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三项可以查出来什么,心脏神经官能症除了胸痛还会有什么地方疼?
心脏神经官能症主要以心脏类疾病的异常症状为主,但也有一些其他部分症状,比如失眠、疲惫、胸闷、气短等,如果单以疼痛说明,那么此类患者除了胸痛以外,还可能有头痛、胃痛、脖子痛、肌肉痛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指的是罪魁祸首!心脏神经官能症虽然有心脏二字,但实际上与心脏关系不大,反而与神经紧密相连,由于患者缺乏医疗常识,很多患者会在确诊前误以为心脏类疾病,它与众多心脏类疾病相比,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治疗难度也是天差地别。
人的神经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前者受我们的思想支配,比如喝水、吃饭等行为活动,而后者是不受我们思想支配的,完全是身体的本身反映,比如心跳、呼吸、分泌胰岛素等。
而心脏神经官能症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植物神经的异常,它会因为外界的刺激(大喜大悲等),破坏以往的平衡,平衡的破坏,会使其自动传导大量错误命令,由于其不受人为意识命令,所以就算患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很难改善。
心脏病的胸痛根源是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痛根源是神经紊乱导致的冠脉痉挛(同样会造成心肌缺血),所以二者看似情况相同,但究根溯源,却有着极大的区别。
知道了病因就要着手治疗!既然是神经紊乱造成的一系列异常,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恢复神经正常功能,而可以造成神经紊乱的情况,目前考虑两个方向!
方向一:
患者可能近期遭受过重大打击,或是长期熬夜休息不好,这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心脏神经官能症,由于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对其没有太好的办法,更多是要求患者自己调节,改变生活习惯,往往可以在调整后短期内改善。
方向二:
患者虽然也无法被常规检查查出异常,但实际上是有病变基础的,只是由于部位跨度太大难以被人察觉,患者的颈胸部大几率存在严重病变,压迫刺激到了神经系统,所以患者只要没有得到治疗,病情就一直持续下去,难以自行恢复。
(我是罗民,三甲级医院在职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医生,我的努力只为收获大家的认同,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希望您能点赞、关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
能不能常规吃点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分为四个等级,零级、一级、二级、三级。零级、一级预防属于疾病前预防,二级、三级属于疾病后预防。目前临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非常重视。在未患有疾病之前,对于已合并相关危险因素者,为了预防疾病发生而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疾病一级预防。
使用阿司匹林有获益,也有风险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但阿司匹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
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
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美国指南是如何说的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 2019 版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同样认为:阿司匹林不宜常规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否则难有净获益。
然而,适当使用阿司匹林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具体推荐内容有 3 条:
(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但出血风险不增高的 40~70 岁成人可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2)70 岁以上成人不应为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而常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3)出血风险增高的任何年龄成人,都不应该为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而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我国指南是如何说的我国专家认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
首先,对全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最新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第二,无法落实其他一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 。
第三,仔细评估,依然可以找出获益 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主要适用于,经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后缺血风险仍然增高(10 年预期风险≥ 10%)、出血风险不高,且本人愿意长期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 40~70 岁成人。
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 4 项措施(1)仔细权衡获益 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这一类,或 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这一类。
(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开始应用。
下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40~70 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10年预期风险≥ 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 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可参考 2017 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高血压;
(2)糖尿病;
(3) 血 脂 异 常, 总 胆 固 醇(TC)≥ 6.2 mmol/L 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1 mmol/L 或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HDL-C)<1.0 mmol/L;
(4)吸烟;
(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 <50岁);
(6) 肥 胖, 体 重 指 数(BMI) ≥ 28 kg/m2 ;
(7)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100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50%)。不推荐对一级预防对象常规进行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
不建议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1)年龄 >70 岁或 <40 岁的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2)高出血风险人群: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 >70 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 4~5 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1)已知对阿司匹林和含水杨酸的物质过敏的患者。
(2)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3)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4)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5)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6)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
(7)有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三高有什么危害?
🍀专业加科普,早知远疾苦。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再加上高尿酸算四高,他们对人身体的影响有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会影响到血管系统,而表现出心脑肾的损伤,并且重叠越多,损伤会加重,称他们为“狼狈为奸”,但是每项指标又有些特异的危害。
1.高血压:主要是对血管存在影响,会使动脉加速硬化而出现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伤。2.高血脂症:升高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在损伤后的血管内皮处沉积,发展成斑块,如果继续发展则管腔变窄会导致供血障碍,如果脱落后会形成栓子导致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并且脂代谢紊乱及伴有脂肪肝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使糖代谢异常。3.血糖高:也是主要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表现出众多临床症状,出现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伤,同事时神经也有损伤,表现如体位性低血压,阳痿,手足麻木,糖尿病足等。还有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感染等急性并发症。4.高尿酸血症:同样是长时间刺激导致出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心肾损伤,而高尿酸到一定程度则会出现尿酸盐沉积出现痛风结石。并且这四者之间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趣的是如果一个人越胖,四者越容易凑齐,导致的危害就会更加放大。因此在这些问题出现时需要各个击破,都要干预治疗,都要“硬起来”。希望帮助到您,如需了解更多,请多关注😊心梗三项检查收费标准?
需要根据病人所在的地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病人所在的地区是一线城市,心梗三项检查收费的标准就会稍微的高一些,病人所在的地区是小城镇,心梗三项检查收费的标准就会稍微的低一些,医院之间的收费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大概需要三百元左右。平时一定要注意多休息。
一些保险公司在买保险之前不查你的病例?
因为规定就是这样规定的,从我们保费成本的角度出发,
投保前调查会无形中拔高我们的保费,我们投保前遵循诚信告知原则,
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就更高,这对客户来说是利好。
这篇回答就来帮你们解决投保前如何正确告知,避免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况。
公开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的调查流程,逐个分析,为你们投保、报案做个参考!
本文目录如下:
一、展开说说: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在投保前调查。
二、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到底有多严格?
三、正确的理赔报案应该怎么做?
一、展开说说: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在投保前调查。
一个个客户的病历都要在投保前调查,你想想这个工作量是有多大。
工作量大了,直接就造成2个结果,关键是第2个,
第一就是人工成本增高了,代理人除了要协助投保,还要申请调查客户的就诊纪录。
第二则是调查成本直接分摊到客户的保费上,恐怕就买不到什么性价比高的产品了。
因此,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思考,不是一个现实的方法。
所以目前投保前的调查,都是以“健康告知”的情况来评估的。
健康告知就是按照真实情况,回答保险公司的给到的问题,
如果符合,那就承保,如果不符合,那就延期/加费/拒保,
这是以客户的诚信告知为前提,所以在买之前,一定要重视健康告知的问题。
这一方面降低了保险公司逐个调查的成本,一方面筛选掉不符合投保的人群,
避免理赔时发生扯皮,实现双赢。
而且,保险公司也不会无故拒赔,理赔意味着一家公司的口碑,
除非是发现恶意骗保或者属于免责条款等,才会真的解除合同返还保费拒赔。
下面这篇回答,手把手教你怎么做好健康告知投保前的健康告知怎么做,
以及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真的出险该怎么顺利理赔。
二、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到底有多严格?
1.理赔调查不是什时候都会做,但真的调查事无巨细!
如果理赔的金额小,考虑调查成本,保险公司可能放你一马,正常理赔。
如果金额大,或有其他异常,如刚过等待期就申请理赔了,那保险公司肯定会进行调查。
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与你面谈、走访你的居住地、工作单位、社保局、医院、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卫生局、保险同业等等。
最高法院曾通报过一起骗保大案,骗保的是一对夫妻,丈夫是医生,妻子是保险从业人员。
2016年,丈夫的甲状腺出现问题,担心投保受影响,于是他用假名去医院挂号检查,最终确诊为甲状腺癌。
确诊后,这对夫妻开始疯狂投保,一共买了13份保险,保额高达790万。等过了等待期,他们就向保险公司发起索赔。
因理赔金额过大,引起保险公司怀疑。最终保险公司经过缜密的调查,查出他带病投保的证据,予以拒赔。
2.去医院看病面诊时说错一句话,还容易被保险公司拒赔!
前段时间我还接到过一个案例,张女士(化名)于2019年7月为自己购买了一份医疗保险。
2020年4月,张女士被诊断患有乳腺癌。
在经历乳腺癌手术后,张女士顺利出院,
她想起自己曾购买的一份医疗险,于是提出理赔。
然而,张女士却收到了拒赔,原因是她在医生问诊时,口述自己发现左侧胸部肿块一年余。
张女士购买保险的时间将近10个月,而胸部却发现肿块一年余,
保险公司以此判定被保险人既往史未如实告知,拒赔了张女士。
张女士很不解,自己之前也没有相关的乳腺检查,
要不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病很严重,也没有去医院治疗,仅凭自己的一句口述,就能被拒赔?
所以面对医生的询问,我们不能瞒报,
但也应该足够严谨,对于没有确诊过的疾病,不确定的问题,在表述时应该十分小心。
很多人喜欢自我诊断,身体不舒服就喜欢通过上网搜到的内容给自己诊断,
胃不舒服就和医生说就说自己胃痉挛,腰疼就觉得自己有肾炎,
稍微表述不注意,可能就会造成误解,造成病历书写错误。
保险公司在做理赔调查时,一般会调出被保险人近年来的就诊记录和病历,
不严谨的表述会给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
那么怎么样才能顺利理赔,接下来我将详细展开说说:
三、顺利理赔第一步,先做好投保前的健康告知?
保险理赔,简单理解,就是我们买了保险后,发生了合同约定的风险,保险公司要不要赔偿的问题。
由于理赔约定、保障责任、免除责任等重要内容在合同签订时,已经确定下来。因此,投保时我们要避免自己给自己“挖坑”,影响后续理赔。
1.投保前,都有哪些“坑”?大白总结了如下几条:
健康告知没填对盲目投保,对条款理解不清受益人未指定针对这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
①健康告知没填对;
购买医疗险、重疾险、寿险,保险公司都会要求健康告知,来衡量承保风险。是否如实填写,直接影响后续理赔。
目前我国保险业采取“询问告知”的方式,即只要保险公司问了,就该如实回答;没问的,不用回答,也不影响理赔。
以瑞泰瑞和定期寿险为例,其没有询问结节情况,即使你有甲状腺结节,也能购买。
瑞泰瑞和定期寿险健康告知问卷
而健康告知影响理赔,一般有3种情况:
①故意隐瞒;
②不清楚是否要回答而没回答;
③记忆偏差,错误回答。
以上对理赔的影响程度不一,①不会赔,否则就是变相鼓励骗保;②③算过失,保险公司会根据过失程度,酌情来处理。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某一情况是否会影响承保,保险销售也无法给出专业意见。大白建议,还是如实告知,让保险公司来做决定。
②盲目投保;
结合大白所了解的理赔案例,没理解保险功能、看不懂条款,或代理人未如实告知全部条款,导致投保人理解结果与实际保障内容发生偏差,是产生保险纠纷的重要原因。
下面大白以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大病无忧宝”事件举例说明。
基本情况:29岁的当事人领取了支付宝赠送的“泰康大病无忧宝”,几十天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被送医抢救,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申请理赔,泰康以“未达到理赔标准”拒赔。
大白解读:站在客观的角度,泰康拒赔,还是有一定理由。虽然之后泰康为平息舆论,还是给了赔偿。
但就事论事,依据保监会发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对“急性心梗”的要求,四项条件满足三项方能赔付(具体不展开),而当事人只有两项,的确不符合。
不过,此事也揭示了理赔中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医院诊断你得了XX病,并不等于你就符合该保险的赔付规定,一切还是得以合同约定的为主。保险公司不会管,要达到赔付标准,医生可能就得消极治疗,病人也会因此面临生命危险。
但你气愤,保险公司可能也委屈:标准一旦放松,可能自己就得赔掉裤衩。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双方都能理性看待保险——既然是合同,必须对双方都公平。
所以,投保前一定弄明白保障责任和免赔责任,隔行如隔山,保险条款里,不仅有保险术语,还有法律术语和医学术语,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些术语。
其次,要对保险功能建立合理的预期,保险并没有办法100%转移我们身边所有的风险。保险公司也是利益导向,不可能做到100%赔付。我们要做好权衡。
③未指定受益人
未指定受益人,严格来说,不会影响理赔,但会影响理赔的进度。这很好理解,指定了受益人,赔给谁、赔多少,一目了然,保险公司很快就能处理好。
若是法定受益人,则相对麻烦。因为被保险人一旦身故,身故赔款会被认定为遗产,需要按照继承法的顺序,发放理赔金。等于无形中增加了理赔的难度。
2.该如何健康告知;
现在的互联网保险,高效、高性价比已经有目共睹,也已经是选择保险的重要渠道,那网上投保该如何告知呢?
①如实告知;
“如实告知”并不等于是要全部告知,而是要如实告知健康问卷中问到的,
并且涉及的部分,没问到或不涉及的部分则不用告知。
《保险法》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该如实告知。
以投保重疾险为例,大概有6-7条健康问题,那就只要回答这些问题中问到的内容就可以。
②如果不符合该怎么办?
现在人们的身体状况,或多或少的会亚健康,有可能不是100%符合健康告知,可以按照这三种情形来处理:
a.智能核保:大部分的重疾险都有这项功能,可以对常见的疾病进行确认,并快速得出结论,判定是否能以标准体承保。
b.人工核保:不能直接通过“智能核保”的,可以把相关的诊断材料以相应方式发送给保险公司,再由专业的核保人员进行审核。
c.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疾病,可以通过除外、延期、加费等形式进行投保,比如如果患有大三阳,部分产品可以加费进行承保。
③担心核保不通过,留下拒保记录;
身体有了一些异常,不确定能否正常投保,
人工核保又担心留下拒保记录,影响今后的投保,该怎么办?
a.可以先行了解多家公司的核保要求,每家的产品宽松程度不一,从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产品。
b.预先核保,可以对相应的病症进行初步判定是否能以标准体投保,并给出相应可能的建议。
c.征询专业意见,保险咨询顾问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推荐产品,给出合理的投保建议,还可以协助客户,尝试一些不会留下记录的投保。
3.大白经常被问到的几个跟健康告知有关的问题做下回答;
①不清楚符不符合健康告知,要不要做个体检确认下?
不建议投保前做体检,如实告知,只要根据健康告知询问的内容,一项一项如实作答就行。作答的内容以自己投保那一刻掌握的情况为准。
要是自己并不确定,但也没在医院真正确诊过,那可以回答“否”。
只要如实说了,即使后期真的发生了不知情的风险,保险公司一样要承担责任。
所以,如果近期有体检计划,建议先投保再体检。
当然了,这不是说大家就不要定期体检了,或者不舒服也不去看病,相比买保险,还是健康更重要。
②要求提供门诊、住院资料,找不到怎么办?
首先看清楚健康告知询问的门诊、住院的时间范围,
比如是问一年内、两年内、还是五年内。
再弄清楚保险公司具体需要哪些材料。
最后认真回忆下相应时间段内自己因为什么去看了门诊、住了院,
在不在健康告知的除外范围内(常见的感冒、支气管炎、妊娠,一些产品可不用告知),又是在哪家医院看的病?
有了大概印象后,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去社保中心或医院打印门诊、住院记录。一般来说,门诊记录保留的时间要短于住院。
要是资料真找不到了,可以先向保险公司做一个情况说明,
如何时得病、得的什么病、医生的意见、做了何种检查、治疗方式、目前的康复情况等等。
一般保险公司会让你做个复查以明确情况,尽量配合就好了。
如果觉得要求不合理,就换一家公司投保、核保。
③因疾病被误诊过不了健康告知,怎么办?
即使是被误诊,因为已经留有门诊或住院的相关记录,为尽量不给理赔留隐患,建议还是如实告知。
而保险公司为了明确风险,通常也会要求客户进一步复查。要是自己已经在保险公司认可的医院检查过,确定没有相应疾病,可以直接提交资料供保险公司审核,等待结果。
④身体有异常,但没有门诊、住院或体检记录,还要告知吗?
明明知情但不告知,同样会给理赔带来隐患。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投机心理,更不要低估保险公司的调查能力。
⑤未如实告知,是否要办理退保?
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不用急着办理退保,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补充核保,保障可能继续有效。
可要是未如实告知的情况比较严重,那根据《保险法》,保险公司可作如下处理:
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二、正确的理赔流程应该怎么做?
在谈具体如何理赔前,我们先来看看保险公司通用的理赔作业流程:
立案审核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如果存在争议,保险公司会增加协商和调查环节:
立案审核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协商:保险公司会安排工作人员与被保险人沟通,包括核保结论、赔不赔、赔多少。若无法达成一致,保险公司会发起调查(由保险公司自己或委托独立第三方)调查:目的主要是核实被保险人是否如实告知、是否属于保障责任范围等,调查对象,以重疾险为例,通常包括医院、医保、同业(是否在其他保险公司投保或理赔)、被保险人等复核:根据调查结果,重新核定保险责任从上述流程来看,保险公司理赔时还是非常严谨、正规的,严格依照产品条款、操作指南来执行。最终赔或不赔,基于详细的调查,都会给出充分的理由。
而据大白了解到的:理赔,尤其是大额理赔,会有多个理赔员同时参与,初审后还有复核,复核后再提交有审批权限的上级把关,基本不会因为某个理赔员的专业能力或个人情绪导致错误的理赔结论——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保险公司都特别在乎自己的声誉。
1.出险后,我们该做什么?
了解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一起来看看,理赔时我们该做什么?
①及时报案
关于报案时间,重疾险、医疗险通常要求出险后10天内通知保险公司,意外险中有的设定为48小时,车险因相关证据容易丢失,要求更严。
自事故发生,如果人寿保险超过5年、非寿险超过2年不报案,就会超过诉讼时效,保险公司将不予理赔。
②提交材料和证明
病例资料医生诊断证明用药清单明细医疗费用发票原件意外事故证明(部分公司要求提供)出险人银行卡复印件下面是某重疾险的理赔清单,可以看一下:
各类证明材料该找谁开,大白也整理了表格:
在证明材料中,最容易出现疑义的是医疗类证明:其是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又可能因为医生无意间使用的字句影响到理赔。
所以就医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配备了商业保险,请医生在填写病历时注意措辞的准确。
与实际病情不相干的,尽量不要使用下列词语:先天的、原生的、N年前的、旧病复发……;由意外导致的病情,一定要让医生在病历本中写清楚意外事由;如果不是由第三方直接致伤,就不要写了,由第三方造成的伤害必须由第三方赔偿,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如交通事故。综上所述,想要顺利理赔,前提还是得自己清楚买的究竟是什么保险,以及具体的理赔条件。这又回到了大白的观点:弄懂了保险,再来买保险也不迟。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哪些典型情况会造成理赔困难,以及出现纠纷时该如何处理。
2.哪些情况容易造成理赔困难?
关于保险公司的理赔原则,大白前文已有阐述:能赔的,保险公司一定会赔,真不赔,是按照条款没办法才不赔。那,哪些原因会造成理赔难甚至拒赔?“保监微课堂”对此有介绍:
不属于条款责任属于条款除外责任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企图骗取保险金瞒报被保人健康状况其他:比如他人代签名3.出险保险纠纷,该如何处理
如果被保险人不接受保险公司的核保结论,双方经过协商也无法达成一致,该如何处理?
大白的建议是:如果你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或材料,能够证明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一可以投诉至保监会,二可以走法律途径。
大白很少听说有保单符合报销条件,而保险公司明目张胆拒赔的,保监会和法院会很乐意帮你拿他们开刀赚点外快。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想问“两年不可抗辩期”。大白这里也简单说下。
我们首先看看条款的具体内容:
从条款看,两年不可抗辩期主要是针对投保人的告知义务。
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买保险前不会仔细研究,
也没有专业能力去研究条款的细则代表的意义。
再加上保险行业自身的一些乱象,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导致投保人很有可能买了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的产品,
出险得不到理赔,产生了许多纠纷。所以,2009年“两年不可抗辩”生效时,大白是由衷的高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年抗辩就成了带病投保的利器,必须得合理合法才行。
熬过2年就认为万事大吉,故意期满甚至欺诈,很容易“因不诚信”被拒赔。就像下面这个:
王先生有肝硬化,依然在2016年8月1日投保,2017年1月1日罹患肝癌,治疗半年后死亡。家属一直等到2018年8月1日后,才提交材料给保险公司要求理赔。最终被拒赔。
可见,不可抗辩虽然能给我们提供保护,比如被业务员恶意误导,但大白还是建议,尽量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要去带病投保。
三、大白小结
理赔是保险服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相对最复杂的一个环节,
涉及到责任厘定、资料搜集、调查核实等许多步骤,
还往往受案件的复杂程度、理赔金额等因素影响。
所以,不少人对理赔没有信心,老担心会被拒付、拒赔。
但从权威的统计数据来看,理赔没那么难。
还是那句话:能赔一定会赔,能赔但不赔,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有途径可维权,不用惧怕保险公司。
而事实上,让保险公司100%获赔也不现实,因为有人的确是买错了保险,有人买保险的初衷一开始就不对……
所以,大白才建议,当对保单条款没有基本鉴别能力时,
请谨慎购买保险。「上医治未病」,只有事先了解,
才能心中有数,否则买错产品、预期过高,都会引发纠纷。
我是大白,致力于用大白话说清保险,帮助大家明明白白买保险,买保险前看我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心肌缺血用什么查得出来?
过去我们总以为类似心脏缺血这样的疾病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得的,但现在,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长期吸烟、喝酒、熬夜,心肌缺血的发病人群也逐渐向他们发展。
据统计,中国人口疾病死亡原因的前十位,癌症居于榜首,而心脑血管疾病稳稳地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30岁左右发生心悸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平均每15秒就有一个中国人因冠心病而丧命,而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
心肌缺血的症状有哪些?
1、胸闷: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2、气急: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3、心悸: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也可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4、疼痛: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5、闷痛: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6、呼吸困难: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这6大表现如果有1条吻合,就需多加注意,合理休息并改变生活习惯,如有多条吻合,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引发心肌缺血因素有哪些?
引起心肌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简称冠心病。因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就是心肌缺血的原因。
有些是不能人为干预的因素,例如遗传、年龄、性别;有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例如高热量高脂高糖饮食,蔬菜吃得少,缺乏运动,烟酒嗜好等;有些因素和疾病有关,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怎样检查?
1、冠心病相关的检查
为尽早发现心肌缺血,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进行相关体检,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糖、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2、负荷试验检查
是筛选高危患者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评价药物、手术疗效,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可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主干及其细小分支的阻塞情况,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检测手段。
日常如何预防心肌缺血?
1、饮食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戒烟少酒,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适度运动
可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要量力而行。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自身情况,病情如有变化要及时就诊治疗。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
5、预防药物
主要是防止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因冠心病死亡,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血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