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升职加爵什么意思呀是什么梗

史书上对于赵高的描写很少,他们生生世世只能做秦国最卑贱的人,要不也不会被选为秦朝统一文字的标准制定人之一,史书上能将他与秦国丞相相比较,但是赵高作为赵国皇室宗族的远支,秦国的覆灭虽然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有这必要的联系,秦始皇急于将自己的权利收缩,只能说赵高和李斯只是加快了秦国的灭亡,2、有人说在古代战争的时候站第一排的都是炮灰”有丰富...

升职加爵什么意思呀是什么梗,一些人把秦朝的灭亡归于赵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赵高。

史书上对于赵高的描写很少,也没有对他做出单独的传记。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这句话简单点来说,就是赵高是赵国皇室宗族的远支,赵国灭亡之后,他的兄弟全部归于秦国,做了宦官,他的母亲被用刑致死,他们生生世世只能做秦国最卑贱的人。但是赵高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又善通狱法,所以被推举为中车府令。

北魏王愔的《古今文字志目》把赵高列为秦汉吴59位书法大家之一。秦朝统一天下后,为了统一文字,出了一套供全国临摹学习的小篆教材,其中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可见赵高书法造诣虽不及李斯,但水平很高,要不也不会被选为秦朝统一文字的标准制定人之一。除了小篆,赵高还擅长大篆。这就说明,赵高是十分有文采的一个人,史书上能将他与秦国丞相相比较,可见他的文采非一般人能比。

而且,在当时秦朝法律规定,中车府的车士要求40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身手矫健,武功高强,能引八石强弩,能追马,能驰车,车技熟练。

可以说赵高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

加之秦始皇作为皇帝,身边需要一个字写得好的人帮忙写诏书,赵高这方面秦始皇是很满意的。

但是赵高作为赵国皇室宗族的远支,自己的母国被灭,他也肩负着复兴母国的责任,所以,我认为赵高祸乱秦国是可以理解的。

赵翼曾在在《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

如果说历史上没有赵高这个人,秦国会不会一直传承下去?我认为不会,秦国的覆灭虽然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有这必要的联系,但是不是单单这一个方面的原因,秦国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急于将自己的权利收缩,使用很多过激的手段,导致其他六国民众心中不满,加之秦国崇尚法家,刑法严苛,导致很多人有了逆反之心。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安居乐业,不受压迫,谁会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估计也只有那些文人墨客和所谓的爱国志士,但是他们又能翻起多大的浪。所以,只能说赵高和李斯只是加快了秦国的灭亡。

我们在大胆试想一下,公子扶苏继位,当上秦国的皇帝,他秉直的性格,能与大臣们和睦相处吗?古代的帝王至少要掌握“帝王之术”,所谓的“帝王之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全国最聪明的人们斗智斗勇,扶苏这样的帝王又能保秦国几载?

有人说在古代战争的时候站第一排的都是炮灰?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在战争开始的时候,都会将装备精良,有丰富的战争经验的士兵列于队伍之前,不仅仅在中国有这种传统,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发起战争,或者被迫应对战争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军队中,最优秀的队伍列于队伍之前。

一、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者在前

比如19世纪的英国在战争中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因此集中兵力消灭居于队伍前列的士兵,其他的士兵就会萌发退意。这种列兵方法是很多将军都会使用的。

中国古代的骑兵,中国近代的敢死队,都是应用的这种排兵列阵的方法,应用这种战术其实是因为很多将军都希望一举得胜,两军交战的时候第一场战争是十分重要的,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

一开始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指挥官会选择这种战术,如果精良部队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普通的士兵就会斗志昂扬,在战争中气势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一方军队中的士兵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认为对方能够获胜,这种不战而败的思想,会导致其所在军队真正落败。

古代在行军打仗中会担心主帅受伤。主帅受伤乃至于战死会扰乱军心,军心散了仗必败,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书中看到某个主帅伤势严重或者病逝,会选择暂时性的隐瞒。都是为了军队的气势。

二、官位待遇佳

为了能够增强军队的气势,在气势上先胜,所以会选择将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将士列于队伍之前,在战争开始之初他们会发挥自己的作用,给予对方一个下马威。

骑兵之所以能够站在前面,是因为他们的装备精良,经验丰富,不至于出现敌军还没有开始,就逃跑的现象。而且骑兵会比普通士兵的官位和俸禄略高一些,古代的骑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不是任意而为的。

要知道古代的马是极其宝贝的存在,一匹马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允许骑马上阵的士兵都是武艺高强,经验丰富的士兵,毕竟如果士兵由于经验不足败于敌方,那么自己也会损失一匹马。

这些被精挑细选的骑兵,都享有较高的俸禄,毕竟物以稀为贵,普通士兵要远远多于骑兵的数目,为了能够有更高的地位,很多士兵会在私底下偷偷练习,争取能够成为一名骑兵。

前面的位置也不是谁想站就能站的,有时列于队伍之前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毕竟两军交战之时,主将也是站在前面的。

三、前后位置可变

在古代发生战争,大军压境的时候总会有前方部队和后方部队,古代的武器这么落后为什么还有人愿意站在前面,站在前面不就是等死吗?其实古代在发生战争的时候除了骑兵前后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是具有持续性的,没有一天之内就能够决胜负的战争。由于一次战争中会发生很多小战争,这些小战争也不是所有的战士全部参与。因此也导致战士们战争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既然位置不固定,战士们站在前面就不会有太大的怨言,毕竟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生死由命。

四、冷兵器时代刀剑无眼

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兵器就是箭,但是箭并没有方向,而且古代的箭是专门用于行军作战的射程比较远,而两军之间的距离本身很远,利用弓箭在弓箭远程抛射覆盖下。

某一方将自己的全部的箭统一发射,降落在另一方,被射方的士兵被射的概率是均等的,并不存在站在前面就多支箭射伤,而站在后面就一点危险也不存在的事情。

近距离交战之时,大部分情况下的士兵都是一对一交战,因此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战争,并不是凭借着站立的位置。

五、实力才是硬道理

不论是装备精良的骑兵,经验丰富的前列士兵,还是普通士兵,只要站在战场上,凭借的都是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站立的位置,当你踏入战场的那一刻,就应该知道不论我站在那里,我都要为了自己的生命而坚持下去。

因为在混战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能够救你,更没有人会暂停,那是真正的拼命时刻。而且自己所在的军队一定要赢,因为如果自己斩杀无数,自己活了下来,但是军队却输了战事,那么自己也将面临被杀的风险。

六、军纪严明

有的人甘心站在第一排是因为想要更多的杀敌机会,想要国家建功立业,为自己求取官职。

在古代有取左耳得赏的制度,这项制度延续了很长时间,很多人之所以想要站在军队前列是因为自己想要拥有更好的机会,并且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或者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为了赏赐拼搏。

在戚继光的部队就有类似的军纪,当时的戚家军斩首是一首三十两,要知道这三十两可是很多家庭好几年的花费,上战场做普通士兵的几乎都是平民的子孙,家里多是贫穷的。三十两的诱惑还是非常的大的。

戚继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样的赏赐之下肯定会有很多人愿意站在前排,毕竟前排杀敌的机会要比后排更多一些。

因为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双方都拥有骑军,为了阻挡敌方的骑兵,有时候会需要前排的士兵担当人墙,为了避免士兵产生退意,很多时候都会给予在战争中逝世的士兵家属以丰厚的抚恤。

所以,纵然古代打仗,士兵们明知道前排必死,但还是心甘情愿站在第一排,一是为了责任,二是为了赏赐。

如何打造一支高绩效团队?

“绩效低”往往是“相”,不是根本,主要表现为:

1,团队战斗力不强,现有的团队战斗力,不能支持组织的持续发展需求

2、内部抓绩效,但是绩效却没有因此而提升

3、同等资源规则下,不同人的业绩有较大差异

4、高资历的明星员工,却不一定有明星业绩

5、大家都比较努力,但是总是达不成团队目标

仅仅抓绩效是肯定治标不治本。你需要的是打造一支高效能团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我们看看优势发展在团队组织中的影响:(如图)

何为人才优势?

通俗的来说:你擅长做某些事,比其他一百个人做得好!

有人擅于维护规则稳定经营,有人擅于打破规则开拓新市场;

有人擅于全局规划制定战略,有人基于战略高效落地;

有人擅于快速打破僵局建立关系,有人擅于整合不同意见凝结成高效的战斗力。

如何科学的知人善任,善用每个人的优势特质,实现团队的合一战斗力是重中之重!

当我们在质疑为何人才没有达到预期的执行力时,是否忽略了一点:领导者/管理者在进行任务分配时,是否发挥了对方的优势?是否创造了人才和团队可以施展的土壤?

比如:让态度诚恳按部就班的人,做创意策划;

让眼疾手快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人,做制度流程的维护执行;

让知识渊博,却严肃严谨极具批判思维的人,做市场开拓;

当人才做着自己不擅长工作的时候,对组织和人才都是一种压力和消耗。

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

从古至今,人类历经无数大小的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就是靠人力,可战争并不是直接鲁莽的去打,如果有一方认为打不过,就会退到城墙后面进行防御,一旦有城墙作为后盾,那一方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增,进攻方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跨过城墙灭掉敌军,可攻城战是十分难打的,防守方有高大的城墙作为后盾,可以轻松防御,所以很多攻城战会打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

作为攻城的一方,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时,一般伤亡都是比较惨烈的。我们从电影电视可以看到,许多人都要冒着雷石滚木,被弓箭射,被开水烫.......的危险。特别是攻城的第一拨人,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往上冲呢?

1、利益诱惑

无论什么情况之下,为财而死者总是不缺的,战场也一样。攻城战相对于平地作战要难得多,不给予重赏又怎能激发战士们的斗志,所以历朝历代的都对攻城者有重赏的习惯。

《韩非子》中有这么一句话:“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敢第一个冲锋的士兵都必定会受到巨大的奖赏,这种赏赐不只是小恩小惠,而是能够改变一个士兵一生的人。

当年刘邦在攻打下邑时,周勃第一个登城被封为士大夫,开国后甚至当上了宰相。又比如樊哙,攻打濮阳和城阳的时候,都是他带领队伍先登,这让他从一个屠夫变成了大将军,后来甚至当上了左丞相。

所以只要能活着回国,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当兵的人大多都是穷苦百姓,苦哈哈的生活谁也不想过一生,所以还不如拼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使死了也能让家人衣食无忧。

2、武力威慑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都会有人在后面监督,俗称督战队。一旦他们发现有人想后退,就会直接杀死后退的人。例如二战的苏联的督战队,甚是生猛。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督战队便阻止了上万名试图无故后撤的部队,向惩戒营送了近千人,枪决了一百多号人。

所以说前进虽然会死但还有可能建功立业,退后也会死,但什么也不会得到,甚至还会背上骂名。所以那些怕死的人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冲锋,而且连装死也不可以,因为士兵数量很多,一旦倒下装死,多半都会踩死,而且在那种激烈的战斗之中,士兵们看到朝昔相处的战友们被敌人杀人,内心想到的只有尽量杀敌,对于死可能早已经忘了。

3、以身作则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如果一个将领能够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刻第一个冲锋,手下的士兵也会跟着冲锋。

所以但凡有作为的将领多半都会受到士兵们的爱戴或是敬畏,在最危险的时刻将军都不怕死,士兵也不会懦弱,而且一般在重大战役面前,将军都会在开战前给士兵们打鸡血,燃气士兵们的士气为战争做准备。

4、上级命令

被上级安排的,只有执行。古代士兵入军营的时候,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服从命令,如果不服从,轻则杖打几十大板,重则小命不保。若在开战时,士兵退缩不前,直接会被杀。若是假装战死呢,结果将会更惨,会被后面冲锋的战友活活踩死。

5、武器依托

电影电视中的守城士兵用火烧、用石头和木头砸、用热油浇、用弓箭射等各种方法御敌,就是不推那摇摇欲坠的登城梯子,让人十分着急。后来才发现古代战争攻城的梯子根本就不是电视上那种用来爬树的“水货”梯子。

在古代城池攻防战中人们使用的梯子并不是普通的梯子,而是一种构造较为复杂的战争器械。以云梯为例其下一般带有轮子可以由士兵推动在地面行驶,每个云梯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攻城时用梯子顶部的铁钩牢牢钩住城缘,让你想推都推不动。

而且有可能你压根都碰不到这个梯子。以唐代云梯为例,唐代的云梯分为主梯和副梯,其中主梯是固定不动的而副梯可以上下移动,这种云梯和现代消防使用的云梯很像。士兵在使用它作战时先将主梯推到城墙下再移动副梯,这样士兵便可以爬梯而上了。

由于副梯上下调动方便,所以士兵可以很方便的控制云梯顶端在城墙上的位置。而副梯一般只移动到垛口下方,让守城士兵无法碰到。下面有些古代的大攻城武器,大家可以看下。

三弓床弩:

重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国的三弓床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

云梯:

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从宋代开始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可有效抵御敌人从城墙上投下来的石块弓箭等。

投石车:

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它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

冲车:

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城门。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以硬碰硬,靠自身重量加速度撞击土夯城墙和木质城门,往往在战役快结束时使用。我国古代的冲车是有防护大,不是十几个人抱着一个大柱子去撞城门。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

壕桥:

壕桥又被称为“飞江”或“飞桥”,其实就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防御性障碍,为攻城军部队所用的机动性便桥。在宋朝的时候,这种武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壕桥被普遍装上了轮子,做成车型,以便于机动作战,大大提高了其携带的便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最不喜欢哪种书籍?

不喜欢鸡汤文,我觉得有看鸡汤的时间还不如多做一点事情,这样成功的机率更大。

新华书店都会把此类书籍当做核心代表推出,此类书籍设计精美封面文字蛊惑,腰封有着吓死人不偿命的推荐,你还别说,此类图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绝对喜闻乐见。翻看图书,一味地兜售成功学,其基础是不用多久,我们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此类让人倒胃口的心灵鸡汤,其通病如下:

鼓吹成功一元论,对于成功定义采取粗暴的一刀切模式,成王败寇,认定成功就是封官加爵财富爆棚,以财富的获取评定成功。

夸大主观能动性,强调唯心主义,否认或者对客观现实视而不见,鼓吹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一味地灌输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不能不敢不愿接受失败,不能不敢不愿接受负能量,肆意夸大宣扬扭曲正能量到让人作呕的地步,我们不否认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也不否认正能量,更不否认积极的心态,我们恶心的是只见阳光不见阴影,只见正面光辉形象,却不敢正视孔雀开屏后的秃尾。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强在哪?

谢邀。

战国时期,魏国曾凭借一支5万人的神秘部队屡屡大破秦军,蚕食了秦国河西500里的土地,压制秦国于华山以西,并且攻破函谷关,差点使秦国亡国灭种。这只神秘的部队就是战国时期最具战斗力的步兵团——魏武卒。

魏武卒诞生

战国时期,魏国处于齐、楚、秦、赵、韩五国的包围之中,乃是中原四战之地。所以非常危险,在亡国的边缘行走。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魏文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对内变法,改革弊端,对外招贤纳士,广募能人。就是这时候,魏武卒的开创者吴起来到了魏国。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称"孙武"。吴起作战高明,军事思想先进,一生纵横沙场,所向披靡,经历大小百余站 未尝一败!

来到魏国后,凭着优秀的军事思想赢得了魏文侯的重用。吴起提出"兵在精而不在多"的作战理论,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选拔训练制度,培养出了一支以一敌十的精英部队。

魏武卒装备精良,史书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矢负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文言文翻译:魏武卒身穿三层重甲,使用十二石的强弓,每个人携带五十支箭矢,手持长戈,腰带利剑。随身携带可用三天的粮草,半日行军百里。

魏武卒的选拔要求严格,训练辛苦,相应地,待遇也十分丰厚。可以类比当代飞行员!

当选了魏武卒的人,国家会奖励百亩田地,并且免除一家的徭役和田宅税,一旦武卒立功,奖赏全家!魏武卒的社会地位相当高,在这种激励下魏武卒无一不舍生忘死,奋勇作战,再加上吴起爱兵如子,身先士卒,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深得军心。指挥起来如臂使指,所以战力强悍!

吴起制定的训练计划相当先进,有:单兵作战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信号训练等。并且开创性的提出了"以老兵带新兵"的训练方式,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以此类推,全军尽会!

有了百战百胜的将军领袖,有了百里挑一的精兵,有了制作精良的武器,有了严格辛苦的训练有了变幻莫测的战法,有了赏罚分明的功过制度,魏武卒就像是一柄经过反复淬炼的绝世好剑,一旦出世,必定震惊天下!

纵横天下

公元前409年,魏武卒整军经武完毕,磨刀霍霍,剑指秦国!

吴起率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秦国临晋、元里二城。次年再次起兵,直取洛阴,然后一鼓作气,打到郑县,吞并秦国河西五百里土地!声威浩荡!

公元前389年,不甘失败的秦国,举全国之力出兵五十万,攻打阴晋。魏武卒也迎来了命中最为辉煌的一场战役!

吴起率领五万武卒,绕后突袭秦军。魏武卒战力凶猛,配合默契,如虎入羊群,砍瓜切菜。然后秦军战阵被生撕活裂,秦军军心涣散,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有名的阴晋之战(此战不记于正史,只在《吴子》中出现,不知真假)

这一战,魏武卒创造了以五万胜五十万的奇迹。从此名扬天下,威震四方!

吴起曾率魏武卒作战七十二场,胜场六十四,其余全平,无一败绩!

传说的陨落

魏武卒战力惊人,但是消耗太大了,紧紧压迫着魏国的经济与民生。魏惠王当政时,德行不堪,但是好大喜功,将所有邻国都得罪了个遍,于是称为了众矢之的。

东齐、南楚、西秦先后举兵伐魏,使得魏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再也供养不起消耗巨大的魏武卒。

公元前293年,伊阙关。

魏武卒遇上了命中克星"杀神"白起。

白起一战坑杀了连同魏武卒在内的二十四万魏韩联军,从此魏武卒湮灭于历史长河,而魏国,也一蹶不振,难逃消亡的命运。

魏武卒始于战神吴起,终于杀神白起,也算是命运的轮回吧!

我是@文史漫谈,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感谢您的关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