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大唐徐锦江是什么梗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就懂得谈论待嫁之时的心绪烦乱”小季兰在道观反而能沉下心来学习诗词音律。世间人人都晓得玉真观中有位才华横溢的俏佳人,青春萌动的季兰开始向往世间红尘,第二个男人陆羽走进了季兰的生活!...

大唐徐锦江是什么梗,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

李冶,字季兰,有“乌程女道士”之称。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和鱼玄机、薛涛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女冠诗人。

李季兰出身书香门第,幼时聪慧可爱,擅长诗词音律,六岁时作诗《蔷薇》,其中有诗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认为“架却”谐音即“嫁却”,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就懂得谈论待嫁之时的心绪烦乱,日后长大难免有失妇德,所以就武断地认为这首诗隐含着不祥之兆,从而忧心忡忡。

在小季兰十一岁时,父亲经过反复思量,将她送进了玉真观,改名李季兰。

少了世间的繁文缛节,小季兰在道观反而能沉下心来学习诗词音律。几年过去,季兰不但长的清丽脱俗,而且文采斐然。唐风宽松,上至公主下至平民,只要有才情,身边大都会聚集一些文人雅士。季兰诗词卓绝,自然也不例外,道观就成了他们的社交之所,世间人人都晓得玉真观中有位才华横溢的俏佳人。

青春萌动的季兰开始向往世间红尘,她一生曾与三名男子有过情爱纠葛。

第一位叫朱放,是名隐士。长得丰神俊朗,两人吟诗作对,感情日渐升温。可惜好景不长,正在情深意浓之时,朱放要奉召去江西做官,季兰虽万般不舍,也无能为力,只能忍痛为其赋诗送别。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想思无晓夕,想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爱就是一场看不见的虚妄,即使开到荼蘼也不愿醒来。但人终归还是要从梦中醒来面对现实,随着朱放书信的日渐稀少,季兰也只能一声叹息:至亲至疏夫妻!

这个时候,第二个男人陆羽走进了季兰的生活,填补了季兰内心的空虚。

陆羽不但风度翩翩而且博学多才,有着“茶神”美誉,著有《茶经》三卷。他仰慕季兰的才华,特意去拜访,谁知才子佳人相谈甚欢,互生情愫。有一次季兰感染风寒,陆羽衣不解带日夜照顾,让季兰心生感动。病愈后,季兰特意为陆羽作诗一首。

《湖上卧病喜陆羽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世间唯有一个“情”字,最难参透,季兰虽然已经有了陆羽,但她还是喜欢上了他们共同的好朋友皎然。

皎然是一代诗僧,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不但文章写的好,诗画更是了得。季兰倾慕其才华,常常以诗示爱,但妾有情郎无意,皎然早已断了十丈红尘,为此他特意回赠其诗。

《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皎然”以“花不着身”的菩萨自比,婉拒其“试探”。被人爱过,被人拒过,经历了情感沉浮的季兰此时已是不惑之年。她逐渐认识到爱只不过是一场绚烂的烟花,刹那的瑰丽过后,只会留一地碎片,看透了爱情本质的季兰慢慢淡出情感一事,将毕生所悟凝结于诗词,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八至》。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当诗作传到皇宫时,皇帝赞叹不已,并欲一睹芳容。本想回归平淡生活的季兰只能奉旨进京,此后她一直滞留长安。

朱泚叛乱、唐德宗出逃。朱呲为了证明自己谋反的合理性,强迫季兰为其写诗正名,歌功颂德。后来唐德宗平息战乱,曾经为反贼写过赞歌的季兰遭到连累。可惜一代才女竟未能善终,曾经以“诗”声名远播,最终却以“诗”香消玉殒,冥冥之中也似乎验证了父亲当年的担忧!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泊秦淮》。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朝起称为淮水,至唐朝时,改为秦淮,李白《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就出现了“秦淮”一说。在这“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金陵(现南京),十里秦淮荡漾着秀色艳情、浓郁着脂粉气息。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粉黛佳丽在这里上演着或是悲壮雄武、或是凄婉缠绵的人生故事。

这一年,杜牧在水雾迷离,轻烟笼罩的月色中,将小船停靠在邻近酒家的秦淮河畔。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词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一、“亡国之恨”由何而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恨”来自于“后庭花”

歌女所唱的“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做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后人所加)

楼宇高阁掩映在芳林碧草中,本就貌美如花的妃子们盛装打扮,更加妩媚动人,倾国倾城。在窗子的掩映下,娇美的面容无法尽显,但当她们走出帷帐笑脸相迎时,是那样的风情万种,楚楚动人。她们的脸庞如花带雨,她们的姿态如玉树后庭花般清雅别致、流光溢彩。

这首诗是陈后主为贵妃张丽华及孔、龚两位贵嫔所著。除三位妃嫔之外,他还有王、李两位美人,张、薛两位淑媛,袁昭仪、何婕妤、姜修容等,但众爱之中他还是最宠张丽华。那她是何许人呢?张丽华本出生兵家,自幼便进宫服侍龚贵嫔,后因美貌逆袭,一朝选入君王侧,据说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柔美动人。而且她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善于辩言,深得圣心。陈后主每次临朝,百官奏议,都会让张丽华坐在自己膝盖上,参与朝政。

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夜夜笙歌的生活,他还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己住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龚孔二位贵嫔同住望仙阁。三阁高耸云霄,极尽奢华 ,并有空中栈道相连,可供后主自由往来其间。陈叔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每日只是在宫中与嫔妃大臣游宴赋诗。一次,他看到三阁中的嫔妃们或倚窗回首,或凭栏远眺,风吹衣袂,飘飘若仙,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玉树后庭花》,并命宫女千人一起学唱。

而此时,北朝隋文帝杨坚正欲南下灭陈,实现统一。隋文帝开皇八年,下诏:“可出师授律,应机诛诊,在期一举,永清吴越。”隋大将韩擒虎直逼都城建康,陈叔宝惊慌失措中携张丽华、孔贵嫔跳入枯井中躲避。隋兵寻遍整个宫殿,却不见陈后主,最后只剩一口枯井,士兵大呼,但井下寂静无声,当有人建议投石入井时,才传出了后主的求饶之声,于是用粗绳系一个大箩筐投入井中,当士兵合力拉绳时,感觉沉重无比,不解之际,却发现陈后主,张贵妃,孔贵嫔一起挤在筐中,引的众人哄堂大笑。井口太小,张丽华的胭脂擦在了井口,从此,这口井便被称为“胭脂井”。原“胭脂井”在景阳殿内,隋唐以后,城台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立井,又称辱井。一代国君虽尽享荣华,但终成人们茶余的笑柄。陈叔宝沦为亡国之君,而他流传的那首《玉树后庭花》也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亡国之音。

二、何人不知亡国之恨

“商女不知亡国恨”,从字面上:歌女们不知道国破家亡的愤恨,还在倾情演绎着《后庭花》曲。其实这里是含有误解的,《唐人绝句精华》中说:“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所以商女并不应该成为背负历史的罪人,她们只问生计不做他想,自是不知曲中所蕴含的亡国故事。《诗式》记载:“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另外,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力渐衰,但也并未亡国。

不知亡国恨的应该是谁?那些自以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听众、观赏者。他们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难道他们也不解其中意吗?听着南朝陈的亡国之音,面对当时晚唐千疮百孔的政治局面,他们真的不会引发国家兴亡的感慨吗?

三、《泊秦淮》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抒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笼”字连用两次,把水上烟雾缭绕的朦胧飘渺与月光倾泻于白沙之上的素静淡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了人的活动,深夜泊船于秦淮河畔的酒家旁。其实这里运用了类似倒序的写法,正常的人物活动应该是先泊秦淮,才会看到水沙之景,但是诗人为了营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进行了艺术创造,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由上句的“近酒家”,引出下文的“商女”、“后庭曲”、“亡国恨”,可见诗人构思之精妙。表面,诗人在写商女之无知,实则在讽刺那些权贵显达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不思救国。“隔江犹唱”,一个“犹”字,借古讽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在众人皆醉中发出一个清醒者的呐喊,给世人以警醒。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先景后情,借陈后主荒淫享乐最终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就发明了一个春凳?

不得不说在床尾放上一张“春凳”,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咱们一些现代的酒店或者家庭,将其改良之后沿用至今的做法。

至于古人发明春凳的用处是什么?

从其字面上去看,好像有一些暧昧的意思在里面,到底同“春宵一刻值千金”有没有关联,听听“花哥”怎么讲?

其实春凳最初的用处,可以在满足收纳作用之外,还可以当做维系两口子情感恢复的道具,相信现代咱们使用茶几的前身,正是古代人发明的春凳。

春凳的由来

春凳实际上最初叫做椿凳;

也叫做床尾凳,也就是椿木做的凳子。

在古代,一般只有大户人家的家里才有这物件,通常是随着女方陪嫁到男方的物品,因为春与椿同音,又是新婚洞房花烛第一次用到的物件,时间一长,大家干脆就叫做春凳,其同咱们心理想的完全不是那个意思,大部分人或许会想到春凳与房事之间会有联系?

有舒服的床不用,为啥要用一张生硬的木凳呢?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说起春凳用处,“花哥”首先想到的是:因为在古代,春凳通常是放在卧室里面,其主要功能必然是起到收纳作用,比如主人睡觉之前放的衣服之类,有了春凳,第二天起床穿衣服必然更方便,因为那会儿没有现代人的条件,哪里来衣柜?

又比如女主卸妆后的首饰,都可以放在上面,所以主要功能和收纳有关系是其一;

还可以当做暂时休息的坐凳!

第二点、古代没有电灯,春凳上面可以放上蜡烛,为卧室提供晚上的照明,或许这才是“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用处。

在古代,一对新人进入洞房不是要喝交杯酒吗!一壶酒、几碟小菜+点心,一对通明的蜡烛放在床尾的春凳上面,交杯酒一喝,吹熄蜡烛才是进入正题,没有春凳怎么行?

第三点、随着春凳在大户人家家里盛行,普通人的家里,虽然用不起上等椿木做的凳子,却也出现了使用普通木头制作的简单凳子放在床尾,只不过其作用略有区别。

普通家庭的春凳更矮更窄些,通常适用于小孩子上下床搭脚,或者方便主人洗脸洗脚之类。

古代时期,春凳在大户人家家里很是盛行,正如同现在我们的装修道理相似;

现代人的装修,在材质方面的选择,确实存在一些邻里之间攀比的现象。

在古时,春凳也一度变作了攀比的物件。

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春凳,只是从最初的椿木材质演变为使用一些名贵的木头,比如黄花梨之类材质加上雕花工艺,一张小小春凳的价值,便可以是普通人家所有财产都比不了的情形。

放现代,谁家里拥有一张古代上等黄花梨材质的春凳,相信在小城市换一套房完全绰绰有余!

在看看现代的酒店,很多的酒店套房里面,都会在床尾安置一张讲究的春凳。

其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古人的经验,可以当做收纳衣物之外,能临时放上水果、酒水之类。因为从自己家里去到另一个城市,难免会有客人到访的情形,酒店房间也就等同是会客的场所,毫无疑问,春凳是摆放招待客人零食最佳的地方。

在酒店的房间里安置上春凳,更直白的用处是便于顾客换鞋用,酒店也没有别的凳子,很明显,坐在床上比不了在春凳换鞋更方便。

比如现代,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里,也能看到春凳的影子;

在空旷房间里面安置一张做工讲究的春凳,能使家里的氛围更加温馨与充实,通常其装饰作用大过收纳实用性质,其用来放睡衣的时间更多一点,相比之下放在衣柜里面,这样子更方便些。

写在最后春凳起源于古代,但是其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其存在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其实用性用万能来做比喻,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在卧室里面,人们想用它干嘛!春凳几乎都可以满足。说起春凳放在卧室里面,“花哥”还想到了当古代女主惩罚男主的画面,或许男主做错了事情,女主会有让其跪在春凳上面反省,直到得到女主的认可后,男主才可以从春凳上解脱,才可以上床和女主同床共枕,说其为维系夫妻情感的道具,不过分吧!

全文完

感谢阅读

原创文字/头条首发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欢迎关注:@家居河上和花

徐锦江饰演安禄山是哪个版?

徐锦江在电影《杨贵妃秘史》中饰演安禄山。安禄山是唐朝分裂势力之一的始创者,也是安禄山叛乱的罪魁祸首之一。该剧是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视剧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词人?

诗随着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定句、定律,到了隋朝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进一步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直到唐朝初期以虞世南、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依然十分盛行。 但是这个时期的诗歌仍然以空洞华丽、浮艳淫靡的梁陈宫体诗为主。

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的努力,尤其是陈子昂的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提倡恢复"诗言志"的风雅传统。终于使得诗歌逐渐走出了宫体,内容表现开始走向成熟,因此促进了五言格律诗的成熟。

直到虞世南、上官仪以后的宫体诗代表人物宋之问、沈佺期的出现,他们完善了诗歌的格律体系,并确定了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并以发展五言律诗为主,完成了中国诗歌格律体系的建设。到了盛唐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众多的诗派和诗人。例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等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盛唐诗歌的各种格律和内容都达到了成熟和顶峰。

到了中唐出现了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苦吟怪诞的诗风,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元稹诗派的通俗喻刺的诗风。以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刘禹锡代表的现实主义诗风。以李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风,以李益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等代表了整体中唐的主要流派和诗歌成就。

到了晚唐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的委婉绮艳的诗风,以许浑、司空图、陆龟蒙代表的山水隐逸的诗风,以韦庄、杜荀鹤、皮日休、聂夷中代表的实事讽谕的诗风,以韩偓、吴融为代表的浮靡绮丽的艳情诗风等代表了晚唐的诗歌主要的流派和成就。后人称唐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全唐诗》共收录了唐朝近两千二百人,约五万首诗歌,可见唐朝的诗人和诗的作品数量是非常大的。读唐诗只读《唐诗三百首》即可。

苏东坡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七言诗里的句子。

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一棵梨树开满了白花,压在了开满红花的海棠树上,红白相衬,鲜艳夺目,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这个句子即便从字面理解,也蛮有诗情画意,说它是金句也未尝不可。

然而,大文豪写诗,岂能停留在简单的景物描写,必然会有更深的含意蕴藏其中,必然另有新意,别有洞天。

友人张先已经八十岁了,又娶了个十八岁的新娘。新婚之日,邀请好友苏东坡赴宴分享喜悦之情。席间,八十岁的老翁掩鉓不住得意之情,诗兴大发,当声赋诗一首:

我老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意思是说,我这个八十老翁娶上十八岁的红颜,中间整整隔了六十个花甲之年。得意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古时的文人相聚,席间赋诗是讲究一唱一合的。这既是一种礼节,更是展示才华的良好契机。而这种唱合,又往往要与当时的氛围环境相吻合,方能诗助酒兴,酒助人兴。而如果唱合的内容与当时的气氛不相符,则会扫人兴致,兴味索然。

那么,东坡大文豪又是怎么应合的呢?

东坡唱到: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可见,这里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虽然文字表面是说梨花和海棠花相映成趣,但已脱离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紧密吻合了当时的气氛场景,隐喻象征了八十老翁与十八新娘新婚之夜的绝佳场景,既风趣幽默,又形象逼真,让人忍俊不禁。

由此看出苏东坡的诗词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绝妙佳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