞大的铁路运营、养护资金谁来出。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不但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而会拖垮地方经济。
关于如何发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谈敦煌发展,的确有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敦煌发展,不能单纯以城市品牌来硬性加固城市规模,我觉得应该有个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认识。城市需要发展,人民想往富裕,这是最基本的发展愿望。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环境允许的基础上,敦煌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失去这一根本的保证,世界文化遗产将毁于一旦。
发展敦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敦煌的发展对全省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们首先应客观现实的对待。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敦煌,敦煌发展起来了,甘肃旅游经济发展就有了后劲和动力。
敦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敦煌郡。
敦煌,甘肃省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
旅游资源:
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民,特别是佛教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
滑沙节
每年的6月1日,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体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滑沙节。滑沙是在鸣沙山下山的一种玩法。
晒腰腿
鸣沙山沙粒纯正,不含尘土,热沙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每年六月六,有腰腿病患者,熬好乌鸡汤,备上老黄酒,正午以后,来到鸣沙山下的沙梁上,喝汤、饮酒,然后用热沙埋住腰腿部,头上打伞遮凉,让身体在烈日下暴晒三个小时左右。
敦煌什么意思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后,成为中原地区与各国交流的口岸。汉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仅仅四千万。当时有长安、泉州、敦煌三大都会之称,可见敦煌在汉代的繁华程度。整个汉魏之际,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日渐兴盛,敦煌一度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敦煌在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乌孙、羌族、党项、突厥、回胡等民族所占领和统治。敦煌长期以来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汉文化为主体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着独特的风格,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说彻底改变敦煌历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洪水。洪水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敦煌城荡然无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随波而去,导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历史断层,形成了很多敦煌学研究的悬案。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敦煌(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当时的敦煌人口已经少的可怜。雍正四年(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现在敦煌可以见到很多以甘肃地名为名的村庄,如:兰州村、肃州乡、会宁、清水、合水、兰亭、高台、漳县等等。
目前,敦煌总人口18万,耕地24万亩。2000年财政收入7268万元,当年财政支出9420万元,从以上数字看敦煌市的经济情况和其城市品牌极不相称。农业、旅游是敦煌的两大支柱产业,但这两大产业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形成敦煌经济强势。农业是敦煌的传统产业,金皇后(甜瓜)、李广杏、鸣山枣等特产享誉省内外。但仅仅24万亩耕地(就算全是高产田)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资源制约着敦煌农业发展。敦煌旅游在甘肃全省旅游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约着旅游的发展。
关于敦煌是什么梗和敦煌来的是什么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