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皇后贤良淑德,为何会被“丑儿媳”贾南风赶尽杀绝?
在古代,母仪天下、淑顺柔嘉常被用来赞颂一个皇后的德行。有多少女子梦想着一朝入宫墙,成为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只是这份无上尊荣能永固者却不多,很少有福禄双全的贵人。皇后有权的时候,自然是一呼百应;一旦失了势,下场就是无限凄凉。纵然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想尽方法把女儿送入宫墙内。一步一扣首,步步为营,勾心斗角,盼富贵,晋位份,争圣宠……
上演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不停歇。
初入宫墙
西晋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是杨艳,半生荣宠,深得皇帝宠爱。她在病危之际伏在皇帝膝头,苦苦哀求晋武帝答应立堂妹杨芷为后。司马炎一向爱重皇后为人,为圆她最后一个心愿,在咸宁二年,册立杨芷为后,是为继后。
为什么杨艳在临终前要求立自己杨家人为后?主要是为了她的痴傻儿子司马衷,怕自己撒手去了,他的太子地位不保。
拉拢和培养娘家人,是未雨绸缪,也是朝堂上是司空见惯之事。
幸好,继后同样受到皇帝的喜爱,继续为杨家一族增光添彩。这年,她刚满十八岁,美而纯情,温顺谦和,待下宽和,得合宫爱戴。
凤仪万千,美名远播,史称“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
入宫不久,就为司马炎产下一皇子,赐名司马恢。
好景不长
似乎一切看起来,杨家的荣宠会长久不衰了,恩宠有了,子嗣也有了。其实不然。
宫闱里的斗争是黑暗和残酷的,一开始的美好,往往难以走到最后。身为皇后,她是孤立的,孤立在皇宫之中。“一入宫门深似海”,难与亲人相见。
大多数人只看得到皇后光鲜的一面,却看不到她悲凉的另一面。
皇宫实际是一座辉煌的人间地狱,多少女子的青春葬送在宫墙里。“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后宫佳丽如云,三千粉黛都围绕着一个男人转。很多人一生都未见君颜,可叹可悲!
而她们一人的荣辱牵系着全家甚至全族的命运。一朝失宠失势,荣华富贵成浮云,不是冷宫幽闭,就是毒酒一杯。还会连累家人,被充军,被贬职,甚而枭首示众。
很不幸,皇后嫡子司马恢两岁便夭折了。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她再无生养。
一个女人,虽然贵为皇后,但无有所出,地位就不能长久稳固。再加上,司马炎本是个色欲熏心的帝王。终日沉湎女色,对皇后的关怀是日渐淡薄。
外戚弄权
皇后的父亲杨骏又偏偏是个没有才能的庸夫,曾经只是个县官。后来是依仗着女儿的关系,才被封为侯。
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不屑与他为伍,瞧不起他的为人处事。其中还有大臣上书,要求对他进行降职处分,称他的德才与官职不能匹配,更恐他日后侍宠生骄,挟持弱主。
皇帝当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没有立即否定大臣们的说法,看中的反而正是杨骏的平庸无能。没有大才,就不怕他有大动静。再者,杨骏膝下无子,更会为外甥保驾护航。
“素来无才”,被皇帝看成是辅佐新君,匡扶社稷的最佳人选,呜呼!
因此,细细思量以后,司马炎并没有处分杨骏,反而加倍重用此人。
他是怕重蹈“霍光、王莽”之流的外戚专权干政,自己这个愚笨的儿子哪是他们的对手。而平庸无才的国丈却让他放下戒心来一一没能力,绝不会生异心。
正因为皇帝的信任和放任,杨骏才敢于私藏诏令,公然换掉御前侍卫。司马炎到这时才恍然明白,这个志大才疏的“老丈人”靠不住。
悔之晚矣!这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
宫廷易主
晋武帝一命呜呼,蠢儿司马衷即位,杨芷被尊为皇太后。新任皇后是先皇后选好的丑女贾南风。据说,贾南风身高一米四,鼻孔朝天,还是个地包天,脸上大大的胎记,奇丑无比。
她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了一位丑陋的正妻,以为这样的妻子不善妒,以为这样做可以保得他一生顺遂。
恰恰相反,贾南风其人十分善妒,眼里容不得沙子。在她还是太子妃的时候,见宫人怀上了司马衷的骨肉,就生生地杀害了宫嫔。此事当时被司马炎知晓,曾有废黜她的意思,是杨芷极力劝保,才保住了她的名分。而贾南风会错了意,她私下以为是杨芷有意唆使来害她难堪。所以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机会来了,永平元年,贾南风策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她联合朝中权贵诬陷杨骏有谋反之意。教唆司马衷撤销杨骏所有职务,接着关闭城门,全力追缴杨家一族。
后宫之中,太后杨芷闻听,万分焦急。情急之中,她在帛书上写下“救太傅者有赏”字样。用弓弩射击到门外。
不巧的是,此箭被贾后的人拾得。贾南风随即把书信公布于众,并扬言:皇太后与杨骏是同谋,上书废黜太后之位,贬为庶人。
冷宫殒命
堂堂的国太,一国的皇太后,就这样被一个皇后的只言片语给废黜了。何其悲惨,何其不公!
贾南风还不满意,她想赶尽杀绝,不给杨家人留一条后路。司马衷可怜皇太后从此孤苦无依,愿赦免她母亲死罪,赐她们母女离宫相伴终老。贾后不罢休,她联合大臣搬出一条条前朝的旧事,说什么:杨骏作乱,家属理应一律处死。
司马衷本是个没主意的,拗不过这些大臣的左右攻击,无奈下赐死了杨母。
闻知母亲身死,杨芷万念俱灰。她也曾低声下气地自称妾室去乞求贾后,放母亲一条生路。但任她百般恳求,她都不肯放过。
冷风过处,杨芷像个活死人般僵硬。曾经的万千宠爱和富贵荣华都已是昨日黄花,不复存在。左右侍从,也被贾后调走,她就这样孤零零的在冷宫里待了八天,滴水未进,活活饿死。
本应死在锦绣床上的最尊贵的人,却无人问津的凄然离世。
更可恨的是,贾南风听信妖言将太后掩面下葬,意在让她永世不得翻身,也不能到炎黄殿上去告状。
贾后此人,虽貌丑,心更毒。
福极灾生,一门姐妹同倾城,饿死犹轻罪更深。
异界之炎皇一族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异界之炎皇一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别忘了采纳哟
关于炎皇帝的简介和他们做了什么贡献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1]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2] )。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3]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4]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5-7]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8]
本 名
炎帝
别 称
赤帝,农皇,神农大帝,五榖神农大帝
字 号
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朱襄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生地
有争议
出生时间
?
去世时间
?
主要成就
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
请问炎皇子孙的来历
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居住在中国东部今山东、河南一带。这三个部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数次大的战争。
炎帝部落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中游以后,与蚩尤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炎帝被蚩尤打败以后,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后来,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黄帝部落杀死,黄帝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其他部落听说蚩尤已死,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共同拥戴他为天子,黄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又大战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部落。后来,他们的后裔就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比较高,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黄帝的名下,黄帝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后这一部族逐渐发展,居住在中原地区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到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后世的汉族人就把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中华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与河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河北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我们把河北这块土地称之为“炎黄子孙”的摇篮,不无道理吧!
炎皇帝的简介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1]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2] )。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3]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4]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5-7]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