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要用5头马去换6头羊
因为马和羊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只有需要才能成为价值,所以如果我需要的是羊的实用价值,而不需要马的,那么我就可以用马去换羊,这样我得到了羊的使用价值,而换马的人得到了马的实用价值,各得所需
这是换的原因,至于为什么是五匹马去换六头羊,这是交换价值,这一般是根据市场价值来衡量的,这里,五匹马的交换价值等于六头羊
换主播了 是什么梗
换主播了是一种调侃的意思,就是这个主播直播内容突然改变,画风不一样了,给人一种换人的感觉,就有被调侃是不是换人了,换了一个主播
互联网中的一档节目或活动,从策划、编辑、录制、制作、观众互动等一系列工作大多由主播负责参与,并由主播本人担当主持工作。网络主播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职业,一个优秀的网络主播一个人常常要面对线上数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观众,并且实时与线上观众交流互动。
网络主播按照内容分为秀场主播、游戏主播、其他主播,秀场主播和游戏主播居多,其他主播形式较少。随着国内网络主播行业的蓬勃发展,视频直播行业及游戏产业的推动,网络主播的分类以及直播的形式会更加丰富多样。
你会选择用一个人的命去换五个人的命吗?
著名的电车难题,一辆失控的电车经过一座天桥,前方有五名正在轨道上的施工人员即将遭到碾压,你站在天桥旁边可以控制电车轨道换到另一条岔路,这条岔路上只有一个施工人员,实验表明,有90%的人会选择拉下控制杆,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换取五个人的生命。
实验升级!你站在天桥上,迎面驶来失控的电车,此时没有可转换的轨道,但是天桥上有一个200斤的胖子,你把他推下天桥就可以阻止电车救下前面的五个人,这次的实验,只有10%的人会选择牺牲一个人去救下五个人。
电车难题触碰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却又抛弃了生命皆平等的伦理观点。对于功利主义来讲,五个人的生命价值总归大于一个人,大部分的道德决策是依据“为最多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这两组实验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但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人们总是习惯把道德上认为正确的作为依据,在第一个实验中,大部分人会像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实验中,道德又占据上风。
行为和结果虽然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行为角度来讲是因为杀人而使其他人获救,而从更看重结果的角度来讲旨在救人而非杀人,人的行为和结果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如同《三体》中黑暗的太空战役,同行的五艘太空战舰都想要获得唯一的生存机会而选择消灭其他人,若非罗辑的执剑威胁奏效,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就将成为人类唯一的火种,那么他们的行为会被所有人认可;但由于地球上的人也活了下来,他们的行为就存在较大争议,甚至被判有罪。这或许就可以理解为道德和伦理的量子纠缠,有人的地方这种纠缠将永不停歇。
火车压到五个人,如果改道,只压到一个人,怎么选择,我记得反映了一个哲学问题,是什么
解读哈佛--行为选择的道德困境
--解读哈佛桑德尔教授公开课之一
火车疾驰,司机在驾驶室里悠闲地喝着咖啡,一抬眼,猛然看见五个人正在前方铁轨上干活,按警铃,没响,拉手刹,失灵,眼看就要撞上这五个人,突然发现不远处铁轨有个分岔,岔道上站着一个人。是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还是继续开下去,撞死五个人?如果你是火车司机,会怎样选择?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自己的公开课“正义应该怎样做?”中,开篇设想的场景。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是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公众知识分子之一,他致力于“公民教育”,深信任何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积极参与和善于思考的公民精神。桑德尔教授认为所谓的政治哲学,就是诠释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基础,就是不停地追问我们行为选择的背后,为什么要这样做?道德依据是什么?
对桑德尔教授提出的这个场景,大多数人都会轻松地做出选择:转向岔道,撞死一个人。如果无法避免亡人的悲剧,只能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进行抉择,那为了五个人能活下来,牺牲一个人是值得的。其背后的道德依据是:做法是否正确,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我们选择这种行为的结果。牺牲一条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结果是合算的,是道德的,那转向岔道的行为选择就是正确的。这种只关注结果的道德原则,姑且称之为结果主义,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就是在结果主义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让我们再设想第二个场景:火车失控向前疾驰,警铃不响,刹车失灵,前方没有岔道,火车向铁轨上干活的五个人撞去,此刻,你正在铁轨旁,身边还站着个大胖子,把胖子推到在铁轨上,硕大的身躯可以停住这列火车,但胖子会命丧黄泉。推,还是不推,你又会怎样选择?
如果按照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应该把胖子推到铁轨上,同样是牺牲一条生命,拯救五条生命,结果是道德的,选择推胖子的行为也应该无可厚非,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一个场景中就是这样选择,这样做的。然而,面对后一个场景,我们大多数人会对胖子“下不了手”,在前面是正确的做法,放在后面就感觉不对劲了,问题出在那?
在后一个场景中,我们不仅关注了行为结果,也关注了行为本身,关注了行为的过程。其背后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行为,与行为结果无关,只与行为本身或行为过程有关。关注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姑称之为“过程主义”,它宣称:如果行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不道德的。我们不能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滥杀无辜,我们之所以对胖子“难以下手”,是因为胖子是“无辜”的。
二个场景,同样是在一条生命与五条生命之间选择,结果一样,过程不同,行为选择就有了变化。我们发现:行为结果有道德,行为过程也有道德,而且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并不依附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而存在,二者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不能凌驾于行为过程的道德原则之上,我们不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对少数人的利益,胡作非为。因为,“胡作非为”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们之所以对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一个换五个”的结果,而是不能认同这样“换”的方式。
换一个事例,就会更能清楚地认识这样的区别。
一个医生要照顾六个车祸病人,五个病情中等,一个危重,如果医生把一天的时间,照顾五个病情中等的病人,就能救活这五个人,但那个病情危重的会死去;用一天时间照顾病情危重的病人,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另外五个人会因病情加重而死去。如果你是医生,你会如何选择?
放弃一个病情危重的生命,去拯救那五个生命,大概是多数人的选择。这里,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帮助我们做出了抉择。
如果这个医生,面对着五个车祸后的病人,每个病人都有一个身体器官损伤,需要立即移植,否则就会死亡,但找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这时,隔壁病房来了个体检的健康小伙子,正躺在床上休息,为了拯救五个生命,医生能不能从这个小伙子的身上,取出需要移植的五个器官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过程主义的道德原则告诉我们,我们杀害一条无辜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无论为此拯救了多少条生命,事情的道德与否和结果无关,只在行为本身。
由此看来,人类行为选择是否正确,既要看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要看行为过程的本身。只看结果,不讲过程,可以成为“不择手段”幌子;只讲过程,不讲结果,也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当我们为了增进大多数人的所谓“社会福利”,而牺牲少部分人的所谓“个人利益”时,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地进行“强制”呢?结果主义与过程主义,在什么情况下,谁更优先?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道德困境。
当我们用政治哲学的眼光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会让平常熟悉的行为变得陌生,会让“想当然””和“理所当然”离我们远去,这不是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信息,而是它在引导我们用新的视角或方式,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政治哲学会让我们疏远过去的惯例、约定的习俗、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判断,一旦熟悉的事情变的陌生,它就永远地和以前不一样了。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的境地,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行为选择的答案中,这此答案就是我们的生活。
人字拖一打五是什么梗
人字拖一打五是指一个人对阵五个人。相信大家都看了山东服装职业学校的女生与男子已领证但女生又在学校找男朋友被发现的事情,因此男子男子骑了三天三夜的共享单车去学校找女生讨要说法,而这一去就成了为爱冲锋陷阵的勇士。男子到学校后翻过围栏找女生,没想到被女生在校男友叫来了几个同学一起围殴男子,随后就在学校上演了1V5的对抗战,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围观,最终穿着人字拖也战胜5人,在学校被警察和保安狂追。人字拖一打五这个梗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