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一个数字是什么梗,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为什么要说借一当十?
其实说借一当十,只是习惯说法它和退一当十意思是一样的(退_当十一般是在打算盘时的一种说法)。当我们在计算减法时有时某位不够减,就要在它的前一位借_,这里的一借到下一位时就要当10来计算,再用10去减下一位数。计算时要注意前位借1时这一位上的数要减去1,这也是计算时最容易出错的扡方。
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对吗?
这句话是错误的,并不正确。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小学知识开始,也就是不涉及初中的有理数。
比如a-b=c,此时a大于b,且a和b均为正数,那么这个时候c一个为一个大于零的数字,被减数为a,a=c+b,此时可以知道a一定大于c,此时两个数的差大于被减数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a-b=c,这个时候如果a和b任何一个数为零或者都是零,这个时候a等于c,此时两个数的差等于被减数。
第三种情况,加上初一的有理数知识,一个数(设它为正数)减去另一个负数(小于零的数)等于这个数加上那个负数的负倒数,这个时候两个数的差会大于被减数比如说1-(-1)等于1+1等于2
综上所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小学生通常不考虑第三种情况,前两种情况即可推翻这个言论。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减法的结合律:a-b-c=a-(b+c),
减法中哪个是减数?
减号前面的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是减数,等号后面的是差
减数是减法算式中从被减数中扣除的数。在减法运算中,例如a-b=c,读作a减b等于c,a称为被减数,b称为减数。
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被减数就是:被减去的那个数。 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一种数学方法,这一方法可用公式概括为m-s=r,其中m是被减数,s是减数,r是差。
算是演变: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差。减数是减法算式中从被减数中扣除的数。被减数就是被减去的那个数。
负数的加减运算怎样计算?
负数+负数=负数;例:(-1)+(-2)=-3
负数+正数=①正数②负数;例:(-1)+2=1 ;(-2)+1=-1
负数—负数=①正数②负数;例:(-1)—(-2)=1;(-2)—(-1)=-1
负数—正数=负数;例:(-1)-1=2
负数都比零小,则负数都比正数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则-a<0<(+)a
负数中没有最小的数,也没有最大的数。
去除负数前的负号等于这个负数的绝对值。
扩展资料:
负数法则:
负数1×负数2=(负数1×负数2) =正数
负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
负数1÷负数2=(负数1÷负数2) =正数
负数÷正数=-(负数÷正数) =负数
总得来说,就是同号相除等于正数,异号相除等于负数。
“正负术”是正负术加减法则。其中有一段话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实他就是加减法则,以现代算式为例,可以将这段话解释如下:
“同名相除”,即同号两数相减时,括号前为被减数的符号,括号内为被减数的绝对值减去减数的绝对值。例如:
(+5)-(-3)=+(5+3)
(-5)-(-3)=-(5-3)
“异名相益”,即异号两数相减时,括号前为被减数的符号,括号内为被减数的绝对值加上减数的绝对值。例如:
(+5)-(-3)=+(5+3)
(-5)-(+3)=-(5+3)
“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即0减正为负,0减负得正。例如:
0-(+3)=-3
0-(-3)=+3
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应什么退的一?
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解题思路:退位加减法:退位减法(也可以称作借位减法)就是当两个数相减,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往前一位借位,相当于给这位数加上10,再进行计算。
例如:33-1733的个位上是3,不够17的个位上的数7减,所以需要向33的十位借一当10,此时个位上的3和借来的10,组合得13,再用13-7。扩展资料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