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阿三什么梗(背后的屈辱历史一言难尽)

是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贬义称呼”这一称呼承载了当年中国所经历的一段屈辱黑暗历史”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屈辱象征之一,这里的巡捕最初都是西方人担当,华人巡捕渐渐多了起来。华人很看不惯他们为虎作伥的嚣张样子“在1888年国人刊行的一本《游沪笔记》中提到印度巡捕”华人呼为红头苍蝇,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

说到“三哥”或者“印度阿三”,大家都会想到印度人,现代人提起“阿三”更多的还是调侃意味居多,毕竟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印度人是个神奇的种族。大多人不知道原本的“阿三”是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贬义称呼,是阿SIR的音译,完整的称呼其实是“红头阿三”,这一称呼承载了当年中国所经历的一段屈辱黑暗历史,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屈辱象征之一。那么这一称呼具体是如何来的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许多列强国家都曾在旧中国进行过殖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宫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圆明园路一带)以南之地,准英国商人租地建屋,后称租界,也就是英租界。上海租界既然是“国中之国”,自然要有武装力量及其他镇压工具,这便是万国商团、舰队水兵与巡捕。

这里的巡捕最初都是西方人担当,随着扎根愈深,华人巡捕渐渐多了起来,殖民者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开始从英殖民地“进口”印度籍巡捕。印捕基本上是来自印度西北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族人,他们大多身材魁梧、脚登皮靴、头缠红布,脸色黝黑。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爪牙”,整天警棍乱舞,华人很看不惯他们为虎作伥的嚣张样子,在1888年国人刊行的一本《游沪笔记》中提到印度巡捕“面黑如漆,头缠红巾,华人呼为红头苍蝇”。

而什么时候华人称他们为“阿三”呢?上海人喜欢加“阿”字作为称呼,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1909年《申报》刊载的一部名为《夜花园》的小说中,首次正式出现了“红头阿三”的称呼,不过既然能有了正式称呼,想来这样的称呼在民间也传了多日。可印度巡捕也仅出现在租界,为何“红头阿三”的称呼在上海皆知呢?

这与印捕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有关,不仅是殖民者雇佣印度人,还有其他机构权贵等也流行雇佣印度巡捕,不仅是为了安保,也是为了彰显权力和地位。自此头缠红布的印捕形象成为当时上海的一道特殊城市景观,变成了公共租界的一个符号象征,但这样的符号象征并不是褒义,因为印度巡捕行为粗暴,态度蛮横,经常手执大棒,驱赶和殴打华人,这给许多华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反感厌恶。

“红头阿三”不是褒义词,这是可以肯定的,但其来源说法却不唯一,一是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在华人看来,洋人,尤其是印度人,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二是因为印度人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I say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所以才有了“阿三”的称呼。三是音译说,巡捕被称呼为SIR,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合起来,有了“阿三”。

四是地位说,印捕进入租界巡捕房的时间晚于西捕、华捕,在上海人心目中其地位要低于后两者,但实际上,印度巡捕的地位在殖民者心中,还是高于华人巡捕的,体现在薪资通常是华捕的一倍,晋升也比华捕更快,所以这一说法不太立得住。直到全国解放后,“红头阿三”就流传全国。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