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关于西山先生是什么梗的信息

真德秀是真小人吗不是。欲去魏了翁﹑真德秀,谓"真德秀乃真小人,事见《宋季三朝政要》卷一。所以说称真德秀为真小人的原因是想找理由罢免他。明代《文章辨体》书中有一句?真德秀一生私淑朱熹。...

真德秀是真小人吗

不是。真德秀,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真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宋理宗时梁成大为御史,谄媚事史弥远,欲去魏了翁﹑真德秀,谓"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伪君子"。事见《宋季三朝政要》卷一。所以说称真德秀为真小人的原因是想找理由罢免他。

明代《文章辨体》书中有一句“西山前后《文章正宗》”中的西山是谁?

明代《文章辨体》书中有一句“西山前后《文章正宗》”中的西山是真德秀。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世人称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继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府。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历知泉州、福州,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而卒,谥文忠。真德秀一生私淑朱熹,对程朱理学的政治化起了关键的作用,为官几近三十年,留下了许多有关时局和政变的奏疏。在其编撰的《文章正宗》一书中,选录了大量的公文,并对这些公文进行了点评,希望能够为后人所借鉴。透过其对公文的选择、分析,今天仍然可以探析其在公文方面的认识。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在这方面作一番尝试。

《文章正宗》二十卷本,宋代翰林学士真德秀编著,本书选录、评价了大量汉代及汉以前的公文,并对春秋和汉代公文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正宗》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文章正宗》中的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非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义之财,应该对它像对待垃圾一样扔的远远的;因为生活的不幸所以穷困潦倒,却可以生活的自由自在就像喝了蜜糖一样舒服。

【出处】

宋·真德秀《送周天骥序》:“非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

【作者简介】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

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

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与魏了翁齐名,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真德秀立朝有直声,于时政多所建言,奏疏不下数十万字。学宗朱熹。修《大学衍义》,称可作《大学章句》之佐。

庆元党禁后,程朱理学得以复盛,他与力为多。真德秀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同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创“西山真氏学派”。

著有《真文忠公集》。

随园诗话笔记2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 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 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对联云:“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 ”两人都用真西山语,而胸襟气象却迥不侔。

读此节,感慨小我与大我之分。但细思这小我与大我,岂能强求。人的境界有高下,但有时候这境界的高下却又由不得自我。如果自己可以作主,谁不愿做一个心灵境界高远的人呢!人,可以去崇敬、追求高远的心灵境界,但却且莫去评判好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大小不同而以。小境自有小境生命之灵动,大境亦有大境之崇高。生而为人,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大境自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成全,小境也自因环境悟性经历之所限,所以仰望高远之境,却不菲薄他人或自我,应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吧!

不明白真西山语是何意,度娘上一查资料竟然查出自己的浅薄。以下摘自知乎老街味道的文章:《 随园诗话中,袁枚提到的这两幅对联,到底谁的更好一些?》

相公是旧时对于宰相的尊称

于耐圃相公,清朝乾隆时期的重臣于敏中(1714年—1780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于敏中出身簪缨世家,他在乾隆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曾作为汉臣首揆执政,因此被称为于耐圃相公。

鄂西林相公,指康乾两朝的重臣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雍正帝驾崩时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等等。

袁枚说“两人都用真西山语”,真西山,指南宋的真德秀(1178年—1235年),号西山。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继朱熹后的理学传人,创“西山真氏学派”人称“西山先生”。

真西山说了什么?

在南宋罗大经 的 《鹤林玉露》中有这么一段:

真西山论菜云:“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余谓百姓之有此色,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则当必知其职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无饭吃。

可知,袁枚说他们二人引用“真西山语”,是这两句话: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老百姓不能面有菜色,但是当官的人,不能不知道这种事情,即避免让老百姓饿肚子。这不是就是鄂尔泰的“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吗?

再来品味一下于敏中的上联:今日正宜知此味。也就是“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的意思,和鄂尔泰的下联,完全是一回事。

于敏中下联里,咬其根即咬菜根,原本出自北宋汪革的名言 :

人能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

意思是,只要坚强地适应贫苦,什么事做不成呢?

罗大经对于这句话的解读:

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则当必知其职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无饭吃。《鹤林玉露》

可见于敏中这副对联的下联也不简单:

当年曾自咬其根。

我当年曾经吃过苦中苦,所以今天更要注意百姓的甘苦:今日正宜知此味。上下联是倒装之法。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咬得菜根断,那么齐家治国的理想自然也能够去追求和实现。

两幅对联,有两个评价,无论是梁章钜的“用意各别,皆格言也。”,还是袁枚的“胸襟气象,却迥不侔。”其实说的都对。

于敏中的对联表面上似乎“气象不侔”,但是其内在含义,和鄂尔泰其实没有区别。如此看来,于敏中的对联,含而不露、意境深远,比起鄂尔泰的浅白直露似乎更符合诗骚之旨,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用王国维的理论来说,于敏中有点“隔”,深意不太好理解。鄂尔泰的对联“不隔”更容易理解。

这也很可能是汉臣与满族大臣的在政坛气质上的不同,汉人要收敛得多。

清朝诗坛大家王士祯主张“神韵说”,他认为杜牧"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不如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因为杜牧自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王维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去领会和感受。因此王士祯认为: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梁章钜认为两人不分高下,应该也有此意。

不过,袁枚却很看不上王士祯,袁枚主张性灵说,认为有真感情就要表达出来。所以他认为鄂尔泰的好。

读到这儿,有所思!诗文乃一个人之性灵,内向之人自是含蓄蕴藉,外向之人自是直抒胸臆。自古文人相轻,与其争论高下优劣,不若寻其初衷真心,只要诚其意,其它形式的表达依自己性情品味赏鉴,寻己所好,也勿贬所不好!如此甚好!

落第诗,唐人极多。本朝程鱼门云:“ 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 ”陈梅岑云 :“得原有命他休问,壮不如人后可知。 ”家香亭云:“ 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又云:“愁看童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 ”王菊庄云:“ 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 皆可与唐人颉颃。然读姚武功云:“ 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则爽然若失矣。读唐青臣云:“ 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 ”则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 不辞更写公卿卷,恰是难修骨肉书”,“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 俱妙。

读此节,忽悟看破功与利,才有真情趣!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

读此节明白情重于韵,质胜于文!真性情,是诗的生命!

东西的西是哪个西先生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大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庆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进士及第,开禧元年(1205年)中博学宏词科。理宗时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史弥远惮之,被劾落职。起知泉州、福州。端平元年(1234年),入朝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次年拜参知政事,旋即逝世,获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真德秀立朝有直声,于时政多所建言,奏疏不下数十万字。学宗朱熹。修《大学衍义》,称可作《大学章句》之佐。庆元党禁后,程朱理学得以复盛,他与力为多。真德秀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创“西山真氏学派”。有《真文忠公集》都传世。

别人夸你陈独秀该怎么回复?

我何止陈独秀,我还天秀,蒂花之秀,造化钟神秀,维多利亚时装秀,49师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老婆秀芹的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