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叔叔什么梗,刀客什么名什么身世?
男性刀客
角色姓名:卓断水
角色身世:出身昆仑荒漠,常以刀为胆,只要手中有刀,纵火海魔窟也敢去闯一闯。早年在昆仑与萧若兰不打不相识,共同闯荡江湖,并生出一段情缘。但如今萧若兰为报国已替父从军,卓断水则只身返回大漠。
女性刀客
角色姓名:杨梦言
角色身世:周淮安和邱莫言于龙门客栈救下的兵部尚书之女。得益于家传的兵书和周叔叔精心培养,梦言武功既高,又颇有谋略。但为向东厂复仇,她自作主张去了六扇门,暗中收集东厂勾结满清,阴谋造反的证据,并成为江南最出色的女捕头。
明清两位因好圣孙而继位的皇帝?
明朝因“好圣孙”继位的皇帝指的是明仁宗朱高炽,据说他十分肥胖,并且还患有足疾,活生生一个瘸子。明成祖朱棣一生南征北战,开创大明盛世伟业,怎么能将皇位交给身患残疾、形象不佳的朱高炽呢?
相比之下,另一个儿子朱高熙仪表堂堂,有领兵打仗才能,并且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还以“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啊”为由暗示过朱高熙,结果朱高熙兴奋无比,一举打过长江,为靖难成功立下汗马功劳,朱棣让他继位也不是不无可能。
可以天不遂人愿,偏偏朱高炽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据说朱瞻基出生时朱元璋给朱棣托梦,指定其为大明皇孙。其实并不然,因为朱高炽在永乐二年便立为太子,而朱瞻基直到永乐九年才立为皇太孙。
不管怎么说,朱棣从小十分宠爱朱瞻基,不仅亲自带在身边,习武练兵,还一起远征大漠,这爷孙感情有力地反击了两个叔叔对皇位的觊觎,因此有好圣孙的说法。
但朱高炽即位还是有他的道理,一方面他是长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他完全符合礼法,朱棣再有威权,也敌不过满朝大臣的劝说,后来万历的争国本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则是,靖难之役朱高炽以不满万人守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的北平城,为朱棣成功上位打下根基,同时朱高炽十分儒雅谦和,与大臣关系极好,后来的“三杨”全都是朱高炽的人,也为朱高炽的仁厚折服。
有这帮死心塌地的能臣辅助,朱高炽即位可不仅仅是靠“好圣孙”。
清朝的“好圣孙”大概指的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据说康熙生命中的最后一年,第一次见到弘历,便觉得弘历聪明伶俐,于是亲自教他功课,并带在身边养育。由此大大提高了雍正帝胤禛即位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一年,胤禛受命祭祖祭天,遍访山川河流,并常常与康熙一同出行。
由于康熙召见弘历,与胤禛开始以储君的地位开展政务活动的时间高度重合,所以也有“好圣孙”的说法。
但是胤禛最终上位绝不仅仅是自己儿子带来的福气,早在康熙39年,胤禛便跟随康熙出行,并办理差事,胤禛以实际行动向康熙证明自己的才能。同时,在康熙50年废黜太子之后,胤禛在混乱的皇位争夺战中保持低调和务实,一不出头,二不犯错,还在各争执兄弟中游走,绝不当被针对对象,说明胤禛比其他人更能沉得住气。
并且,胤禛善于笼络大臣,将年羹饶、科隆多纳入自己帐下,如果没有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经营,仅凭自己儿子一年与康熙的相处,怎么可能在残酷的九子夺嫡中胜出?
因此,明清两位因“好圣孙”即位的皇帝,有儿子带来的福气,但更多是个人能干、更低调踏实、获得大臣支持。
建文帝手下就没有猛将吗?
建文帝时代,也不完全是无人可用,就算不是名将辈出,也是有几位战将能遏制住朱棣的。奈何朱棣运气爆棚,朱允文昏招迭出,白瞎了手下的几位战将。
像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这些洪武勋贵,要么是长期担任宿卫,要么是长期出任偏将,肯定比不过跟着徐达成长、军事才华出色、长期主持塞防的朱棣。
所以,九幽子看来,真正能威胁到朱棣的朝廷将领有四位。
一是平安
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细说也应该是朱棣的干兄弟了。平安早年曾跟随朱棣出征,很了解朱棣的用兵风格,所以在李景隆任命平安为先锋后,平安就在白沟河之战中击败了朱棣。
这可以说是南军第一次击败朱棣,看到纵马横槊追击自己的平安,估计当时朱棣自己都蒙了,自从靖难以来,南军还没有人能给朱棣造成这样的威胁。
二是盛庸
盛庸是第三任平燕大将军,堪称名将,是当时明帝国冉冉升起的新星。盛庸的步兵方阵打朱棣的骑兵很对路,连斩朱棣麾下的张玉、陈亨、谭渊三员大将,如此才华,要放在征大漠上,必能建功立业,无奈生不逢时。任命盛庸为平燕主将,无疑是建文帝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三是铁铉
朱棣曾想掠地山东,无奈遇到了铁铉。济南布政使铁铉死守济南,重创朱棣,甚至差点用千斤闸砸死朱棣。如此人物,真该调回去守南京。
四是徐辉祖
徐辉祖无愧乃父徐达之名,朱棣南进途中,在淮北被徐辉祖打得大败,没儿子朱高煦拼死相救,几乎就丢了性命。
但建文帝空有四大战将,却听信腐儒之言。一句勿伤我叔,圈死了盛庸、平安,因朱棣与徐达的关系,又不十分信任徐辉祖。关键时刻,还用草包李景隆守南京,焉有不败之理!
可怜这些战将:徐辉祖在朱棣登基后被下狱,郁郁而终;盛庸投降朱棣后,自杀而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平安也是在投降朱棣后,识趣的自杀;最可怜的是铁铉,被朱棣凌迟处死,家中男子充军,女子为奴,甚为唏嘘!
有哪些小说可以推荐?
墨宝非宝的小说
她的文笔有一种女子特有的细腻婉约,没有狗血,没有恶毒女配,男女主之间爱得单纯和忠贞,认定了对方就是一辈子。即使中途过程有一些纠结与虐心,但结局终会是暖心的,读着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推荐《突然想要地老天荒》《十二年故人戏》《一生一世梵唱》《蜜汁炖鱿鱼》等
对了,由《蜜汁炖鱿鱼》改编的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在今年暑期档大火哦!
匪我思存的小说
匪大的虐心是出了名的,她文笔很清新,优美,但男女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过程相当艰难,而且最后也不一定有好的结局。她很多作品已被改编成电视剧,如果看看原著,会有更深的理解。
推荐《东宫》《迷雾围城》《碧甃沉》《裂锦》《来不及说我爱你》等
丁墨的小说
喜欢丁墨的故事,喜欢丁墨的才情。丁墨的小说总是能给我一种带入感,让我幻想成为故事中的女主,与那样优秀迷人有魅力的男主相遇,成就一段佳话。
推荐《慈悲城》《美人为馅》《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等
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身上有一种民国才女的孤独冷清高傲,如一朵梅花般绽放。她塑造的人物亦是如此,我最喜欢的就是白流苏,喜欢她的冷艳美丽,还有一丝处于世俗中的无奈与烟火气息。
推荐《倾城之恋》《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家?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这是一个简易版的朝代歌,除去前两句以外,后面四句是大约经历了2132年,共有近500位皇帝。
每个皇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轶事跟奇闻,这些有了来自于史书,有的来自于民间传说,偶尔梳理一下,分享出来也是件乐事。
下面咱们就聊聊跟“出家”有关的皇帝。
聊之前还有两个地方要说一说,一个是“出家”的定义及范围,还有一个就是要定下来个时间区间。
首先,什么是“出家”?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尼姑、和尚。
当然各民族的信仰不同,这里不做过多展开,只以最大众的道,佛两教来查证皇帝“出家”有几人。这里又出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应该是因为两教教义不同,所以虽然信奉道教的皇帝不胜枚举,但“出家”者基本没有。那么,我就再把“出家”的范围缩小到佛教身上。
至于时间区间,就很好定义了。佛教传入中国现在共有五种说法,其中有三种都是指向汉朝,所以咱们把汉朝定位初期阶段。但初期时佛教被本土教压制很厉害,因此也没出现什么皇帝“出家”的事。那么我们就把时间起点往后延,一直到在中国的前期,也就是东晋跟南北朝时期,然后再把终点定在清朝第十二帝溥仪为止,整体时间在不到1600年中。
一
说到南北朝,那就从北朝第一个朝代北魏说起。北魏自明元帝拓跋嗣时期提倡佛教;到了其子,也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开始灭佛;再到文成帝拓跋濬在位兴佛,短短73年中,佛教就跟做了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到了献文帝拓跋弘,这个皇帝九岁登基,刚登基就被权臣乙浑欺压,逼得直到冯太后面前去哭诉,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好容易在转年乙浑身死,冯太后又趁乱下诏临朝听政,把持所有军国事物。也许是拓跋弘被欺压得狠了,逐渐对当皇上失去了任何兴趣,开始喜欢黄老哲学跟佛学,经常接见朝官和僧侣一起讨论玄理。终于在471年,也就是其在位的第六年把皇位传给了其子拓跋宏,自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之后就移居北苑中极简朴的崇光宫,又在北苑的西山上修了座鹿野佛寺。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在佛寺里专心礼佛,静心虔诚的修行;但要是有国事,又会到崇光宫中去听取,去处理。更奇葩的是在472年,这个虔诚的佛教徒又穿上铠甲领兵出征,逼柔然后撤几千里。
从现在来看,拓跋弘本身要出家的决心是有的,但现实中遭到了阻力重重,正应了典籍里说的‘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
不过,等其子拓跋宏真正临朝后,我想拓跋弘也会真正出家的。所以,在历史上出家的数位皇帝中,我还是把他算上的。。。。。。至少也能算上半个吧。
二
说完了北朝,再说南朝。大家都知道达摩祖师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传道,那么达摩是在什么时候到的中国呢?据记载,达摩到中国是在公元526年,也就是普通七年,当时其在中国见到的第一个皇帝就是梁武帝萧衍。
萧衍是南梁的创始者,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立体的历史人物。在他称帝初期,由于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任用人才。他自己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做到知人善任,萧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木箱,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由此可见,萧衍在执政初期还是不错的。但到了晚年,他开始从笃信佛教走火入魔到了佞佛的地步(这点从天鉴三年宣读皈依诏文开始,一直到晚年做《净业赋》,这段时间内自己宣誓戒酒,持斋,禁欲以外,还号召全国吃斋,祭祀,戒杀,奉佛等等,据说受戒香疤也是从梁武帝时期流传下来的)。萧衍还疯狂修建佛寺,进行礼佛。疯狂到什么地步呢,用南朝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萧衍兴建的佛寺)。
为什么之前要提到达摩,是因为萧衍跟达摩在短暂接触中曾有一番对话,也许就是这番对话促成了萧衍日后的舍身。
‘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
其后,普通八年,京城大疫,萧衍在重云殿,为万民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同时在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乘小车不用车驾,亲升法座,为大众开讲涅槃经,群臣以一亿万钱奉赎回宫。武帝又设道俗大斋,参加者约五万人,这是武帝的第一次舍身。
第一次舍身后,萧衍回朝,把年号改为大通。在大通三年再一次去同泰寺讲金字三慧般若经,举行清净大舍,皇太子与群臣再以一亿万钱,奉赎回宫。是晚,同泰寺里浮图发生火灾,武帝以为天魔所为,于是下诏道:“道高魔盛,行善障生。”因此再起十二层高的浮图,这是武帝第二次的舍身。
大同十二年,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万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萧衍又第四次出家,朝廷出资一亿万钱赎回。
至于为什么没有第五次,是因为在太清二年南梁爆发了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太清三年萧衍被禁闭在文德殿,同年亡于其内,终年八十六岁。
从史书中说,萧衍是饿死的,但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一天就吃一顿饭,而且还是吃斋,虔诚程度可见一斑了。
所以萧衍虽然没有真正的完全出家,但其所作所为不比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差多少。
三
接下来请把目光跳到北朝西魏的大统七年,也就是公元541年。六月的一个晚上,有个姓吕的妇人在冯翊般若寺生下的她第一个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有史记载,杨坚生下来就有异象,当时有个叫智仙的尼姑对吕氏说这孩子不能像平常人一样抚养,吕氏同意了。所以尼将杨坚带到别馆,亲自抚养,还起了个名字叫那延罗,也就是金刚不坏的意思。
这就是后人说杨坚曾经出家,更有人说杨坚一出家就是十三年的原由。
但我不这么认为。毕竟杨坚又不是《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十数年生活在女人堆里。况且杨坚出身弘农杨氏,其父杨忠当时应该官拜洛州刺史,您想这么一个显赫家庭,能让家里男丁在一个尼姑庵里出家当和尚?
那么还是在看《隋书·高祖本纪》里的纪录:“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育”。这里并没有表明智仙是把杨坚带走或者留下,我认为应该是杨忠便拿出自家一部分屋子建了一座家庙(这点有点像大观园里的栊翠庵,智仙也有点像妙玉),让智仙在这里抚育(教导)杨坚,也就是说杨坚并没有真的被送往尼姑庵里。
按照上面的理解,杨坚真出没出过家属于见仁见智,我只是把它当做一段野史说出来。
四
隋朝两代而竭,接下来历史来到了唐朝。由于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本名李聃,所以李唐的国教为道教。但跟道教对立的佛教在唐朝发展的也相当好,这里面本身有很多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的存在,就不展开分析讨论了。
还是按照之前定义的,“出家”指的是佛教出家。那么李唐的第一个出家人就锁定在日后的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当时的武才人武媚身上。自太宗李世民驾崩以后,武媚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在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并于两年后再次返回宫中,从此开始传奇人生。
武则天一个人出家还不算,她的儿子也出过家,这个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六位帝皇丸李显(原名李哲),而他的师傅更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话说显庆元年,天后难月。李治跟武后请玄奘法师庇佑加持,并许诺如生子可随玄奘出家为僧。经过数日祈福,武后诞下一子,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皇后分难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跃内外舞。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又载‘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髮。法师进表谢曰。沙门玄奘言。昨奉恩旨。令玄奘为佛光王剃髮。并敕度七人。所剃之髮。则王之烦恼落也。所度之僧。则王之侍卫具也。’
按照法师传中载,最后李哲只是在满月时剃度,然后另有七人代为出家,做了替僧。不过,佛光王是玄奘法师弟子怎么说也躲不过去了。
再往后,就到了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所载,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李忱。武宗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将其送出皇室。从此三年里李忱隐姓埋名,还做了一段和尚。直到三年后,武宗死,宦官马元贽等人才将李忱请出来当皇帝。
不过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更有史家认为李忱被武宗迫害而出家为僧的讲法,是后世佛教徒杜撰出来的故事,为的是丑化曾推行会昌灭佛的武宗,同时圣化在登基后支持佛教的李忱。
以上就是唐朝跟“出家”有关的三位皇帝,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果以先前书籍记载来说,就都是真的。
五
都说唐宋元明清,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唐跟宋之间还有七十多年的混乱期,这段时间就成为五代十国。
现在就讲一讲跟“出家”有关的皇帝,这人就是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
按照《十国春秋•南唐一•烈祖本纪》所载。李昪,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其父叫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在六岁的时候到了濠州,没过多久其母亲刘氏也亡故了,李昪只好在当地开元寺里混口饭吃。这里的混饭吃,基本就能等同于出家当了个小沙弥。
过了几年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是俘虏了李昪,看着小孩相貌不俗就像收成自己的干儿子。可是他亲儿子们不服气,所以杨行密就把李昪送给了手下大将徐温,让他收了李昪。从此李昪更名为徐知诰,这才算是脱离佛门。
在937年徐知诰逼吴帝杨溥退位,自建立齐国,又转过年,回复自己本姓,自称为唐朝皇室后裔,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六
且说南唐只历时三十八年,共经三帝,其中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后世极为注明的词人李煜。
据《南唐书》载,李煜开宝九年(976年)正月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续资治通鉴长篇说右)千牛卫将军。 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据《墨记》载,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见李煜,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言不悦。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节,后主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鸩杀李煜。
不知道是不是天道循环,因果报应不爽,宋太宗因为一首词杀了归降的李后主,若干年后宋朝最后一个皇帝(不算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也因为一首诗而让元世祖忽必烈给杀了。
在宋度宗死后,其次子赵显因为是嫡子而继位,史称宋恭帝。赵显继位是只有四岁,因此有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朝廷实权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宋史中记载赵显当政的这两年,几乎都是宋元作战的事。
在1275年鲁港之役后,贾似道因误国被贬为高州团练使(没有被杀是因为太祖礼待文人士大夫,所以宋朝320年里文臣被杀者只有伪楚皇帝张邦昌一人),后在木绵庵被监押官郑虎臣义杀,但一切都无法挽回南宋部队严重受挫的士气跟惨痛损失。在1276年的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宣布正式退位,并在伯颜的押解下踏上前往大都的道路。
元世祖忽必烈降宋恭帝赵显为瀛国公,并批准其在上都生活。赵显到了18岁时,突然下诏让他入吐蕃,学习梵书、西蕃字经(元代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十二月赵显启程,去了现在的西藏开始了僧侣生涯。
从此在汉文字记载中再没有了关于赵显的文字,只是偶尔在藏文资料中显露出一鳞半爪。最后赵显的结局只在《佛祖历代通载》汉文版里提了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从而推断赵显终年53岁,在西藏定居了34年。
对于赵显的死后世有说法是因为怀念故国写了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诗遭到元英宗的忌讳,所以赵显被赐死。
但是,这首诗在资料中没有注明成品时间,就连题目《在燕京作》都是后人编撰上去的。有人考证这首诗应该是成于赵显12岁的时候。如果是这样,那赵显的死就跟元英宗没有关系了。
不过关于赵显的死种种解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显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出家了,而且还是个藏传高僧。
七
元朝最盛行的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但从元世祖开始一直到元顺帝为止虽然佞佛之事不鲜,但作为皇帝出家倒是在印象中没有一人。一直到了明朝,皇帝跟出家为僧一事又再度有了交集。
这个皇帝跟南唐的李昪一样都是属于开国之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按《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记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后来由于饥荒,朱元璋被迫离开寺庙开始托钵乞讨。大约过了三年,朱元璋又返回皇觉寺。又过了四年,郭子兴占据濠州,自称元帅。朱元璋接到幼时伙伴汤和的邀请信后,离开皇觉寺,参加郭子兴义军,时年25岁。
朱元璋跟李昪一样也是先出家,再称帝,但题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家?》,所以也还是应该被列进来的。
八
以上说的跟出家有关的皇帝还算可考,那么一下说的就真正属于民间传说了。
第一个当然要算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再跟其叔叔朱棣争皇位失败以后,就不知所踪,所以民间就留下了个出家的说法。同时,还有传说是被火烧死在宫中,另有传说是跑出宫外,在太监们的保护下逃往海外,朱棣命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寻其下落。
第二个就是大顺皇帝李自成。按《明史》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但《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说明其殉难经过,而且各种有关史料中虽然屡有记载,但不尽相同,其中就有夹山寺禅隐说(后人金庸先生在其书《鹿鼎记》里也提到李自成出家,可武侠小说更不足为信)。虽然经过种种物证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当年李自成,但按照《塔铭》记载,二者的出生时间对不上,而且当地史料记载奉天玉和尚跟官府接触甚密,一些相貌特征又有明显不符。
第三个自然就是在人们心中认知度最高的顺治帝福临了。可是同样顺治出家也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大家的认知只是觉得为情而出家异常浪漫(这里还有一个认知误区,相传顺治是为了董鄂妃而伤情的,董鄂妃并不是汉女董小宛,而是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
第四个还是在清朝,是康熙的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这个传说来源于雍正的迷之死。在史书中只写雍正暴毙,并没有具体死因。所以民间有个传说是让吕四娘行刺所杀(这个传说也让王度庐先生写进了《新血滴子》一书中),所以雍正无头,下葬时用的是金脑袋(雍正无头这个传说又来自于查嗣庭的文字狱“维民所止”)。正因为死因无记载,但确有礼佛的记载,所以民间又有了雍正出家的传说。
九
除了这些以外,还要说明的是从五代起一直到宋末,云南大理出现了一个由段氏成立的多民族政权,史称大理国。
这个国家全国尊崇佛教,曾在其国位的22名皇帝中,共有9人禅位为僧,1人被迫为僧,共计10,人,绝无仅有。
不知不觉是又写了一堆,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什么遗漏,反正雅贼文抄感谢您看到这里。
和别人聊天尽量不要提到自己?
和亲人聊个天,损失50000元;和闺蜜聊个天,被戴上了一顶“有违师德师风”的帽子;和外人聊个天,被“炒了鱿鱼”,夫妻俩个被打住进了医院,言多必失,言多失德,言多守不住财。
出门在外生活,别说是和外人说话,就是和亲人说话,也尽量不要提到自己。别说出门在外和别人聊天尽量不提自己,就是平时和亲姐妹和同事聊天,也最好别提起自己和家里的情况,我本人就犯过这极其“愚蠢”的事情,还赔上了50000块钱。
我的性格很直,对自己亲近的人不留私心,掏心窝子的相待。
有一次,姐妹聚会,我就把十几年辛苦攒钱给儿子买房的事说了个透底,就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非常骄傲地告诉姐姐、妹妹,我已经攒够了100万,等儿子选好房子,就给儿子交个首付买房了,等着结婚抱孙子了。
当时妹妹一听就惊呆了,很好奇地瞪大眼睛问我怎么能攒这么多,100万!我说我怎么过日子你们还不知道呀,平时你们都喊我“老抠”,你们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享受怎么花,一天三换衣服,换一年衣服都不带重样的;高级化妆品用着,一买就是好几套;海参、鲍鱼享受着,新楼房住着,高级车子开着。
我多少年了,一件新衣服都没舍得买,整天就用个大宝乳液抹把脸完事,到现在也没舍得给老公买辆车,上班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省着吃,省着用,一分钱都攥出水来花,这么多年,钱都是掰开两半花省出来的!
真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妹妹开始向我借钱,要我暂借她15万,她给她老公换辆新车。妹妹借钱的事我还没敢告诉老公,我姐姐又打来电话,让我借给她20万做资金周转,好像这姐妹两个商量好似的,一起借钱,一起向我发难,好像一夜之间,她们看不起的“老抠”变成了“大款”似的。
这下我慌神了,怎么说呢?以前我买房时,妹妹主动借给我5万块钱,姐姐借给我10万,解决了我买房的大难题,要是前两年不买房,就现在的房价,我给儿子交首付,我自己能买房,有房子住就不错了。
看在姐妹以前都帮我的情分上,硬着头皮和老公商量,老公不愿意借出这么多钱,说是一旦儿子看中了房子,交首付就是急用的,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她们要是还不上,就耽误大事了,儿子也不高兴。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老公说,给姐姐、妹妹每人2万,就是赠与了,愿意还就还,不愿意还就拉倒,其它的钱让她们自己再想办法,这样至少我们还能保住31万,真到了儿子买房不至于缺口太大。
这事就算商量好了,也是这样办的,还好,都能理解。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回了趟娘家,娘家妈说,家里的电视机和冰箱用的时间太长了,耗电量太大,让我先给他们换了,等有钱了再给我,自己想,自己的妈,张开嘴了说了,我又能怎么办呢,又拿出去了10000万。
一次聚会,一次掏心窝的聊天,聊进去了我50000块钱,不光和老公闹了矛盾,多多少少也伤及了姊妹感情。
所以说,就是和自己的亲人聊天,“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言多必失,言多财保不住呀!
和亲人聊天要留三分话,和别人聊天就不是三分的事了,一定闭口不谈自己的事,否则,一辈子的“疙瘩”是解不开了呀!和闺蜜逛街,碰到了张老师和他的儿子,张老师很热情地和我问好,他儿子扭头就走了,很没有礼貌,张老师苦笑着对我说,你看,您还是他的班主任,就对您这样无理,回去我批评他,这孩子越学越不乖了。
看着张老师和他的儿子远去,我告诉闺蜜,我不太喜欢她这个儿子,仗着她妈妈是个老师,在班里耀武扬威,胡打乱闹,可着劲地扰乱课堂秩序,让张老师惯得不像个样子,反正是没有守住嘴,说了一大堆这个孩子的不是。
不久,在学校大门口,碰到张老师,我刚想打招呼,人家脸一扭,眼一合,走开了,这可是“奇怪事”,以前都是张老师主动和我套近乎的,这次是见了鬼了,我确定无疑的是她看见我才躲开的,太让人纳闷了。
直到见到闺蜜,我才知道,因为班级卫生的事,闺蜜和张老师发生了点语言冲突,她竟然把我说张老师儿子的话全都像爆豆子一样爆了出来,引起了张老师对我的愤怒,见面不搭理我了,更严重的是,张老师找了领导,不知道说了什么,竟然把她儿子从我班里转到了其他老师班里,并且领导在全校职工大会上说,某些班主任对学生有成见,对家长不满意,有违师德师风,这样的班主任不是好的班主任之类的话。
我明白了这是在说我,一次“闺蜜直播”竟成了我职业生涯的一次“严重警告”,从此,我和张老师也有了一辈子解不开的“疙瘩”,自己躺着就中了枪。
可仔细想一想,不也是自己自找的吗,要是嘴上有个把门的,不和闺蜜说人家孩子的事,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还是怨自己这张臭嘴呀!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了别人的坏话,立即就会人传人,一来二去,传到当事人耳朵里,不报复你才怪呢,即使当事人不报复你,也会鄙视你,远离你,百害而无一利。
我终于懂得了,人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数十年学会闭嘴。
出门在外和别人聊天,尽量不要提到自己,不要信口开河,敞开了心聊,你知道对方是谁吗?小张被“炒鱿鱼”了,只是因为上班一次迟到就被部门主管给“炒掉”了,小张百思不得其解,朋友阿辉几乎隔三差五都醉醺醺地迟到上班,他这个样子都没事,顶多主管批评他几句,自己迟到一次,竟然被“炒”了!
小张决定去找主管评评理,秘书告诉小张,主管要带亲戚去办事,让他等等再说。
当小张看到主管和亲戚并列走出公司大门时,他立刻傻了,他明白了他为什么被炒了?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慢慢地收拾东西,装进箱子,沮丧地直接回家了。
小张周末在公园里带孩子玩,几个陌生的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就成了好朋友,挺开心的,大人们闲着没事儿,虽然平时不相识,孩子们高兴,仿佛大人们之间也没有了隔阂,三说两说的就敞开了心扉,小张嘴上没有把门的,说的也就多了起来。
小张在公司部门里是最年轻的,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干,但他性子直,说话比较不留情面,干活出力不讨好,人际关系也不是太好,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毛病,总是认为部门主管给他穿小鞋,找他茬,和他过不去。
有一次发奖金,部门一般按资排辈,工龄多的就多一点,小张有些不服气,总认为自己包揽了部门里的所有重活,凭什么发奖金的时候要按资排辈,自己最少呢?去和主管评理,主管告诉他说,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小张不服气,最终和主管闹得不愉快,部门的同事也对他另眼相看。
从此,小张就对主管有了很大的怨气,认为主管不公平,维护老员工的利益,再有重活就装看不见了,变得油腔滑调了。
在公园玩的时候,和一个孩子父亲聊得很投机,小张就把自己在公司部门的“遭遇”一股脑地倒了出来,对主管又骂又批,说他是个小人,办事不公平,对自己有成见,喜欢给他穿小鞋,还说自己要是当了领导,第一个先把他开了,气的他就差一点骂娘了。
小张发泄完了,自己还觉得很痛快,庆幸自己找到了倾诉对象,一吐为快,也不憋闷了,心里痛快了许多。
今天看到公司门口那一幕,才知道自己被炒的原因,原来公园里那孩子的父亲竟然是主管的亲戚,小张那个后悔呀!
自己竟然栽到了一个“陌生人”手里。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对别人,特别是不熟悉,不是很了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他,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要留有余地。
这一次“被炒”,也给小张上了堂职场人际交往课,让他懂得了,出门在外,和陌生人聊天要“口下留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出门在外和别人聊天,尽量不提及自己和家人,也是为了安全,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个朋友,外号叫“小牛”,因为他喜欢“吹牛”而得名。有一次,在高铁上,和朋友高谈阔论,吹嘘自己家里有钱,笑话他老婆不喜欢存钱,就喜欢把钱放在家里,每天晚上睡觉前拿出来数着玩,乐呵一阵,再睡觉。没想到的是旁边的小偷听到了,尾随他回家,进行了抢劫,导致他两口子被打,住进了医院,家里的钱也没了。
出门在外生活,和别人聊天,尽量不提自己,尽量做个有智慧的人,话到嘴边留三分。
那么,出门在外生活,和别人聊天应该注意什么呢?1)头脑要做人的主人,嘴巴要做人的客人。
2)对人坦率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要直说,有时,说话太直,可能会给人招来很多祸患,切记“祸从口出”。
3)一定要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不可信以为真,更不必记在心上。
4)“易退易涨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处处都充满了陷阱,君子在明,小人在暗,说话稍有不慎,就有被套进去的危险。
5)逢人只说三分话,并非奸诈,而是一种修养,避免不必要的是非。
写在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对的人,讲合适的话。
真正有智慧的人,无需多言,不言自明;有智慧的人,看起来都很沉默寡言。
孔子曰:“不得其人言,谓之失言。”
祸从口出,随时都会发生。人心不古,人性难改,所以谨言慎行,这是一个成熟人的标志,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只因没有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