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赘婿是什么梗啊,孟姜女为什么能哭倒长城?
中国是民间传说大国,在民间文学中,广泛流布于全国各地区及众多民族中的传说,浩如烟海,其中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说》则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传说伴随着民众的生活,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情操、伦理和道德。
不放猜猜看,在中国历史上民间被演的最多的是那一部?
经过对很多省、很多历史、很多戏曲界和很多其他的学术界的资料显的调查汇总得出结论是《孟姜女》,故事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为了反抗外族的侵略,秦国需要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就被拉去修建长城,而后孟姜女不远万里寻找丈夫,找到的时候丈夫已经死了,然后她嚎啕大哭,把长城也哭倒了!
这个答案确实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在以往看到过的很多作品中,也从来没有见过一部作品能被能够以这种方式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虽说这个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故事情节也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再现而多有演变,但其遗留下的来的四个问题更值得深究:
①首先这部戏是反侵略的,民间修筑长城是反对外族侵略?
②修建长城,家里壮丁需要远行,妻子千里寻夫,由此可见这部剧也是反远行的?
③“反侵略,反远行”大空间文化,孟姜女作为古代的一个弱女子做不到,只能千里送寒衣,结果两败俱伤,丈夫死了,长城也倒了!
④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为什么孟姜女要哭倒她?为什么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被广为传颂?
当然这不仅仅是表达广大劳苦大众对统治阶级“暴君们”的忿恨以及集体反抗意识的宣泄和释放,更是“中国的文化的非侵略性”的高度演绎。
《孟姜女》又是如何将“中国文化的非侵略性”植入到千家万户的呢?本文将试图从“孟姜女的人物形象,为何要千里寻夫?”,“千里送寒衣-百姓给物资”,“孟姜女到达长城,最终哭倒长城”,“中国文化的非侵略性历史悠久”,这四个高点做对《孟姜女》做以深度解读,逐步论证为什么这部作品是中国文化非侵略性的最高呈现。
孟姜女为何要千里寻夫?
文天祥也就这个故事,写过一句话: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民国文学大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也写过《孟姜女》。
在这些里面,我们都看到了这个矛盾,我们既不愿意看到孟姜女丈夫万喜良的死,更不愿意看到长城倒下,最后我们大多数人会把它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孟姜女对丈夫的殷殷深情,不顾一切艰难千里寻夫,结局凄惨,令人同情,令人悲痛,同时也因为长城的铸造是史无前例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是血与汗的交织,拆散了更多的家庭,失去了更多的优秀的青年,人不当人,长城埋白骨,最后我们就会把矛盾指向秦始皇的暴政,而后猛烈抨击。
也有一些人对这个故事的阐述是,因为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才成为外族入侵中华的缺口,结果便是,我们将国之不国生灵涂炭,孟姜女是历史的罪人。
当然,这些观点都是十分片面的,没有看到,其后,深深的文明烙印。
看一部作品,我们需要看到这个作品的本质,也就是它的文化属性,这当然是和我们的文明方式有关。
中国的文明是农耕文明,和世界上的游牧文明,航海文明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我们的文明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耕文明,而是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特点是“热土难离”,劳动程序不允许生产的远离自己家乡,但是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恰恰相反。
余秋雨曾有写过这样一段话: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他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方?又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他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缆于此岸,却不知道何处是彼岸,不管终点还是彼岸,总在远方,总在未知,当然也免不了刀枪和血火,占领和奴役。
与他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的生产程序,必须从一而终,固守热土,这就有文明的类型,沉淀为厚土精神,成为中华文化基础的素质,“厚土文化”当然也会为了争水源征田亩或者挣更大的土地和支配力量发展战争,但是这种思想不会支持他们长时间的远离故土,万里远征!
《花木兰代父从军》也有抓壮丁这一段。
由此可见,对于孟姜女来说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或可能是唯一的劳动力,这当然是不行的,这样不仅符合了中国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也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古代婚姻文化不谋而合,所以就有了千里寻夫这个缘由,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于是,孟姜女便踏上了千里,寻夫之旅,古代的交通不便利,旅途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百姓为什么会非常支持她?
我们的中国人口,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2000多万,到西汉末年有6000多万,唐朝达到8000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2亿,清代光道年间达到4亿,而且都是一些吃苦耐劳,积极谋生,常年不停的为后代为晚辈努力奋斗的那样一群百姓。
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环境创造了故土难离的厚土文化,不管是皇家、地主还是平头百姓,都会依赖于土地而生存,对土地的感情已经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
与此同时,不管是抵御外敌,出发征战,修筑宫殿或者是长城,看上去都非常豪迈,但实际上这种活动把这一片土地上最优秀的男性都带走了,极大一部分会战死沙场,也有一部分,被作为苦力劳累而死,从个出发点来说,百姓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远行,去侵略。
因此当孟姜女不远万里走上寻夫之路的时候,百姓对于她是非常同情的,就像我们的很多戏剧中演绎的那样,孟姜女一边唱一边在街道里慢慢的走过去,家家户户的观众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头,匆匆忙忙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送出来,压在孟姜女的身上。
有的人送了一条毯子,有的人会送两件衣服,有的人送一袋小米,所有的观众都用一种按照现在叫做戏剧社会学的方式,表达了他们一种潜在的心理,就是不愿意丈夫远行,丈夫也不能远行,远行的丈夫一定要找回来。
虽然这只是一出戏,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就是愿意用这样的一部戏,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向,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潜在的心理模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这个国家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城,每个乡每个村庄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都被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千里寻夫记,哭倒长城而心生难过的时候,又怎么忍心自己家里的丈夫离开,这个民族还能发生万里之外的侵略战争吗?
这是不可能的了!
远征带来的必然是报复,不管是拿破仑还是亚历山大,他们由于远征,把自己民族最优秀的男青年全部葬送在了战场上,即使他们最后局部胜利了,有一些青年也做了部队里面的将军,他本来是可以成为自己文明的继承人的,但最后在异国他乡成为了一个蛮横的管理者,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失去了。
这是大家极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能承受的。
孟姜女为何非要哭倒长城?
秦长城,秦将蒙恬率领士兵三十万顺利击败匈奴后,奉始皇帝命令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是为我国最大的军事防御建筑。
蒙恬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开始于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结束,每年动用民夫多达四十多万。
很显然,在那个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工程量巨大的长城修筑是对国力不可轻忽的损伤,除了财力不算之外,仅每年征发的民夫就会有很多死在建筑工地上。
从某个意义上讲,本来意在保护秦统治的万里长城,在修筑的过程中却不断地积累着人民的反抗情绪,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修筑长城的残酷。
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事呢?故事流传到现在已两千多年了,仍是一个谜。
但是要哭倒它似乎又是一种强劲的文化,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生生不息!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
春秋初期齐庄公时,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哭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
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或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但在封建社会,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
对于结果的好奇的人比关心出处的人多,为什么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杞梁妻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真真假假,我们暂且不做论证。
为什么要哭倒它!
其实孟姜女哭的不是长城,是远征,是侵略!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呢,中国文化,它有一种保持自己本体的基本观念的,那么一种目标有这个目标,就不可能造成远征,远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明自杀。
举个例子,西班牙的画家,曾画过两幅画,一幅画叫做《失败》,一幅画叫做《胜利》。《失败》的这幅画里面,大家抬着棺材,大家都在哭,但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双目炯炯,握紧了拳头,你会知道,一场新的战事战争,可能马上开始,《胜利》的那幅画也是很多人抬着棺材,大家在歌颂中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流着眼泪,或许会给我们一些警示。
那时候,在西班牙,伴随跨洋贸易和海外利益的增长,为了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和安全,西班牙组建了当时最为庞大的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鼎盛时期拥有1000多艘舰船,其配备的大炮威力强大,无敌舰队游弋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确保帝国经济命脉的安全,后来,这些海洋霸权被更加猛烈的铁蹄瓦解,欧洲版图分崩离析,很多的优秀的文化也逐渐消亡了。
中国文化的非侵略性由来已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
这里的滨,指的就是水边之类的地方,那么水之外的呢?
这就很有疑问了,所以我们古代的历代的统治者的权利都很难到达大海,我们能做的只是抵御和防范,但海边出现麻烦的时候,我们也是没有能力来处理的,这在侵华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的郑和也曾下过西洋,但是从来都没有占领过别国土地一分一毫,当朱棣去世以后,郑和的下西洋行动也被结束了,明王朝颁布了禁海令,封住了大海。
这也体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心理,就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战争一点兴趣也没有。
中国的农民,遥远的万里之外的土地的兴趣完全不存在,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长辈,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去旅游,我们可以去做买卖,但是我们对于夺取他们的领土的要求是一点不存在,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想法,我们虽然是农民,但是我们心里面有农耕文明精耕细作,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沉淀。
而希腊的海洋文化,因为很多船要到地中海要出海,出去10条船可能只回来两条船,也可能很多都回不来,所以海洋文化里面有一种巨大的悲剧精神,就是希腊悲剧的来源。
什么叫做生活方式到精神价值的转化?这就是!
中国的老百姓热爱和平,却是历史悠久的,我们的农耕文明它没有任何侵略性。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不愿意远征的,是不愿意占领人家的土地的事,不愿意在海外开辟自己的殖民地,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夏秋冬我们都在计算,于是我们都在期待大团圆的结局,看到一个悲剧,往往很难喜欢悲剧,因为精神价值和我们的思维习惯就是农耕文明造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是这样,这也就是我们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的里“远行”必然会造成悲剧,而战争带来的报复也是难免的,这在很多的战争里都得以证明。
余秋雨在世界文明大会上也专门讲到利玛窦札记里这样的事情,利玛窦,这个人来到中国非常重要,他在中国待了30年时间,最后终于写了一部书叫做《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又进一步得到了矫正,他是继马可波罗以后另一个完整的,用国际眼光来考察中国的人。
中国文化的非侵略性刻在每个中国的骨子里,中国威胁论,战争论,纯粹是无稽之谈,也不允许被妄自揣测,《孟姜女》哭倒长城根深蒂固的刻在每一个中国的心中便是最好的证明!
zx名字缩写是什么意思?
zx名字缩写是周迅的缩写
周迅,1974年10月18日出生于浙江,华语影视女演员、歌手。1991年,因主演电影《古墓荒斋》而开启演艺生涯。1998年,在由娄烨执导的电影《苏州河》一人分饰两角,获得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05年,和金城武合作主演的歌舞片《如果·爱》上映周迅凭借该电影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5][263]、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四十岁的你如果有100万?
很多人手里拿不出一万块钱,却总觉得100万是个小数目。身为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人生四十岁,就能够拥有100万,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小赢家了。
像我工作的银行,属于比较小的银行网点,存钱的客户大概有3000个左右,存款总量是3个亿。
平均到每个存钱的客户,才只有人均10万的存款量。
而且在这3000个客户里,存款过百万的只有100个,只占3.0%多。考虑到我国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银行存款。
因此,40岁存款百万,已经超过我国至少99.5%的人口了。
拥有100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1 . 存在银行,每年有一笔不菲的利息收入
100万存在银行,保守存款,可买大额存单。现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在4.0%左右,这样我们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有:
400×100=4万元
每年利息4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3333元,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生活开销了。
如果有投资理财经验,购买理财或者基金等,能够保证有5.0%的收益,那每年的利息就有:
500×100=5万
一年利息收入5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4167元,这个收入已经赶得上很多人的月工资了。
像我每个月需要还房贷三千,完全可以用利息来还房贷,就能大大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2 . 工作的心态也会很轻松
中国有句俗话,叫: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为什么每天要去工作,早出晚归,即使遇见不合理的加班也不敢拒绝呢?因为要挣钱。只有努力工作,工资才能拿的多。只有没日没夜的加班,工资才能养家糊口。
如果你现在已经有100万的存款了,那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加班的那点加班费。下了班你就可以回去,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
你工作时,也会少了很多的压力,心情都不一样。
3 . 有钱会让你不自卑
像我自己就从来不敢去大商场逛,因为物价太贵。随便一件衣服,都是四位数起步。好一点的,都要五位数。
即使去逛一下,看中有喜欢的,也没勇气去试一下。
为啥?没钱呗。
自己心里会觉得,自己的买不起,还去试穿,心里上就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如果你有钱,那你心理都不一样这件衣服我买的起,只不过不需要买而已。
家里面遇见什么大事,需要用钱的时候,你也可以底气很足。因为你有钱,不需要去求别人,凭借自己的实力,就可以解决问题。
赚100万难不难?对有钱人来说,那就太容易了。我们银行最大的一个客户,存了1300多万。两年的时间,利息就有一百多万了。
对于这个客户来说,她只要在家玩上两年的时候,银行就会双手奉上百万的利息。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真的满,可能需要努力奋斗一辈子,才能银行存款百万。
像我在银行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过万了。可是还房贷,还要养一家三口。一个月能余下来1000块钱,就烧高香了。
按照每个月存1000的速度,一年1.2万,等存够100万,需要80多年的时间。我要从现在工作到110多岁,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积少成多,财富的小溪,才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江河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觉得钱不是攒来的,钱是赚来的。
我单位有个同事,每个月工资一两万,单身一人,可是月月光。她就属于那种,赚多少花多少的人。一旦遇见什么大事了,她只能找身边的同事借钱。
所以钱不但是赚来的,更是攒来的。妮赚再多的钱,都被你挥霍掉,那你还是一个没钱的人。
100万,是一个有些遥远的目标。但是1万块钱,距离我都就很近了。我们只需要存够100个1万,就能拥有100万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积累,是拥有财富的唯一途径。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
儒学的兴盛,在历史上是一种必然趋势,汉武帝独尊儒术,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对政治学术的统一不是决定性的,汉武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汉家制度”绝非只是儒学那么简单。
汉宣帝在位时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元帝以后,儒学逐渐走上统治地位,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刻意推动,更有儒学自己不断融合黄老思想、法家理念,成为真正为皇帝服务的学说,这是一种相互选择的结果。
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有一个学派非常的神秘,而且现在人气也很高,那就是墨家,就实际情况来说,汉代真正走入统治者眼中的学派只有道家、儒家和法家,法家有战国时期的变法大潮基础打底,数千年来根深蒂固,道家和儒家在汉初朝堂就有代理人,一直争论不休。
但墨家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大汉朝廷的视野,更不要说让朝廷做出尊崇墨家的主张了,这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宣传路径门徒群体有很大的关系,墨家走的是底层路线,信众大都是底层劳动人民,很难对朝堂产生影响。
抛开这些墨家不可能被朝堂重视的因素不讲,如果汉武帝接触到了墨家学说,非常认可墨家,颁布尊崇墨家的政令,那么后来的我国世界将走向哪里呢?
第一种现象:劳动人民的地位会得到提高墨家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墨翟创建的学术流派,墨家是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
墨翟不同于孔孟、老子、商鞅、孙吴等人,都是贵族出身,身份显赫,有些只是落魄了,但依然受到统治阶层的尊重,而墨翟是出身于农民阶层的小手工业者,非常精通器械制作,与鲁班齐名。
墨家的弟子大都来自于社会底层,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非常注重艰苦实践的劳动精神,而且不重礼仪,坚决摒弃奢靡的生活习气,“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是墨者的写照。
从墨家的教义来看,其弟子出身穷苦,自然非常重视穷苦百姓的切身感受,完全摒弃儒家的所谓“君子远庖厨”的奢侈风气。
所以墨家如果成为执政学派,必定是非常重视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甚至主抓统治者要到群众中去,可能我们的“上山下乡”,要提前两千多年兴起了。
第二种现象: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得到更高的重视墨翟本身就是机械制造专家,墨家同时也有完善的科学思想,墨家本身就是一群士子与工匠结合的学术群体。
后来墨家分化为两个流派,其中一派注重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等科学研究,为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墨家在当时手工业技术依靠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稳定的智慧传承系统,以名辩和实验的方式,找出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总结记录,实现科学的传承。
对于我国古代科技术的发展,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因为墨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墨家成为显学,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就能够避免被西方超越呢?
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不仅仅是现代才提出的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古代社会就发现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对国家的强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几次变法,最先都是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力的革新开始的,李悝变法的“尽地力”是对农业生产的科学调控,商鞅变法的“标准化”是对手工业制定统一的标准。
从先秦到明代,科技的发展一直都非常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古代社会的等级地位绝不是“士农工商”这么简单,直到明朝中后期,文官政治完全控制社会,社会技术的发展脚步才逐渐缓慢下来,最终清朝后期在工业革命时期,被西方全面赶超。
因此我国古代技术全面落后,是因为社会变革和统治者的目光短浅造成的,不是一个墨家就能解决的问题,儒家也主张六艺,最后却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一样的道理。
第三种现象:墨家子弟将完全控制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永远掌握在笔杆子手中,自古文人书生,就是靠着对舆论的掌控,来逼迫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但是文人掌控舆论,手中却没有队伍,所以威胁不大,因而又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说法。
但如果社会掌控由不下乡的儒家,变成崛起于底层的墨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墨家对舆论的掌控,连儒家都自愧不如,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墨家对统治者的威胁,不止于此,墨家完全就是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儒家是高高在上的礼仪之学,墨家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亲密伙伴,所以墨家不仅控制着嘴,还控制着队伍,完全可以左右天下的局势。
第四种现象:去现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可能需要护照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列国相互交好,以达成互惠互利的目的,墨家为此甚至派出墨者帮助弱国抵御强国的进攻,著名的“墨守成规”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墨子听说鲁班为楚国建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就跑到楚国,与鲁班当着楚王的面,来了局攻城游戏,把楚王和鲁班搞得下不来台,迫使其放弃攻打宋国。
以此来看,如果汉武帝尊崇墨家,那么大汉王朝就没有了开疆拓土的辉煌,儒家公羊派的扩张思想也不会成为汉朝的主导,将汉家文化传播于四方。
那么现在我们也就吃不上新疆的葡萄干,去新疆、青海、西藏、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吉林、黑龙江、内蒙这些地方,是少不了一些出国手续的。
最后,“政教合一”的思想,是墨家不可能成为官学的基础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首领为“钜子”,其成员涵盖底层工匠、列国朝堂官员、社会游侠,其成员必须要向墨家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墨者出仕为官,必须坚定地推行墨家思想,无法推行时,宁可辞职不干。
相比于儒家、兵家、法家等学派,有学术思想,组织比较松散,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而且组织非常严密的学派,这点墨家非常有天主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子,如果墨家为官学,就将面临政教分离的问题。
这种政教分离的现象,在上古五帝时期,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对臣民思想的控制,颛顼帝彻底废除民家祭祀体系,将民众的精神领导收归官府,墨家的这种形式,无异于恢复“颛顼灭神”前的时代。
在古代传统政治上,本身就面临着一个皇权和相权的问题,秦始皇、汉武帝等历代君王,都在不遗余力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现中央集权,这与墨家的主张是完全相悖的,这也是墨家后来退出历史的原因。
儒家虽然有“民贵君轻”的主张,但是在真正成为官学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君权神授”的皇权思想,同时董仲舒等人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来制衡君权,所以儒家的兴盛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发展和妥协的结果。
在真实历史中有多厉害?
《赘婿》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武朝"年间的江宁城中。武朝显然是架空虚构,如果想找出个参照背景,很多人会想到宋朝。不过,故事发生地江宁在历史上倒是有个同名城市,女主苏檀儿经营的苏家布行还是江宁织造的龙头之一。
广告电商怎么做怎么搞?直通车运营技巧,迅速提升店铺访问量,短时间订单提升!^^玩转拼多多技巧汇总
苏檀儿。来源 / 电视剧《赘婿》官方剧照
历史上真正的江宁城究竟在哪儿?而江宁织造又曾有过怎样的辉煌?
江宁旧事
在一场宁毅与耿护卫讨论去哪玩的戏份中,赫然出现一幅超大的江宁地图,"秦淮河"穿图而过。或许观众们能通过淮河、江宁地图这些线索推断出,故事里的江宁城便是今天的南京城。
广告新手怎么做电商_店铺选品,跨境电商必备指南,跨境特训班邀您0元试听,^^新手怎么做电商跨境开店流程,全面解析,实操指教学...
南京城历史悠久,称呼也多次变换。西晋太康元年(280 年),朝廷在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第二年改称江宁县。取"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南安宁"之意。这便是南京城旧称"江宁"二字的源头。此后,也将南京称为江宁的还有唐代、南唐、两宋、清代。
清朝时期江宁府所在位置。
除此之外,南京还有金陵、建康、应天等称呼。因为扼守长江天险,辐射整个东南地区的绝佳地理位置,曾有东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在此建都,因此南京又被称赞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作为南京城著名的标志之一,剧中经常提到的"十里秦淮"凝聚了南京城极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世家大族们聚居的地方。其后,夫子庙等一系列建筑修葺完成,这一带更是文风荟萃。一岸之隔则是史称"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李香君等名伎聚集的青楼教坊。
请横屏观看
说起来,这十里左右的河道不过是全长一百多公里的秦淮河中短短的一截。历史上,秦淮河最早被称为龙藏浦,汉代开始称为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的北源句容河与南源溧水河,在南京江宁区方山附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到通济门外的九龙桥又分为两支:
内秦淮河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内秦淮为正流。习惯上把这支称为内秦淮河(即"十里秦淮")。
外秦淮河由通济门经中华门绕行城外。最早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
历史上,秦淮河承载了南京城主要的航运和灌溉功能,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是南京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除了上述辉煌之外,在南京城漫长的历史之中,丝织行业也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江宁织造更是南京最为华彩的名片之一。
从"斗场锦署"说起
江宁丝织行业的源头,远在江宁织造之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锦由于色泽华丽、图案丰富且工艺复杂,因此是价值最高的一种丝织品,经常被用来做礼服。按产地和特征的不同,又有"四大名锦"的说法,包括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以及南京云锦。
江宁丝织业的历史,是一部云锦的历史。
红四合如意云纹地柿蒂形龙云肩通柚龙栩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1958 年出土于北京十三陵的定陵,为明朝万历皇帝国朝盛典冕服料。
三国及西晋以前,江东地区并没有织锦的传统,当时最为著名的还是来自四川的蜀锦。魏国和吴国都从四川地区购买蜀锦。北宋《太平御览》里记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北方门阀贵族大举南迁。跟随他们一并南迁抵达南京的,还有大量的丝织业工人。东晋义熙十三年(417 年),当时还是东晋大将的刘裕攻破后秦首都长安,将一批北方官营手工业中的熟练工人迁至建康,其中就有很大比例的织锦工匠。同年,刘裕在南郊斗场寺(又称斗场市,约在今雨花门外一带)设立了锦署,专门管理织锦行业。因其地处斗场寺,故而得名"斗场锦署",锦署也成为后来南朝官府常设的掌管纺织业的机构。
斗场锦署的成立,大大提升江宁的丝织业水平。当时的建康地区,以生产丝、帛和带花纹的绸绢为特色。同时,还在秦锦和汉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织锦技术——云锦。
云锦,顾名思义,因其美如云霞而得名。发展到元朝,云锦成为皇家服饰的专用衣料。作为一类纺织物的总称,云锦又可以分为库缎、库锦、妆花、织金四大类,每一类都各有特征。
库缎、库锦二类是因为纺织品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具体来说,库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而库锦则是在缎地上以金线或银线织出各式花纹丝织品。
而织金和妆花则是云锦中至今都影响深远的两类。织金又名"库金",它的得名是因为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元朝时称其"纳石失",由于金不易氧化,很多布料至今都色泽光鲜。
妆花则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品种,也最具南京特色。"妆花"织物的典型特征是用色繁多、变化丰富,各类花纹色彩在短短几厘内便交织混杂。从织造方法看,妆花匹料是绕着各种不同颜色布料的纬管,对花纹做局部挖花。这种技艺中的配色非常自由,因此,妆花匹缎成为中国古代丝织品中唯一一种只能由人工织成、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织物。
由于云锦的富丽华彩,文人墨客在作品中也时有提及。李白《酬崔十五见招》写道:
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
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
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也有诗句: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不过,终元、明、清三代,云锦基本只用于皇帝龙袍、皇后凤衣、霞披、嫔妃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及坐、褥、靠垫、枕被等实用品的制作。晚清以后才逐渐流向民间。
江宁织造的兴起与衰落
说到"江宁织造",不得不提一位与江宁织造渊源颇深的人物——曹雪芹。
元朝云锦盛行以后,明清两代政府都曾在南京设置织造署。所谓"江宁织造",就是清朝在南京设置的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皇商。清初沿袭明制,由宦官主管织造署。顺治时期曾由户部派人管理。到康熙二年(1663 年),改由内务府派官员就任,衔名最初称"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
历任江宁织造里,最有名的当属织造世家、汉军正白旗包衣曹氏家族,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首任江宁织造郎中的是曹雪芹曾祖父——曹玺。之后他的儿子曹寅,孙子曹颙、曹頫都曾担任这一职位。如果仅从官衔品级来看,江宁织造郎中为正五品官员,职权并不大,但在现实中,曹家几代人在江南地区地位十分显赫。即便是江南地区最高长官、从一品的两江总督,对曹家也是以平级相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更有四次住在曹寅家中。
曹家如此反常的显赫地位,主要源于他们与康熙皇帝非常特殊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的奶妈,儿子曹寅则是康熙的发小伙伴,同时也是康熙最信任的御前侍卫。康熙将江宁织造这一职位授予曹家,也令这个职位具备了双重性质:明面上,它对丝织行业进行管理;暗地里则负责收集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直接向皇帝上奏密折,有了钦差的性质。
自曹玺到曹頫,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的时间近 60 年,是江宁织造最为风光的时期。
曹家担任江宁织造期间,还兼任过两淮巡盐御史。两项差事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肥差"。这给了曹家在日常用度、生活排场等方面极尽奢华的资本。然而,尽管曹家财路广开,但开支也极大。尤其是几次负责康熙皇帝的接待工作,虽然给曹家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但也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欠下了国库一大笔钱。
康熙皇帝死后,皇室与曹家旧情不再。雍正旋即以经济亏空等多项罪名,将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頫革职抄家,在北京安排了少量的房屋和田地供曹家人使用,相比苏州织造李煦全家被变卖为奴的命运,曹家的结局已经算是开恩。
经历了雍正年间的清洗,以江宁织造为首的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苏州织造与杭州织造)回归了丝织的本职任务。到道光年间,由于清廷长期大规模织造锦缎,内务府和户部两处的锻匹库存都达到了饱和状态。因此从道光二十四年起(1844 年),江宁织造的生产基本处于缩减和停顿的状态。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江宁织造府于战火中被损毁。其后虽然逐渐恢复生产,但终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因国力衰退、物力艰难,江宁织造局被裁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盛极一时的南京织造业也就此衰落。
织造的今生
曾经,我们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时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史湘云的"靠色妆花织锦缎秋香色滚边对襟长袍"、薛宝钗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中,领略着江宁织造曾经的绚丽和辉煌。
而今,在江宁织造府旧址,一座全新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平地而起。原本已经埋没在尘土之中的织染布料、破瓦颓墙,借由博物馆的山水楼亭及展板陈列,重新活跃在世人的眼前。
那"札札"的机杼声响以及织机上流淌着的华美云锦,都是曾经繁华的江宁织造为我们留下的无限财富与遐思。
以及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谢谢邀请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老故事不讲,
现讲一个来自《醒世恒言》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西门外皇华亭侧边在有个叫张权的木匠,妻子陈氏,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张廷秀,老二叫张文秀,廷秀长兄弟文秀一岁。两兄弟天资聪慧,一教就懂,在邻家义学读书时,没几年,就已经把经书读的希烂。
常言道的好:只愁不养,不愁不长,转眼间廷秀已经十三岁了,,兄弟二人生得眉目疏秀,气宇轩昂,谁想这年大旱,,寸草不留。大户人家有米的,却又紧关仓门坚决不对外卖米。可怜的小百姓,老的幼的,饿死无数。官府看不过,开发义仓,赈济百姓。却因官吏贪得无厌,一碗粥中只有几颗米粒,还把糠秕木屑搅和在内,百姓吃的俱各呕吐,反而死了更多的人。
张权家因逢荒年,儿子俱歇学在家,父亲也教他们学做木匠。二儿子天性聪明,没几日的功夫,就学会了,而且做得特别精美,比积年老木匠还胜几分。张家的日子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衣服都当来吃在肚里。 幸好一日,一个年纪五十以上的员外,打街上走过时,忽抬头看见张权门口摆列许多家具,做功特别精致,就停脚细看。结果越看越喜欢,原来老员外要给女儿做一副嫁妆,以及一些桌椅书橱等。张家正值山穷水尽的地步,因而在老员外的相邀之下,欣然答应上门做工。
王家经过多代的积累,已经是苏州城里有名的富豪,但是王员外为人特别谦虚忠厚,乐善好施。年过五旬,却无儿继承香火。妻子徐氏,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唤做瑞姐,二年前已招赘了个女婿赵昂在家,赵昂是王员外好友之子。因其父母双亡,就招赘为婿,还他纳粟补了监生,指望读书成器。谁知赵昂纳了监生,就把书本撇开,穿着一套阔原,终日在街上摇摆,为人奸狡险恶。见王员外没有儿子,自己又是个赘婿,家产肯定由他继承,更加的放纵了。小女儿玉姐,年方十四岁,未有姻事,生得人物聪明,姿容端正。
张权做工时带了两个儿子做帮手,王员外见张木匠生得两个好儿子,一个个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聪明勤谨,刚完下几件家具,十分精巧,便是积年老手段,也做他不过。就有心求张权过继大儿子来继承香火,张权见王员外认真要过继他儿子,就回家与妻儿商量,妻子肯定高兴的欢天喜地,廷秀又能继续读书也是满口答应。
定下吉日,张廷秀拜别父母,由张权亲自送到王家,廷秀就此改名王廷秀。因与玉姐同年却小两个月,排行三官,在拜过家庙写入家谱后,又请王员外夫妇厅上高坐,廷秀上前四双八拜,又与赵昂夫妇对拜,又到里边与玉姐相见。其余内外男女亲戚,皆一一拜见。廷秀在席上谦恭揖让,礼数甚周,亲友无不称赞。只有赵昂夫妇心中不快。次日,张权领着次子来谢过了王员外,依先到大厅上去做生活。王员外数日内便聘了个先生到家,又对张权说道:“二郎这样青年美质,岂可将之埋没,让他同廷秀一齐读书。”自此文秀也在王家读书。
王员外见廷秀勤谨读书,就有心亲上加亲招他为婿。但又恐其不能高中,就私下询问先生。先生极口称赞二人文章。王员外见先生赞得太过,只道是面谀之词,反而放心不下。就又讨几篇文字,送与相识的老学观看,所言皆与先生相合,因此就让小女儿王玉和廷秀定婚,还私下给张权500两银子开了个布店。
赵昂夫妻初见王员外承继张廷秀为子,请先生教他读书,心中已是极为不乐,只是不好阻当。今日又将玉姐赘他为婿,就心生怨气,就决定把怒气都迁到张家父子身上,思量要谋害他们父子性命,独吞王员外家产。夫妻二人乘王员外亲自押送白粮到京的时候,赵昂花了100两银子买通昔日的同窗杨洪,杨洪用计教唆一伙被捕的强盗诬告张权同伙打劫,窝顿赃物在家。邻里不晓真相的,便道:“我说他一向家事不济,如何忽地买起房屋,开这样大铺子?又与儿子定亲。只道他掘了藏,原来却做了这行生意,故此有钱。认为张权真的是强盗头子。张权被抓后被严刑拷打,今日上夹棍,明日又一百杠子,死而复苏,熬炼不过,只得屈打成招。同知侯爷见其已经招承,即放了夹棍,各打四十毛板,把案子做实,依律拟判斩罪,赃物充公。
父亲被抓,兄弟二人既要照看生病的老母,又要救治监牢中的父亲,因此荒废了学业,王员外回来已经是不喜,而且赵昂夫妇,又花钱将家中大小的家仆皆买嘱停当。七张八嘴在王员外面前,说廷秀偷家里的东西在外嫖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王员外若是个有主意的,还该往别处访确认,但他是个直性汉子,没想到这头,又听信了女婿赵昂言语, 就把廷秀赶出家去。
正是: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廷秀离了王家,心中又苦又恼,只得回家。兄弟二人仔细一琢磨,也分析出这事与赵昂有关。次日,来到牢中,看望父亲,幸好父亲的狱友种义的照顾下,身体逐渐好转。狱友种义还建议他们到镇江按院,写状子去告赵昂用银子买通捕人强盗,扳害无辜。结果这事被一个门禁听见,告知杨洪,杨洪又和赵昂密谋,决定在他们去镇江的路上斩草除根。
当时去镇江走长江水道一日便能到,结果二人在路上被杨洪兄弟杨江假扮的船家、副手假扮的稍公绑了,丢下长江。长江水从四川、湖广、江西一路流将下来,如滚汤一般紧急,到了镇江,直溜入海,就是个石头,也得随流而下,落得个尸骨无处。或许是苍天有眼,兄弟二人命不该绝,小弟文秀被河南商人褚卫所救,褚卫本是好善之人,初救时到有心送他回去,忽地想起:“镇江到此乃是逆水,怎么反淌了上来?莫非此子暗中自有鬼神护佑,而今自己尚无子嗣,何不留他,回去做个螟蛉之子,文秀虽然记挂父母,到此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依允。就拜褚卫为父,改名褚嗣茂。回到河南的褚长者夫妻如获至宝,马上为其延师读书。文秀因日夜思念父母兄长,那有心情看到书上,因此忧郁成疾,褚长者请医调治,再三解劝,一年后,正值童生考试,文秀带病参加,竟让他考上了,文秀转念一想,倘得侥幸联科及第,那时救父报仇,岂不易如翻掌,因此愈发努力。
话分两头,兄长廷秀被一戏班救起,被逼无奈只能跟着唱戏,一日,在礼部一位官长家唱戏时,被深通相法的邵爷看到,邵爷见廷秀相貌堂堂,后来必有好处;又恐看错了,到半场时,唤廷秀近前仔细一观,果是个未发积的公卿,只可惜落于下贱,因此就叫其一问,知道其读过书又是当场考校,邵爷看了他的词后就把他收为螟蛉子,改名邵翼明。廷秀虽然荒废多时,恰喜得昼夜勤学,接连高中,入京会试时恰巧与河南褚嗣茂住在同一间客栈,会试三场已毕,同年相邀外出游玩,二人均推辞不去。褚嗣茂于寓中,邀请邵翼明闲讲,以遣寂寞时,各自说道自己的伤心事,才知是分别多年的兄,两下抱头大哭。
春榜发布邵翼明、褚嗣茂俱中在百名之内。到得殿试,弟兄又都中二甲,观政已过,翼明选为
南直隶常州府推官,嗣茂考选庶吉士,入在翰林。救父心急的二人回到苏州,拜见理刑的朱推官,及苏州太守,俗语道:“官官相为。”见兄弟两个进士,莫说果然冤枉,便是真正强盗,少不得也要周旋。立马下令拿了赵昂、杨洪审问,初时都百般抵赖,用起刑具,方才一一吐实,
杨洪又招出两个摇船帮手。赵昂、杨洪、杨江各打六十,依律问斩,两个帮手各打四十,拟成绞罪。圣旨下来,依法将赵昂、杨洪、杨江处斩。按院就委派廷秀监斩。行刑之日,看的人如山如海,都道赵昂多行不义必自毙。
真的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