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一辈子不吃湘江的鱼吗是什么梗的简单介绍

红军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到湘江战役结束后减至3万余人,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粉碎了老蒋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军同敌军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激战,最终突破了敌军的湘江封锁线。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碧绿的江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战役有多惨烈?

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到湘江战役结束后减至3万余人,其中红五军团第34师损失殆尽,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也牺牲惨重。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战士成批倒下,碧绿的江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得通红。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一、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老蒋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红军同敌军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激战,经过红军官兵的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敌军的湘江封锁线。然而红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时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战士成批倒下,碧绿的江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得通红。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二、湘江战役的影响

湘江战役的巨大牺牲,让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可以说,湘江惨胜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而“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肯定了我党游击战争的正确思想,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历史是有情的,它没有让红军5万多将士的血白流。谁会想到,当初只剩下三万多人的中央红军,最后绝地反击,惊天逆袭。

为什么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由来是湘江战役后,江两岸红成一片,江水里都是尸体,这句话是当地人为了表达对当年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士的敬佩之情,为了纪念死去的先烈。

1934年,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敌军30万人,中央红军只有8万人左右,不管是人数还是武装设备,我军都在劣势。中央红军拼死守住,和敌军打了七天七夜,最终渡过湘江,突破了敌军封锁线。历史上为了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绝命后卫师”,全师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也选择自尽就义,壮烈牺牲。

战后,敌军也损失惨重,我军最后也只剩3万人左右,红军遭遇了灭团灭师,无数战士倒在了湘江西岸。湘江岸边被染成了红色,村民们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才搬运完了红军战士的尸体,江中飘着太多的尸体,村民们看着顺流而下的尸体,无可奈何,尸体太多竟然堵在了下游,村民们看着此情此景,流下了眼泪。

此次战役结束后,渡江部队都说湘江的水有股味道,好像是腥味,问大家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沉默了,后来当地人说,湘江一战,江里流着无数死去战士的鲜血,湘江水被鲜血染红了,而战士们的遗体沉在了湘江,被江中的鱼儿吃了。战士们不能够落叶归根,江里有战士们的亡灵,大家怎么忍心喝江里的水,怎么忍心吃江里的鱼呢?当地人为了悼念战士们,表达敬意。他们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的一战,也是壮烈的一战,是英勇的一战,是红军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的决心的最好体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懂得感恩!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什么意思

记得是打小日本的时候,有好多红军死在了湘江里,湘江水都染红了,红军的尸体都捞不上来,沉在湘江里被鱼吃掉了,所有当地百姓就发誓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大概就这样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什么意思?

意思:湘江的水被鲜血染红,三年之内不能饮用,十年之内不能够吃江中的鱼类,用来形容湘江战役的惨烈。

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边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红军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江西瑞金苏区,连续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

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但因队伍携带的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

“中央军”以及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人,在湘江之东布下“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战士义无反顾的浴血奋战七昼夜,最后以折损过半的惨痛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

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红军折损过半,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战争评价: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总之,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当地留下“三年不饮湘江水”说法是什么意思?

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的鲜血也染红了滔滔的湘江水,这才有了当地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什么意思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红军折损过半,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战斗背景: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

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

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抢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扩展资料

意义:

1、突破军事重围,获得革命新生。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战。国民党军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连续五天五夜疯狂进攻,将红军逼近绝境。红军将士为继续长征保留了一支能征善战、立场坚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

2、突破思想禁锢,奠定转折基础。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中央领导同志一路开会争论军事指挥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逐渐统一了思想,为中央红军后续长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提供了正确路线指向。

参考资料

人民网-惨烈湘江战役:当地曾留下“三年不饮湘江水”说法

百度百科-湘江战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