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刘只求是什么梗

为什么有人称农村里的傻子为守村人?好像有点缺乏尊重,其实能镇妖魔鬼怪,城隍爷就会像阴司报告。不送也不会责备主人。更不会主动要求上桌吃饭,是因为其前世凶恶之人,主要还是封建思想迷信及以前农村的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

刘只求是什么梗,为什么有人称农村里的傻子为守村人?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为你解答!

无“傻”不成村,这种思想似乎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看到村里有“傻子”也都是见怪不怪的了,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

当然,说一个人是傻子,好像有点缺乏尊重,毕竟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说人家就是傻子?于是,人们又把这群人叫“守村人”。

农村里的傻子,为什么会被称为“守村人”而且每个村庄都有?

《山海》有言,痴本智者,为守一方水土安宁,自丧一魂一魄转世为愚,除魑魅,荡魍魉,平阴阳,定五行,无人可比,无人能及。

或许这是能找到对“守村人”最体面的解释,用大白话说:“守村人”就是一个村的保护神,看似呆傻,其实能镇妖魔鬼怪,是上神转世,保护着民间。

所以,一直以来“守村人”,在民间流传着4种说法,如下:

第一种说法,“守村人”都是城隍爷选出来的,所以,“守村人”无一例外都是五弊三缺,智商不饱满,但每一位守村人却又是善良人。

古时候,每个稍微大点的村落,都会有城隍庙,供奉着一个城隍爷,就相当于“在村则是村长,在县则是县长”如此级别。城隍爷不是天上神,而是阴间鬼,归属阴司管辖,手下有判官和阴差。同时,也管着片区的小鬼,如果出现有不能抓,或本事大的恶鬼,城隍爷就会像阴司报告。

正是因为城隍爷选中的人,所以,往往“守村人”都知道哪里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过来“凑”热闹,或过来帮帮忙。虽然如此,“守村人”却不求回报,主人若送些吃的则拿着,不送也不会责备主人,更不会主动要求上桌吃饭。

甚至有人传说,若你在村中遇事,若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或找不到人帮忙了,你可以去寻求“守村人”的帮忙,或许他们能帮你把问题解决了。

第二种说法,“守村人”则是仙,地仙也。是土地爷转世而来,因为犯了天条,又要其守住秘密,所以,上天不给他健全的智商,让其傻里傻气的。让“守村人”无欲无求,乐于助人。

第三种说法,“守村人”是帮助村人挡煞气,保一方水土的人,没有“守村人”则村不安宁,“守村人”注定要五弊三缺,承载各种不幸的厄运,注定孤独终老,痴傻多笑。

第四种说法,“守村人”又叫“镇灵人”,之所以转世成“守村人”,是因为其前世凶恶之人,因幡然醒悟,自愿转世后,“三魂去一,七魄去二”,镇守着一村老小,洗刷前世孽债,受今世苦,享来世福。

无论是哪种传说,“守村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智商不高,身有残疾,无所事事,从村头逛到村尾,又从村尾逛到村头。

我们还要相信上面的传说吗?

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守村人”的存在,不应该迷信地认为“守村人”是上天降临的,是用来守护村庄的,他连自己的都过不好,又如何去守护村庄?

之所以会出现“守村人”,主要还是封建思想迷信及以前农村的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

所以,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守村人”越来越少了。

以前之所以会出现“守村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封建愚昧思想,落后的医疗条件。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的医疗条件并不好,很多人生病了都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包括一些孕妇,孩子。

在农村,一些人依然还有存在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一些孕妇及孩子在就医不及时或就医后得不到好转后,他们往往会选择相信“神棍”或“神婆”,通过迷信的方式,治疗生病的孕妇及孩子。

幸运的人,或许就抗过去了,毕竟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但是,不幸运的人,可能因此而错过了最佳医治期,造成孕妇生下来的孩子出现智力问题或天生带有残疾现象。如儿童发烧,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期,很容易烧坏大脑,造成大脑发育迟钝,甚至停滞,或其他疾病治疗不及时造成后天残疾。

这就是农村出现“守村人”的原因之一,也就可以解释有些是先天的“守村人”,有些是后天变成的“守村人”。

2.近亲结婚。

有些农村人真的是愚昧无知,根本对近亲无概念。古封建时代很多人采取近亲结婚的形式,美其名曰“亲上加亲”,实质是造成悲剧的,产生“守村人”其中一种方式。

农村也是如此,地处偏远,思想封闭,交通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村里人也不懂近亲的危害性,依然有些家庭会无意出现近亲结婚。

总所周知,近亲结婚对未来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因为染色体相近,很容易导致胎儿患有唐氏综合征,无脑儿,先天性疾病,这些孩子出生后,要么是智障,要么是智力低下,亦或者天生残疾,而这些人出生、长大后,就是变成人们口中的“守村人”。

3.自甘堕落,永远都在装睡,结果真的睡着了。

农村人家更容易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多农村家庭都是上面几个姐姐,最后老小是一个儿子,这种娇生惯养长大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大部分这样的家庭,都是儿子成年,父母已老。因为一无是处,所以索性就装傻,久而久之,不参加工作,不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假憨”,“讨好”,“献媚”赢得路人的欢声笑语,以此来换取生存。

天长日久,“假憨”变成了真“傻”,这类人一辈子也是无妻无儿,最终成为村里人的数落和玩弄的对象,变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守村人”。其实,这种人是最不值得同情的,是自己造成的“守村人”。

不管面对那类“守村人”,我们都不该叫人家“傻子”,毕竟大部分“守村人”都是无辜的人,他们也不想自己变成“守村人”。所以,不管是对谁,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善良,多一份尊重。

一定要记住:

赏析别人是一种境界;

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

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

理会别人是一种涵养!

做人生中的一个智者。

综上,“守村人”并非是上天派来的,而是因为思想愚昧或自甘堕落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城市少,而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的根本原因。

你遇见过“守村人”吗?

请帮忙点个赞,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谢谢阅读!

李白一生都没有正经当过几天官?

李白出川远游‬‬,第‬一年就‬‬花了‬30万‬。游山玩水‬‬,顺带谈恋爱‬,‬‬娶了‬两个‬宰相‬孙女‬‬。炒皇帝‬鱿鱼‬,‬还拿了‬一大笔‬遣散费‬。

少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低眉逢迎;老年李白,流离失所。这个横霸语文课本的男人,了解他之后,一定颠覆你的认知。

01辞亲远游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小就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凭借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李白十四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李白似乎更喜欢剑客这个职业。

在遍览诸子百家后,李白熟知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典故,他佩服于这些侠客的豪迈,更对他们仗剑走天涯的生活心向往之。

因此,在读书之余,李白更是勤学骑射剑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一名壮志凌云的侠客。

从李白青年时期的“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到42岁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再到流放时的“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始终剑不离身,侠义无二。

李白15岁的时候,已经作诗多首,然而于仕途一事,终究是不得法门。《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类殊不预。

李白对于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应当是不满的。

在李白一生的作品中,很少提及家人与父亲,即便有,也是寥寥数语。虽然科举上没有希望,但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给李白指明了另外一条道路,举荐。

李白的家庭,给了他挥金如土的基础,入仕,成为他一掷千金的动机。

公元720年,李白时年19岁,当时的吏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刺史,李白听说苏颋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带着自己的多篇诗作,前往成都自荐。

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归。

回家途中,李白从成都出发,一路游览,到了峨眉山,登高远望,随后行至渝州。此时的李白,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寻一条出路,于是去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

但是,李白的高谈阔论、不拘礼节,让李邕十分不满,不愿接待,对于受到的冷遇,李白也回赠了一首《上李邕》,借此讥讽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然而,李白的桀骜不驯与商贾之子的身份,让许多士大夫不愿接纳他。虽然千金傍身,可仍然打不开通往仕途的大门。

李白稍有苦闷,在川蜀地区寻不到出路,唯有回家苦读。

23岁时,长期啃老的李白终于按耐不住了,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先是在四川境内游历,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再到渝州,最后出川。

公元725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临别前,他写下《渡荆门送别》,以表对家乡的不舍。然而,这一走,李白再未能回到故乡江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的第一阶段,虽然无缘科举,想以金钱拓展人脉得到举荐也没有成功,但此时的李白还未放下心中理想,他出川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游览天下名胜,丰富见识,二是结交权贵,寻找新的出路,而结交权贵靠的就是钱。

02两入长安李白出川后,一路从湖北到安徽,过了芜湖后,来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

金陵繁华胜地,长干里更是文人墨客的汇聚地,在这里李白结交诗友,把酒言欢,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在这里,他看尽金陵繁华,听妇人娓娓道来与丈夫两小无猜的爱情,两地相处的离愁,他信手写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之后,他又游览了苏州,杭州,绍兴,写下多篇怀古惜今的诗篇。这一年的时间,李白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会看遍山河,也会去拜会当地的王公贵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更让李白忧心的是,带出来的30万都花光了!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李白的钱,不仅用来结交诗友,更多的是用来接济朋友了。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花费巨大,饶是李白的家族再有钱,也没办法填李白这个无底洞。

况且,据推测,李白的父亲儿子众多,李白排行十二,并非长子,也非独子,无法全然获得家族的支持。

公元726年秋天,26岁的李白行至扬州,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终于病倒了。望着窗外的明月,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遂写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极度低迷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想起故土,李白也不例外,然而,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不想放弃。

同年秋天,修养好身体的李白,再次上路了!

这次,他北游汝州(今河南临汝),西游湖北安陆,路过襄阳鹿门山的时候,他听说孟浩然隐居在此,于是上门拜访。

孟浩然虽与李白相差12岁,但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了忘年交。

于是,孟浩然邀请李白同去湖北武昌,游玩一个多月后,孟浩然决定前往扬州,临别之际,李白赋诗一首,送别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日子里,李白经由孟浩然和道士胡紫阳的撮合,入赘到了湖北安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家里,取了许圉师的孙女,此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虽然许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就社会地位来说,还是要高于李白的商贾身份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靠着许家有了几年的安稳时光。

婚后不久,唐玄宗诏令天下,海选人才,只要是有文才的,都可以到长安自荐。这对“已经书剑许明时”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

李白抱憾离开长安,回到安陆。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元丹丘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回到安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734年,33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韩朝宗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韩朝宗认为李白内心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735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垍,通过张垍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唐玄宗,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但是,李白再一次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这是李白的第二阶段,数次自荐,李白都没能谋求到一个职位。在这个过程中,许氏无疑是站在李白背后的女人。两入长安,结交权贵,这些都需要钱来维系,而这都来自于许氏和她的家族。

小时候,我们读起李白的诗,老师常说李白是豁达、豪放、惬意的,这是被神化的李白。

现在细细读来,我们都忽视了,李白是一个人,他是有血有肉,立体的有感情的人,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忧愁、失望乃至自甘堕落。我们后世眼中的李白,总是少了些生活的细节。

03赐金放还旅居长安的李白,认识了贺知章。贺知章比李白大了40岁,但是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并许诺,一定会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这一次,李白怀着无比惬意轻松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公元736年,李白回到安陆,静候佳音,着实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

公元739年,李白前往湖南岳阳,结识了同样仕途不顺,郁郁寡欢的王昌龄。正当两人把酒言欢之际,一封家书传来。

妻子病重!

李白赶往安陆,无奈许氏已无力回天,没多久就撒手人寰。李白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伤心地,移居到山东生活。

李白移居山东,本意是为了求亲靠友,这个时期,李白的家族也给予了少量的支持。

公元742年秋天,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唐玄宗看过了李白的诗作后,召见了李白。此时,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22年。

41岁,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席间,唐玄宗询问李白对于当今时事的看法,李白直抒胸臆,对答如流,唐玄宗十分满意,给了李白翰林供奉的职位,虽然成了老板的御用诗人,但是能进入仕途实属不易。

此后,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只要唐玄宗新作了曲,必要召李白前去填词。这是李白最春风得意的时期,李白认为,自己一定会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总是不会如预期那般。

一日,园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命李白写诗助兴。李白正喝得醉意朦胧,随即提笔,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挥毫泼墨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读罢,惊叹不已。

然而,李白恃才傲物的个性,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对权贵的藐视可见一斑,他着实是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杨国忠和高力士。

公元743年,杨国忠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唐玄宗也因此疏远了李白。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月后,李白也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没有挽留,对李白赐金放还。这笔钱的数目应该不小,这也支撑了李白往后再度游览天下的日子。

离开长安后,李白孤身上路,留宿客栈时,有感于自己官场的无奈与凄苦,写下《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李白的第三个阶段,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帝王宠爱,又因为桀骜不驯的性格,为官场所不容,最终拿了一大笔遣散费,依旧过起了仗剑天涯的日子。

按理说,此时的李白已经经历过了官场的黑暗,主动离职,已经对仕途不抱希望了。但是他看似洒脱,其实仍深陷其中,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流放夜郎了。

04流放夜郎43岁,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出了长安行至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虽然相差11岁,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

他们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琴声悠扬,杜甫与高适都陷入了沉思,只有李白还自斟自饮,醉意朦胧。不一会,杜甫与高适已写成诗作,此时李白才醉眼惺忪拿起笔,踉跄走到白墙前。

此时,琴声激昂,如战鼓般落下,李白顿时胸起狂澜,笔酣墨饱,一气呵成,写下了《梁园吟》。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轻声戛然而止,李白也酣畅收笔,杜甫与高适读罢,只觉酣畅淋漓,拍手称赞。

黄昏时分,三人尽兴离去,一位姑娘带着丫鬟行至此处,见墙上诗句,不觉低吟出声,只觉诗意磅礴,笔法遒劲,姑娘心中暗叹。

梁园的僧人见白墙上被涂抹一黑,十分生气,正欲清理,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

僧人见状,面露难色道:“宗小姐,这污渍不清,恐生不妥。”

宗小姐随即说道:“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银子。”

僧人听罢,不禁目瞪口呆,而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这位千金买壁的宗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

李白听说后,心下思量,居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成就了自己得第二段良缘。

宗氏虽然是宰相孙女,可是爷爷早已倒台,然她仍能豪掷千金买壁,可见其家资丰厚,自此,李白又有了游山玩水的资本。

公元753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此时的李白,看似豁达惬意,实则是借酒消愁,壮志未酬的满腔激愤有感而发。将李白的失意与苦闷融入进去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李白。

这首诗流传了千百年,气吞山河,气势磅礴,诵读者无不叹服。

公元754年,汪伦听闻李白盛名,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信中如是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楼。

李白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的盛景,不免失望。汪伦笑着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对李白说: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家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楼。”

李白听罢,仰天大笑,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汪伦以珍馐美馔款待,相处数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分别时,李白乘舟远行,忽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李白心生感动,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4岁的李白携家人南奔逃难,一路辗转来到九江,隐居庐山。

公元756年冬天,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

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此时的李白依然有远大的报复,对于仕途的执著,他欣然答应,成为了李璘的幕僚,由此卷入皇权之争。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李白因创作《永王东巡歌》,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永远流放夜郎(今贵州梓桐)。

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一路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随即赋诗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颠沛流离的李白,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归家心切。之后,李白回到了金陵,在那里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公元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宋氏送去了庐山,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身所做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总是背道而驰。李白也并非如后世之人所想那般,一生顺遂,有取之不尽的金银。

相反,李白晚年穷困潦倒,李白后人的结局也不理想。女儿早夭,历史上稍有记载的李伯禽,生活也是十分艰难,育有一子两女,儿子早年离家出走,女儿则嫁给当地的农户,沦为农民。

此后的李白墓,也因无人祭拜,彻底沦为荒墓。白居易在路过李白墓的时候,十分伤感,写下: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此时的李白墓被野草围绕,即便墓中主人曾写过惊天动地的诗篇,也抵不过现在的荒凉。文人大多都是时运不济,但是穷困失意者,没人能超过李白。

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05李白的钱到底从哪来?少年时期,李白家境不错,父亲是商人,家财万贯。从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得出,如果不是富贵人家,怎用得起白玉盘。

23岁,少年李白,志向满满,并且天赋极高,应该是家族重点的培养对象,因为士农工商,如果李白能步入仕途,于家族是有助力的,况且李白出川,可是带了30万钱。

26岁,随着李白的豪掷千金,千金散尽,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况且李白的仕途也没有起色,于是家族应该是慢慢断了对李白的供给。

穷困的李白,应该是属于到处蹭朋友的状态,不过文人大多视金钱如粪土,也只够勉强温饱。比如杜甫,晚年也是贫困交加,差点饿死,所以李白能靠得上的朋友不多。

27岁,他经过孟浩然和胡紫阳的撮合,入赘许家,此时的许家因为获罪牵连,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宰相也已去世。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能够继续游览名胜,两进长安,是许氏在背后支撑。

许氏死后,李白移居山东,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祖籍山东,大部分亲戚都居住在这里,李白来到山东也是想要投靠的,亲朋好友应该也是给了李白一点经济上的扶持的。

在山东,李白娶了一名刘氏女子为妻,但是此女子十分看不起李白,经常言语讥讽,最后以离婚收场。直到唐玄宗召见李白,李白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了山东,入了长安。

43岁,李白被赐金放还,应该是领到了一大笔遣散费,这也是他的最后一笔工资,李白因此生活也稍有好转,后来因《梁园吟》与宗氏结为夫妻,两人过了十多年安稳的日子。

宗氏也是宰相的孙女,他的爷爷宗楚客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被杀了。但是宗家根基深厚,宗楚客的母亲与武则天是姐妹,所以宗家家大业大,从宗氏千金买壁就可以看出。

58岁,李白因安史之乱被牵连流放,宗氏也是千金散尽,盘桓营救,在李白被大赦后,两人相聚金陵。

60岁,李白已经是十分穷困了,因此只能去投靠李阳冰。初见时,李阳冰并不知道李白的来意,只当是吃顿饭就走的。

临别时,李阳冰看了李白写下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才知李白已到了末路,于是挽留了李白。

李白在李阳冰家过了两年安宁的生活,临终前,李白将毕生心血留给李阳冰。

06最后李白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李白少年出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游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流浪。

年少气盛,李白自诩大鹏,雄心万丈,临终时,仍身比大鹏,欲振翅高飞。初心未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白是仙,是谪仙,是有血有肉的诗仙,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他在中国诗坛羽化登仙,留下举世无双的风华!

最尴尬能有多尴尬?

麻将桌上,坐我对面的女人忽然撩起了衣服,那雪白的胸口袒露在我眼前,我的目光无处安放,看也不是,不看也不行,尴尬得很。

三年前,我做补习班老师,辅导学生语文。这份工作待遇不高,每月也就3000左右,但比较清闲。工作时间是晚上6点至9点,3个小时,白天不用工作。

白天太清闲了,无所事事,被朋友拉去打了几天麻将,手气不赖,赢了一千多,心里就活泛了,打起了小算盘,几天赢了一千多,照这样玩下去,那一个月不就轻轻松松能赢四五千?哈哈哈,好日子不远了呀。

于是天天泡在麻将桌上。经常一起的有几个闲人,宝妈居多,这类人群有米又有闲,不用在流水线上干活,只是在家带带孩子,她们是麻将桌上的主力军。

阿梅是其中一个常客,年轻,二十来岁的样子,微胖的身材,像一颗熟透的桃子。皮肤白里透红,健康活泼。

她几乎每天都在,早上9点来,下午5点走,把麻将馆当成了上班的地方了。来的时候都带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阿梅和麻将馆的老板娘很熟,打麻将的时候,老板娘替她照看孩子。

这一天,打到11点左右,阿梅的孩子忽然啼哭起来,老板娘把孩子抱过来。对阿梅说,阿梅,你的孩子总哭个不停,我以为她是肚子饿了,喂她喝奶她也不喝,你哄哄她吧。

阿梅把孩子接过来,抱在怀里,说,这孩子总是这样,时不时地闹别扭,太黏人了。

阿梅一边说,一边撩起了衣服,居然当众喂起了孩子。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过去,满眼都是白花花的一片迷人风景呀,阿梅的衣服撩得挺高,大半个胸脯都露出来了,我的目光都被勾住了。

孩子很快停止了啼哭。阿梅又继续若无其事地打起了麻将。我的眼睛不敢总是盯着阿梅的胸口看,只好装模作样地看往别处。咱好歹是个补习老师,总要顾及一下形象,不能给别人笑话了。但还是忍不住,时不时地偷瞄一眼。

阿梅两旁两边坐的一个是四五十岁的女人对于这种事可能也见惯了,见惯不怪,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安心地打她的麻将。另一边是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是个开服装厂的小老板。他的目光可就有点放肆了,直勾勾地盯着阿梅的胸口,那样子好像恨不得被阿梅直接抱在怀里,吃个痛快。

由于心猿意马,小老板竟随意打出了一张白板后,大家都笑起来。小老板痛苦地叫起来,我去,我怎么把白板打出去了,真混账!

在我们这里,打麻将时白板是可随意变的,可以变成任意一张牌。能抓到白板,是好运气,糊牌的机会就大了。小老板把白板打出去了,当然很心痛。

中年女人哈哈大笑,嘲讽道,哈哈,你是不是迷 魂汤喝多了?连白板也不要了。

小老板故作轻松地说,我乐意呀,我是故意让着你们的,你管得着吗?

我当时也跟着笑。其实,受影响的何止是那个小老板呢,我也是很受影响啊。眼睛时不时地偷看那迷人的风景,心思都不在麻将上了。有时候该留的牌也随意打出去了。

这一天,阿梅成了大赢家,我和开服装厂的小老板就输得一塌糊涂。我竟然输了1500多。结账的时候,我的心都凉透了,天啊,这一天下来,去掉了我半个月的工资了,回去该怎么样向媳妇交代呀。

这一天的尴尬经历,让我知道了麻将桌上不能分神,不然肯定会输得一塌糊涂。我是个凡夫俗子,面对诱 惑肯定是把持不位。加上输了那么多,后来媳妇也知道了,骂了我一顿,禁止我再往麻将馆里跑,渐渐地,我就远离了麻将桌。

后来听说阿梅跟那个开服装厂的小老板好上了,也不知道是谁先主动的,反正就是有了不清不楚的关系。阿梅的老公知道后,有一次在宾馆把两人堵住了,把小老板揍了一顿,还赔了不少。

只是听说,也不知道真假。但是麻将桌上男女容易发生一些暧昧的故事,倒是听得多了。

却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怎么看?

有一种现象,即使是普通家庭的父母,也要勒紧裤腰带来富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富二代”。

而这种节衣缩食的“富养”,往往换来孩子的自私和虚荣。

富养的穷孩子往往会养成不满、忘恩负义、虚荣、自私等等的坏习惯。

年轻时所向披靡,过得丰衣足食,却看不见父母的得过且过,背负着生活的重担。

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接下来,就会得出答案。

都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惹的祸。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阶级跨越首先要“富养”下一代。即使勒紧裤腰带,也应该尽一切所能供养孩子。

日前,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据这位妈妈计算,短短两个月,女儿就花了3.5万去美国游学、请人照顾孩子、上钢琴课、上游泳课、上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

很多家长对这篇文章产生共鸣:现在的育儿方式已经不再是衣食无忧、吃饱穿暖了。

如果想让孩子出类拔萃,那么投入到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是不想省,是不敢省。

然而,穷人“富养”未必完全如人们所愿。

在普通家庭,父母节俭,把孩子当成“富二代”,以换取孩子的自私和虚荣。

最悲哀的教育是,普通家庭养育一个“贵子”。有时,父母尽力给孩子一切,而在孩子眼里,只是勉强将就。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平均支出1212元(不含学费和交通费)。其中,94%的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亲属提供,其次是兼职。

家庭是大多数年轻人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

但在现实中,有太多的年轻人用父母半生的积蓄给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却反过来以私人空间的名义驱逐父母。

我们父母的这代人吃了太多的苦,都已经穷怕了。为了孩子将来的安逸生活,“富养孩子”的理论被无数家长作为榜样。

孩子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小小反映。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位语言非凡、姿态优雅的王子或公主,给予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无论普通家庭如何勒紧裤腰带,都不能假装身处于富人阶层。

不管装的多真实,那都是假的。不但不能欺骗别人,还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你认为可以尽力给孩子物质,迷信孩子要富养,结果得到的不是精英而是白眼狼。

真正的富养,在于知识和远见。现代社会,“富养”已经被误解了。

家长们简单地把“富养”理解为“扔钱”,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被金钱控制的奴隶,二是天真单纯的“圣母”。

一个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靠金钱就能得到的。

曾经,一个北京状元说:

“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很厉害的那种”。

中国的父母不应该担心经济问题,而应该反思是否在精神上富养过孩子。

如果家长平时喜欢在家打牌,家里除了说明书外,找不到一张写有文字的纸,那么养一个满嘴诗书的孩子是不可能的。

优质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打造成功人士的模板,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向。

最好的教育,不是尽所能的给孩子最昂贵的,而是尽所能去观察和寻找最合适的。

家长不喜欢学习,但花了很多钱买学区房。看起来很感人,但实际上是一种昂贵的懒惰。

这只是为孩子在教育上的不作为买一份安心。

我们父母那一代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出去看世界。

所以直到成年,生活会有种不安全感,希望拼命赚钱,希望脱颖而出,拼命用物质装饰自己。

而富养的最好办法,是让下一代,不这样。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杰出的人都是有见识和远见的人。

要获得洞察力和远见,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阅读看世界。

不是把一柜书放在家里,孩子就会去看的。也不是给孩子买学区房,孩子就能当状元。

而在家里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由父母引导、陪伴他们一起探索,帮助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原则: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

因此,“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精神、知识和修养。

同时,还要教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善良。

只有给孩子很多爱,他才能明白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

也许贫穷的家庭,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的不容易,但也更明白如何感谢父母,然后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辛劳。

总之,富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下一代富人生活的想象。

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只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力量和勇气的磨练,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好。

有什么特别毁三观的故事吗?

小时候村里有位妇人按辈分我叫她“奶奶”,叫着叫着有一天我开始叫她“婶婶”。那时候年纪小有些迷糊,但是都是听大人的,叫喊什么就喊什么。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奶奶”会变成了“婶婶”。

原来,这位婶婶先是嫁到我们村里的一位同姓我叫“爷爷”的家。可惜这位爷爷英年早逝。后来,婶婶就嫁给了同村同姓的一个侄子(我叫三叔),所以“奶奶”就变成“三婶婶”了。

当年,这位婶婶改嫁的事,轰动全村,甚至是邻村都知道。很长时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叔原本是有家室的人,原来的三婶在我印象中个子很高,人很温柔,也很漂亮。每次路过她家门口,她都会柔柔地叫我小名。

也许是三婶结婚多年未生孩子的原因,家里的公公婆婆经常找三婶的茬。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大中午的她家又在吵吵,那次吵得很凶。三叔的哥哥、嫂嫂也加入了阵营,一家人把三婶撕扯、谩骂了一顿。之后,三婶就回了娘家。

三婶其实,也并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只是想让三叔帮她出下头,或者是替她说一句话,可惜三叔什么都没做。

三婶回娘家后不久,三叔就和村里的年轻寡妇好上了,家人都挺支持的。也许他们认为寡妇会生养,因为她之前为亡夫育有一子。

原来的三婶听说了,慌忙从娘家跑回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可是家里已经进不去了。三婶找到三叔低声下气地求他,说是自己不在乎她不在家这段时间三叔的荒唐,只求他与那寡妇一刀两断。

然后,三叔却说他做不到,因为他已经喜欢上了别人。

然而,三婶却不甘心,就呆在村子里不走,三叔一家人都打她、骂她。村子里的人同情三婶,有人给她送吃的、喝的。这样三婶不顾形象、蓬头垢面地在村里生活了几天,也没挽回三叔的心。(也许,三婶这样自毁形象是试探三叔会不会心疼她。)

那时候,我大概十来岁。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一天午后,三婶坐在别人的房后歇阴凉,有人给三婶拿了一个馒头和一碗水,三婶含泪接住了。有人劝三婶趁着年轻再找个好人家。三婶说,她不想自己经营多年的家就这样没了。

现在想想当年的原来的三婶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勇敢,一个女人为挽回自己的家庭,不惜放下尊严,然而变了心的男人却是铁石心肠,怎么也拉不回来了。后来,三婶彻底的死心了。

临走时,三婶对着村里的人说,不是我死皮赖脸地要跟他,我只是想,我跟他过了这么多年也是有感情的,我不想就这么散了,我争取过,我不后悔。既然他不仁,也别怪我不义。

三婶走后,三叔就被请去喝茶了,也算是“为爱付出了代价。”回来后三叔就光明正大地与寡妇结了婚,之后这位寡妇奶奶,就变成了我的三婶。

一段让人津津乐道、毁三观的故事就落下了帷幕。

后来村里有人在邻镇上赶集,遇上了原来的三婶怀里抱着一个大胖小子。村人问起孩子,三婶说是自己再婚后生的。三婶说,她现在过得很好,丈夫是头婚,对她很好。现在一家三口过得挺幸福的。

村人打趣用之前的称呼,称呼她,三婶笑着说,都过去了,还是叫我名字吧。

人们都说“一物降一物”,当初三叔对结发妻子恩断义绝,却是对后来的妻子俯首帖耳。

再后来,三叔的父母相继下世,也没抱上小儿子生的亲孙子。

也许原来的三婶还是爱三叔的,三叔对她那么狠心也没说出两人不育的根源,保留了三叔男人最后的体面。

现在的三叔已是暮年,养子上大学毕业后就定居在外地,娶妻生子,也把母亲接了过去,剩下三叔一人形单影只生活在农村。

有人问三叔,想不想兰妮(三叔前妻)。三叔骂人一句,说啥前朝古代的事,早就不记得这个人了。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活的日子也是日复一日,往日的故事偶尔还是会被人提起,也许只有故事中的人才解其中味。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说翻脸就翻脸?

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大体都是相对的。归根结底都是功利所在,政治功利,经济功利。利己利他,共赢共存,共荣共进,长期合作,这样的友谊是有的,义字当先,典型当数桃园三结义。然而朋友之间,说翻脸就翻脸之事多的是了,就是亲兄弟,翻脸之事也很多,更何况朋友之间。人生一世,交几个知己朋友是对的,但必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互相尊重,互利共赢,互帮互助,珍惜彼此,共渡人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