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b站中国通史什么梗

↑武则天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人物↑小编想从武则天的性格和能力来分析一下这个女人有多么了不起。唯有武则天晚年时面对群臣回忆往事,武则天对太宗提出她的驯马方法,↑武则天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喜爱↑武则天说完这个故事。...

b站中国通史什么梗,怎么看待武则天?

无数历史学者和爱好者,都从武则天的历史作为来评判是非功过,这正应了武则天“无字碑”的初衷,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武则天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人物↑

小编想从武则天的性格和能力来分析一下这个女人有多么了不起。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最早见于史册的端倪是她入宫的时候。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秋风乍起,离别的时刻到了,寡居已久的武则天母亲杨氏忍不住痛哭起来,武则天却一脸风轻云淡,她告诉母亲:“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做儿女之态呢?”

武则天这一年才只有14岁,却已经有了极强的主见,以及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精神。

武则天入宫后,被纳为五品才人,她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史书上已经不可考,唯有武则天晚年时面对群臣回忆往事,说道一件自己为唐太宗驯马的事情。

↑武则天驯马,是生动的政治教科书↑

这件事情已经家喻户晓:太宗有一匹明马,狮子骢,强壮暴躁,无人能够驯服。

武则天对太宗提出她的驯马方法:一是铁鞭,二是铁楇,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打它,如果它不从,就用铁楇打它的头,给它更猛烈的痛苦,若是还不服气,那就直接用匕首割它喉咙。

武则天的最后一招,想必是先拿着匕首吓唬这匹马,这匹马还不肯听话,那就直接杀掉。驯马不成,马就得死。

从中可见武则天的性格特点,非常强悍和残酷,对掌控权有着极强的欲望。

在武则天以后漫长的人生里,她践行了她的信仰,在她借由酷吏不断残杀反对势力的时候,那些敌人在她眼里,不是人,而是那匹不愿驯服与她的马。

↑武则天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喜爱↑

武则天说完这个故事,声称她的方法很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欢心,估计这只是她一面之词,从唐太宗宠爱长孙皇后的事例可以看出,李世民喜欢的是长孙皇后这样的女性,而绝非女强人。

总之,武则天从入宫,到太宗李世民去世,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始终只是个才人,可见李世民对她并无殊宠。

武则天在这种境况下,表现出了另一个强悍的性格:她从不认输,不会甘心当失败者。于是,她抓住唯一的机会,利用给太宗伺候服药治病,以及太子李治侍奉床前的机会,成功征服并且占有了李治!

↑武则天成功征服了李治↑

武则天对李治,应当是怀着真挚感情的,李治就是她的天,给她这辈子带来了绝无仅有的机遇。

从感业寺回到后宫,武则天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战斗,她先后击败了所有的敌人——王皇后,萧淑妃,对付敌人,她可以做到虚伪柔情,以退为进,又能在占据上风后,对敌人给以彻底的毁灭打击。

1、论隐忍,无人能及

她能够忍住嫉妒心的撩绕,丈夫李治把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引为情妇,又占有了武则天的外甥女,同时四处播撒龙种。

面对这种情况完全保持了理智,不像客氏对天启帝那样嫉妒发狂,也不像赵飞燕赵合德姐妹那样偷偷残杀皇子。

她很清楚,只要她能够替李治分忧,她就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李治身体不好,根本无法离开精明强干的武则天的帮助。

2、论心狠手辣,无人能及

她对待敌人的手段,异常残酷,武则天执政时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酷吏时代,并成功利用恐怖稳固了她的统治。

她几乎把太宗李世民的嫡亲后代尽数铲除,甚至对自己亲生儿子,亲生女儿下毒手,然后依然该怎么享受生活就怎么享受,毫无心理阴影和负罪感。

相比之下,她的孙侄女武惠妃,只不过是陷害谋杀了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就天天做噩梦,最后把自己吓死。

试问,武则天这种心理素质,谁能相提并论?真正是铁石心肠,与常人思维感情完全不同。

3、论政治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无人能及。

武则天很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在辅助丈夫,和丈夫并称“二圣”的时期,她从来没想过暗害李治,从而篡权,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权力地位的来源,是丈夫李治。

相比之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竟然把唐中宗李显毒死了,然后匆匆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安乐公主想当黄太女,结果事败身死,徒留笑柄。

和武则天的手段头脑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皇帝不好当,女皇帝更是难当,武则天却做到了↑

武则天最后虽然是被神龙政变推翻了帝位,但在儿子们的保护下,仍然安然活到了自然死亡,这等福气,得益于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武氏的侄儿们,尽管她已经意识到天下迟早重新姓李,但她没有逃避这个现实。

武则天,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称得上一个好皇帝,也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女强人。

这样的人物,能够在历史上出现,堪称是一抹耀眼的,永恒的光辉,绚烂夺目,万众仰视。

央视十大必看纪录片?

01

《跟着书本去旅行》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央视策划的一部大型体验式文化纪录片,从2019年12月开播以来,每周 4-5 集,已经播出几百集,而且现在每周还在更新。

虽然每集只有20分钟,知识密度却令人惊叹。

文化古迹、地域风光、历史名人、各地美食等都有涉略,该片以全新的视角,为你剖析经典名篇,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品以外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课本中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拓展书本知识。观看这部纪录片,足不出户就能看遍课本中经典的山河大川、名人故居等,让你收获满满!

02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目前已出到第三季。每集只有5分钟,非常适合零碎时间观看。

时不时卖萌,还穿插许多日常的梗!纪录片用亲切俏皮的口吻去解读深沉厚重的国宝,在轻松中追寻历史的踪迹,感受时光的力量!

观看这部纪录片,通过文物,古今相通,让你明白:中华文化是沿着怎样的路途走到了今天。

03

《故宫100》

《故宫100》共100集 ,每集用6分钟时长讲述了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包括首次展示了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

通过故宫里的每一个小物件,《故宫100》用独特视角带你深入了解故宫之美,揭露故宫背后的秘密。

全方位揭秘一些传统的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宫廷生活细节,就等着好奇的你去了解!

04

《敦煌》

有人说:“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顽强,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曾经的盛唐……”

如果暂时不能去敦煌,又想看看那神奇的地方,《敦煌》这部纪录片一定不能错过!

纪录片聚焦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把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呈现给观众。

05

《第三极》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

《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大型涉藏纪录片,与以往单纯讲地理环境、旅游攻略、寺庙经文不同,该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呈现的都是人与土地、动物和谐共生的故事。

《第三极》由五集正片和一集花絮片组成,每集46分钟。全片近40个故事,让你感受高原上的生命之美。

06

《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共34集,选取了中国多个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以“上帝视角”呈现出来。

此外,该片还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们深入探索每个地方的人文情怀。

07

《书简阅中国》

央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穿越”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书信寄托相思之举深为感动和震撼。你永远可以相信央视出品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从历史中的小人物、爱情、友谊、智慧、家风、家国这六个温视角出发,精心筛选了30封古人的书信,去窥探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领悟书信中的先贤智慧。

纪录片只有短短六集,但信息量巨大,囊括了课本里出现的人物:岳飞,李商隐,郑板桥,文天祥,白居易,李贽,康熙,纳兰容若,还有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等等。

纪录片中的场景表演、摄影、创意表达、细节、配乐都堪称一绝。

其构建出古代车马慢、书信远、相见难但情意绵长的影像,清晰、真实,且幽默还原历史,让人一秒回到历史的长河中。

08

《“字”从遇见你》

《“字”从遇见你》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系列纪录片。

节目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造型来源及文化发展,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呈现汉字之美,将汉字的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表现。

09

《昆虫的盛宴》

《昆虫的盛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共10集。

纪录片通过昆虫如何获取食物的故事,表现了昆虫与其它生物之间形成生物链关系的一个侧面,也表现了一个千姿百态和色彩斑斓的昆虫世界。

通过这个庞大的群体还表现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步甲为代表的捕食性昆虫通过捕猎对其它植食性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数量的控制作用。

尤为有趣的是,纪录片展现了昆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口器以及令人叫绝的取食方式。

还表现了以蜜蜂和蝴蝶为代表的授粉昆虫对被子植物以及农作物繁育的重要作用。

10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原创纪录片,也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

该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这些长相奇特的异兽也为众多美术爱好者、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遐想,让大家总是乐此不疲的创造着。

山海经异兽图有很多的人绘制过,中国古人有蒋应镐、胡文焕、成或因等人为其绘图;日本有《怪奇鸟兽图卷》;现代也有很多人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异兽。这些古今中外的异兽图为我们研究山海经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向,也让很多非专业人员从另一方面走进了《山海经》的世界。

目录

1异兽蠃鱼2异兽孰湖3异兽穷奇4异兽驳5冉遗

6异兽鵸鵌7异兽讙8神灵帝江9异兽天狗10异兽毕方11异兽狰12异兽胜遇13异兽狡14西王母15异兽鸾鸟 16异兽鹦鹉17异兽数斯18异兽玃如19异兽豪彘20神灵女娲21异兽鹿蜀22异兽狌狌23异兽肥遗124异兽肥遗225异兽羬羊26异兽颙27异兽凤凰28异兽虎蛟29异兽瞿如30异兽蛊雕 31异兽彘32异兽猾褢33异兽长右34异兽狸力35异兽赤鱬36异兽灌灌37异兽九尾狐38异兽猼訑39异兽类40异兽鯥41异兽旋龟42神灵夸父43异兽巴蛇44出处

异兽蠃鱼

蠃[luǒ]嬴鱼

【原文】

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

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

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孰湖

【原文】

崦嵫之山①,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嗜好举人,名曰孰湖。

【注释】

①崦嵫之山:即崦嵫山,神话传说是太阳落入的地方,山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

【译文】

崦嵫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是马的身子而鸟的翅膀,有人的面孔而长着蛇的尾巴,很喜欢把人抱着举起,名称是孰湖。

【区别】

形似英招,但英招为马身而人面,虎纹而鸟翼,与孰湖的区别是英招无蛇尾,神位当与陆吾平级,不食人。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穷奇

【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穷奇,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

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异兽驳

【原文】

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译文】

中曲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白身子和黑尾巴,一只角,老虎的牙齿和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名称是驳,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饲养它可以避战争。

折叠编辑本段冉遗鱼

【原文】

冉遗鱼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①,可以御凶。

【注释】

①眯:梦魇。

【译文】

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长着鱼的身子蛇的头和六只脚,眼睛长长的像马耳朵,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睡觉不做恶梦,也可以辟凶邪之气。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鵸鵌

(qi tu)

【原文】

鵸鵌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①,又可以御凶。

【注释】

①厌:通"魇",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②鵸:特异、稀罕的鸟。鵌:路边的鸟。通"涂"。"鵸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 因之为名。

【译文】

翼望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普通的乌鸦,却长着三个脑袋、六条尾巴并且喜欢像人一样笑,名称是鵸鵌,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做恶梦,还可以辟凶邪之气。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讙

【原文】

翼望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①,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②。

【注释】

①夺:竞取,争取。这里是超出,压倒的意思。

②瘅:通"疸",即黄疸病。中医将此病症分为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黄汗五种,认为是由湿热造成的。

3讙: 1.喧哗。通"欢"。喜悦。

【译文】

翼望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野猫,只长着一只眼睛却是三条尾巴,名称是讙,发出的声音好像能赛过一百种动物的鸣叫,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黄疸病。

神灵帝江

【原文】

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①,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②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③。

【注释】

①囊:袋子,口袋。

②浑敦:用"浑沌",没有具体的形状。

③帝江:即帝鸿氏,据神话传说也就是黄帝。

【译文】

天山,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

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天狗

【原文】天狗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种类】

1)谛听:为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具有保护主人、驱邪避恶、明辨是非之神威;兼备通晓天地、广开财路。谛听原是一条白犬,这是因为地藏法门以孝道为基。狗性忠诚,就如同文殊之雄狮表智慧。

2)祸斗:常指居住在南部的少数民族,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被看作不祥之兆。祸斗原是一条黑犬,为流星碎片撞击而生。

3)盘瓠:为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盘瓠原是一条五色花犬,曾帮助远古高辛平定戎狄之乱。

【译文】

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毕方

【原文】

毕方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①,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②。

【注释】

①毕方:传说是树木的精灵,形貌与鸟相似,青色羽毛,只长着一只脚,不吃五谷。又传说是老父神,形状像鸟,一只脚,两只翅膀,常常衔着火到人家里去制造火灾。

②讹火:怪火,像野火那样莫名其妙地烧起来。

【译文】

章莪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狰

【原文】

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

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胜遇

【原文】

胜遇玉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鹿,见则其国大水。

【解释】

胜遇1.古代传说中的鸟名。

【译文】

玉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野鸡却通身是红色,名称是胜遇,是吃鱼类的,发出的声音如同鹿在鸣叫,在哪个国家出现就会使那个国家发生水灾。

异兽狡

【原文】狡

玉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译文】

玉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狗却长着豹子的斑纹,头上的角与牛角相似,名称是狡,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在哪个国家出现就会使那个国家五谷丰登。

折叠编辑本段西王母

【原文】

西王母玉山①,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②,蓬发戴胜③,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注释】

①玉山:据古人讲,这座山遍布着玉石,所以叫做玉山。

②啸:兽类长声吼叫。

③胜:指玉胜,古时用玉制做的一种首饰。

【译文】

玉山,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形貌与人一样,却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和老虎一样的牙齿而且喜好啸叫,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是主管上天灾厉和五刑残杀之气的。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鸾鸟

【原文】

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①而五采文,名曰鸾鸟②,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①翟:一种有很长尾巴的野鸡,形体也比一般的野鸡要大些。

②鸾鸟:传说中的一种鸟,属于凤凰一类。

【译文】

女床山,山里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野鸡却长着色彩斑斓的羽毛,名称是鸾鸟,一出现天下就会安宁。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鹦鹉

【原文】

黄山,无草木,多竹箭。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①。

【注释】①俗称鹦哥,羽毛色彩美丽,舌头肉质而柔软,经反复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有许多的种类。

【译文】

黄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竹丛。盼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玉石。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猫头鹰,却长着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像人一样的舌头能学人说话,名称是鹦鹉。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数斯

【原文】

皋涂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译文】

皋涂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一样的脚,名称是数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人脖子上的赘瘤病与癫痫病等。

异兽玃如

(jue rú)

【原文】

皋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脚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

【译文】

皋涂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鹿却长着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蹄、人一样的手而又有四只角,名称是玃如。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豪彘

豪彘(zhì),古代称谓,即豪猪,俗称箭猪。

【原文】

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①而黑端,名曰豪彘②。

【注释】

①笄:即簪子,是古人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连住头发上的冠帽的一种长针。

②豪彘:即豪猪,俗称箭猪。

【译文】

竹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白色的毛,毛如簪子粗细而尖端呈黑色,名称是豪彘。

折叠编辑本段神灵女娲

【原文】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注释】

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译文】

有十位神,叫作女娲的肠子,(后来)变成了神,在大片的庄稼地里,睡觉就横卧在路上。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鹿蜀

【出自】

《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

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原文】

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注释】

①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译文】

杻阳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却长着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名称是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多子多孙。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狌狌

(xīng xīng)

【原文】

南山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有兽焉,其状如禺①而白耳,

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②,食之善走。

【注释】

①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像猕猴而大一些,红眼睛,长尾巴。

②狌狌:传说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

【译文】

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猕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

【解释】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山海经·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异兽肥遗1

【原文】

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①,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②,可以杀虫。

【注释】

①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雄性的鹌鹑好斗

②疠:癞病,即麻风。

【译文】

英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肥遗2

【原文】

太华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广十里,鸟兽莫居。

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太华之山:就是现在陕西省境内的西岳华山。

②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译文】

太华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现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称是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羬羊

(qían)

【原文】

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①。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

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②。

【注释】

①洗石:古人说是一种在洗澡时用来擦去身上污垢的瓦石。

②腊:皮肤皴皱。

3音,大羊之意。《尔雅》云:"羊六尺为羬"。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注其为捻角山羊。

【译文】

钱来山,山上有许多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着马的尾巴,名称是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护理治疗干裂的皮肤。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颙

( yóng )颙,传说中的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

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大旱。

【原文】

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①。有鸟焉,其状如枭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条风:也叫调风、融风,即春天的东北风。

②枭:通"鸮",俗称猫头鹰,嘴和爪弯曲呈钩状,锐利,两眼长在头部的正前方,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在夜间活动。

【译文】

令丘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野火。山的南边有一峡谷,叫做中谷,东北风就是从这里吹出来的。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猫头鹰,却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名称是颙,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大旱。

异兽凤凰

【寓意】

吉祥

【原文】 南山经卷一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①,首文曰德,

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②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①凤皇:同"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据古人说,它的形状是鸡的头,蛇的脖颈,燕子的下颔,乌龟的背,鱼的尾巴,五彩颜色,高六尺左右。

②膺(ying):胸。

【译文】

丹穴山,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普通的鸡,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称是凤凰,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义"字的形状,背部的花纹是 "礼"字的形状,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腹部的花纹是"信"字的形状。这种叫做凤凰的鸟,吃喝很自然从容,常常是自个儿边唱边舞,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虎蛟

【原文】

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①,其状鱼身而蛇尾,

其音首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②痔。

【注释】

①虎蛟:传说中龙的一个种类。

②已:停止。这里是止住、制止的意思。

【译文】

祷过山,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虎蛟,形状像普通鱼的身子却拖着一条蛇的尾巴,脑袋如同鸳鸯鸟的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痈肿疾病,还可以医痔疮。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瞿如

qú rú

【原文】

祷过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䴔①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注释】

①䴔:传说中的一种鸟,样子像野鸭子而小一些,脚长在接近尾巴的部位。

【译文】

祷过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䴔却是白色的脑袋,长着三只脚,人一样的脸,名称是瞿如,它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蛊雕

【原文】

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异兽彘

zhì

【原文】

浮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译文】

浮玉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如同狗叫,名称是彘,是能吃人的。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猾褢

huá huái

【原文】

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①,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②。

【注释】

①鬣:牲畜身上刚硬的毛。

②繇:通"徭"。

【译文】

尧光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名称是猾褢,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哪个地方出现猾褢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长右

长右:或引做"长舌" ,与狌狌、举父均属于猿猴类。长右山出此首,所以以山命名。

【原文】

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译文】

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名称是长右,叫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县一出现长右就会发生大水灾。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狸力

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①,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②。

【注释】

①距:雄鸡、野鸡等跖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这里指鸡的足爪。

②见:同"现"。县:这里泛指有人聚居的地方。

【译文】

柜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小猪,长着一双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叫,名称是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而那里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见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测狸力善于挖土。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赤鱬

(rú)在日本海曾发现类似赤鱬的海鱼标本

【原文】

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①,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②,

食之不疥。

【注释】

①赤鱬:也叫鲵鱼,即所说的娃娃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属两栖类动物。

②鸳鸯:一种雌雄同居同飞而不分离的鸟,羽毛色彩绚丽。

【译文】

青丘山,

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

异兽灌灌

(huò huò)

【原文】

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①,其音若呵②,名曰灌灌③,佩之不惑④。食之不疥。

【注释】

①鸠:即斑鸠,一种体型似鸽子的鸟。

②呵:大声喝叱。

③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它的肉很好吃,烤熟后更是味道鲜美。

④佩:这里是插上的意思。

【译文】

青丘山,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名称是灌灌,把它的羽

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

【出处】

《诗·大雅·板》:"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毛 传:"灌灌,犹欵欵也。"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书》:"若夫不入权门,不居闲公事,是又不待老夫之灌灌也。"

《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汉书·地理志下》:" 溱 与 洧 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 颜师古 注:"灌灌,水流盛也。"按,今本《诗·郑风·溱洧》作"涣涣"。《晋书·五行志中》:"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从西来河灌灌。"

明 何景明《雨颂》:"灌灌黄流,周原广隰。"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九尾狐

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原文】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

青丘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猼訑

(bó yí)

【原文】

基山,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译文】

基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有很多奇怪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会不产生恐惧心。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类

【原文】

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①,其名曰类,自为牝牡②,食者不妒。

【注释】

①髦:下垂至眉的长发。

②牝:鸟兽的雌性。这里指雌性器官。牡:鸟兽的雄性。这里指雄性器官。

【译文】

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鯥

(lù)

【原文】

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④疾。

【注释】

①魼:即"胠"的同声假借字,指腋下胁上部分。

②留牛:可能就是本书另一处所讲的犁牛。据古人讲,犁牛身上的纹理像老虎的斑纹。

③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一些动物在过冬时处在昏睡不动的状态中,好像死了一般。

④肿: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译文】

座柢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犁牛,名称是鯥,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异兽旋龟

《山海经·南山经》中的一种生物,产于怪水。其体貌与普通的乌龟类似,但颜色为红黑,长着鸟的头、毒蛇的尾巴。据说它的叫声像剖开的木头的声音,将其佩带在身上,耳不聋,还可以治疗足底的老茧。

【原文】

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①,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②底。

【注释】

①虺:毒蛇。

②为:治理。这里是医治、治疗的意思。底:这里与"胝"的意思相同,就是手掌或脚底因长期摩擦而生的厚皮,俗称"老茧"。

【译文】

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暗红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折叠编辑本段神灵夸父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①,逮②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注释】

①景:"影"的本字。

②逮:到,及。

【译文】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色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死在这里了。

折叠编辑本段异兽巴蛇

【原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译文】

巴蛇能吞下大象,吞吃后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有才能德品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患心痛或肚子痛之类的病。这种巴蛇的颜色是青色、黄色、红色、黑色混合间杂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巴蛇是黑色身子青色脑袋,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山海经》全书 18 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地位相当于玄学里的《易经》,医书里的《黄帝内经》,能看懂的人不多,但并不影响大家对它们的崇拜。这种感觉有点像你逛知乎,很多回答你都看不懂,可你依然觉得写这回答的人牛逼出了天际。

《山海经》全书特别短,一共三万四千多字,却涵盖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领域。全书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座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诸多讯息。

仅在文学方面,中国五千米的文化几乎都受《山海经》影响。近几年流行、热播的各种电视剧、电影,热度非常高以东方历史做背景的网络小说,只要与玄幻、神话沾边,在行文间都可以找出《山海经》的痕迹。

可以说,文学之于神话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传说中,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在传说中,盘古死了,而他的身体发肤化为世间万物,日月江海、草木虫鱼……都有盘古的影子。

中国神话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都散失了,或者融入文学变为其他形式,遗留下来的残篇根本没法像古希腊、印度、欧洲神话一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大自然对我们不够优厚,所以自打文化发源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农耕上面,没有精力把那些传说神话收集整理成鸿篇大作。

2、中国历代都以儒家为尊,儒家也是一个实干门派,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整那些虚的,因而神话在尊儒的统治阶级管理下又进一步佚失。

3、秦始皇为了实现思想统治的目的下令焚书坑儒,很多先秦以前的书籍都在这次事件中被焚毁,造成神话传说以及很多有价值的书和思想进一步流失。

4、神鬼不分,历史传说里神、鬼虽然看起来区别很大,实际仔细一考究,就会发现中国神话里其实是神人鬼不分的,人和鬼通过修炼可以转换为神,三者之间可以转换。再比如城隍属于鬼一类分支,却和神级人物一样收到人们的供奉。新的神不断从人鬼中转换出来顶替掉旧的信仰,而新的传说有因为太新,无法发出璀璨的光芒,很快就消失了。就这样旧的传说没有保存下来,新的传说又没能放出光彩,造成神话进一步佚失。

5、神话传说历史化,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神话最开始衍生,是从普通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渴望神一样的人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然而发展到了后期,统治阶级为了压迫和统治劳动人民,他们进行了非常无耻的精神压迫,把一个个天神占为己有,成为自己的祖宗。

而儒家这些实干派,进一步把这些祖宗都写进历史,把神话人物成人化。比如一开始传说里皇帝是有四张脸的,却被孔子曲解为皇帝派了四个人去镇守四方;再比如夔,在山海经里他是一只只有一条腿的怪兽,到了《书.尧典》里却变成了舜的乐官。

夔一足这个梗也被孔子曲解为夔这样的人,只要一个就够了!

正因为这样,造成后来很多神话传说到后来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线,融入其他题材以求生存。而与之结合的最好,最成功的就是文学了。

神话融入文学后,虽然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却在文学艺术性的冲击力下大放异彩。

如先秦文学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了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

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

魏晋以来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能在其中找到《山海经》的痕迹。

明清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可以看出是由《山海经》所记载的一些人物变化而来。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无不脱胎于《山海经》。

古诗词、小说、戏曲……取材于《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现代文学取材于山海经的就更多了,也有很多以《山海经》神话入诗的近现代学者世人,如杨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吴瀛涛等,往往在将隐喻写入诗中,神话通常为其解说主题服务。

总之,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山海经》创造了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收其影响者比比皆是。

《山海经》之于西欧神话,虽无完整体系,却更容易让人产生无数想象空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魅力的宝藏。

绿茶中什么茶最好喝?

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味道都比较浓郁。绿茶中北方的信阳毛尖,南方的碧罗春,都是比较耐泡的,一般泡上4次味道也没太大变化,另外眉茶一般都比较耐泡;喝绿茶对身体有益,绿茶一般能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

为什么古时候人大多活不过60岁?

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讲过,在民国的时候,男人只要过了三十岁,有点身份的男人就要留胡子拄拐棍扮老先生,开始向德高望重的方向发展了。这个梗郭德纲说出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笑话,因为这让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毕竟我们三十岁很多人都还没结婚,有一小部分人博士还没有毕业呢,民国的人就开始扮演老先生,是不是有点故作姿态了?

可是只要我们知道民国的人平均寿命只有35岁,我们就应该判断出郭德纲不是说笑话逗大家。民国的男人三十岁就开始进入老年状态,只能说民国那个时代人们的寿命太短,逼大家不得不加速自己的人生历程。

古代人不但普通人平均寿命短,就是皇帝的平均寿命都不长,有学者是统计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寿命,从始皇帝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总共有400多位皇帝。其中生老病死可查的皇帝约有200人,这些皇帝的平均寿命居然为39.2岁,也就是说,一多半的皇帝都活不过40岁。下面的图表是明代的皇帝寿命,大家可以明显看出明代的皇帝大多都是壮年去世。

皇帝能享受到他那个时代最丰富的食物供给,最好的医疗条件和最安定的外部环境,皇帝们的寿命都这么短,那些吃不饱饭的老百姓能活多长就可想而知了。造成古代人寿命都不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生产力落后,粮食生产效率低,所以古代人普遍都是营养不良。大家现在到庙里,会发现庙里那些佛像大多数都是胖乎乎的,这就是反映了古代人的期望,因为在古代老百姓是很羡慕胖子的。一个人胖说明能吃饱饭,这在古代是很值得炫耀的。再加上古代中国灾害不断,生产力落后就导致抵抗灾害的能力不强,所以每次灾害都会造成局部或是全国性的饥荒,大面积饿死人。

正如和珅说的,你纪晓岚看到人相食就是史书上的三个字,他和珅可是见过活生生场景的。中国为什么一直从古至今都是大一统国家,就是中央政府从古至今都要承担调集全国资源救灾的责任。

2、医疗条件落后,各种寄生虫和瘟疫横行,像天花鼠疫这些传染病不但能大面积缩短老百姓的平均寿命,甚至还能改变历史。我们现在很多人提倡回归绿色,向往山林,认为纯天然就是健康的,就是好的,这其实是一种反智主义的体现。大家身边很多人为了养生去打山泉水来喝,其实喝这种野外没有经过检测的水是很危险的,那些水看起来很清亮,但是水中那些看不见的寄生虫卵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大杀手,比如血吸虫。当然我们现在拥有先进的医疗手段,各种寄生虫都可以治疗,但是古代人可没有这样的手段,体内生了寄生虫也只有拿命硬抗,或者去抓几幅吃不死人的中药象征性的治疗一下。

古代的瘟疫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三国时代,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是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多口。到三国末年(280年),魏蜀吴合计只有户数149万多户人口剩下560万零200多口(金兆丰《中国通史·食货篇》)。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据考证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军中瘟疫流行,导致部队战斗力不佳。很多皇帝短命就是死于医疗技术落后。

3、战乱频繁也是导致古代人平均寿命不长的重要原因。明代就有学者考证过,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更迭,战事亦不少,共1411次,平均每年3.7次;至宋辽金夏,虽然几个政权分立,但相对稳定,不像魏晋南北朝那般动乱异常,故战争只有620次,平均每年约2次;而元明时期,有2次大范围农民起义,又因明代多边患,倭寇频繁入侵,所以战争次数亦达1141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

这么频繁的战乱,对于年轻男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作为劳动力主体的年轻男子被大量消耗后,土地就会大面积抛荒,然后只要有天灾发生,就会引起饥荒,大量人口死去。

这三个原因就是造成古代人很难活过60岁,平均寿命低的主要原因。为了对抗超高的死亡率,古代的中国人就会大量生育,所以我们的文化里认为多子多福。孩子多了,不可能个个短命,总有能长大成人寿终正寝的。

分析完这个问题以后,实在庆幸我们能生存在这个生产力发达,医疗先进,国家稳定的时代,短短几十年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从民国的35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77岁。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70岁的老人遍地都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烦恼是房价太高,营养过剩,这些担心要是让以前的皇帝们知道,一定会说你们这些人真矫情。

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却要把秦始皇说得如此的不堪入目呢?

笔者并不觉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存在过分“黑”秦始皇的地方。

秦始皇的形象成为“残暴”的代名词,在历史长河中也逐渐地脸谱化,但这个锅不能由司马迁来背。

秦始皇在《史记》中的形象是丰满立体、个性鲜明的。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表现了始皇由创建帝国一统天下的英主转变为残暴帝王的整个过程。其本人态度也非常中肯客观,是将始皇当做一个初创天下而缺乏经验的悲剧英雄来创作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其报以遗憾和惋惜之情。

历来史家们认为司马迁对秦始皇态度持否定观点居多,主要是《秦始皇本纪》中一反惯例,在“太史公曰”的部分轮赞中略论了秦始皇,评点却语则寥寥,给后人们留下了较大的阐释空间,于是各家之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过贾谊《过秦论》,但《过秦论》只引了下篇为轮赞。实际上《过秦》上中下篇分别指出了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三代过失,总结秦亡教训。从直接批评秦始皇的话语来看,其中上篇最多,中篇次之,而下篇之中尽有一句:“秦王足已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司马迁为何只引用下篇?其实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只要读了《过秦论》下篇就明了。下篇主要指出的秦之过在于“壅蔽之伤国也”,以及“向使婴有庸王之才, 仅得中佐, 秦未当灭也。”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之所以仅引用下篇,主要是为了表现对子婴杀赵高后的无作为的遗憾以及对秦朝本不至于灭而“壅蔽伤国”的惋惜之情。

那么司马公在选材和篇章布局上是否存在故意讽刺秦始皇?

《始皇本纪》中的确记载了诸多秦始皇的暴政,比如大兴土木、焚书坑儒、随意杀戮无辜等,并且司马迁还将始皇暴戾行为与刻石颂德的举动相间记述。

但如果就以此来说司马迁是在过分嘲讽秦始皇,这就未免有失客观。而在笔者认为,这种记述更像是一种提醒,在描绘秦始皇残暴的同时,不要抹杀请示后统一天下的功业。因为在《秦始皇本纪》中关于始皇的功业和过失是交错记述的。在秦始皇十三岁亲政,到三十九岁为秦王的这段时间内,司马迁并未记载任何秦始皇残暴之语,而是相当详细的记录了秦始皇粉碎嫪毐、吕不韦党羽以及听取李斯尉缭建议的事迹,而塑造的是一个有魄力的英主。

在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司马迁在书中写秦始皇称帝改制等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贡献,之后便开始功过相间的记载,渐渐体现出了秦始皇残暴的一面。

这种行文布局的方式,更像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实事求是地记录,而个人情感上则偏向于惋惜和遗憾。一味地歌功颂德那是舔狗、而相反一味地贬低嘲讽,那是黑子。

我们再写一个丰满立体的人时,论其功、言其过,彼此交织,就情感的倾向上,更多的是很遗憾,为什么如此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最后会变得残暴?为什么一个伟大的帝国,却最终会十几年之后就轰然倒塌?其中发生的事情,是殷鉴,也是扼腕。

按道理而言,汉代的政治正确应该全面否定秦始皇才对,而不是这样功过相交,有点相互印证的样子来写史。比如隋炀帝,他在位干的所有事情都变成了暴政。

综上,笔者以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把秦始皇说得不堪入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