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朱棣起兵输给谁啦什么梗的简单介绍

更是在初期战事稍稍失利就换上了朱棣的神助攻李景隆。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够顺利击败坐拥明朝江山的朱允炆,第一、燕王朱棣当时躲过了梅殷;朱允炆手下的将领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一)、燕王朱棣躲过了梅殷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大将梅殷。...

朱棣从北京起兵后,曾输了一仗,是谁指挥那场战争的

是东昌战役。

官兵是盛庸指挥,而燕军是由朱棣亲领,张玉随驾、战死于朱棣马前,朱棣被围,幸得朱能救驾。

靖难初期,建文帝以耿炳文为将,失败后,又以李景隆为将,此人蒙蔽圣听,大败于朱棣,不过其后朱棣沾沾自喜,燕军上下皆以为夺天下易如反掌,滋生轻敌心理。

建文帝撤免李景隆大将军职务,采用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率兵北伐,于沧州城外兵败,盛庸随后退军至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此役燕军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明惠宗朱允炆为什么会输给自己的四叔?

朱允炆当时开始撤藩的时候,其实也预估到了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那就是他的亲四叔,燕王朱棣,然后就是宁王朱权。所以朱允文打着亲戚的名号,行着撤藩的事实。但是她有一点做的很有问题,在刚开始撤藩的时候,朱棣的手下已经只有几百人的卫队了。这个时候拿下朱棣应该是最简单的。不过朱允文并没有拿朱棣先下手,而选择别的藩王下手了。这就给了朱棣以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策划和准备,包括兵马的招募和训练,武器的准备。这是朱允文第一个错误。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招牌起兵造反之后,朱允文还在假惺惺的拉着手下的手说“不要伤害了我的叔父,让我背负骂名”。这让前线的战士和将领非常投鼠忌器。而朱棣本身是个能征善战的人,动不动喜欢亲自带兵冲锋陷阵,这让朱允文的大军也很被动。

朱元璋在生前,将跟随着自己的将军们一顿砍瓜切菜,最后硕果仅存的几名武将中,最开始攻打朱棣的最擅长防守,却在进攻能力方面很欠缺的耿炳文。而最善于进攻的徐家因为和朱棣也有亲戚关系而被朱允文怀疑,所以弃之不用。更是在初期战事稍稍失利就换上了朱棣的神助攻李景隆。让朱棣军队和地盘迅速发展,很快强大到与朱允文对峙的局面。朱允文对自己方面将领的不信任以及急于求功跟明末的崇祯可谓一个德性。

另外朱允文以撤藩为名义,却让自己爷爷朱元璋封的藩王很不好受,贬为庶人发配边疆的都算好的,而更有藩王成为囚犯,甚至被逼自杀。让藩王们也感到心寒,人人自危,不对他以支持。

朱允文还重用齐泰等人,更让大臣们失声,朝堂内部暗藏不合,后来战线布置也出现问题,导致后方空虚,而朱棣得以趁势直捣黄龙,完成逆转。

朱棣起兵反叛后,坐拥万里大明江山的朱允炆为何会败给他?

明朝时期,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够顺利击败坐拥明朝江山的朱允炆,一共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燕王朱棣当时躲过了梅殷;第二、朱棣的实力十分强悍;第三。朱允炆手下的将领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所以朱允炆才会迅速落败。

(一)、燕王朱棣躲过了梅殷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大将梅殷,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梅殷,还给了梅殷数万之数的军队,让梅殷保护好朱允炆的皇位。当时朱棣并不想跟梅殷发生冲突,于是便声称自己是要进京祭拜先祖,然而被梅殷拒绝了,朱棣便绕过梅殷所在的淮安,从扬州攻入了南京。后来,等到梅殷知道朱棣进入南京后,明朝天下都已经是朱棣的了,朱允炆也不知所踪了。

(二)、朱棣势力强大

建文帝朱允炆从登基开始,便不断地实行削藩政策,因此导致了众藩王的强烈不满,燕王朱棣还因此起兵造反了。在朱棣造反的过程中,北方的很多诸侯和军阀势力也都纷纷投靠了朱棣,所以朱棣当是具备了很强悍的实力,完全足矣对抗朱允炆了。由于朱棣的造反十分隐秘,所以朱允炆也没来得及召集军队来对抗燕王朱棣,便被朱棣打败了。

(三)、朱允炆手下的大将实力不济

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燕王朱棣不仅是最勇猛的,而且还是最擅长带兵打仗的,所以他能快速击垮朱允炆手底下的将领。朱允炆当初能够继承皇位就是因为朱允炆性格偏“文”一些,也正是因此,朱允炆才不懂得如何去排兵布阵,他手下的将领是否有实力他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朱允炆也是在赌自己没有选错人,但是事实证明,朱允炆看中的将领在朱棣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靖难之役中朱棣赢在哪个方面,朱允炆是如何输的?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有一点会让人觉得很惊讶,就是朱棣从发动兵变到占领南京,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起初朱棣仅以八百人开始起兵,短短三年时间就将拥有整体个大明帝国的朱允炆给击垮了。朱棣赢在哪里,朱允炆又输在哪里,这次我们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在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年轻的朱允炆即位,在他登上皇位之前,朱元璋已经为嫡长孙在朝中铺好了路 ,开国功臣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朱允炆看似眼前一帆风顺。但猜疑是皇帝的本性,朱允炆也不例外,即便他还比较年轻。朱允炆刚上位之后,他的两位谋臣齐泰和黄子澄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现一下,他们给朱允炆秘密上书,说为了稳固皇位,建议朱允炆抓紧时间削藩,而且藩王中最大的威胁就是燕王朱棣。

这一点分析的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他们操之过急,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朱允炆登基后,其实朝中局势稳定,国泰民安,如果他不是昏君瞎胡搞,按正常节奏来走,那么没有一个藩王会主动冒险与他对抗的。如果他想削藩,可以选择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慢慢来削藩,这样就不至于藩王们时刻精神紧绷了,而且时间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朱允炆还年轻。

朱允炆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做事过于教条化,一板一眼,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就连削藩也要讲究名分,决不能名不顺言不正,要不然就不符合圣贤书中君子的身份。但他削藩本身就是出于私心,如果不能做到君子坦荡荡,还不如直接做小人,放下道德包袱反而能使用更多样的手段。但朱允炆并没有这么做,他一直努力维持自己君子的形象,严格按照圣贤书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把削藩的事情交给了亲信齐泰和黄子澄去办,而自己则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改革政事上去,他和自己的老师方孝孺一直在探讨如何改革官制,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仁义治国,如何实行井田制等。

在战争来临之前,这些一身书生气的人看起来真是天真可爱,朱允炆自以为熟读史书之后,就对帝王之术颇有领会,但这也只是他自以为而已,他的叔叔朱棣可要比他老辣多了。

朱允炆前期确实将几位劣迹斑斑的藩王给废除了爵位,贬为庶人。朱棣此时静观其变,静静地看着朱允炆的表演,甚至朱允炆把他的精锐部队调到塞外,又派亲信来监视他,他都八风不动,反而将朱允炆的意图看得清清楚楚。朱允炆越是有大动作,朱棣就越老实,这种以静制动的方法,让朱允炆很不适应。

朱棣身上没有书生气,反而有些痞气,还有些江湖侠士的那种慷慨,他非常注重维护下属和朋友的利益,他给士兵们发的军饷也是全国最高。有朋友或者下属请求他办事,他都会全力帮忙,不管出钱还是出力,朱棣都非常积极。这些人脉在朱棣起兵反抗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朱棣刚开始起兵时,身边只有八百人,而且北平四周有十几万大军把守,都是为了监视朱棣。八百对十几万,朱棣是怎么在这巨大的悬殊中起兵成功的呢?是因为在这十几万士兵当中,除了几个朱允炆派来的亲信之外,其他大多数都还是朱棣的老部下。只要将朱允炆的几个亲信除掉,其他老部下还是会追随朱棣的。朱棣长期建立起的人脉,要比皇帝的公文诏书有影响力得多。朱棣除掉了朱允炆的亲信之后,他的那些旧将马上表示愿意效命于朱棣,这就使朱允炆苦心积虑的调遣变成了一场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能成功,主要有四点原因:

第一、朱棣部队战斗力更强。

因为朱棣部队的士兵多是北方士兵,这些人常年跟塞外的蒙古铁骑周旋,久经沙场,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战斗力,而南方相对安稳,士兵常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很多人都是初次上战场,战斗力自然要差很多。

第二,多数大臣都是墙头草。

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争夺,不是民族斗争,不是外敌入侵,只是皇室家族的内部斗争,反正谁赢谁输皇位都还是老朱家的人,谁有实力就跟谁。所以,在朱棣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很多人的注意力就不是研究如何抵抗了,而是观察局势走向,随时准备投靠到更有实力的一方去。

第三、朱棣把自己起兵包装的名正言顺。

古代起兵讲究师出有名,最起码得有个能说得出口的理由吧,朱棣用的理由很老套,但却很管用,就是“清君侧”,清君侧的意思是清除掉君主身边的奸臣,而朱棣说自己起兵就是严格按照《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待命,以清君侧之恶”来执行的。他清君侧的目标就是齐泰和黄子澄,说这两人误国误君,是十足的奸臣。这样朱棣就把自己的起兵包装成了维护天下太平的正义之师,降低舆论上的压力,甚至还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第四、不打攻坚战,绕道直取应天。

朱棣骑兵初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样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因为朱允炆的部队在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朱棣曾在山东厮杀数月,损失惨重,自己被打得都快没信心了。后来他忽然有了一个颠覆性的策略,为什么要跟这些山东的士兵周旋呢?如果绕道山东,直取都城应天,那天下不就是自己的了。所以朱棣绕过了很多军事重地,坚决不打攻坚战,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拿下应天。这个方法很有效,朱棣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总评

与老辣的朱棣相比,朱允炆天真的像个小孩,朱允炆被保护得太好了,他内心纯洁,心地善良,很难猜到人心险恶,这就是没有被历练过,他的所作所为趋于理想化和教条化,很难懂得变通。而朱棣则是老油条了,他经历过战场的生死历练,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善于用慷慨义气来建设关系网,这些都是年轻的朱允炆所不具备的,朱允炆为自己的天真和教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