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等你仰望 龙袍梗是什么

使人难接近。越仰望越觉得其崇高: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2、怎么看待庆余年这部网剧,在古装剧中这个分数也是非常优秀呢,《庆余年》的故事由在海边长大、身世神秘的少年范闲引起,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与锤炼,最终查探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相----神庙。以写小说的...

等你仰望 龙袍梗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意思是什么?

一、“攀”在此处的意思是: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

二、“高不可攀”的意思是: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三、出自: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释义:高高在上的人,让人难以接近,卑微的人,容易被人欺凌,这就是事理的发展趋势。

一、高不可攀的近义词:

仰之弥高 [ yǎng zhī mí gāo ]

释义:越仰望越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翻译: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二、高不可攀的反义词:

轻而易举 [ qīng ér yì jǔ ]

释义: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出处:先秦·佚名《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翻译: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怎么看待庆余年这部网剧?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庆余年》这部戏开播到第一季结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我们先来看评分。平台的评分由9分涨到了9.2,豆瓣的评分也从开始的7.8上升至8,在古装剧中这个分数也是非常优秀呢。70%以上的评分都在4星以上,可见剧集的口碑反响还是很不错的。

再来看剧情。原著小说里,《庆余年》的故事由在海边长大、身世神秘的少年范闲引起,他入京都、使北齐,查探母亲死亡的真相,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与锤炼,最终查探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相----神庙。范闲,不仅是叶轻眉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与叶轻眉同时代的穿越者,因此成为唯一真正与叶轻眉的现代精神相通的人。剧集规避了“穿越”的点,以写小说的方式代入剧情。某大学文学史专业的学生张庆熟读古典名著,为了让叶教授认可其用现代观念剖析古代文学史的论文命题,通过写小说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他写的故事,就是《庆余年》。

阵容上,老戏骨搭配流量小生,简直是超级豪华,要颜值有颜值。要实力有实力。陈道明饰演的庆帝心机深沉。在剧里他望着汪決決的大湖,数不清里面藏着多少鱼儿,于是撒一把食物,鱼儿竞相追逐起来,这下庆帝看清楚了。他选择把利益抛出去,让群雄逐鹿,然后看谁家输赢,更要看各自手段。这个角色的气质被他拿捏得稳稳的。李沁则终于找到了一个弱不经风的角色,关键这个弱不禁风的角色本身其实又是活力四射的。相对而言,她以前的那些角色,尤其是古装,都太过苦相了。希望她的林婉儿接下来和范闲可以一路甜下去。而主演男主范闲的张若昀,想一想还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范闲这个角色。有些男演员可能长得比他帅,但少了他身上那股子蔷坏的邪劲,要知道这股劲才是范闲的根本呢。而且张若昀演技还是不错的,不管是面对李沁演小儿女的一见钟情,还是面对高曙光这样的老戏骨对戏,都没有输。吴刚饰演的陈萍萍目前才出来一场戏,但是已经足够令人难忘。是一种正邪难辨的难忘。

总之这部剧虽仅仅是网剧,但是全员智商在线,情节逻辑环环相扣,各位演员演技出众,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是谁?

中原正朔王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是乾隆帝,活了88周岁。如果扩大到所有割据政权的皇帝,乾隆要对一个人顶礼膜拜——南越武帝赵佗,寿数103周岁,以至于他的儿子都没熬过他,最后传位给了孙子赵胡。

赵佗其实是河北真定人,他怎么跑到南越,还当了皇帝了呢?

这件事跟秦始皇有关,兼并六国后,致力于开疆拓土的他,派出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时年21岁的赵佗,作为副将领兵出征。百越被征服后,秦始皇在此地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龙川县县令,从此当了“南漂”。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不久秦朝亡了,赵佗成了无主的“苦孩子”。屋漏偏遇连绵雨,赵佗的顶头上司,海南郡都尉任嚣又突发重病,无法履行职责。

任嚣就是赵佗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他在临终前送给赵佗两份大礼,第一份大礼,他把南海郡都尉的大印授予了赵佗,第二份大礼,他给赵佗指明了光明的未来。

任嚣给赵佗指明的光辉未来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六个字——封关、绝道、自立!

意思是,咱这地方别看是蛮夷之地,可地理位置好,远离中原,天高皇帝远,地势险要,你干脆关起门来自己玩。

由于任嚣的赏识,年仅34岁的赵佗成了一隅之主,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然赵佗不满足,南海郡相当于今天广东的东、西、北部,一个屁就穿过去了,太小,这个王当得没劲。

于是赵佗趁无人管束,发动大军,花了两年时间,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版图扩大到今天的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当赵佗坐稳南越的时候,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登基称帝了。得空放眼四周的刘邦,这才注意到赵佗这个小蚂蚁,居然基因突变成了怪兽。刘邦很不爽,又忙于对付异姓诸侯王,没空搓揉他,于是耍了个小伎俩,把南海、桂林和象郡,全部封给长沙王吴芮,企图通过吴芮的手,揍趴赵佗。

可是吴芮兵力有限,也不敢耀武扬威,万一引起刘邦注意就麻烦了,所以他跟赵佗小摩擦不断,就是不死磕。高祖十一年,刘邦见武力没法打趴赵佗,只好令中大夫陆贾为使,企图说服赵佗降汉。

陆贾就是赵佗的第二个贵人,一个智慧的酒徒。当然,双方见面也不是一帆风顺,赵佗仗着地缘优势,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

陆贾走进大殿,抬眼一看血往头上涌。只见赵佗“魋结箕倨”,魋结,就是盘起的发髻,没戴帽子,古人不戴帽子就跟现代人光膀子见客人一样;箕倨,就是两腿分岔,“城门”敞开的坐姿。衣冠不整,敞开大裤裆对着客人,赵佗不光是无礼,简直是在侮辱陆贾!

陆贾哪受过这种气,以为自己是刘老三呐?不惯他!陆贾张口就喷:你亲戚兄弟的坟都在中原,你咋成了野蛮人呢(反天性,弃冠带)?背祖了啊!然后陆贾滔滔不绝,义正言辞,劈头盖脸一顿损。最后又说,皇帝一旦发怒,挥挥手你中原的祖坟就被刨了,宗亲就被灭族,再派一偏将,灭你跟玩似的!

赵佗本就是中原人,对汉地的实力不是不知道,因为多年“南漂”,变得夜郎自大了。陆贾一番话,帮他温习了一遍故乡往事,他一个激灵清醒了。赵佗擦擦汗,赶紧整顿衣冠,向陆贾谢罪。

接下来的对话很有意思,赵佗问陆贾:俺跟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强?陆贾说:好像你更牛叉。赵佗一得意,把不住门了:那俺跟皇帝谁更牛叉?陆贾差点憋不住:就你这点地盘这点人马,蛮夷之地耳,还不如汉地一郡,怎么能跟大汉比?坐井观天了啊!

赵佗一捂嘴:服了,从今天起,俺归降大汉!于是刘邦正式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左兜掏右兜,把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划给赵佗。

名义上赵佗归汉了,其实他还是割据军阀,汉廷对他并不放心。刘邦去世后,吕后担心赵佗发展军事,故意关闭长沙边境,对南越铁器等战略物资的贸易。被吕后卡脖子的赵佗十分生气,你不给我就抢!

吕后正中下怀,立刻派兵准备一举荡平南越。不料事与愿违,大军还没走到南越,就被迫撤兵了,原来南方湿热的气候,让军队染上了瘴气,死伤惨重!

真搞不清赵佗是什么品种,居然能在那地方越活越长寿。汉军一退,赵佗乐了:看来俺老赵有天神护佑啊,干脆不跟你老刘家玩了,俺也穿龙袍戴皇冠了!于是赵佗正式登基称帝,自称南越武帝,那一年他60岁。

第二年,吕雉死了,汉文帝即位。碍于南越的地理条件,汉文帝延续高祖的政策,想招降赵佗,于是他派人修缮了赵佗的祖坟,又令陆贾二度出使南越。

老朋友来了好谈好商量,赵佗同意归汉称臣,每年春秋两季派人入朝进贡,位同诸侯王。不过他这个诸侯王,实质还是个中央政府插不了手的化外之地,对内赵佗依旧称皇帝。

接下来的几十年,西汉朝廷的重心,一直放在经济建设,又忙于对付刘姓诸侯王,和匈奴的入侵,根本没有闲暇功夫解决南越。就这样,赵佗“逍遥法外”,舒舒服服地当了四十多年“皇帝”。

建元四年,也就是汉武帝亲政的那一年,103岁的赵佗寿终正寝,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赵胡。原来赵佗太能活,太子赵仲始跑不过他爹,一生气提前开小差了。

赵胡在位15年,传位儿子赵婴齐;赵婴齐在位9年传位儿子赵兴。第二年,赵兴被丞相吕嘉杀害,汉武帝乘机发动十万大军,一举灭南越,从此赵氏南越国消亡了。

1983年,南越王墓被发现,经考古论证,这个墓的主人是赵胡,并不是赵佗。专家推测,赵佗的墓葬,还可能在白云山。

赵佗这个偏于一隅的“皇帝”,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对南越之地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许当赵佗墓被发现的那一天,赵佗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会更加丰满。

北宋太后刘娥临终前不断地拉扯衣服?

刘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角。但她的人生,比这个故事更精彩!

宋太后刘娥,宋朝后宫厚黑学代表人物,古代宫廷女性成功学的教母,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穿过龙袍,掌过国政。

她完成了从贫民到太后的阶层穿越,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手腕心志不输慈禧太后。

接下来,我们来讲故事,一个野鸡如何变凤凰的故事。

据宋史记载,刘娥祖籍是山西人,父亲和祖父都是官员,然后父亲因为在战乱中不幸身亡,母亲改嫁,她于是成为了孤儿,流落在四川长大。所以自小饱尝人情冷暖,洞察社会百态,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领。

长大后,出落成一幅花容月貌,后来就遇见了一个叫龚美的男人,当时社会,再漂亮的女人,再能干的女人,也不过是弱势群体,刘娥迫于生活的无奈,就和龚美报寒取暖,相依为命,结成事实夫妻。

第一次转折:灰姑娘遇见襄王

后来两人决定前往大城市发展,因为路途遥远险恶,路上说不定会遇到什么事情,为了安全就不以夫妻之名,而是以兄妹之名对外行走,反正本来龚美也大刘娥很多岁。

他们的目标是去京城,因为龚美擅长的谋生方式是锻银,当时的国际都市东京汴梁,穿金戴银的富人多,肯定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宋史记载: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入)京师。

而刘娥可不是那种安分守己,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女性,她是一个很机灵又很有心计的女人,希望也能通过自己的手段赚一点钱,顺便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上升渠道,摆脱龚美。于是他就以龚美之妹的名义进入了当时的襄王府为婢。

但是历史总是充满了许多的巧合,就是这么巧,后来的宋真宗当时还只是襄王,两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发生了。

就这么狗血,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不知道是刘娥幸运还是长得太好看或者魅力独特,襄王第一次看见刘娥就为之一见倾心,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了一段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

襄王就派人去打探关于刘娥的消息,原来她还有一个银匠匠哥哥,决心要把刘娥拿到手,对她像如今的男生追女生一样,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送钱送物,给他家里买房买车,刘娥十分懂男人,遇见这么个金龟婿,分布使用了欲拒还迎,忽冷忽热的态度和策略,把襄王撩拔的心痒痒,非要追到手不行,最终成功吃定这位大金主。

但对于那位有事实之名的懦弱丈夫龚美,她许以高官厚禄,用半威胁半利诱的方式将其安抚,并保守二人之间的秘密,此后就是真正的兄妹。

对于龚美而言,对方来头太大,他没有办法拒绝,而且虽然刘娥年轻貌美,只要攀上襄王这根线,以后荣华富贵有的是,还怕享受不到更好的吗?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他们两人虽然关系稳定下来,襄王也愿意把刘娥收入房中,但有一个问题,是襄王被蒙在鼓里,但他们两个必须要考虑的。那就是身为王爷,肯定会在乎自己女人的清白,可是刘娥和龚美早就是事实夫妻了,这个问题很严重。

最终,果断并且富于冒险精神的刘娥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反正在闺房之中刘娥不知道用的是哪种动物血,但最后还是让襄王赵恒满意的见红了,自然对刘娥宠爱不已,没有半分怀疑。

抓住男人心,上位成皇后

刘娥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和手段,完成了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的最关键的阶段,从一个默默无闻可能会在底层活一辈子的贫民之妻一跃而成为了,当时最有望成为太子的襄王宠妾。

但如此,也并不能保证她以后就能大富大贵,首先,她没有正式的名份,在宋真宗继位之前的很长时间,他没有进入王宫,而是一直被藏在当时的太子近臣张耆家中。

对于喜新厌旧的男人而言,刘娥知道,必须要时刻抓住他的心,不断让他有新鲜感,才能让自己的地位持久和稳固,宠爱也能持久和稳固,为他为之使劲,浑身解术,千方百计的留住宋真宗的心。

最终她再次成功了,见过无数美女的真宗对她的对她依旧宠爱之极,他登基后把刘娥封为美人,此后更是不断专宠,先封为德妃,又想让刘娥做皇后,可以说刘娥完全征服了皇帝的心,像当年武则天抓住了唐高宗的心一样。

但是,他也面临着和武则天一样的问题,就是在封后的过程中一样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正是刘娥出身太过卑微,无法母仪天下。但是幸运的刘娥,因为皇帝足够宠幸和对大臣的逆反心理,依旧被加上皇后头衔,再一次晋级。刘娥的地位开始真正的达到了稳固的第二阶段,除了皇帝,没有人能够再撼动她的地位。

但此时刘娥却面临着一个硬伤,无论是心机,还是智谋,都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她不能够生育,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太多的磨难还是怎么回事,反正即便是送真宗夜夜专宠多年,留得始终没生下子女。

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刘娥知道,虽然皇帝现在宠幸自己,自己也贵为皇后,母仪天下,但是一旦皇帝有病去世,自己的荣华富贵决计得不到保障了,她是很努力很努力才一步一步爬到这的,所以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她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像传闻中狸猫换太子那么恐怖。其实很普通,类似于古代常见的通房丫鬟成为主人的侍妾的这么情况,刘娥宫内有一位侍女姓李,然后被刘娥安排侍寝,诞下一子,对外宣称为刘皇后所生,便是后来的宋仁宗,所以狸猫换太子实在是把她污名化了。

曾经的孤女登上权力顶峰

十年之后,真宗病逝,仁宗继位,皇太后刘娥执掌军国大政。至此刘娥终于来到了人生巅峰的第三阶段,成为了至高无上,掌握国家政权的皇太后,有了和武则天比较高下的资本。

终于可以从容的俯视整个天下了,回首从孤女到皇太后的人生艰辛,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靠着努力,一步步得来的,其间不知遇到过多少艰难险阻,明枪暗箭,一不小心就是非死即伤,不是靠上天恩赐。

这位曾经的孤儿,最终坐在整个大宋帝国,最光明正大最金碧辉煌的正殿中处理国事,看着那些曾经需要她仰望的文臣武将,陡然生出一种雄心,她在发现自己,能够从容处理国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贬官罢相,玩弄权力游刃有余。她觉得自己可以偶像武则天一样,穿一穿龙袍了,毕竟谁还没有个偶像梦。

于是她在太庙举行的祭祀之时,身着天子衮衣,头戴天子金冠祭拜,但她并没有称帝的勇气,也不想和众多的文武大臣和天下的文人作对,她有自知之明,也知道武后的前车之鉴,不想死后骂名傍身,于是她打算过一把瘾就算了,没有加上皇帝的尊号,在临死之前仍旧把国政交还给宋仁宗,反正人生到此不白来了。

当然她在临死之前有一个举动,就是我们的题目所说的在临终之前不断的拉扯自己的衣服,其实就是天子的衣服,她的意思是把衣服脱下来还给仁宗,皇帝瘾已经过完了,还是当个皇后就好了,富贵如浮云,体验一次就够了。

而且她也不想,穿着天子衣服去见真宗,毕竟宋真宗的一生是真正的爱她,不想怀着那么大的愧疚去见真宗。

仁宗明白她的意思,便派人把她身上的天子服饰给脱了下来。

至此,从孤女到太后,刘娥传奇又励志的一生落下帷幕,通过自己的心机和手段一步步一无所有到坐拥江山,睥睨天下,可以说是一个厉害至极的女人,说她是成功学代表也不为过吧!治国理政也是井井有条,颇有仁政之风,比武则天也不遑多让,最终她没有称帝乱政,使得后世对他也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因此没有像武则天,吕后那样出名了。

宋史评价: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

这对她评价已经是很高了!生前得利,死后得名,最精彩成功的人生,也莫过于此了吧!

【历史千奇百怪,更多精彩野史故事,敬请关注历史好奇怪】

中国最冷门的名山有哪些?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岳崇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信仰传统,古人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对其加以崇拜,即称“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5000余年甚至上万年信仰推崇的名山,无外乎三山、五岳与五镇。除了三山的传说因过于久远而难以寻觅外,五岳、五镇则随着历代中原王朝不断认证封禅而在历史上声名鹊起。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五岳早已不是最初的五岳,而五镇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所谓“镇”,即镇山,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主山。中国自古就有封山的传统,封山是在古代自然崇拜中产生的。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封禅活动,被封的山就成为群山的代表和山神的象征。五镇的由来同样产生于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镇山的功用,就是让域内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内的平安。

据《史记》记述,镇山为轩辕黄帝首封。镇山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据其记载,夏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在每一个州选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作为镇州之山。这九座镇山分别是:扬州的会稽山、荆州的衡山、豫州的华山、青州的沂山、兖州的岱山(泰山)、雍州的岳山(吴山)、幽州的医巫闾山、冀州的霍山、并州的恒山(大茂山)。此后,商、周、秦沿袭相祭。《周礼》中将九州的九座大山称为 “五岳四镇”,具体哪几座山是“五岳”,哪几座山是“四镇”,并没有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中国五行观念的逐步形成,到西汉宣帝年间,正式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今安徽省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省唐县)为北岳,嵩山为中岳。而这其中的霍山(天柱山)和嵩山,并没有在夏禹当初设置的九大镇山之中。隋文帝时期,将原来九大镇山之一的衡山重新纳入五岳体系中,而将安徽的霍山(天柱山)移出五岳之列。清朝顺治年间,将九大镇山之一的河北大茂山从五岳体系中废除,纳入了山西浑源的恒山,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岳体系。

虽然河北大茂山丢了沿用1600余年“北岳”的头衔,逐渐被世人遗忘,但它仍旧是河北第一名山。这座山除了大茂山这个名称外,在当地还被称为神仙山、大黑山、神尖山、神尖石、奶奶尖等名字,但唯独没人管它叫恒山,但它的确是最初的“并州恒山”。曾因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名的 “常山”也没人叫了。

大茂山坐落在河北省阜平县、唐县、涞源县三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东麓的支脉,由30余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组成,望之浩瀚如海。那么大茂山是如何丢了“北岳”头衔的呢?这得从唐亡以后的五代乱世说起。

五代至辽、宋、金、元时期,河北饱受战火,大茂山也未能幸免,它一度还成为了宋、辽的界山。当时的河北曲阳和山西浑源被大山相隔,但是有山谷相通。为了躲避战火,大茂山的许多寺庙道观便搬去了山西浑源境内,并继续沿用“北岳”或“恒山”的名号。从此,便有了“浑源恒山说”。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马文升向朝廷上了一本《请厘正祀典疏》的奏折,请求将北岳恒山的祭祀迁移到山西的浑源境内。他在奏折中说,山西浑源县本为恒阴县,恒山是其境内的玄武山,因交通不便才在河北曲阳遥祭,河北大茂山是替代品。这个理由非常站不住脚,浑源改名恒阴是元初的事,而恒阳(曲阳)这个名字在隋朝就已经存在。马文升的奏折中,还提出了一个理由就是大茂山和岳庙都在国都之南,不符合五岳之位。

虽然当时的礼部否定了马文升的奏折,但是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承认山西浑源祭祀的合法性以及允许官方修建岳庙。有明一代,有关北岳“移祀”的动议前后有过四次,最后一次动议发生在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当时的万历皇帝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宣布山西浑源恒山为唯一恒山,但是祭祀仍在河北曲阳。到了清初,再提此事,顺治皇帝批准将北岳祭祀从河北曲阳改为山西浑源,了结了这段公案。山西浑源用了167年的时间,最终获取了“北岳”的头衔。

同样做了700余年“南岳”的安徽天柱山,也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被隋文帝杨坚下诏废除“南岳”封号,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废除的原因也很简单,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为了开拓南方疆土,认为“南岳”应该南移。时至今日,天柱山还被人们称为“古南岳”。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境内,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等,安徽省的简称“皖”也源于此。天柱山为大别山东麓余脉,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天柱山虽然没有了“南岳”的头衔,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挥洒文笔,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

在中国的名山体系中,五镇的地位低于五岳,却又高于各地的名山。五镇的起源与五岳相同,均是被大一统王朝封禅认证了的山岳崇拜。今天的五大镇山虽然不如五岳名声在外、风景独特。但五镇在文化传承与自然景观上也是各有千秋,别有异景。

宋代以前,只有“四镇”之说。四镇体系也是源自夏禹的九大镇山,隋代之前虽说有四镇体系,但是具体名称却不是很明晰。据《隋书》记载,当时的镇山均是某州的镇山,并没有明确的方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闰十月,隋文帝祭封天下四大镇山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闾山(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这也是首次明确了四镇体系。但是其中没有西镇,却有冀州镇霍山。

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在《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巫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也就是说,唐代的四镇体系中,有了西镇吴山,而少了冀州镇霍山。

宋朝时,五镇体系最终形成。据《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中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也就是说,宋朝时,在之前四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镇霍山,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

虽然五岳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但是坐拥灵山秀水的“五大镇山”也毫不逊色。历史上可以说与“五岳”齐名,一起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山。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在五镇立祠建庙,封禅祭祀,五镇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体系。镇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始于虞舜时期,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古人历来尊东为上,东镇沂山因此被称为五镇之首。沂山,古称东泰山,又名海岳、海岱、陪岳。沂山境内有大小山峰二百余座,多呈岱崮地貌,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这里是观赏极顶日出和沂山云海的最佳地点。沂山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湿润多雨雪,森林覆盖率高达98.6%,为山东省之最。这里山清水秀,有珍禽异兽、奇石名木,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历朝历代对东镇沂山的尊崇、祭祀一脉相承、增封连绵,赋予东镇沂山以政治地理意义。唐太宗首次敕封东镇沂山为“东安公”,这是东镇沂山第一次拥有朝廷封号;宋真宗时又封东镇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时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到了明朝,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独辟蹊径,一改历代沿袭加封的旧制,一视同仁,削去前朝封号,以山水本名称其神,东镇沂山被封为“东镇沂山之神”;清代时,康熙帝和乾隆帝曾多次派遣重臣祭祀东镇沂山,并题字相赠,雍正二年,雍正帝甚至破例给沂山敕封了“佑民捍御之神”。

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中部的绍兴市境内,绍兴古名“会稽”也是因此而得名。会稽山在绍兴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会稽山的主峰虽然不高,仅有700余米,但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夏禹娶妻、封禅的地方,也是夏禹死后的归葬之地。这一带山岭的岩性为1亿年前侏罗纪火山喷发期的沉积岩——凝灰砾岩所构成,后期垂直节理、水平节理都很发育,经流水侵蚀切割后,形成奇峰怪石的假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优美。其中以香炉峰、秦望山(刻石山)、芝坞山、龙头岗、骆家尖、走马岗、东白山等最负盛名。

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这里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南朝诗人王籍咏叹会稽山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更是千古传诵。

历史上,五镇的祭祀顺序大不相同,从隋文帝开始,除了宋朝以外的历代祭祀五镇顺序中,南镇会稽山都是仅次于东镇沂山,排第二位。唐朝皇帝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兴公”;宋徽宗时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济王”;元成宗时期,又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明代敕封南镇会稽山为“南镇会稽山之神”;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南镇会稽山派遣重臣祭祀。其中康熙皇帝御题南镇会稽山庙匾“秀带岩壑”;乾隆皇帝御题南镇会稽山庙匾“表甸南疆”。

西镇吴山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又名吴岳,亦名岳山,属于陇山支脉,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吴山有17座山峰,群峰排空,直逼云端。其中以镇西峰、大贵峰、灵隐峰、望辇峰、会仙峰为群峰之最。另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元鹤巢、凤凰石、笔架山等诸胜,均极壮丽。山上有历代游人摩崖题刻多处。

西镇吴山是吴帝后裔,即太岳部族与吴回部族发祥之地,也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周秦的帝王认为这是吴山的保护之功,便将其封为西岳;西汉时,曾有十一位皇帝二十三次来这里祭祀;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吴山敕造吴山神庙,朝廷按礼制祭祀,并派专人管理;唐代时,西镇吴山被封为“成德公”,后又加封为“天岳王”。这是唐代五镇中唯一被封王的镇山;五代时,后唐敕封西镇吴山为“灵应王”;宋、金时期又封为“成德王”;元朝时被封为“成德永靖王”;明代封为“西镇吴山之神”;清代时被封为“吴岳大帝”,康熙帝还御笔题写“吴山”二字,并赐颁“五峰挺秀”的匾额,使其更加名扬天下。

正是因为历朝历代对西镇吴山的重视,在吴山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吴岳庙建筑群,吴岳庙历唐、宋、金、元,屡毁屡建,现存多为明代建筑。除众多庙宇之外,西镇吴山还保留历代碑刻近百通,素有“小碑林”之称。其中有历代文人达官题咏及《吴山全景图》碑。吴山原有古典建筑颇多。山下有卸香亭、仰止亭、漱玉亭、啸月亭、望海亭、依云楼、珍珠娘娘庙等。“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及碑刻毁之几尽,仅幸存明代建筑硬山五脊古庙两座。昔日“鸿蒙宝气”、“五峰挺秀”、“晴岩飞雨”之摩崖刻石,今依稀可辨。

北镇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山、无虑山、医巫虑山、扶梨山,今简称闾山,它是东胡语大山的意思,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境内,主峰望海峰高约867米。北镇医巫闾山自然景观富集,这里山石景观奇特,山水交融,构造出独特的山水奇观,最为著名的是石棚飞瀑和关公勒马望鱼池。漫山遍野的黑油松树是亚洲所独有,古松苍劲。最为著名的是经乾隆皇帝御封的云巢松,民间也称万年松。此外还有迎客松、可怜松、母子松、石抱松、姊妹松等不胜枚举。每年的春季,山脚下万亩梨花盛开,花白如雪花香四溢,成就了“闾山香雪海”的奇观;到了秋季,霜染红叶点缀在翠绿的山壑沟谷间,呈现出一派北方秋季典型的景色。

北镇医巫闾山不但自然景观奇异多姿,各种名胜古迹、历史文物遍布其中。尤以辽、元、明、清代时期为鼎盛,历代构筑的书堂、亭、阁、寺庙二十多座,碑刻摩崖遗存数十处。其中最具代表的有辽代的崇兴寺双塔、旷观亭;元代的耶律楚材读书堂;明代的北镇庙、北镇鼓楼、望海寺等;清代的观艺亭、观音阁等。碑刻摩崖有辽代护山佛摩崖造像;明代游目天表、北镇名山等摩崖刻石;清代乾隆皇帝五言三十韵诗碑、圣水盆诗碑等碑刻。

北镇医巫闾山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北方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神韵。医巫闾山兼具峨眉之秀、黄山之奇、泰山之雄、桂林峰石之美的特点,历来被视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

虞舜时期,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医巫闾山虽然成为镇山已有四千多年,但其代表着国家北方镇山的历史却要从隋朝算起。隋文帝杨坚诏封医巫闾山为北镇山,并立闾山祠。因当时医巫闾山一带被契丹、奚等部族控制,隋朝在东北的实际管辖权范围只到今天的朝阳一带。所以隋文帝的闾山祠并没有建在医巫闾山,而是建在了龙山(今朝阳凤凰山),望祭医巫闾山。传说,隋文帝曾到闾山祠举行祭山仪式。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句丽时,也曾到过闾山祠祭祀。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于第二年班师回朝途经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时,下诏将东征阵亡将士的骸骨统一集中到柳城东南闾山祠对面的大片荒地掩埋,并在闾山祠作文祭奠。唐玄宗时,敕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广宁公”,北镇城也被称为广宁城。

宋代时,北镇医巫闾山在辽的管辖范围内,但宋朝皇帝仍对其进行加封并年年望祭。宋神宗时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广宁王”,每年的立冬日,北宋皇帝便会派遣大臣前往北岳恒山(今河北大茂山)祭祀,同时会在北岳庙望祭北镇医巫闾山。

北镇医巫闾山是唯一座位于中原政权边陲之地的镇山,崛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将这座镇山视为本民族的神山圣地。缔造辽朝的契丹人认为医巫闾山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其皇家寝陵就坐落于医巫闾山的峰峦谷坳之间。辽朝的历代皇帝均频繁巡幸医巫闾山,多达34次。医巫闾山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辽、金时期,重修于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脚下的山神庙即北镇庙最享盛名。

元成宗封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明代,北镇医巫闾山被朝廷封为“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当时需要立一块大明诏旨碑记录此事,但因元朝的残余势力控制辽西地区,所以明朝仍采用望祭的方式祭祀北镇医巫闾山。大明诏旨碑也未能立在北镇庙前。

清王朝崛起于东北地区,清朝的皇帝也视医巫闾山为其发迹之地,因而对医巫闾山的尊崇尤胜历朝历代。有清一代,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先后11次到过医巫闾山。其中乾隆、嘉庆、道光先后六次亲谒北镇庙,祭祀北镇医巫闾山,还有一次是雍亲王代康熙皇帝祭祀医巫闾山。清代的帝王中,乾隆皇帝到北镇庙祭祀的次数最多,共3次。第三次祭祀北镇庙时,乾隆皇帝已经73岁高龄,当时场面十分隆重,乾隆着龙袍兖服,行二跪六拜礼。

中镇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 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及洪洞、古县、沁源、灵石等县,北接恒岳,南达中条,峰高秀毓,气清势雄。最高峰海拔2540.3米,南北走向约200公里。霍山老爷顶海拔2358米,虽不是太岳山脉最高峰,自古以来却奉为太岳山的主峰。山顶是霍州、古县和洪洞三县交界处,视野很好、豁然开朗,俯视三县有居高临下之势。

霍山北部腹地的七里峪,堪称霍山风光的集大成者。七里峪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绿草如茵的大片草地和数不尽的怪石奇洞、飞瀑流水。五龙壑是七里峪的最佳观景地,登上五龙壑,远眺可将霍州全貌尽收眼底,环顾四周,远山近水,高低有致,让人心旷神怡。七里峪的正南沟,循着轰鸣的水声,可以到达滴水崖瀑布。虽然名为“滴水”,但瀑布水势并不小,流水从50多米的高空飞泻而下,气势恢宏。飞瀑背后还有一个天然石洞,犹如《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令人产生无限遐思。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冀州镇霍山建立山祠;唐玄宗时期,封霍山为“应圣公”;宋徽宗时封霍山为“应灵王”;元成宗加封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明代改封霍山为“中镇霍山之神”; 清代于山西省霍州建立专祠,进行祭祀。

历史上的五镇,曾与五岳齐名。今天五岳的名声日甚一日,被做足了文章,而五镇却始终默默无闻,甘于寂寞。今天全中国都把旅游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做,但是五镇却很少出现在所在地的旅游宣传上,这的确令人费解,期待五镇再次腾飞。

古代有哪些诗人写过绝命诗?

谭嗣同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早年在湖南提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了《湘报》,同时又倡导开矿山、修筑铁路,主张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出了许多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并且写下惊天地、泣鬼神、不绝望、有大义、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清朝.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

谭嗣同参与变法失败,但仍义气满在,希望其他参与变法改革的人,如古代被诬逃亡的张俭一样有人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

诗人也希望其他维新人士,如古时一样经历的杜根一样,忍住求生坚持下去,等待时机而东山再起。谭嗣同在生死关头,仍然侠义在心,也寄希望于战友生存下来再去找机会完成变法维新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两句诗写得悲壮豪气又有不变的志向和情怀,对诗人来说死不足惜,面对屠刀仍然仰天大笑而初心不改,但是仍要与志同道合的战友肝胆相照。而他不怕死不躲避,死生志向不变如初。无论生与死都肝胆相照,如昆仑山一样永立长存。

谭嗣同坚持自己信念,大义在心为自己的志向不惧砍头,真正的大丈夫气概。

同时谭嗣同又见侠气冲天,临到生死关头时,仍然还顾及同为维新变法之人的安危,真是仁人志士的胸怀,让人觉得更加可敬而大赞。特别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得精彩,向来为许多仁人义士,特别是爱国人士的称赞,并且经常引用。

然而清朝支持维新的皇帝光绪,斗不过有权术的守旧的慈嬉。

谭嗣同等依靠光绪来改革变法,强国利民的维新失败又是必然。况且大清王朝到这时已经是晚期癌症,维新变法等于晚期癌症人打点止痛药,没什么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