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浊液是什么梗,银杏仁有什么药用价值?
银杏仁一般称之为白果,也叫银杏核、灵眼、鸭脚树子、公孙树子等等,为银杏科落叶大乔木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备用。
银杏原产于我国,雌雄异株,为我国特有的原生树种,现全国各地皆有种植。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且属于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距今已有几亿年,乃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银杏树高大挺拔,树叶古雅,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与松、柏、槐一起被列为我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银杏果俗称白果,我国自古就有食用白果的习俗,宋代更是被列为皇家贡品。白果可以炒、烤、煮,既可入菜又可做糕点、蜜饯,还可用来做饮料和酿酒。
白果还是一味不错的中药,作为中药出于元代吴瑞所著的《日用本草》,《本草纲目》、《医学入门》、《本草汇言》等诸多医药典籍皆对白果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根据炮制的不同,白果又分生白果和熟白果(蒸白果、煮白果、煨白果、炒白果统称熟白果)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毒;归经:归肺、肾经;
功能:敛肺气、定喘咳、止带浊、缩小便、消毒杀虫;
主治:哮喘、痰咳、带下、遗精、淋病、尿频、腹泻、虫积、无名肿毒、癣疮、皶鼻;
用法用量:内服,3-9克,煎汤或捣汁,外用,鲜品适量捣汁外敷或切片涂抹。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果中主要含有山奈黄素、槲皮素、芦丁、白果素、银杏素、奎宁酸、银杏酸、银杏酚等,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等,其毒性成分为白果酚。
药理研究表明,白果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有祛痰和轻微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很强的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有收缩膀胱括约肌的作用,还能扩张冠脉,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哮喘,咳痰、白带、遗精、遗尿、淋病,尿频;白果用于咳喘痰多,无论偏寒偏热均可;用于白浊带下,不论病因,带下清稀或黄浊,随证配伍,皆可用;用于肺结核,对于改善肺结核病人的发热、盗汗、咳嗽、气喘、咳血、纳呆等症状有一定作用;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血清胆固醇过高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古代医药仅以银杏仁入药,现代则发现银杏叶也是一味十分不错的中药,其提取物有捍卫心脏、保护大脑的作用,是防治心脏病、高血压的重要医药原料。
白果有毒,多食会导致中毒,以小儿为多,成人偶见(儿童大于7粒,成人大于30粒有可能导致中毒)一般认为中毒的轻重与年龄、体质及服食量有关,年龄越小、体制越差、服食量越多,中毒程度也越重,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
白果的适宜人群主要有:肺结核,虚弱哮喘者,妇女白带多,中老年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小儿遗尿等,宜炒熟或蒸熟后食用。又因其有小毒不宜多吃常吃,五岁以下小儿忌食,不可生食。
虎杖有什么药效?
朋友给我拿了一种药材,俗称是“蛇总管”,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蛇的某个部位,细看才发现它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只是名字奇特罢了!
打开我的中药学课本,原来就是虎杖,“蛇倒退”就是个别称,不了解的人还真会蒙圈,以为是个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我也是头一次见到虎杖的原植物。
虎杖和大黄一样,拿来治病的部分就是根部那一块,茎叶就少见了。
我们去医院或是药店买的中药,都是已经处理好了的成品,有的药材其实近在眼前,知道药效又认得原植物,有时候还能省了一点钱,合理利用乡间芳草。
虎杖是蓼科植物虎杖是蓼科植物,这种植物普遍长在村里的阴湿之地,朋友给我看的那一株就是在自家的龙眼树底下找到的。
我见过的蓼科植物很多,比方说金荞麦,何首乌等等,虎杖却不多见,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上而下,仔细打量着虎杖的原植物。
我倒是知道为什么叫“蛇总管”了,大概就是茎很有特色,分节而外观有密密麻麻的红点,成片地分布,仿佛就是在披着蛇的外皮,头次见还真感觉可怕。
这种斑点的好处在于方便识别,看过一次以后下次碰到就很快能认出来,这个特点让它有了别的称呼,比如花斑竹,斑杖根等等,碰到时还是要观察根部才行。
虎杖的根主要就是粗大,但是具体的形状也说不上是有多规律,它们会在长度和直径上呈现出不同。刚挖好的块根除掉多余的须根,经过切片晒干即可入药。
虎杖的药用价值任何药材都是以药用价值为主,虎杖的功效作用就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01.虎杖的应用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本草图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本草图经》里的描述是不同时期的状态,而“取根,去皱皮……”就是虎杖入药的处理方式。其中就有治疗肠痔下血的方法,和民间解暑毒的用法,我觉得仅仅说到了一部分,就是解毒和止血,人们的认知不会停止,后来就归纳出了它更多的功效。
02.虎杖有祛风利湿,散瘀以及止咳等功效,人们常把它和大黄搞混。
虎杖的“解毒和止血”功效,《日华子本草》已有治产后恶血不下,主疮疖痈毒,扑损瘀血……它所概括的就是出血的类型,经过外用起到解毒的效果,治疗疮毒。
在《别录》中的说到的“主通利月水”,进一步解释了虎杖的应用,一般说到祛风利湿,风湿就成了重点,却忽略了这里的“通利”从贯彻整个身体,调理女性生理问题,让每个月那几天更加顺利,减少疼痛。
在调经这方面已经包含了散瘀的功效,用于经闭以及症瘕等等。
之前我在写中药学题目的时候,多次看到大黄和虎杖的区别这样的题,他们真有那么相似吗?我对比了药性和功效,很相似,虎杖的“止咳”,大黄可没有。
在调经,治疮毒以及散瘀上,虎杖和大黄有时是能互通的,若是止咳,就不考虑大黄了,虎杖入肺经,能化痰止咳。如需要用完的话,请遵医嘱。
总的来说我收下了朋友给的虎杖,处理好它的根部留着使用,有时候治疗水火烫伤也很有效,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以壮坚者,且断面色黄为主,这样的虎杖质量好,用在各个方面或许帮助更大,可别把它跟大黄搞混了。
以上就是老邪对大黄的介绍了,关注老邪,了解更多花草知识,别忘了给老邪点赞,收藏或是分享给更多人,谢谢!
柳树枝有什么用途?
柳树枝是一种药材。【功用主治-柳枝的功效】祛风,利尿,止痛,消肿。
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
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选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
煎汤饮之。
(《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
(《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
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
再内服。
(《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
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
()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
()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
(《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
(《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
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
(《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
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
(《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
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
(《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
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
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
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
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
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
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
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
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
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
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
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
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
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
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
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
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
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
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
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
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
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
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
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如果是大量收购,有可能是用于编制工艺品。
只是在家里养着好玩?
【锯缘青蟹池塘养殖技术】
青蟹的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虫寻、蝤蛑。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青蟹属,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之一。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素称酒席上之佳肴,食用药用价值高,尤其是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红虫寻、高蟹)有海中人参之美誉,是产妇、老幼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滋补品,蟹壳可制成甲壳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青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省沿海,尤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多。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新西兰、美国、印度洋、红海和南非等沿海水域。
青蟹喜栖息、生活在江河溪海汇集口,海淡水缓冲交换的内湾--潮间带泥滩与泥砂质的涂地上。青蟹是游泳、爬行、掘洞型蟹类,一般白天多潜穴而居,夜间出穴(洞)进行四处觅食。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欢寻食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及小杂蟹等。青蟹又是广盐性的海产蟹,其养殖的适宜盐度为7‰~33‰,最适是10‰~20‰,适温范围6℃~35℃,最适生长水温18℃~25℃,此时青蟹的活动力强,食欲旺盛,而它的耐干露能力也极强,一只健康青蟹离开水后,鳃腔内只要留有极少量的水份,能保持鳃丝湿润,便可以存活数天。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总之,青蟹的变态发育和整个生长生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蜕壳而进行。一般春季(4月份~5月份)放养的6期~8期幼蟹到夏季(7月份~8月份),养殖三个半月至四个月,每只蟹的体重就能达到200克~250克,若是秋季(9月~10份)放养的幼蟹需经越冬,养殖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也可达到商品规格。
根据全国沿海各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的养殖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化,有建蟹池(塘)单养的,也有围塘混养、滩涂低坝高网养,设椿设竿吊笼养、水泥池子养殖等等,均取得不同程度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单就青蟹池塘养殖技术进行叙述。
一、蟹池建造
1.场地选择养殖青蟹池(塘)应选建在周围无工农业生产废水、无有毒物质、无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内湾风平浪静,有一定量陆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区,海水比重在1.007~1.021之间,pH值7.8~8.5之间,水温在10℃~30℃以内,透明度20厘米~30厘米,化学耗氧量4毫克/升~17.6毫克/升,铜离子浓度不超过0.488毫克/升。
2.池滩底质蟹池滩涂地的土质好坏,既关系到青蟹的潜伏栖息,又直接影响着建池堤坝的牢固度,所以应选择保水、不渗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质土涂地为宜。
3.池塘面积单养青蟹的池塘面积以3亩~5亩为佳,虾蟹类混养的池塘为10亩~20亩之间较合适。若对面积过大的养殖池塘,则要求采用竹篱或拦网分隔成若干小区,以便于个体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档(级)养殖。
4.池形与水深池子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长方形池之长宽比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东西长、南北短为佳(但不强求)。池底构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锅形底三种。
5.池滩与池沟池底部应开挖顺水沟(中央沟、环沟、十字沟),滩与沟之面积比例以3∶1左右为佳。沟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沟上口面宽3米~6米,沟壁(边)坡比降1∶2~1∶2.5,主沟道(中央沟)要与控调闸相通,以利于进排水调节方便。滩中须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岛",可供青蟹栖息与隐藏,减少其相互残杀伤害。
6.防逃设施池塘堤坝的四周内侧,必须做好防逃围栏(可用水泥薄板、竹篱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设施高度应高出池内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设施板、笆片的上端应向池塘内略倾斜,设置一定要严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7.隐蔽物设置为防止和减少蟹与蟹之间的接触机会,使其安心蜕壳成长,应在池内布放一些障碍物和隐蔽物,如插上若干行梅花桩形的竹枝、树枝,枝竿扦插距为30厘米~50厘米之间,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砖瓦片,人造洞穴等设施作隐蔽物。设置隐蔽物,可以增加青蟹隐藏和活动栖息的空间,达到分散、疏离青蟹群集,减少相遇的目的,又可使青蟹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自由选择适应的栖息场所。
8.进排水设施养蟹池要构建进排水可调节的控制闸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体交换和顺对流。为节省建设成本,也可安装水泥涵管洞闸。建议有条件的蟹池,最好能设计安装由上、中、下三叠式组合闸或上、下两枢块组成闸。这样可根据养殖池水体变化情况及时按层调换水。但对潮位较高的池塘,必须配备提水泵,以确保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二、苗种放养
1.清池除害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内一切不利于青蟹生长和生存的因素。清除对象有:有机沉积物,捕食青蟹的生物,与青蟹争食的生物,破坏池塘设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清池除害彻底与否,是关系到青蟹能否健康养殖,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务必认真做好。
(1)清淤放养前必须对塘内进行一次全面清淤,特别是老池塘,青蟹收获后,要及时将淤泥及有机沉积物搬出池外,并打开闸门进水反复冲洗,然后及时排干池内积水,闭闸暴晒池底,使残留有机物进一步进行氧化分解,在清淤的同时,应做好池塘的维修工作(堤坝、闸门、沟壁、防逃设施、堵漏等)。
(2)除害蟹苗放养前15天~20天内应对池塘有害生物进行药物清除。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它不仅能杀除杂鱼、杂虾、寄生虫、微生物,而且还可改良池塘底质,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促进青蟹顺利蜕壳生长,其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0克~500克,用水化开后趁热泼洒全池或干撒,10天后药性消失;漂白粉,对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故可预防疾病,还可杀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克~50克,加水稀释调匀全池泼洒,1天~2天药性消失;茶籽饼,主要杀灭鱼类和贝类等,用量每立方米水体20克~25克,使用前先将茶籽饼粉碎加入淡水浸泡24小时,稀释均匀后连水带渣一起泼洒,2天~3天药性消失。注意上述三种药物清池应选择晴天上午8时后进行,以提高药效,并做到清池前尽量排干池水,可节约药物用量,对蟹池死角及坑洼处、洞穴内要尽可能泼洒均匀。除害清池药物药性消失后,应及时进注海水,并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直至放苗前2天~3天把池内水位增高到1米以上。
2.蟹苗放养
(1)蟹苗选择目前养殖的青蟹苗种来源主要有海区天然苗与工厂化人工培育苗两类(工厂化生产苗种的技术还未全面普及,苗源还甚少)。应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无损伤,十足齐全(尤其是一对螯足和游泳足不能缺一及损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爬行迅速,无病变的健康苗。
(2)苗种规格与放养时间当年的夏苗规格一般是稚蟹Ⅲ期以上,可在6月份~7月份放养,经3个月~4个月的精心饲养后,可达到商品食用蟹要求;当年的秋苗规格基本上与当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月份~10月份放养,经过越冬后养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经过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5月中旬放养,经3个多月的饲养,到7月份~8月份达到商品规格。这三类青蟹苗的放养,若当时放苗量不足,可以补放,但力求蟹苗规格相一致。
(3)放养密度青蟹养成蟹的放养密度(放苗量),要根据各地区的综合实际条件(如蟹池的水深水温条件、进换水条件、种苗资源条件、饵料资源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灵活掌握。若单养青蟹池塘面积在3亩~5亩左右的,当年养成蟹的放养密度为1.5只/平方米~3只/平方米,即亩放苗量1000只~1500只(指夏苗)。对放养秋苗的池塘,可以适当放宽放养量,每亩以1500只~2000只为宜。面积若大于10亩以上(含10亩)的养蟹池,其放苗量应适当减少,夏季苗亩放苗数为800只~1000只。虾蟹混养池,面积在20亩以上,亩放蟹苗量一般应控制在600只以内为妥(指以养青蟹为主,养虾类、鱼类为辅的池塘)。
三、日常管理
1.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青蟹属于肉食性蟹类,因此,要以肉食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饵料。其可食饵料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选择,只要无毒无害、青蟹喜欢觅食的廉价饵料,都可作为保障供给的饵料源,但要求饵料必须新鲜,霉烂变质的饵料切不可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青蟹的健康生长。
(2)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如浙江沿海(温州、台州一带)5月~6月和9月~10月水温较适宜,青蟹的摄食量会增强,应多投饵;7月~8月高温期水温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温明显偏低,青蟹摄食量会减弱,则应少投饵。
在大水潮或潮涨时,青蟹摄食较多,小水潮或潮退后摄食量较少;大水潮换水后,水质好摄食增强,投饵量与平时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浊或天气闷热,食量就下降,这时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天气寒冷,水温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动少或不活动,觅食少或不觅食,要注意少投饵或不投饵。
青蟹的摄食量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食量与其自身体重之比则会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饵量与青蟹个体大小的关系和百分比为:蟹甲壳宽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饵量占体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时日投饵量为20%左右;7厘米~8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5%;9厘米~10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3)投饵方法饵料要均匀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边设几处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饵量。根据青蟹日伏夜出活动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风起(指农历),前、后半夜温差拉大,青蟹则易烦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适量增投一次饵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减轻其相互残杀。总之,投饵要根据水质条件、天气变化、蟹体生长蜕壳情况等要素,灵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饵量。
2.水质管理
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青蟹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青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大成成蟹,而其蜕壳的活动都在清晨或后半夜进行。如果没有清新良好的水质或溶氧量不足,青蟹就无法顺利完成正常蜕壳和增长,甚至会导致死亡。保持池水清新稳定,溶解氧丰富,青蟹蜕壳就容易,且生长快,所以一定要认真管理好水质。管理好水质的基本内容是换水纳水、控制水位,调节水温、盐度,保持适宜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确保养殖池水的清新稳定。
(1)合理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日常换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则,一般3天~5天换一次水,大水潮时多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高温期池内水质差,池外(外海)水质好则要增加换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进行,具体应根据本池池水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注意在进水时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过大。此外,在换水时还需注意了解掌握外海水质变化状况,如发现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异味、有赤潮生物时,不宜进水。正常的水位应保持在1米上下,高温季节的水位可升到1.5米左右,以维持养殖池水温的稳定。
(2)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高潮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3)稳定理化因子要确保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换水前后要随时检测池内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应引起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还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浅黄色、黄绿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间,一旦发现池内有腐败物要及时清除。
(4)投放水质改良剂青蟹养殖中通常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等。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种放养前的5天~6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5ppm~20ppm(菌液浓度每毫升达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泼6ppm~8ppm,可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应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蟹池准确的生产情况,青蟹饲养管理中除了加强科学投饵和水质调控管理外,还应做好日常的巡池检查工作。
(1)巡池检查要坚持建立健全每天早、晚巡池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青蟹觅食、生活活动状况及池边四周有无病蟹的出现等。特别在盛夏秋季的雷雨天、雷雨前和无风闷热的傍晚及早晨日出前,久晴后下大雨,池水盐度突变时,最容易出问题,所以更要加强巡池,防范青蟹逃逸及意外事故的出现。
(2)水质和蟹体生长检测坚持每天测量养殖池的水温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后和换水前后更要注意勤检测,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整个青蟹养殖期间,做到每隔15天随机取样测量青蟹的背甲壳宽和体重,通过测量,了解不同季节青蟹的生长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投饵量。
4.越冬管理在越冬前尽量做好降低池内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边沟两侧及塘底挖掘洞穴潜伏过冬,当北方冷空气来临前要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温在10℃以下时不须投喂饵料,水温在12℃上时,则少量投饵,水温回升至14℃以上,要适当增投饵料,对面积小、保温性差的池塘,可搭棚盖上覆盖物越冬。
四、病害防治
当前,对青蟹养殖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透,所以现在仍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尽量排除致病因素。从增强青蟹体质和自身的抵抗力入手,以减少减轻病害的发生,达到青蟹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1.青蟹纤毛虫病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一般会发生在青蟹幼体期,也可能发生于养成期。此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
(1)病蟹症状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手摸体表有滑腻感。用显微镜可观察到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绿状藻存在。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蜕壳,死亡率约占20%~30%左右。
(2)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污染严重,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及丝状藻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7月份~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青蟹的正常生长发育。
(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换水,调节水质,排水时及时捞去池中残饵,定期泼用氯制剂消毒,定期重点监测氨氮、pH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换水,全池泼洒100克/立方米~150克/立方米沸石粉或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净水宝"。②对发病的池塘可用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按8∶5∶2的比例)混合泼洒,浓度为1.2ppm~1.5ppm,连用3天,第4天全池泼洒"富氯"0.3ppm;或第一天用"纤虫清"1.2ppm~1.5ppm,进行全池泼洒,第二天换水后全池泼洒"富氯"0.3ppm。对病情严重的,可7天~10天后再使用一次,则可杀死蟹体表的附生物。消毒杀灭病虫害后,饵料中掺拌抗菌素制成药饵,并添加0.1%~0.2%蜕壳素,连喂7天为一疗程,可使疾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2.青蟹蜕壳不遂症
青蟹发生蜕壳不遂病,是整个青蟹养成期中危害最严重的病例之一。该病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所致。
(1)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多发于每年的秋季,每当第一次寒潮初来时,大量体重在150克左右的青蟹容易感染弧菌,在未收捕继续留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蟹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溢流出白色粘液,通常称"白芒病"。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影响特别严重。
(2)发病原因①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孤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发病还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结构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2天~3天),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环境突变、水质、涂质不良也易使雌雄体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养殖过程中应严防外染源污染及外病菌源感染。②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能刺激部分青蟹提前蜕壳,促使蟹与蟹之间的蜕壳期叉开。③对发病的池塘用0.33ppm二氯海因或0.8ppm溴氯海因进行全池水体消毒,连用2天~3天,同时结合内服强力霉素,连用5天~7天,其效果较好。
3.青蟹的黄斑病
青蟹黄斑病一般多发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体阶段,是目前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蜕壳不遂病。
(1)发病症状此病得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而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失去活动规律和摄食能力,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2)发病原因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也很广。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3)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饵料,多投活性饵,如贝壳类的兰蛤等,可减少该病的发生。②在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害。放养的密度不要太高。③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前苗种要用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分钟~3分钟,以杀灭甲壳体表上的寄生虫和病原菌。④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并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枯浸出液,刺激青蟹蜕壳,减少疾病发生。⑤对已发病的池塘,可用0.5ppm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配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施用5克,连用一星期,可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4.青蟹的黄水病
青蟹黄水病一般多发于翌年的7月~8月与9月~10月份,对青蟹养殖生产危害匪浅。
(1)发病症状因在临死前肌肉液化成"黄水"而得名,每年春夏之交的发病率要比秋季高,严重时死亡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青蟹的健康生长。
(2)发病原因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季节水质、底质差,细菌大量繁殖引起。7月~10月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该病的发生。每当春夏季虾类养殖发病旺季,虾蟹混养池(塘)所养的青蟹,虽然能对低剂量的白斑病毒有抵抗力,但出现病虾大量死亡沉积于池底时,一旦池内鲜活饵料短缺,对原来已感染过"黄水"病菌但还未发病的青蟹,觅食了这些死虾后,会在大剂量的白斑病毒感染助动下,很快发病,并开始大批量集中死亡。
(3)防治办法发病前半个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预防,同时结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3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应连续消毒3天,内服复方环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5克,连服5天~7天有较好治疗效果。
五、商品收获
1.收捕时间
青蟹幼蟹在池塘内经过3个月~5个月的精心饲养,体重达到200克~250克以上,即可开始收捕。具体的收捕时间应根据市场行情、池塘养殖中后期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池内蟹密度高低、个体规格大小、肥满度、水温、水质、底质、饵料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决定早捕还是晚捕,怎么捕,每次捕多少为佳。但常年的收捕时间为8月~12月(也有留养过冬来年1月~3月捕)。
青蟹养殖与收捕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一定要按照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收捕:“一次放苗多次疏捕,多次放苗多次收捕;捕大留小,捕肥留瘦”,“有伤残蟹病蟹先捕,有发展潜力健康蟹后捕;市场行情好多捕,市场行情差少捕”这样才能获得较佳的产量、质量和较满意的经济收益。
2.收捕方法
在青蟹养殖生产实践中,广大养户已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捕蟹经验,其主要方法有:
①根据青蟹在涨潮时溯水集聚到闸门附近、企图逃离的习惯,采取捞网捕捉的方法。
②潮涨池内纳水时,将蟹笼投放在闸门处,蟹趁逆流而进入笼捕。
③采取平时日常管理进排水产生顺逆流的有利时机,放置多节纺锤形倒刺网捕。
④遵循青蟹贪食和夜间出穴四处频繁活动的规律,进行投饵引诱入板扌岙网扌岙捕(灯光照捕)。
⑤将池水排干露滩,用铁齿耙耙捕、捅洞穴钩捕、用手捉摸捕。
上述几种捕捞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慎捕,特别是用手抓蟹时要小心,不要被蟹将军的一对粗壮而强有力的螯足钳伤。
3.捆扎方法
捕捞起来的青蟹,应先放在盛有绿色树枝叶的(如芦梗叶等)装置物、塑制桶内,防止它们互相钳咬致伤。然后逐只检查,挑选符合商品规格的肥蟹,捆绑起来装入箩筐(最好是特制蟹箱)。不符合商品要求的瘦蟹小蟹,放回池中再养殖。如不能立即装运销售,遇到天气炎热,要将其存放在荫凉潮湿的地方,冬季捕放则要覆盖上防冻保暖的覆盖物。捆扎蟹用的草绳,可就地取材。一般夏天适用比较清凉的咸水草,冬天则用具保暖作用的长杆稻草,也可用塑料绳,既方便又易捆绑。
4.途中运输
①夏天运输。先将用咸水草、塑料扁丝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箩筐中,加盖浸于清新海水中数分钟,让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装车。为防止日晒雨淋,车厢上应覆盖透气性很好的篷布。如是长途运输,每天早中晚洒咸淡适中的海水数次,以保持蟹体湿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青蟹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而且能保持较佳的色泽。
②冬天运输也应先将稻草或塑料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竹箩或塑料箱装运。如遇天气寒冷,箩箱周围铺上稻草等保温物保暖,防止寒风冷气进入。在放入箩箱时,青蟹的口器应朝箩箱中心,上面加盖麻袋。最好选在白天行驶,长途运输则要求每天早、晚洒水(咸淡水适中)保湿。这样商品蟹离池可存放一个星期至半个月。
肾亏的人绝对不能吃什么?
谢邀
首先要说明,西医的肾多指脏器,中医的肾多指功能,而中医肾亏包含诸多,下面细细道来:
肾为下焦,属先天之本,与膀胱表里,主生长发育,藏精,属水。凡生育、生长等诸多原因,都和肾关系密切。而肾为水火之宅,存元阴元阳。所以肾亏是总概括,还需细分。肾中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
肾精不足
精为构成人体的本源,肾精具有孕育后代,促使人体发育,生长的作用,精不足又名先天不足,多表现为发育迟缓,齿枯发脱,骨软,头晕头痛,记忆减退,健忘失眠等!肾精不足则需要饮食清淡,温热适宜,不可妄念,内守慎独,洁身自好,加强锻炼,多食黑色食物,如芝麻,黑豆,羊腰,狗腰等。忌食冷饮,凉菜,生冷之品。
肾气不足
气为人体运动不息的物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一直运动,才推动人体活动,而肾气不足,会出现固摄失常,出现津液外泄,如尿频,遗尿,遗精,早泄等症状。肾气不足可多食韭菜,山药,莲子,芡实等。不可食萝卜,西瓜,梨等滑泄之品。
肾阴不足
肾阳不足又名肾阴虚,阴虚内热,濡养,滋润的作用降低,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干,面红,潮热,盗汗,失眠,腰膝酸软等。可多食滋润清热之品,如枸杞,山药,桑葚等。不可食龙眼,羊肉,狗肉等性温燥热之物。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又名肾阳虚,阳虚则寒,多虚寒,温暖,温热作用降低,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体倦乏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等。可多食龙眼,生姜,狗肉,羊肉,韭菜等温热之品,少吃性凉之品,如梨,冷饮,冰淇淋等。
肾亏问题看似常见,但解决起来比较麻烦,多病程较长,迁延日久所致。所以调理不可过急。中医所讲肾亏,更多是功能,是作用,而不是单一脏器。
芡实是红的好还是白色的好?
芡实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食材,一般我们见过的芡实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为什么芡实会有红白之分呢?芡实红色和白色有什么区别吗?
芡实为什么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红色
1、根据外观
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有没有“衣着打扮”披了层外皮的芡实晾晒后就变为红芡苓,而削皮的就是白芡实,白芡实以新鲜的居多,而红芡实一般可以存放得久一点。
2、存放方式
白芡实在常温下不能久放,一般需要放进家用冰箱的冷藏室冷藏冷藏;而烘干的红芡实需要放进阴凉.干燥又空气流通的地域存储,倘若需长期性放置,还需在红芡实内放入大蒜瓣防止长虫。
3、口感
白芡实粉粉嫩嫩的,吃起来口感绵糯的;红伏苓一般存放时间长时间,因而 口感略老,需要烹煮长期,吃起来比较韧。
芡实红的好还是白的好
各有优点。 白芡实一般指的是新鲜的芡实,将新鲜的芡实剥掉外皮之后,其里面的果肉就是白白嫩嫩的,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煲汤,其口感是十分脆嫩的,但是因为水分含量较多,所以并不能长期保存。 因此市面上比较常见的还是红芡实,是将芡实不剥皮直接晒干后制作而成的,其中水分含量极少,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但是质地较硬,需要煮熟后才能吃,吃起来口感比较软糯。
芡实什么样的质量好
芡实是中药名,食用的芡实一般都是干品,它的功效主要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主要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建议你选用质地好、色泽白亮,形状圆整而无破损及附着粉状细粒的、大小均匀、没有闻到有硫磺味的芡实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