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入学通知书是什么梗,过了2个月老师又说没交?
入学通知书交了,过了2个月老师说沒有交。肯定是你的通知书找不到丁。如果你确定自己的入学通知书交上去了。可以找老师肯定的告诉他,你的入学通知书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交给哪个老师。然后,肯求老师帮你协商档案室人员,仔细查找。如果还没有上交学校档案室,可以向老师要求,自己一起和老师去找
广州3名家长先后被骗?
骗子这句话真有讽刺意味,“我信口开河,就是有人信”。这句话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新闻中的家长对骗子甘某并不熟,却在甘某展示过微信信息之后,就轻易相信。“觉得他挺有能力”,这当然跟甘某的伪装能力有关,除此之外,也跟家长的心态不正有关。如果家长的心态是认为有潜规则存在的,我的孩子没有进入更好的学校,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好的关系,这种心态就为受骗埋下了伏笔。正是这种心态,让家长觉得花钱走关系这条路是行得通的,甘某之后的骗局能够很顺利,也基于这个心理基础。
其次,在一个孩子的教育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了太多拼爹,拼关系的新闻,傻傻的就信了。最关键的是没有去思考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是让他去上一个好的大学吗?那么多北大清华毕业的学子,照样出各种问题。上了名校也不意味着一辈子顺畅。如果父母不清晰,要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就很容易有走捷径的心理。希望通过走关系给孩子走捷径,而所谓的走捷径也不过是让他更容易考上大学。可是孩子这一辈子他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些如果我们家长没有给他培养好,只靠一次的捷径,又能支持孩子走多远呢?
还有,这个新闻事件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的焦虑心态。家长们都希望给孩子找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给孩子找好环境这件事儿,重过了我们对孩子能力和品格的培养,那就得不偿失了。而这恰恰是很多家长的一种焦虑,焦虑自己没有太好的经济能力,给孩子买学区房;焦虑自己没有权势和关系,不能给孩子找更好的学校。其实这些焦虑往往是源自我们作为家长本身的不自信,孩子的成长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而必然因素跟家庭教育的关系其实更大。所以如果我们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现在国家尤其是公办学校,整体的品质对孩子是有保证的。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会安心许多。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不得不说,骗子能成功是因为受骗者有走捷径,占便宜的心态。我们不能保证这个世界上没有骗子,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更踏实的去生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做到最好。在体制内的部分服从安排,并看到其中的亮点。这样,骗子的可乘之机就小多了,你说呢?
我是@亲子故事莲君说 ,欢迎关注并转发,也请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轻松教养孩子!
为什么大学要先交钱?
是要等你在它录取的那几天里去学校交钱(理论上是一年学费,但实际上交几千也行,余款等你开学时再交清)后,才会正式预录你,等审核完毕后八月中下旬才会给你寄来通知书。
所有三本院校都是这样的,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浪费录取名额(有些人不想读三本或者家境条件困难读不起,但都填报了三本志愿)。生和当年正式录取生的区别?
根据相关规定,GCT考试成绩两年有效,但当年只能报考一所学校,考生当年未被报考学校录取或退学,第二年可凭借有效成绩单申请任何一所达到分数线的学校。如按传统办法,这类考生要晚一年入学,但考生可以申请旁听、跟读(各所学校叫法不同)已达到分数线并愿意接纳调剂的学校的课程,提前一年修读相应的学分,次年直接参加该校专业课考试和综合面试。成绩合格即可正式办理录取手续。论文答辩和获得硕士学位时间与当年正式入学学生相同。
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年正式录取的学生有正式的录取通知书,有正式的学籍和研究生证,调剂的考生第一年只是跟读,第二年才能获得这些待遇。
网上查询结果为录取就是被录取了么?
感谢邀请。
如果你在志愿填报系统上,查到你的档案状态是预录取,这就代表你基本已经被录取了。
现在的高考招生,采用的是“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方式。在正式录取开始之后,省招办按照平行志愿或者顺序志愿的投档规则,把符合条件的考生的电子档案投递给高校,由高校按照专业录取规则进行录取。
如果你的高考总成绩,单科成绩以及体检结果等各方面,都符合院校的专业录取条件,那么此时你的答案就会变成拟录取。
高校在确定拟录取名单之后,还需要经过省招办审核。
高校需要将拟录取名单,包括高考统考、保送、单独招生、提前批等,所有拟录取考生的名单,标注好招生类型之后,发送到对应的省招办进行审核。
省招办或者是教育考试院,主要审核高校是否存在违规招生行为。比如,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教育部的招生政策,是否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情况进行招生。
如果高校在某个省份,没有经过省招办同意,随意调整招生计划数,随意放宽录取标准,随意降分录取,或者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某些考生。出现这种情况,省招办或者教育考试院要及时地向教育部报告。
省招办的工作人员,在拟录取名单核准之后,系统会生成录取考生名单的数据库,并且根据该数据库,打印成相应的录取考生名册,同时加盖,省招办的录取专用章。
打印的纸质录取名单,一部分予以备案,另外一部分会邮寄给对应的高校。
高校在收到省招办邮寄的考生录取名册之后,要根据录取名册来填写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要经校长签发,并加盖学校的印章。【高考录取工作实行的是“校长责任制”】
也就是说,虽然志愿填报,招办投档以及院校录取,等过程的数据,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发送的,但最终的录取结果必须要形成纸质文件,并且相应的纸质文件,要备案留存,以备后续核查。正是因为现在的高考录取,主要工作是由学校负责实施的,所以在高考录取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高校。
之前,有个别民办本科院校都曾出现过违规招生行为。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预留一部分招生计划,招收“高价低分”考生。
省招办对于高校的监督,除了要求高校,必须以经过省招办核准的考生录取名册,填写录取通知书之外,并且高校要调取考生的档案,要以录取通知书为依据。
大部分省份都规定,考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要带上录取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到考生所在地的招办,领取考生的档案。并且在开学报道时,把档案交给对应的高校。
考生在领取档案时,招办的工作人员,要对考生的录取通知书真伪进行审核,如果是没有经过省招办审核通过,而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招办的工作人员不得将档案交给考生本人。
另外,新生入学之后,需要把录取通知书和档案一并交给学校。录取通知书是要和考生的档案放在一起的,作为存档的依据。
所以,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录取结果的证明,而且也是教育管理部门,监督高校招生的主要“工具”。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录取通知书上印着同意你录取我校某某专业?
这句话有问题。
这样说,就是学校把自己摆在了强势的地位,把自己摆的太高了。
如果说被录取的学生,高考过后报志愿,是自己填报了该校该学院该专业,主动申报的就是这个专业,那学校就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
如果学生自己报志愿,报的是该校该学院别的专业,那就不能说“同意你录取到我校某某专业”,因为人家压根就没报这个专业啊,是你学校把人家分配调剂到了该专业,何来“同意”一说。说同意,言外之意就是人家申报的就是这个专业?所以这样说太主观、太片面了,显然违背了学生本意。
客观的说法应该是:“某某同学,经我校研究,决定录取你到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学习”。这样显得较为平和准确一些。
汉语博大精深而且语意复杂,用什么样的词语和什么样的语序,就体现开什么样的姿态。所以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仔细推敲,正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