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和亲就是公主的义务吗是什么梗

听母亲说她小时候上学需要走十几里路。母亲说她小时候就自己在赚钱了,最后也不知道听谁说山里的女人老实本分,记得大学时我去叔叔家里玩,夏天吃冰棍时小海永远记得我这个姐姐,小海的父亲永远只能是我的叔叔。母亲的省钱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外公是因为心脏病去世的,母亲没有问外公为什么想吃芒果,外公生病以后开始有点孩子气。外公就给母亲说怕痛,可是母...

和亲就是公主的义务吗是什么梗,你见过身边的继母都是怎样的形象?

我的母亲也是别人的继母。在我八岁那年我父亲因意外去世,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倒了,日子也穷的过不下去了,母亲就改嫁了,嫁的那户人家特别善良,我把那个男的叫叔叔,叔叔待我很好,甚至大学的生活费一部分都是叔叔给我的。叔叔有个儿子,叫小海,小海比我小两岁,长得也很可爱,当然都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长大以后都没见过面了。

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记忆中母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攒钱,因为以前的日子穷怕了,母亲的娘家在山沟沟里,深山幽谷之中的那种山沟沟里,听母亲说她小时候上学需要走十几里路。我记忆中母亲的老家很远,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给外公拜年,从早走到晚,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最后穿过一条小路才能看见外公的家,石板房下雨时偶尔还会漏雨,门前养了一条大黑狗叫大黑,上厕所时需要经过大黑的狗窝,所以在外公家上厕所是我的噩梦。因为家里穷,母亲没读过书,准确的来说,母亲只读了半个学期的一年级,没书读就要干活,母亲说她小时候就自己在赚钱了,在山上采一些草药然后拿到集市上去换卖。母亲说钱是一分一分赚的,所以更要省着点花。母亲嫁给我父亲彩礼五十块钱还是五百块钱我记不清了,八十年代彩礼。结婚以后母亲更加精打细算的过着日子,父亲的工资基本都是母亲拿着,抽烟的钱都不给父亲,这些都是听我大伯说的。

本想着日子越过越好,奈何父亲却抛下一切独自离去,于是母亲改嫁了。改嫁肯定不是因为爱情,因为想把日子再过好,叔叔家比较富裕,叔叔的原配妻子因为一些纠纷和叔叔离婚了,叔叔就想着找个老实本分的人过一辈子,最后也不知道听谁说山里的女人老实本分,就托人找到我的母亲。母亲的二婚彩礼两万,母亲也顺利的从大山里走了出去,但是母亲依旧很节约。记得大学时我去叔叔家里玩,结果路上被车撞了,母亲接到电话选择坐公交然后步行20分钟找到我,如果打出租也不过是25块钱。母亲对小海也有偏见,小海比较叛逆,小时候我们关系还不错,夏天吃冰棍时小海永远记得我这个姐姐,可是后来母亲让我离小海远一点,说他是个坏孩子。后来我们渐渐疏远,不是因为小海真的坏,是因为长大后我们发现原来彼此真的没啥话可以说,明明是重组父母,但我始终是我父亲的孩子,小海的父亲永远只能是我的叔叔。母亲的省钱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外公是因为心脏病去世的,去世前在医院住院,外公说他想吃芒果,母亲没有问外公为什么想吃芒果,只是冰冷的说道:“你一天住院费就需要300多,钱哪里来的?吃什么吃,饿不到就行。”

外公生病以后开始有点孩子气,怕疼怕痛,也许人生来就是脆弱的,只有在脆弱的时候才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外公每天需要输液两次,早晚各一次,外公就给母亲说怕痛,想扎留置针,可是母亲嫌贵,她觉得以后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小细节可以不在乎。后来外公去世了,母亲哭的很厉害,我想母亲是真的难过吧,母亲没有了父亲,以后就和我一样了没依靠了。可是后来母亲又和舅舅吵架,大概就是因为安葬费的问题吧,原本就是家事,可最后母亲却差点和舅舅闹的断了关系。可能成年人的世界本就是错综复杂的。最后说说小海,小海和我一样都是被大人们遗忘的孩子,但至少小海还有叔叔的陪伴,小海高中以后开始叛逆,母亲也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小海的叛逆,母亲毕竟不是小海的亲母亲,所以好像也只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小海路越走越偏。最后一次见小海是因为叔叔的父亲去世了,这位爷爷在世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我每次暑假去叔叔家玩的时候就会陪着爷爷看电视,还有一只大肥猫,那是我儿时最安静的回忆。

这位爷爷去世的时候小海哭的很伤心,我从没看见小海这副模样,原来再怎么叛逆的孩子内心也有柔软的地方,小海见到我以后很勉强的挤出一个笑容然后喊了一声姐姐,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安慰的话,后来听说小海去了很远的城市,一个人漂泊。母亲也为自己的省钱行为而后悔过。有一年母亲的一个表姐患上了癌症,母亲的这位表姐和母亲从小一起长大,我应该叫姨的,这位姨姨过的并不好,属于家人不管不问的那种,姨姨看见母亲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告诉母亲她特别想吃家乡的饭,母亲安慰了姨姨几句就走了,走在半路上看见有人在卖饭,正是姨姨想吃的,母亲犹豫再三还是走了。

多年以后我和母亲在外面吃饭,母亲感叹当年为了省六块钱没有给姨姨买最想吃的饭有些遗憾,可是那时候姨姨已经去世多年,所以有的遗憾只能是遗憾。母亲肯定也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一样,我看不透母亲的为人就像我看不透的湖底‬

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叛徒?

纵观历史,出现过的叛徒可谓数不胜数,秦末的英布、汉末的吕布、明末的吴三桂……。以上这些人,都是如雷贯耳的叛徒,都极大地影响了所处时代的历史走向。

今年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我们在缅怀和讴歌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客观历史,回避曾给党抹黑的败类和叛徒。

接下来,文史不假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回顾党史中令人不齿的叛徒张国焘,还原他“入党20年,反党40年”的丑陋人生。

张国焘(1897年11月——1979年12月),别名张特立,字恺荫,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因为分裂党和军队而遭到批判,不思悔改竟出逃国民党,沦为了可耻的叛徒和罪人。

1897年,张国焘出生于江西省萍乡的一户官宦人家。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从小就表现得非常积极上进,更被家族寄予了无限厚望,期待他日后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

1905年,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奏请下,慈禧太后最终同意废除科举制度。受此影响,张国焘被迫开始接受新式的教育,接触新文化的熏陶,成绩同样非常的出众。

辛亥革命后,延续两百多年的满清帝国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推翻了。尤其是,在胡适、蔡元培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1915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北京成了全国青年的向往之地。

1916年,张国焘波澜不惊地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班,迅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凭借出色的演说能力和鼓动能力,他很快成为了学生中间的积极分子。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国焘更是异常的积极主动,被推选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不过,由于太过于高调,他被北洋政府逮捕后关押。

被营救出狱后,张国焘前往上海参加了全国学联代表大会,继续宣扬自己高调的革命理论。不久,他得到了陈独秀的赏识,不断得到出境和亮相的机会,俨然成为了中国青年的榜样。

1921年7月23日,筹备已久的中共“一大”终于在上海秘密召开了。张国焘和李达、李汉俊、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一共1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成功进入由三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央局。

从此以后,张国焘身上的一些旧社会习气也逐渐凸显了出来,比如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贪慕虚荣,心胸狭窄等。或许,正是这些陋习的积累,才导致了他今后的人生命运,导致他成为一名反革命者。

1927年,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背叛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人寄于厚望的大革命失败了。同时,长期在国共合作中坚持右倾路线的陈独秀也遭到了批判。

此后,曾被陈独秀批判为“左”倾的张国焘快速崛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的常委。第二年,他受组织委派前往莫斯科,担任了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1931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张国焘从苏联回国,被中央委派到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到任后,他的个人恶习再次蔓延,为了树立权威竟然对苏区的所有成绩都进行了否定,开始大搞特搞清洗和整顿。

尤其是,张国焘抓住原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层大多出身地主家庭的客观事实,不断进行上纲上线。加之,当时中央也受到了严重的“左”倾路线影响,竟然支持或者默许了他的做法,将原本稳定团结的鄂豫皖苏区搞得乌烟瘴气。据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回忆:

当时,“肃反”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一是从白军中转变过来的,不论起义、投诚还是被俘的都一律严审;二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不论平时表现如何一律严审;三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特别是上过私塾的一律严审。对于这些被审查的对象,或关押,或清洗,或杀掉。

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博古等人逐渐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更加推行起了以“教条主义”和“媚苏主义”为特点的“左”倾路线。

在此背景下,党组织了公开的一系列斗争,虽然对国民党当局造成了有限的打击,但自身的损失更大。甚至于,就连位于上海的中央总部都时刻处在暴露的危险中。

为了安全起见,中央总部只得分批搬到了位于江西的井冈山根据地。于是,这种“左”倾错误路线直接蔓延到了红军队伍中,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长征的初期,博古、李德又犯了严重的“逃跑主义”路线,导致红一方面军大幅度牺牲和减员。一场湘江之战,红军损失过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随后的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洛甫和王稼祥等人多次向博古、李德提出批评,希望召开会议及时纠正。最终,中央通过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军队的指挥权,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向。

之后,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红一方面军通过运动战成功跳出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逐渐化被动为主动。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了四川军阀杨森所部后翻越了大雪山,成功到达了四川懋功达维地区。在此,红一方面军与李先念率领负责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合,实现了著名的“懋功会师”。

两军会师后,随即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了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当天,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博古、凯丰、王稼祥和张国焘等人,一同商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会上,大家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外的形势,强调了“北上抗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备向北建立起川陕甘根据地。表面看起来,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但实际上却埋下了隐患。

张国焘看到红一方面军不足三万人,而且战斗力不高,而自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之多。于是,他竟然萌生了向党要权甚至是夺权的想法。

“两河口会议”结束后,张国焘暗中反对北上,而且不断煽风点火蛊惑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他提出,中央决策有误,应该向西康发展并建立“川康政府”才是正确决定。

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毛主席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主张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经他提议,中央还正式任命张国焘担任了红军总政委一职,希望他能迷途知返。

但是,张国焘却得寸进尺,继续鼓吹北方路线错误,甚至不断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不得以,中央只得率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成功抵达了陕北与刘志丹会师。

而张国焘则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史称“第二中央”),自任中央主席。甚至,他还以“中央”的名义开除了洛甫、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的党籍,公然分裂党。

红一方面军北上后,终于打开了局面,成功站稳了脚跟。而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却频频受阻,在百丈一带与川军连续僵持三个月的时间,双方都损耗严重。

受此影响,红四方面军内部的反对声和质疑声也渐渐多了起来,张国焘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在朱德、徐向前等同志的劝说下,他只得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同意接受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领导,准备率军北上。

1936年10月,随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终于胜利结束了。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以及红九军团等部组成了“西路军”,由陈昌浩担任前委书记兼西路军政委,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

张国焘在进入陕甘宁边区后,立即就遭到了党内的批判。但是,他依然顽固地认为自己南下的路线并不是逃跑,并没有错误。

到了1937年3月底,张国焘经过了党内的长期批评教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于他的可喜转变,毛主席大为高兴,公开称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党中央对张国焘采取了“批评加礼遇”的政策。在毛主席建议下,张国焘被安排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后成为了代理主席。

1937年底,长期留苏担任共产国际执委的王明回国了,他带着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对此,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载:

王明俨然是捧着尚方宝剑的莫斯科“天使”,仿佛是在传达圣旨。可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的小伙子,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却不考察实际情况,也缺乏贯彻其主张的能力和方法,造成了首脑部一些不安的情绪。

由于长期的积怨,张国焘和王明非常不对付。此时,他内心深处是惧怕王明的,因为自己才在长征途中犯下过严重错误。因此,张国焘尽量躲着王明,反而开始坚决支持毛主席。

但是,同样自以为是的王明却不会放过张国焘。他主动找到张国焘谈话,还告诉他曾在红四方面军的老部下李特和黄超等人都是托派分子,已经在新疆迪化被执行枪决了。临走时,王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你张国焘不是托派分子。不过,受到过托派的利用。

从此,张国焘被彻底吓坏了,变得心神不定。如果说,他前一段时间对中央的批评和教育还能接受的话,那王明的威胁无异于宣判了他的死刑。或许,他在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叛党出逃,要彻底脱离共产党。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停战并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后,陕北红军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纷纷开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1938年春,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为了彰显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国民政府邀请中共领导人共同去祭拜黄帝陵,共同祭拜炎黄子孙的共祖。

4月3日,经过张国焘的主动请缨,中央委派他代表边区政府去祭祀黄帝陵。不曾想到,他在离开延安后,竟逃往西安向行营主任蒋鼎文求助,表示愿意归顺国民党。据蒋鼎文回忆:

那年,中央派我主祭黄帝陵寝,中共也派代表张国焘陪祭。某日,我起身不久就进来一人跪下求救,自称是张国焘,要我保护他的生命安全。

蒋鼎文立即通知军统的戴笠,还安排人护送张国焘抵达了武汉。而中共中央也派出周恩来前往武汉,希望能规劝张国焘返回延安。而且,洛甫、毛泽东等人还专门发出了一封联名电报:

当此民族危艰,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方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

不过,张国焘的叛党之心非常坚决,始终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中共对他的挽留。眼看多次协商未果,我党只得于4月18日宣布开除其党籍。

张国焘叛逃时非常狼狈,就连自己的妻子杨子烈都被扔在了延安。他叛逃后,杨子烈受到了所有人的冷眼,只好找到了毛主席求助,希望组织能同意他前去武汉和丈夫团聚。

本着仁至义尽的原则,毛主席没有为难她,同意她带着儿子和妹妹一起离开延安。

借助张国焘的叛逃,蒋介石在重庆大放厥词,甚至鼓吹:

跟随共产党是没有出路的,就连其建党创始人都“弃暗投明”了。无疑,这是对延安的致命打击!

起初,军统对张国焘非常照顾,也非常重视,希望能借助他的政治影响力策反我党和我军的高级干部。不过,随着他们发现张国焘早已在党内声名狼藉,已经起不到太大成效,就对他越来越冷落。

为了重新得到重用,也为了生存,张国焘在1948年6月再次拿起了笔杆,在上海施高德路创办了《创进》周刊。期间,他完全不顾事实真相,把造成中国战乱的责任归咎于共产党,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提出:

为了夺取政权而毫无道德伦理和国家存亡的顾忌,共产党采取的手段是有害而可怕的。

解放战争后期,张国焘已经意识到国民党即将败亡,竟然厚着脸皮去求毛人凤,希望能得到赴台湾的机票。结果,毛人凤毫不犹豫就拒绝了他。

不得以,张国焘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四处求告才乘船来到了台湾。

对于已经毫无用处的张国焘,台湾当局自然不会再搭理他。不仅没有安排工作,甚至就连租住的房子也都被征用了,他只得灰溜溜地迁到了香港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张国焘看到祖国日益稳定和繁荣,心中十分懊悔。1953年,他只得向毛主席写信求助,希望能重新回党为国家建设出力,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对此,毛主席表示只要张国焘能重新检讨自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错误,可以回到新中国。不过,不知张国焘出于何种顾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回到祖国。

1968年,张国焘和妻子一同迁居到加拿大,投奔自己的儿子。不过,他儿子的收入也十分有限,并不能供养全家的生活,窘境之下,张国焘只好住进了当地免费的养老院。

1979年冬,由于养老院的供暖设施简陋,已经中风偏瘫的张国焘受冻而加重了病情,经抢救无效死亡。之后,他被安葬于多伦多东部士嘉堡的松山墓园,被埋在了异国他乡。@文史不假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无巧不成书,还是冥冥中的注定。世间很多事情就像一个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来我去,周而复始。

历史中神奇的巧合

1、三家分晋三国又归晋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也是上古五霸之一,是夏、商、周三代霸主中最有势力、最具影响力的五位霸主之一。此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都是非常强势,晋悼公时期九合诸侯,独霸中原,晋国霸业达到巅峰。巅峰之后,晋国开始走下坡路。晋悼公去世后,晋平公即位,他在位后期,不理政事,大权旁落至六卿。此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相互争斗,范、中行两家先败亡,其后韩、赵、魏三家联合共灭智氏,平分地盘,又要求周威烈王封自己为诸侯。韩、赵、魏三家诸侯兴起后,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三家还是没有放过没落的晋国公室。三家诸侯平分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就这样逃到洛阳的晋静公也被韩王派人刺杀。三家分晋后,春秋结束,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魏蜀吴三国聚集了天下大部分的谋士、猛将,尤以曹魏势力最大,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去世后,曹丕取代了汉朝,建立魏,但是曹魏的权利很快被司马家掌握。司马昭派兵灭亡蜀汉后,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司马炎袭封晋王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三国末期三家又归晋。也许是天下大势的偶然,但正好是晋取代三国。

2、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秦朝和隋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时间又都极为短暂。

春秋战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秦朝和隋朝都是结束了乱世,建立了大一统的朝代。秦始皇派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隋文帝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秦朝和隋朝都是只有两位正统皇帝,第二位皇帝都不是太子,都是靠矫诏赐死大哥即位的,两人又都是被自己宠信的权臣逼迫杀死。而两个朝代灭亡后,又有了更加繁盛的汉朝、唐朝。

秦朝和隋朝虽然短暂,对后世的影响却都很大。秦始皇的皇帝称号,秦朝的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都很大。秦朝和隋朝都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工程,秦朝有长城、隋朝有京杭大运河,虽然在当时看劳民伤财,却对后世影响无限大。

3、西汉和东汉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中间又有个王莽的新朝,因此分为西汉和东汉。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在《史记》中都有记载,“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刘邦当亭长时押送徒役去骊山时,在芒砀山泽遇见一条大蛇拦路,刘邦趁着醉意一刀斩蛇为两段,举兵起义,汉文帝时还专门敕令在芒砀山斩蛇处立碑建庙。

根据《史记》的这段记载,有了一个神话传说“高祖斩蛇,平帝还命”。话说在刘邦斩蛇前,白蟒对他说:“你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听说后,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等西汉传到平帝时,白蛇转投胎为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

这个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刘邦斩蛇起义,建立汉朝,中间正好是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以后刘邦的后裔刘秀又重新振兴汉朝,并且仍然使用“汉”为国号,也就是东汉。

还有一个神奇的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子婴,西汉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孺子婴”。秦末刘邦兵临咸阳,子婴献传国玉玺投降,秦朝灭亡。相比子婴,刘婴更惨,四岁就被王莽囚禁,不让人给他说话,成了一个傻子,王莽就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子婴、刘婴都没有当皇帝,并且刘邦、王莽都没有杀他们,但他们却没逃过死路。项羽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而刘婴是被更始政权丞相李松杀害,都是死在乱世之中,这两人的命运非常相似。

4、曹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成了一个傀儡。汉献帝并不甘心当一个傀儡,朝中也有着不少的忠臣,衣带诏让国舅董承联络人谋诛杀曹操。结果事情泄露,董承全家被杀,董贵人也受到牵连。董贵人有身孕,汉献帝数次为她向曹操求情,曹操仍是不为所动,让人杀了她。看到曹操的暴行,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伏完直到去世都没敢动手,但事情仍然泄露了。曹操大怒,逼着汉献帝废去伏皇后,把她幽禁到去世,伏氏宗族受到牵连一百多人被处死。

曹魏建立后,经曹丕、曹叡到第三位皇帝曹芳时期,大权已经被司马家族掌控,大魏曹家又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曹芳也不甘心当傀儡,曹魏也不缺乏忠臣,国舅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结果事情泄露,张缉被处死,张皇后也被废,司马师还废黜了曹芳,报应实在来得太快了。

5、晋朝和刘姓

东汉末年刘备建立了蜀汉,割据一方。曹魏司马师掌握大权后,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后又进爵晋王。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自司马师灭亡蜀汉后,晋朝都和刘姓过不去了。

西晋是三国之后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西晋内乱时,刘渊建立汉国,追认并尊奉后主刘禅。刘聪即位后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司马炽,其后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刘曜攻打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东晋还是和姓刘的过不去,东晋末年的时候刘裕掌握大权,废除杀害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刘渊和刘裕不只是姓刘,还都和刘邦家族有着联系。刘渊是匈奴铁弗部,冒顿单于的后代,冒顿时期非常强大,曾在白登围困刘邦。面对匈奴的侵扰,刘邦实行了和亲政策,把一位宗室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此后,冒顿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刘渊就是打着汉朝刘氏的外甥称帝,还追谥蜀汉后主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刘裕和刘邦的关系就更近了,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

在五代残唐的时候,石敬瑭还建立了个后晋。后晋大将刘知远一直跟随石敬瑭,战功卓越,石敬瑭去世后,他更是成为检校太师。此时,刘知远的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面对朝廷的诏命基本不听从,致使后晋被契丹灭亡。刘知远踩在后晋的基础上称帝,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后,他才正式改国号为汉,又是汉。

6、刘裕杀禅位皇帝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从刘裕起,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禅位的皇帝被杀。

王莽篡汉后,降刘婴为定安公,允许刘婴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曹丕篡汉,汉献帝刘协被降降为山阳公,仍然保留天子礼仪,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允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地位、待遇、结局都非常好。而刘裕夺了东晋江山后,却派人谋杀了禅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刘裕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第一个受害的就是他的子孙。刘宋末年,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萧道成,萧道成建立齐国后,刘准被杀害。此后,这个禅位被杀成了一个轮回。

萧齐末代皇帝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萧衍,后被杀害,萧衍建立南朝梁。南梁末代皇帝萧方智禅位给陈霸先,被陈霸先杀害,陈霸先建立南陈。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了,投降隋朝后,隋文帝杨坚对他还是很好的。陈叔宝没被杀因为他不是禅位的,禅位给杨坚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被杨坚杀害时仅九岁。

这还没有结束。隋末,李渊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将皇位禅让给李渊后就去世了。唐朝末年,唐哀帝李柷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不久就被杀害了。后周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后,也是早早去世,只活了20岁。

自刘裕开始,所有末代皇帝禅位后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就是不被人承认的王莽,他也没杀孺子婴,孺子婴是被后来的更始政权所杀。后世这些杀禅位皇帝的开创新的王朝的皇帝,他们的后代也是一样的下场。

7、北周和后周

北周时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非常相似。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明君,他在位期间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国势强盛。可惜,宇文邕在讨伐突厥时,因病返军,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宇文邕去世后,长子宇文赟即位,可惜这个家伙不正经,没多久就禅位给小太子宇文阐,宇文赟酒开始花天酒地,去世时仅22岁。宇文阐即位时仅仅6岁,宇文赟去世时,他才7岁,大权落在了杨坚手中,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隋朝。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的明君,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柴荣要夺取幽州时因病返回,不久去世,年仅39岁。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即位,轻易被赵匡胤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宋朝。

宇文邕和柴荣都是一代明君,却都是英年早逝,并且都是在征伐异族时因病返军去世,两位雄主命运如此的相似。北周和后周的江山又都是因为皇帝年幼轻易被权臣夺取,而之后的隋朝、宋朝又都是在周的基础上更加强盛,周朝灭亡才有大一统的朝代。

8、黄袍加身

后周柴宗训即位后,赵匡胤掌握了兵权。皇帝年幼,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手下亲信将领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返回开封正式称帝。

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自创,最早是在后周太祖郭威身上。郭威是后周大将,因为受到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发动兵变,在澶州士兵把黄袍披在他身上,郭威回到开封后正式称帝。

郭威黄袍加身取代北汉,建立后周,赵匡胤也是一样的方法取代了后周。两人的方法也是一样,都是发动兵变,手下把黄袍披在身上,都是在开封府正式称帝。

9、北宋和南宋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九位皇帝、南宋九位皇帝。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而南宋除了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脉,其他皇帝都是赵匡胤一脉。

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没有传位给儿子,弟弟赵光义即了皇帝位。此后,北宋皇帝位一直由赵光义子孙继承,最后徽钦二帝客死他乡,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又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由于太子早逝,此后一直没有儿子,收养了赵伯琮为养子。赵伯琮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成功即位,就是宋孝宗赵昚。自赵匡胤后,历经十位皇帝赵匡胤一脉重新继承皇帝。

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传世,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相传宋徽宗赵佶出生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宋徽宗出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宋徽宗和李后主非常相似,当皇帝不行,却都擅长于诗词书画。当年李后主亡国,被俘虏到京师,不久离奇去世,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流传也非常广。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金国俘到五国城坐井观天,客死他乡,北宋妃嫔更是受尽凌 辱。

10、开封城下城叠城

开封府有八朝古都之称,自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历经唐、宋、明、清,共有六座地下城埋在地下。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在民间流传甚广。因为黄河泛滥,一座座古城被黄河的泥沙无情淹没,开封城下有六座古城,分别是魏国大梁城、唐朝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这其中有3座国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镇,其实因为黄河泛滥这些古城被泥沙淹没不算很神奇。最神奇的是这些古城“城摞城”、“墙摞墙”,而且“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层层叠加,南北中轴线都没有丝毫变动,这难道会是巧合吗?就算是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

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与匈奴人和亲制度始于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但是好奇的人会发现在历史上汉朝与匈奴和亲的过程中,都是汉朝一直在给匈奴出嫁公主,却不见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为妻,这和后来的清朝推行的满蒙和亲政策完全不同,要知道清朝皇室是既嫁公主给蒙古贵族,也娶蒙古公主回来。难道汉朝皇帝是嫌匈奴女人长得丑吗?其实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当老婆与她们美丑没有太大关系。

汉朝是委曲求全才主动与匈奴和亲

匈奴人其实历史很悠久,是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出现的民族,只是文明和生产力远落后于华夏大地,中原人习惯把自己称之为华夏,而对于中原地区周围的其他民族则分称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其中西戎和北狄被统称为戎狄,东夷和南蛮被统称为蛮夷。

所谓西北戎狄也就是匈奴人的前身,主要就是专指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大概在战国时期戎狄则被称之为匈奴。

也是在战国末期,匈奴人开始崛起,由于匈奴属于游牧民族,本身民风就十分彪悍,单兵战斗力很强,军队作战也以骑兵为主,这些对当时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是非常克制的,对于中原王朝简直堪称噩梦般的存在,所以秦国、燕国、赵国为了抵御匈奴骑兵才修筑了长城。

大概在秦朝时期匈奴逐渐崛起,随后匈奴出现了最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他带领匈奴彻底崛起强盛,先后攻灭吞并了东胡、月氏和楼兰等国,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一带,幅员辽阔的游牧民族帝国。

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崛起之后,匈奴也逐渐想入主中原,开始频繁地入侵中原地区,当时中原地区正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刘邦打赢了楚汉争霸统一了天下。

面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刘邦派去负责抵御匈奴的韩王信屡战屡败,面对匈奴的强盛实力,韩王信决定私下与匈奴求和,这使得刘邦怀疑韩王信私通匈奴,并公开谴责韩王信,面对刘邦的谴责,韩王信担心将来会被刘邦诛杀,于是暗中投降匈奴共同攻汉。

于是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并准备平定韩王信,刘邦最开始打得很顺利,很快就击溃了韩王信的军队,对阵匈奴也是连连胜利,因此刘邦有了轻敌的想法,结果冒顿单于亲率大军利用刘邦的轻敌思想,将其围困于白登山上,史称白登之围。

后来要不是谋士陈平建议刘邦暗中向冒顿单于的阏氏(王妃)行贿,靠着枕边风加上当时天气酷寒,匈奴军队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冒顿单于放走了刘邦,不然的话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就得交代在那了。

在白登之围后,刘邦是彻底认识到了匈奴军队的强大,因此他听从了建信侯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人和亲,以怀柔手段稳定匈奴人,好能换来大汉的休养和发展。也是从刘邦定下和亲之策后,和亲之策就作为汉朝对待匈奴的主要外交手段。

在和亲之策过程中,虽然汉朝送公主出嫁在关系上汉朝皇帝算是匈奴单于的岳父,面子上倒是很占便宜,可实际上汉朝送出公主的同时还要送给匈奴丰厚的嫁妆,直白的来说汉朝就是送女人再送钱然后换取和平发展。

即便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鼎盛,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封狼居胥,横扫大漠,但是汉武帝后期汉朝国力衰退,汉武帝也依旧只能继续执行和亲之策,而整个西汉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匈奴威胁之下,一直到东汉时期匈奴开始衰败,汉朝才不再与匈奴和亲。

因此在需求关系上是西汉有求于匈奴,希望用和亲的方式花钱买平安。而且匈奴人自来崇尚武力,崇拜强者,相比之下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上处于弱势防守关系,匈奴人也不会想嫁女给汉朝皇帝,况且匈奴人又没有汉人那种好面子的自尊心,人家不介意会成为汉朝皇帝的女婿,只在意的是获得女人和金钱,因此说不好听的,就是汉朝皇帝想向匈奴单于求亲,人家也未必会把女人嫁给汉朝皇帝。

多重因素使得汉朝皇帝不能娶匈奴女人

在刘邦确定和亲政策之时,刘邦本想把自己与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但是吕后不忍女儿远嫁,因此日夜在刘邦面前哭诉,最终刘邦改变心意,随便找了一个宫女册封为大公主嫁了过去。

自此之后西汉和亲的公主大多都是宫女出身,例如像王昭君这样的女人,极少数像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这些真正的刘氏诸侯王之女,但她们的父祖辈也都是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她们属于罪臣后代,代表汉朝出使和亲属于赎罪行为,可是说汉朝的和亲公主十分敷衍随意。

因此自尊心极强的汉朝皇帝也担心如果自己请求匈奴嫁个公主过来,匈奴单于会不会也像汉朝这么敷衍,随意派个匈奴女孩嫁给过来,那样的话汉朝皇帝在匈奴那岂不是沦为笑柄。

说到自尊那就得再说到面子了,汉朝皇帝嫁公主到匈奴,这样的话匈奴单于就算是汉朝皇帝的女婿,说出来面子上好听,但是如果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就成了匈奴单于的女婿,这样一来汉朝皇帝岂不是成了匈奴的儿皇帝,让汉朝皇帝颜面何存?

这也是汉朝皇帝与匈奴单于的区别,匈奴单于更注重实际利益,并不在乎所谓的面子,所以匈奴愿意接受汉朝的和亲政策,毕竟谁也不想拒绝送来的女人和金钱。

而汉朝皇帝不一样,可以给你送钱送女人,但是面子不能没了,嫁公主到匈奴,那样汉朝皇帝就高匈奴单于一辈,反之如果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矮了一辈失了面子,相比于实际利益,很明显汉朝皇帝更加注重面子。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汉人当时更注重血统,上面说过匈奴的前身就属于商周时期的戎狄,而早在春秋初期,一代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管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齐国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周天子以伐不服,而当时尊王攘夷所讨伐的对象主要就是匈奴的前身戎狄。

管仲的这一思想也使得之后的人们形成了保卫华夏地区,排斥戎狄外族的理念,也就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

而华夏文明远比游牧文明更加先进,礼法制度更加完善,各方面都优于游牧民族,因此当时的人在内心中是十分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怎么册封,如果封为皇后,那么汉朝皇帝就会失去天下人心,毕竟当时的汉人内心中都是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如果封为皇妃反而对匈奴不敬。相反匈奴人则没有汉朝这些讲究,匈奴单于册封谁为王后,匈奴人也不会计较这些。

再有就是如果娶了匈奴女人,她生了皇子该怎么办?难道汉朝皇帝要把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吗?

这也是问题关键之所在,其实当初建信侯娄敬给刘邦建议的和亲政策核心就在于嫁个公主给匈奴单于生儿子,娄敬认为汉朝如果把漂亮高贵的公主嫁过去,再加上丰厚的彩礼金钱,那么冒顿单于势必会把公主立为正妻,日后公主在生下儿子,肯定也会被立为储君,这样一来冒顿单于活着的时候,他是刘邦的女婿,如果冒顿单于死了,那继任的单于就是刘邦的外孙,自古以来哪有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即便公主生的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那么公主也可以带着儿子从中挑拨匈奴内讧,这样一来汉朝则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使匈奴臣服。

所以这么一看娄敬当初提出的和亲建议本身就是用兵不血刃来分化瓦解匈奴的计策,后来汉朝的和亲公主确实也利用了给单于生儿子来挑唆匈奴内讧争位。

既然和亲本身就是汉朝分化瓦解匈奴的计策,那汉朝皇帝再娶了匈奴女人,是想让匈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吗?

想一想如果匈奴的公主嫁给汉朝皇帝生了皇子,汉朝皇帝如果立了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后,岂不是可以允许匈奴外戚进入汉朝权力中心,要知道西汉最后就是葬送在了外戚专权手中,那这样一来汉朝不就有了被匈奴吞并的危险。

即便不立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那这个有匈奴血统的皇子背后有匈奴母亲和整个匈奴支持,他能不出来挑事夺权,甚至匈奴都会直接出兵帮助他,那样一来汉朝同样也会被匈奴吞并。

因此汉朝皇帝不管是从自尊、面子、血统以及政治因素来说都不可能娶匈奴公主。

写在最后

其实根据目前已知考古出土的匈奴人尸骨来说,匈奴人属于一个混血游牧民族,一部分匈奴人外貌与蒙古人相似,属于典型的东北亚黄种人,还有一部分匈奴人外貌属于塞种人也就是属于印度地中海类型的白种人,另一部分人就属于这两者的混血类型,所以这么一看匈奴女人很可能长得还很美,至少不算丑的类型,所以汉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人与她们是美是丑没有关系。

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在匈奴那来说是对汉朝皇帝的不屑,就是属于你想娶我还不一定嫁的原因,而站在汉朝这来说,主要还是和亲政策本身就是汉朝想用来分化瓦解匈奴人的计策,不可能自己再娶匈奴女人让人家来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套路。

2022疫情期间?

2022疫情期间不支持走亲访友

我们湖北现在没有出现疫情,今天把爸妈自驾车从黄冈老家接回黄石了,一家人团聚过年!

我们沿途很是注意防护,途经服务区一个都没有进入,直接回家了。

弟弟从温州也回家了3天,沿途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核酸检测和提前报备社区。

妹妹在浙江就地过年,过年就不来拜年了。

姊妹们商量好了今年继续不吃大家庭年饭,各自小家在家吃年饭,拜年手机拜年就好。不坐公交车,开车出行,没事少出门,买菜储备十天左右。

至于朋友同事就微信拜年好了

亲们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侄女是什么亲属关系?

侄女,即你哥哥或弟弟的女儿,称之为侄女,也是直系亲属关系,另外,你老婆的哥哥或弟弟的女儿,也叫侄女,但不是直系亲属,叫旁系亲属,你表哥或表弟的女儿,也叫侄女,你姨哥或姨弟的女儿,也叫侄女,所有侄女只有自己的亲哥或亲弟的女儿是最亲的,也是最紧要的侄女。其他的侄女,都没前边的侄女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