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最敬佩的圣人是什么梗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为难别人“他就让士兵吃猪肉“因为他们特别想吃猪肉”可以当成一个笑话来听,任何事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自己喜欢读的书“非得让你去吃”他就说你看不起他“自己想干的事儿,他就说你不够哥们,四、分享几个典型的小故事1、我有一个学中文的同事,有一天给我推荐《诗经》说。喜欢做饭。闺蜜喜欢看书?对吃饭没有什...

最敬佩的圣人是什么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偶尔也会“坏事变好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为难别人,可是有时候也会“坏事变好事”。

古代有一个将军,他自己特别不爱吃猪肉,所以当他的士兵犯错时,他就让士兵吃猪肉。而且还恶狠狠地说:“你再犯错误,我就使劲让你吃猪肉,我腻死你。”

让他没想到的是,犯错误的士兵越来越多。他就问他的军师,怎么回事儿呢?这么惩罚他们,他们还在犯错误。军师说:”因为他们特别想吃猪肉。”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去考证了,可以当成一个笑话来听,但是却让我们反思,任何事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

表面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讽刺版,“歪打正着”地变成了好事,只是我们还是不要去尝试,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果终究是坏处多,好处少。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衍生出两大“破坏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衍生出两大“破坏行为”:一是“己所不欲,必施于人”;二是“己所欲,定施于人”。前者是使坏、变态、恶心人,这比较好对付,后者才是最可怕的,难以对付或者根除的。

自己喜欢读的书,非要推荐给你去读,你不读,他就说你这人素质太低;自己喜欢的食物,非得让你去吃,你不吃,他就说你看不起他;自己喜欢穿的衣服,非得让你去穿,你不穿,他就说你不尊重他。自己想干的事儿,非得让你去干,你不干,他就说你不够哥们。

总之一句话,就是他喜欢什么,必须让你喜欢什么;他讨厌什么,也必须让你讨厌什么。这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往深里讲,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所谓“软刀子杀人不见血,”就是这个意思。

四、分享几个典型的小故事

1、我有一个学中文的同事,有一天给我推荐《诗经》说:“冯老师,《诗经》特别好看,我正看着呢,你去买一本看吧!”

为了表示客气,我说好啊。大约过了十几天他碰到我,问我:《诗经》你买了吗?你看了吗?我说:“哎呀,对不起,我还没买呢。”

他立刻就不高兴了,说你这人咋这样呢?你不是特别爱学习吗?怎么我推荐给你这么好的书,你不去买呀?一顿劈头盖脸,真的让人无语。如果我告诉他,我不喜欢看《诗经》,估计难听的话会更多。

2、闺蜜的先生,喜欢做饭。下了班儿,就开始在厨房鼓捣各种食物。闺蜜喜欢看书,对吃饭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吃饱就行。每次先生做好饭,一个劲儿的让闺蜜吃吃吃。

闺蜜吃的稍微少些,先生就开始闹腾。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多的饭,你居然不吃,你这人咋这没良心呢?

闺蜜告诉他,我吃什么都行,把时间腾出来让我看书好不好?先生说,书有啥好看的,吃好东西多好。所以闺蜜为此十分苦恼。

因为先生的做法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我喜欢什么,你必须喜欢什么。

3、我爱人也是典型的“己所欲,定施于人”的典范。

我儿子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上街买衣服。我爱人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就必须让我买,就必须让我儿子买。我儿子叛逆心理强,你让我买啥,我就不买啥。我爱人没有办法收拾他儿子,就来收拾我。

我想要哪件衣服,他不同意,肯定买不成。他同意的,不管我是否同意直接下单。后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偷偷地上街去买,不带他玩儿了。买回来后,他瞅着不顺眼,顶多唠叨两句,也就过去了。

有时我想,这是何必呢?可是人家就是乐此不疲,就得去管你。

4、有一个朋友爱打麻将。有一次他叫我去打麻将,我说我不喜欢打麻将,他就像看外星人似地对我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假清高,打麻将多好啊,你还不打,今天必须打。碍于情面子,打了一下午麻将。从此以后,我们俩的朋友也没得做了。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这种人属于素质比较高的;还有“己所不欲,定施于人”的人,这种人属于心术不正的;最让人无奈又无语的,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的人。

希望最后大家都多学点心理学,不要去做“老公公背儿媳妇儿,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了。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

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

先亮有,中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第一人!!!

《千字文》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吕尚。

上文讲述了五世名相:伊尹,这篇自然就有讲讲震古烁今的——姜太公。

《千字文》中以“磻溪”为眼,引出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 功臣之后。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伯夷(曾经做过职位叫四岳的官职)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虽然姜太公是功臣之后,但是从大禹时期到商朝末年,在九百多年的时间后(按照夏朝400年,商朝600这种传统说法计算),在姜太公出生时,吕氏一族是家道没落的,早已没了当年的辉煌。

(关于姜太公的身世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吕氏春秋•首时》、《博物志》、《水经注•齐乘》这些古籍中均有记载,豆浆就不一一摘抄原文了,影响阅读体验。)

姜太公出师图

2. 半生寒微。

因为家境的败落,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战国策•秦五》《尉缭子》《韩诗外传》《说苑•尊贤》这几本古籍中均有记载姜太公早年的经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战国策•秦五》说他是“齐之逐夫”, 《说苑•尊贤》、《说苑•杂言》中也有:“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 “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这样的记载,但是不论怎样,都不可否认姜太公的前半生是无比辛酸的!

3. 愿者上钩。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关于姜太公钓鱼,还有几个凸显细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个是说姜太公古怪的钓鱼方式(鱼钩是直的,鱼线也不入水),成功吸引了大家伙的注意力,大家都劝姜太公这样是钓不到鱼的,姜太公不以为意。后来,这件事果然传到周文王的耳朵里了,周文王先后派士兵、官员去邀请姜太公,结果都失败了,于是沐浴更衣斋戒三天,这才请到了姜太公。

第二个是说,周文王邀请到姜太公后,姜子牙却要周文王亲自拉车,才肯上门。周文王求贤若渴,二话不说请姜太公上车就走。周文王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周文王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

姜太公便说:“天数啊!文王,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西周301年,东周507年)”文王一听只有800多年,很是后悔,还想继续拉车,然而姜子牙说:“天数如此!兴衰存亡,自有定数,岂是儿戏!”

原来姜太公让周文王拉车的意图一是看文王的诚意,二是测算上天恩赐周朝存在的年限,由于是天机,不可泄露,就有了“文王拉车”千古传说。

反映文王拉车故事的壁画

4.文治武功。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外修仁德,内整武备。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周文王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可以说不论在外交上、内政上、军事实力上和民心所向上,都已经占据了制高点,伐纣一事,只欠缺一个时机了。

周文王殒,周武王姬发即位。二年后,商纣杀死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28日拂晓,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

(关于武王伐纣的准确时间,是由国家发起夏商周断代史工程后,经多方验证,并最终确定的,时间就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

小时候连环画中的武王伐纣图

5. 牧野之战——血流漂杵

据《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姜太公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纣王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

牧野之战示意图

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商纣王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商军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商纣王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

关于牧野之战的惨烈程度,后世文人们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足见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厮杀。据《逸周书•世俘》记载: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不都是军人还有平民,在整个战事结束后仅缴获的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因为姜太公的寿命极长,《千字文》中,接下来几位安邦之臣的故事与姜太公也有交集,所以关于姜太公在牧野之战后的故事,会在后面介绍其他几人时,穿插着讲解。

本文为豆浆的奶爸守则首发在悟空问答上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

日本人如何看待安倍晋三?

谢谢邀请!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媒体数据来分析日本民众对安倍的支持率,然而安倍长期执政已成定局,仅仅依靠支持率是很难看出民众对安倍的真实看法。

应该说安倍在经济上的政绩占据日本民众支持他的理由中最大比重。安倍力推“安倍经济学”,他以量化宽松为核心的金融与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内生经济的复苏和出口贸易的增长,成就了二战后第二长的经济复苏周期,日本的就业率也达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最低水平,还在每年“春斗”期间鼓励企业给员工加薪,虽然他的经济学下受益最大的还是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起色不大,但安倍做的已经比民主党政权好很多。无论多少次的民调,对于民众来说,关心的还是社会民生、经济复苏、少子化问题的解决,虽然安倍没有给他们预期中的结果,但是社会稳定、收入增长让民众觉得安倍政权是基本值得支持的。

但是安倍在右倾化和修宪问题上的做法是不得日本民众支持的,甚至是遭到大部分国民的反对。(虽然得到日本右翼的支持)诸如2013年特定秘密保护法的通过、2015年在国会强行推进新安保法案,都招致了朝野震怒,甚至出现了百万民众大游行,支持率暴跌至32%的危险线,日本民众从心底还是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日本,况且走向修宪扩军对于这样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道路 。笔者预料如果安倍在未来三年任期内强行开展修宪运动,很可能在全民公投这一关失败。

其次,安倍的强势和独断专行是一直让日本民众不满的。对于加计学园和森友学园的丑闻问题,安倍一直没有给日本民众一个交待,而是通过各种背后操作强行压制住了问题的发酵;而对于各种自民党提交的不得人心的法案,安倍也常常是在国会强行通过,可以说,日本民众对于安倍的独断专行是非常不满的。

但是在野党如今十分涣散,且内斗不断,除却自民党支持率常年稳定在30%以上,其他的在野党支持率均在10%以下,可以说在野党的无能与涣散也是日本不得不去支持安倍的一大原因。

可以说,日本人对于安倍的看法是非常矛盾的,经济和民生上的成效让民众不得不支持和依靠安倍政权,然而安倍在安保和行政方式上的野心和独裁又让民众十分担心。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让安倍至今赢得了让他鼓吹国政选举四连胜,或许对于日本民众来说支持安倍也是无奈之举。

农村老人害怕七十三八十四?

首先农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到”这句俗语已经是个很古老的流传下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因为战乱和医疗水平有限,人们的寿命很短,平均只有三四十岁。但是这句话跟两个古代名人有关,孔子活到了73,孟子活到了84。所以说这句话,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这么有名的人都活不过,73和84。所以这个就是从那时候留下来的两个坎。人们的思想上的坎。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为什么呢

一,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谁也躲不了。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很自信的说,人生自信200年,就算再自信,生老病死谁也躲不了,伟大的毛泽东同志也是82岁的时候才去世。所以说咱们的心态还是一定要摆好。

二,一年有四季,又春夏秋冬,有24节气,虽然也有轮回这么一说,人的12岁是一个阶段,12到24岁是一个阶段,24到48个阶段,48到60个阶段。虽然七十三,八十四。这个阶段人的新陈代谢已经是很缓慢。逐渐衰退。但是这个坎。没有什么根据。

三,俗话说酒肉穿肠过,饮食习惯,烟酒和运动都影响到我们的身体。适量的饮酒和多运动注意身体确实利于人们的长寿。

综上所述,农村的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到”虽然不是什么有根据的话,但他确实是给人们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坎。还有心理上的坎。也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个人观点如有不对之处请指正。欢迎关注评论谢谢。

孔二小姐孔令伟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势显赫的一个拉拉?

作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可谓如雷贯耳,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难怪,社会上会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在这四大家族中,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相互联姻,已经形成了一荣俱荣和一损俱损的关系。其中,孔祥熙通过迎娶宋霭龄实现了“孔宋联姻”,也间接实现了“孔蒋联姻”,身份和地位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1915年至1921年间,宋霭龄接连诞下了两子两女,分别是长女孔令仪、长子孔令侃、次女孔令伟和次子孔令杰。问题来了,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孔家,为何会走向了没落?而且还人丁凋零?

长女孔令仪虽然结过两次婚,但两段婚姻都没能让她怀孕和生子,外界推测大概率没有生育能力。长子孔令侃嚯嚯了一辈子,到头来竟然喜欢上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盛家小妾白兰花,始终都没有诞下一男半女。次子孔令杰虽然成为亿万富翁,但由于太过于奇葩而与美国影星黛布拉·佩吉特离婚,好歹生下了唯一的孔家第三代。

今天,我们着重聊一聊孔家次女孔令伟,她的“奇闻轶事”比起以上三位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民国奇女子,除了被称为“第一混世女魔王”,甚至还被称为“第一拉拉”。

1919年,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孔令伟成为了孔祥熙和宋霭龄的掌上明珠,也逐渐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格。幼年时,作为小姨妈的宋美龄担心疥疮而捂出痱子,索性就给她换上短袖并且剪了短发。

正是这种过于前卫的假小子打扮,使得孔令伟遭到了众人的耻笑。一气之下,她索性将所有裙子和女装都烧掉,从此开始改穿男装示人,正式开启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

1938年,孔令伟因为开车违反规定而被巡警拦下盘查,谁曾想到,警察还未说话时就遭到了她的破口大骂。随后,更是一脚油门将对方撞倒在地,头也不回就扬长而去了。

经过报纸的报道,这件事很快开始发酵,民众们纷纷指责孔二小姐胆大包天,指责孔家目无法纪。无奈之下,她只好找到小姨宋美龄帮忙,又派人送钱安抚了那个警察的家属,此事才不了了之。

龙绳曾是“云南王”龙云的儿子,仗着父亲的权势长期胡作非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他和孔令伟在重庆的中央公园相遇了。由于之前就认识,所以说起话来也不客气,直接就是:“你真是不男不女”。

孔令伟最烦别人拿性别开玩笑,当即就拔出来随身携带的手枪对着龙绳曾开火,只是由于枪法有限而没有击中。对方也不是好惹的主,也掏出手枪进行还击,堂堂的中央公园竟然爆发了枪战,直到双方都耗光子弹才各自离去。

一场枪战下来,作为主角的二人均没有受伤,但附近游玩的路人却遭了殃,多人都被击中受伤。孔令伟不仅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还要求小姨宋美龄出面严惩龙云和龙绳曾父子,其嚣张气焰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飞扬跋扈外,孔令伟还有一些让人抓狂的爱好和习惯。比如,她喜欢组局邀请人喝酒、聊天和跳舞,而且一折腾就是通宵,中途谁也不许离开,搞得周围人都苦不堪言。除此之外,打猎、骑马、赌牌、养狗和听戏都是孔二小姐的爱好。

即便如此出格,依仗着宋家和孔家的金字招牌,为孔令伟提亲说媒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而且个个都是非富即贵。为了讨好宋霭龄和宋美龄,陈立夫还曾把黄埔一期毕业的胡宗南介绍给了孔家。

听闻这桩婚事后,胡宗南显得非常激动,认为这是第二次的人生际遇。当年,他多次献殷勤却没有被孔大小姐孔令仪相中,如今能娶到孔二小姐也是一样的联姻,可以同时搭上孔家和宋家。

作为多年的好友,军统戴笠却没有那样的乐观,因为深知孔令伟的那么多“奇闻轶事”。于是,他委婉地提醒胡宗南要仔细了解了解再说,以免日后后悔莫及。

婚姻大事事关终生,胡宗南自然不敢大意。于是,他不仅安排人悄悄调查孔令伟,而且还亲自乔装改扮后前往孔家周围侦察,在掌握了孔二小姐的详细资料后,彻底傻眼了!

胡宗南虽然不愿意这桩亲事,可又不敢主动推辞,毕竟这事关孔家和宋家的颜面,甚至事关蒋校长的颜面。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戴笠求助,对方只回复四个字——“欲纵故擒”。

胡宗南虽然打仗不行,但情商却不低,稍一思量就明白了戴笠的意思。于是,他以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和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邀请孔令伟前往西安,算是“主动出击”吧。

孔令伟抵达西安后,胡宗南盛情款待并且亲自作陪,除了游览名胜古迹外,还参观了自己的军营。据说,孔二小姐对于胡宗南也甚为满意,还难得换上了女装示人。只不过,她开始有些讨厌对方的大男子主义性格。

接下来的几天,胡宗南除了展现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外,还表现得“不解风情”。基本上,他每次都带孔令伟视察前线,还不厌其烦地宣讲陕北的风土人情和抗战士气,将“大老粗”的形象显露无疑。

孔令伟彻底怒了,在内心深处一次次问候陈立夫的祖宗十八代,这就是你给我介绍的对象?为了早日“逃离”西安,她连招呼都没打就径直飞回了重庆,登机前还咬牙切齿地表示:“就是他胡宗南当了皇帝,我对他也毫无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令伟的另类之举越来越多,也玩得越来越花,甚至效仿男人去包养舞女。很快,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都传了出来,宋霭龄只承认女儿玩得有些过分,但却坚决不承认她是同性恋,不承认她的性取向异于常人。

面对母亲的“遮掩”,孔令伟却完全不管,甚至严禁别人称呼自己“孔二小姐”,而以“孔二爷”的称呼取代。看来,她毫不顾忌所谓的礼义廉耻,已经彻底放飞了自我。

平时,“孔二爷”通常都是西装革履,而且还梳着背头,叼着雪茄和戴着墨镜,更在外面“娶妻纳妾”。眼见事已至此,一次次的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孔祥熙和宋霭龄索性不再搭理她,随便你!于是,她终于找到了萧太太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伴侣”。

所谓“萧太太”其实姓王,“萧”只是她前夫的姓氏而已,与孔令伟结识后便互相视为挚爱。在与丈夫离婚后,她与她开始正大光明地交往,成为了民国时期的著名拉拉。

孔令伟在继续充当“混世女魔王”的同时,也没有落下聚敛财富的机会,只是没有哥哥孔令侃那么夸张罢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她长期陪伴小姨宋美龄生活,个人财产也是与日俱增。

由于孔令伟和“萧太太”已经到了如胶似漆和生死不离的程度,不仅宋美龄和宋霭龄接纳了这种关系,就连异常顽固守旧的蒋某人也默认。不过,宋美龄在他过世后就带着孔令伟、萧夫人等人一起前往了美国定居。

1992年初,“萧太太”在美国病逝,已经73岁的孔令伟也一病不起,之后更是被确诊为直肠癌。到了8月份,向来都与宋美龄形影不离的她突然起身离开了美国,只身前往台湾,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虽然,孔令伟一再表示自己此行只是为了治病,不久后将会返回美国继续生活,但外界依旧充满了各种猜测。作为最亲近的人,宋美龄对外甥女的这次台湾之行心知肚明,与“萧太太”之死直接有关。

孔令伟此次离美赴台,名义上是为了寻找中医治病,实际上却是为了离开伤心地散心。刚到台北,她就住进了振兴医院的特护病房,但病情却没有出现任何的好转。

1994年秋,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得知孔令伟的直肠癌已经到了晚期,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不顾自己96岁的高龄,不顾自己与小蒋过世后国民党的尴尬关系,她还是登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一落地就急切地前去探望。

由于宋美龄对孔令伟异乎寻常的亲近,使得外界流传这个外甥其实是她的私生女,是为了顾及颜面才送到姐姐宋霭龄那里抚养的。真实情况当然没有这样狗血,她只是在几个外甥中更偏爱这个罢了。

这次赴台,宋美龄仅仅待了十天时间便匆匆返回了美国,一别竟成永诀。11月8日晚,孔令伟经过再三抢救后还是不幸离世,享年75岁。

惊闻噩耗,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伤心异常,但却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再次赴台,只好委托大外甥女孔令仪代为前往。11月14日,在台湾的追思会结束后,她的遗体被运往美国并安置在了纽约芬克里夫殡仪馆。

11月16日,孔令伟的葬礼在美国纽约举行,宋美龄以及孔家、蒋家和宋家都派人参加。令人颇为唏嘘的是,遵照她本人的遗愿,入殓时没有穿着男装,而是穿回了典雅的旗袍。

和父亲孔祥熙和母亲宋霭龄一样,孔令伟的铜棺也以壁葬的方式厝于芬克里夫室内墓园。而刻在壁葬墓上的名字也是“孔令俊”,并没有使用自己后改的“孔令伟”。

随着孔令伟去世,关于她的所有争议和非议都已经不再重要。至于说,她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权贵、最显赫的拉拉,这真的不重要。@文史不假

忠孝廉耻勇是什么意思?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