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杭州市郑州区是什么梗的简单介绍

内涵南京其实也是安徽省会“因此这个称号与河南必然有着脱不开关联”导致南京的经济辐射范围大都位于安徽省内,安徽人也更偏好于前往毗邻的南京“杭州与河南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杭州与河南两地之间的渊薮则由来已久,如果要问为什么一些网友更热衷于把杭州与河南扯上关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杭州老市区的吴语方言。因此当年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也就大致决定...

今天给各位分享杭州市郑州区是什么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杭州被戏称为“豫杭”,到底和河南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省会与本省其他城市存在一定隔阂,但却总是与别省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南京可以算得上较为出名的一个例子,明明是江苏省会的城市,却常被戏称为“徽京”,内涵南京其实也是安徽省会。

无独有偶,同为长三角地区省会城市之一的杭州,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坊间也有一个用作调侃的称号,那就是“豫杭”。

“豫”自然是河南的意思,因此这个称号与河南必然有着脱不开关联。“徽京”和“豫杭”这两个称号在形式上相似地将一座城市和其他省份相捆绑,但它们成因却并不相似。

将南京称为“徽京”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安徽在地理上对南京形成一种半包围态势,导致南京的经济辐射范围大都位于安徽省内,因此在省际人群流动中,安徽人也更偏好于前往毗邻的南京。

与之相比,“豫杭”这个称号的由来则要特别许多。因为杭州与河南并不毗邻,而且相距甚远。从地理上看,杭州与河南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从今天的人口流动数据上来看,杭州的最主要外来人口省份是安徽、江苏、江西,而河南也排不上号。

但杭州与河南两地之间的渊薮则由来已久,“豫杭”之语确非虚妄。

一、吴语区中的“另类”

如果要问为什么一些网友更热衷于把杭州与河南扯上关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杭州老市区的吴语方言,与周边的吴语地区显得格格不入。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江浙地区曾存在过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吴国和越国,他们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

但又因这两个诸侯国的主体民族十分接近,文化也十分相似,因此后世习惯将这两种语言混为一谈,称作吴越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吴语的前身。

因此当年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也就大致决定了今天吴语地域分布的大致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

▲吴语区的片区划分

而杭州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这一地理位置又决定了杭州处于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与其周边地区相比,杭州方言,尤其是其老城区的方言虽然仍属于吴语,却独具特色,带有浓厚的中原官话色彩,而从狭义范围来讲,中原代指的便是今天的河南省。

首先,杭州方言中的“儿”尾词特别丰富,这一点与吴语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佬儿、盖儿、疯婆儿等。但周边地区的方言中却习惯性地用“头”和“子”来构词,例如:老头子、小孩子、甜头、苦头等。

其次,杭州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与吴语也完全不同。杭州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一般为“你、我、他”,而在上海话中却是“我、侬、夷”,与杭州老市区邻接的余杭区则是“我、尔、夷”。

再次,杭州方言中有许多词语属于普通话词汇,例如:事情、厨房、脸盆等。此外,杭州方言在语音上,几乎所有字的读书音和说话音是一致的,很少存在文白两读的字,缺乏文白异读系统。但在吴语区的其他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却又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家、嫁、街、人等。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风俗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区域人群保持群体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杭州老市区的方言在吴语区所彰显出的独特性,正是杭州与吴语区其他城市在地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的一种折射。

二、汴京文明对杭州产生深远影响

杭州与河南之间的渊源,需要从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自北向南的人口迁徙说起。

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向南迁徙的起因,源自西晋(汉朝和三国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许多塞外的游牧民族便乘虚而入,打败了晋军主力,建立了数个非汉族政权,迫使北方汉人大批南迁,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永嘉南渡”。

这次人口南迁历时一百多年,期间有大批汉人从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沿着淮河北岸的各条支流,南下至江浙一带,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杭州。

第二次迁徙起自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北方又陷入了藩镇割据状态,并以黄河流域为主战场不断攻伐。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再度南迁。江浙一带又吸收了大量北方移民。

前两次人口迁徙虽然都给杭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其地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杭州的地域文化并没有与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差异。

原因主要在于,在这两次迁徙中,北方移民最后的落脚点大都集中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移民渡过长江来到浙江,江西,安徽一带的数量,远远不足江淮一带。

再加上当时还未扩建京杭大运河,南段的江南运河尚未开凿,杭州还未成为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的终点站,因此并未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以在当时,这些渡过长江的北方移民也并未将杭州作为他们落脚点的首选。

▲从古至今,江南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真正对杭州的地域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是发生在两宋期间的第三次自北向南的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迁徙的主人公便是今天的河南人。

北宋时期,中原大地上经济文化繁荣。据估算,北宋中期的GDP约占世界比重的五分之一,远高于同时期的西欧。而北宋时的河南又处于“天下之中”,农业发达,商贾云集,开封、洛阳这两座地道的河南城市分别是北宋的首都与陪都。当时的河南在全国上下可谓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但就在1127年,北方女真人却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宋高宗赵构率宋室狼狈南渡,几经周折,最后来到了今天的杭州。随着王室一起到来的还有大批来自河南一带的移民,这批移民的规模空前巨大,他们的数量很快便数倍于当地的土著,杭州成为了一座移民城市。

再后来,杭州被定为行都,杭州摇身一变成为了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从河南迁徙而来的这群侨民模仿汴京故事,再造大宋王朝,重温京华旧梦。

他们对杭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便包括方言。

这些远道而来的北方移民,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政治地位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虽然他们身处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他们的居住地大都比较集中,位于今天杭州市区一带,并且在当时,他们的汴京方言无疑代表着权威,是官方工作语言。

因此,当时的汴京方言给杭州市区,尤其是那些移民聚居地区原先的吴地方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另外,杭州饮食方面所受的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大量涌入的北方移民显然不能迅速适应南方的饮食,于是他们便开始进军饮食行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地吃到北方尤其是汴京风味的菜肴,另一方面又可以谋求生计,在他乡立足。

再加上当时的宋高宗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汴京人,初来乍到的他有时会指挥手下的人去购买杭州市集上的一些美食,当地的商贩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打入皇宫,便开始千方百计地模仿烹饪汴京风味的美食以迎合宋室。

▲位于杭帮菜博物馆内的南宋京城餐饮大观图

就这样,汴京饮食一时间成为了当时杭州的一种时尚。但在此期间,杭州并未全盘照搬北方汴京的饮食文化,而是将其与南方的饮食文化珠联璧合,此举奠定了日后杭州餐饮业在全国的地位。

家喻户晓的杭州小笼包和西湖醋鱼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都拷贝了古代开封的工艺,宋都的变迁将中原和江南通过美食维系在了一起。

▲杭州的西湖醋鱼与开封的鲤鱼焙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为何偏偏两宋时期的汴京文明会对杭州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在南宋,杭州其实一直都不是真正的或正式的首都,它只是天子出行时的非法定首都,也就是行都。而且杭州一开始连行都都不是,只是被称作“行在”,其意为天子所在之处。直到政局稳定后,才正式将杭州定为行都。

而南宋正式的首都一直都是汴京,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宣言。这种政治宣言既向全国人民表明当局定会收复失地,还于旧都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向外界彰显南宋政权的正统性。在这两点上,南宋子民是上下同心的,他们都支持收复失地,也承认南宋这个唯一的汉人政权在中华大地上的正统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南宋子民对汴京,对当年北宋的太平盛世产生出强烈的怀念之情。于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极力接近汴京,创造出汴京的氛围,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作为行都的杭州。

由南宋著名文学家孟元老撰写的,在当时脍炙人口的《东京梦华录》,尽是在追忆当年北宋都城的荣昌,而这部笔记体散文似乎也是当年南宋子民们对汴京复杂情感的一种佐证。

另外,这些南迁至杭州的北方移民大都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精英,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批成规模地迁徙至杭州的。

而且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杭州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在南宋灭亡后,杭州在政治上就再也未能拥有过如此显赫的地位。可以说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可以将绍兴与杭州进行对比。

南宋初年,刚刚渡过长江的南宋朝廷尚未在江浙一带立稳脚跟,金兵便大规模南下,宋高宗只得继续南逃,准备从海上坐船去温州,后来听闻金兵北撤,这才折返回程。宋高宗这次将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作为当时的行都。

宋高宗在绍兴待了近两年之久。在此期间,成千上万的北方移民涌入绍兴,即便是在后来南宋正式将行都设在杭州后,由于南宋的皇陵被设在绍兴,还是有很多北方宗室、官僚和士大夫迁居于此。

因此,绍兴的外来移民在数量和政治地位上也一度超过了当地的土著。但由于绍兴在南宋并没有长时间的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而是做了仅仅不到两年的行都。再加上当时绍兴的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远没有达到类似杭州如此悬殊的比例。

由于这些原因,绍兴的地域文化并没有与周边地区产生太大的差异。最典型的一个表现便是,上海人较难听懂杭州老市区的方言,但却能够与绍兴互通方言。

▲宋高宗画像

南宋灭亡后,杭州城又因为战乱而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而之后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其他地区对杭州的人口填补,主要都以宁波、绍兴、杭嘉湖平原这些周边地区为主。

但这些移民并未让杭州再度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且这些移民大都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陆续移居杭州的,而不似靖康之难时期的人口迁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大批成规模地移居至杭州,并且一下子就在数量上完全压制住当地的土著。

总而言之,坊间之所以一直流传着“豫杭”这个称号,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汴京文明对杭州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今天的故事

巍巍钱塘,有弄潮儿向涛头立。今天的杭州它是前瞻。它借助着互联网产业的时代之风,正以磅礴之势,勇向潮头立。

依托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杭州正在打造一个数字化的城市大脑,从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十一大系统着手,让这座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让她的市民能够不知不觉中轻松享受城市服务,让杭城成为一座未来之城。

▲今天的杭州钱江新城

今天的杭州也是怀旧的。两宋期间的历史对于杭州而言,无疑是独特的经历。杭城在保留两宋遗迹的同时,还建造了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盛景为模板的“宋城”,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为杭州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增砖添瓦。

传承南宋的古都遗产,弘扬南宋的优秀文化,不断充实南宋的精神内涵,也是共建共享杭州“生活品牌之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那段独特的历史经历,也给杭州的发展带来一些小的“麻烦”。在杭州城市快速扩容的今天,由于杭州老市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了周边被纳入杭州市区的地区,对老市区的认同感不高,从而引发了一些妙趣横生的“内斗”,造成了“区不认市”的现象。

▲杭州扩容后,颁布政策时,常将萧山余杭“除外”,加上杭州城区和周边的文化差异,进而引起“内斗”

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萧山区与杭州老城区的内斗,萧山虽然早就撤市设区,成为杭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至今一些“赌气”的萧山人还是不说自己是杭州人。

有部分萧山人认为,杭州城区人是“河南逃来的难民”,是吴语区的“另类”;而部分杭州城区人则认为萧山人是“乡下暴发户”。

近年来,杭州市区兴起了“6·2节”,“62”在杭州话中代表着贬义的意思,周边的吴语区没有类似的词汇,所以引申出了在6月2日,杭州商家举办消费狂欢的活动。然而由于杭州话的特殊性,“62”节很难得到市区外的人的认同。

目光回到河南。近年来,作为历史文化名省的河南,稳扛粮食安全的重任,稳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中转站,它正在按照自己的步调,稳步前行。随着时代的变化,杭州与河南之间的联系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今天的河南早已不再是杭州外来人口最重要的输出地。

与古代不同,古代迁往杭州的人们大都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今天的杭州迎来的移民则大都是受杭州经济发展的魅力所引。据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杭州近年来更多地吸引一些来自欠发达,离杭州又比较接近的地区的移民,例如安徽和江西。河南在杭州的人口,并没有太大优势。

即便如此,杭州与河南的故事仍在继续。2016年起,两宋论坛的频频举办,使开封杭州携手并进,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各种联系两地的全新文旅产品的频频推出,又有力地推动了两地间旅游产业的发展。

▲杭州和开封携手举办的两宋论坛

徐花坛是谁

徐立毅。

徐立毅素有“徐花坛”之称,“暖风曛得立毅醉,直把郑州作杭州”,这位在浙江杭州做过市长的“主政者”,一方面大搞造城运动,另一方面大搞金融1万粉丝浙江

关注

一本郑州“账本”:从“毕业租房季凉了”说起

观鉴君贾也

2022-08-26 21:46浙江

关注

每日观鉴:2022第27期

— 郑州账本 —

文 |贾也

有财经媒体报道:郑州房东“摆摊求租” 毕业租房季凉了,“从一房难求”到“一客难求”,郑州房东甚至摆摊求租!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郑州目前的最大问题,简而言之:

帐本烂了!

一句话,“人随产业走,产业随利润走”,过去郑州打着诸如“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等旗号,在“徐花坛”主政下,“直把郑州作杭州”,简单粗暴地复制“杭州模式”,就是想通过炒房卖地维持经济增长。

于是,房价越炒越高,企业经营成本高,年轻人的生活成本也高,对产业肯定是挤出的。

导致现在产业"空心化"了,而地产经济难以为继了,再加上疫情的加成,真是雪上加霜,所有的账本都开始烂起来了。

为此,不妨我们大家一起来算算郑州的账本!

先给郑州租房的“打工人”算算账本,这个最好算,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在郑州上班,普通“打工人”每月5500元已相当不错了,交完“五险一金”就5000元不足。再来看看“打工人”每月的“日常”开支情况:

吃喝1500元,租房1500元,人情世故500元,交通费200元,水电费150元,电话费100元,网费50元……这样下来,合计支出4000元。

剩下不足1000元,还要买洗漱的日用品、买衣服、买手机、买电脑等等,试问能剩下钱吗?

不要说谈恋爱了,哪怕是生个小病也直呼“活不起”!

图:郑州站,打工人现状

现在吃喝是没办法缩减的,如果房租不降一点,那么“打工人”们只有“负债上班”了?

既然“负债上班”,那么又何苦呢?特别是在疫情的下加成,本身存款余额已经不足,怎么办?

只有“逃”一条路了!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很多动物都知道“冬眠”的,作为人类,回到老家老老实实待着,也是一种“冬眠”过冬的方式,就静待春暖花开了。

这一逃,郑州这座号称房产的城,租房市场就是开始“跳水”了。因此,租房市场“一客难求”再正常不过了!

算好租房“打工人”的账本,接下来就好好算算郑州房东的“账本”。

这个账算起来有点绕,因为持房就一项长期投资。

假设你是房东,现在吃进郑州热评楼盘榜的万科的未来时光或保利的大都汇,据“安居客”查询房价来看,一套新房打底价要200万元。

图:郑州的房地产

如果不自住,这200万元的房子(不计装修成本)用来出租,就目前的租房市场,顶多每月3千元,年租金小计3万6千元,连续租20年,共计72万元。

若首付60万元,贷140万元分20年还清,哪怕以目前的“低利率”来按揭,房贷也要每月8、9千元的,也就是月租金与月还贷比是1:3,所以“以租养贷”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是天方夜谭。

140万元的贷款连本带息,最终要还200多万元。也就是说,200万元的房子,房东实际支出是260万元,扣除房租收益,最终净支出也差不多200万元。

也就是说,200万元入手的房子,过了20年还清,依然是200万元。如此一来,这套房子虽然不“增值”,但好歹也算“保值”的。至少对房东而言,这是货真价实的200万元的房子。

然而,20年后这套房子不是“新房”了,连“次新房”也不算的,绝对属于“旧房”了,试问还能值200万元吗?千万不要怀念前20年房价从2千元每平涨2万元每平的日子了,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将永远成为历史。

如果目前郑州的房价属于历史最高位,那么未来会怎么样?作为“旧房”自然价格自然会下来的。比如今年房价2万每平,未来20年后“新房价”依然是2万每平的话,那么要打新房的7折,也就是1.4万每平,那就转手买出只有140万元了。

房东扣除租金收益,净支出是200万元,而最终出手价140万元。那你玩了二十年,到头来亏了60万元“首付”,不是玩了个寂寞了?这是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徒徒地将首付60万元打了水漂,竟还要拿出很多精力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

与其这样玩了个寂寞,还不如拿着60万直接“躺平”,存银行里吃利息,每年好歹也有1万多利息,20年后60万元还在,还多出20几万元的利息的。

现在有了“持房亏本”的市场预期,就有人开始提前还贷了。这为什么呢?

这很好理解,原因也很简单,具体一个人的账本要烂的话,是要烂在自己手上的——因为任何贷款都有利息成本的,当房价没有涨的预期,不要说房价下滑了,哪怕是保持长期横盘,持房也是亏本的。

房东提前还贷就是及时止损,就是不让银行来收割。

算好租客和房东的账本,最后可以来算算郑州政府的“账本”了,这是本大账。

其实,郑州政府的账本也是围绕着房子而展开的,本质上就是一本“房产账本”。

长期以来,郑州并没有太多能拿得出来的产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诸如营商环境不好、市场利润低、官僚主义严重等等……根本吸引不了好的企业去搞产业投资的。

然而,在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的前提下,郑州市却大举进军房地产,搞规模庞大的“造城”运动。

比如曾经主政者徐立毅素有“徐花坛”之称,“暖风曛得立毅醉,直把郑州作杭州”,这位在浙江杭州做过市长的“主政者”,一方面大搞造城运动,另一方面大搞金融产业,复制“杭州模式”,或者“江干模式”,结果不仅把财政经费花个精光,还搞了隐瞒“7·20”特大暴雨灾害死亡人数的瘪犊子事来。

郑州不买房,杭州不理发,青岛不吃虾。 这是什么梗?

这个的话在那边的话郑州的房价是比较便宜的,杭州的理发价格一些都是比较便宜的,青岛的话海鲜比较多。

关于杭州市郑州区是什么梗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