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摔摔七七什么梗

你什么时候有过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体验?会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普遍感受,北京烤鸭进炉子之前要从屁股把内脏掏掉,现代年轻人的工作时间比父母一辈更长吗”他们的工作时间确实超过了他们计划经济时代朝九晚五的父母,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延长,我们找到了一份2003年到2011年的中国人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的调查表↓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

摔摔七七什么梗,你什么时候有过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体验?

虽然葛大爷成为“身体被掏空”的代言人,但在生于50年代末的葛大爷那一代看来,效仿“葛优躺”、嚷嚷“被掏空”的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是好吃懒做没有出息,应该被拉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葛优躺”会风靡网络,为什么“身体被掏空”会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普遍感受,引发巨大的共鸣。

“被掏空”是属于这一代年轻人独有的时代病吗?

“被掏空”这个词,有点污啊

作为一个严肃的公众号,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语文课。“身体被掏空”,追根溯源,应该是“被淘空”。

众所周知,“被掏空”这个流行词,来自一则补肾保健品的广告:“腰腿酸痛、精神不振,好像身体被掏空,是不是肾透支了?”

在中国传统养生的理念中,男性过度饮酒或XXOO,会导致精血耗费过多、身体衰竭,谓之“淘空”。北京烤鸭进炉子之前要从屁股把内脏掏掉,那才叫“被掏空”。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我们经常看到男性被“淘空”这样的说法

然而以讹传讹的“被掏空”,反而更能准确概括“葛优躺”们的感受:他们的疲惫不是来自纵欲,而是一股不可抗拒、强行入侵的外在力量,把自己的精力掏走了。

这种本来略污的感受,为什么会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要么我们相信这一代人普遍得了懒癌,要么就一定有一种解释:世界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工作时间真的比以前更长了吗?

现代年轻人的工作时间比父母一辈更长吗?

对中国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

出生于1970年代之后的城市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时间确实超过了他们计划经济时代朝九晚五的父母。但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延长。

我们找到了一份2003年到2011年的中国人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的调查表↓

可以看到 ,从2003年到2011年,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变化都不算大。而2015年世界经合组织公布的调查中,中国人的平均年劳动时间是2000-2200小时。我们按2200小时算,也就是每周42小时左右。

这个工作强度虽然远超那些遍地懒鬼的发达国家,比如人平均每周只工作33小时的美国,人均每周只工作26小时的德国,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平均劳动时间相比十多年前并没有大幅增加。当然,考虑到不同统计方法的偏差 ,说有明显减少有可能会被围观群众扔鸡蛋。

好了,既然这样,那么长辈们可以理直气壮骂这一代年轻人不行,让他们复习“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了?

显然并非如此。

为什么手机会让你的压力更大

这一代人更容易感觉“被掏空”是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

现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首先可能要归罪于你的手机、电脑和该死的WI-FI。

它们前所未有地改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也让工作对你的控制变本加厉。

信息时代彻底打破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隔离墙。虽然在工业社会,人类已经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分钟和秒,以便每个工人都成为精确的机械运转的一环。不过,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也因此截然区分开来。

想想你的父母那一代,他们下班之后,几乎可以完全脱离自己的工作角色,投入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的生活中去。

▲自从有了手机和互联网 ,这种说下班就下班的好日子结束了

然后70、80和90后一代人,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被随时可以工作的“便利”彻底摧毁了。既然技术的进步让你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修改PPT、打开电脑参加策划会或改bug,那么无论是你的老板,还是你的甲方,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做。

所以,虽然你的正式工作时间并没有延长,但工作对你的控制却大大加深了。

想一想你上一次安心关掉手机睡觉是什么时候?

手机工作还会让你变成一个脑残

但是你的老板和甲方并不满足于仅仅侵占你去看夕阳、喝茶、逛街、和性伴侣或右手亲密接触的时间 ,他们还在通过手机把你变成一个脑残。

手机和互联网对你的压榨不仅仅是侵占时间,而且是把你的大部分工作状态变成频繁切换任务和多任务处理。

当你准备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不断被手机中收到的新的指令、询问,乃至工作群里和你并非密切相关的讨论所干扰,被迫不断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应付这些任务碎片,以致疲惫不堪。

看起来只是一条搬砖狗的日常?如果你因此向领导抱怨,那么你的领导可能会想起旧日本海军打新兵屁股的棍子,官方名称是“精神注入棒”。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当年旧日本海军不信,认为靠精神注入可以战胜客观规律,结果被美国人打得死到不能再死。

这里的客观规律在于:在科技发展到能给大脑加内存条之前,人的大脑天生并不擅长处理多任务。当你不断在碎片任务中切换时,每一次切换,都会让你大脑中应激激素皮质醇等分泌量增加,致使大脑过度受到刺激,飞快消耗掉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燃料。

相信你会对这种体验非常熟悉:当你回复完一条领导指令,回到刚刚的工作中时,你的脑海里还会不自觉地想着领导刚刚说的话,以及自己的回复是不是漏掉了什么。这个时候如果手机再响一下,你可能会瞬间抓狂想掀桌。

是的,这就是在任务切换时,大脑被迫将两个任务压迫在有限的时间和通道中,你的效率和认知能力都因此降低了。

再加上你可能还会时不时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你疲劳的速度和程度,都超过了你只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同样的工作时间,你的大脑受到的摧残,远远超过了你的父母一代。长此以往,思维错乱指日可待,一颗脑残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这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中受到的刺激已经完全不同了,并不是我们更懒更娇气更喜欢吐槽。

好吧,更喜欢吐槽是没错。

你离被掏空还有多远?

说了半天“被掏空”,它到底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学术范儿的名字?我们总不能让每个年轻而疲惫的搬砖狗再降格成北京烤鸭半成品。

有。科学家们把这种工作中越积越多的“被掏空”感,称之为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

顾名思义,就是说某些人的“葛优瘫”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因而获得国家职业认证——当然这句是瞎扯。一个在学术界最广为引用的定义是这样的: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Maslach & Jackson 1986)

看不明白没关系。如果你一上班就感觉累、跟工作伙伴冷漠疏远、并且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一坨shit……那你就差不多就可以确诊了。

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

“工作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Etzion 1987)

就是说,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你的身心造成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显然,前面我们所说的手机带来的变化,会让这些应激源更加密集。

这些应激源可以是非常微小的事情,被称为“应激细砾”。虽然单个砂砾本身非常渺小,但是日积月累、前赴后继、无穷无尽,直到你被压垮,你还无法把自己的痛苦具体归罪为某件事。

于是你会特别想逃离工作,逃离北上广。一到长假,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一路奔向人烟稀少的云南、拉萨、尼泊尔,洗涤灵魂。

效果怎么样?好消息是,1970年代的美国科学家就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职业倦怠确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坏消息是,疗效并不持久。一般回归工作三个星期,就继续被掏空了,而且你还变得很穷,得很穷,很穷,穷……

毕竟,只有少数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而大部分丑小鸭难免走向全聚德。

下面有一个测试题,让你看看自己离挂炉还有多远:

《掏空指数自测表v1.2》

打分方式:0为从来没有出现;1为一年中出现几次;2为一个月出现一次或更少;3为一个月出现几次.;4为一周一次;5为一周几次;6为每天都出现。总分越高,被掏空的程度越深。超过100分,基本就废了。

一、情感衰竭

1.我非常疲倦

2.一天的工作结束,我感觉到疲惫之极

3.我常常感觉到精疲力尽

4.我的工作太辛苦了

5.我担心工作会影响我的情绪

6.最近一段时间,我有点抑郁

7.我难以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

二、人格解体

1.我经常责备我的工作对象

2.我经常拒绝工作对象的要求

3.我不关心工作对象的内心感受

4.我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工作

5.我的工作对象经常抱怨我

6.我对工作对象和对无生命物体的态度没差别

7.工作中与人打交道让我非常沮丧

三、成就感降低

1.我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我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有效影响他人

3.我不能创造轻松活泼的工作气氛

4.解决了工作问题后,我一点也不兴奋

5.我没有完成什么有意义的工作

6.我无法有效处理工作对象的情感问题

7.我无法有效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

你可以在评论中回复你的测试总分,看看你是不是比其他人掏得更空。

参考资料: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 》李永鑫,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李永鑫、李艺敏,《心理科学》,2006 , 29 ( 1 ) :148-150

《中日 “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 》杨河清、王 欣 ,《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期

《我国过劳问题严重,亟需加强研究》杨河清 ,《人口与经济》2014 年第 3 期

《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与研究发展述评 》裴利芳、王燕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9月 第24卷第3期

《24/7》, [美]乔纳森·克拉里,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2015-9

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知识看得见。

你看了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后是失望还是震撼?

时隔数天,再次回归悟空问答答题,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邪不压正》是姜文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张北海先生的小说《侠隐》,姜文导演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姜文他这个人拍电影有个风格就是“不尊重原著,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终章,《邪不压正》做到了完美,在我的心中,是值得期待的。

我不是姜文的小弟,我也无意去捧某个人,我只是觉得姜文拍的电影很“高级”,和其他导演不同。

邪不压正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北平城七七事变前后,故事的主线是李天然的复仇,少年的李天然目睹师父被朱潜龙和根本一郎残忍杀害,李天然侥幸逃脱,被蓝青峰和美国人亨得勒所救。

七七事变前夕,李天然接受任务返回北平,展开复仇计划,期间遇到了唐凤仪,关巧红,在这部电影中,唐凤仪很美,那股风韵无人可敌,关巧红在周韵的饰演下很真,这两位女主为电影添加了不一样的魅力。

影片的最后,李天然成功复仇,关巧红侠隐于市,蓝青峰重伤入院,唐凤仪跳楼而亡,这个情节颇和鬼子来了里主角人头落地的情景。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烤羊排,一步之遥是法国蜗牛,邪不压正就是一桌菜肴丰盛的火锅,有肉,有酒,有美女。

反正我觉得这电影值得刷几次。

入味又好吃的玉米排骨汤怎么做?

大家好,我是九零后大叔,玉米排骨汤是一道营养丰富的汤,如何做好它,一起来看一看!

玉米排骨汤讲究的是“汤清、肉香、性温、温补”,这道汤可以调养气血,恢复元气,亦可以强身健体,补充营养,做好这道汤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1.水的选择

2.排骨的选择

3.火候的控制

4.口味的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的聊一聊这几点需要注意的,应该如何操作。

一、首先是水的选择。最好的是用山泉水,味甘甜,熬出的汤清香无比。没有山泉水,就选用纯净水来做,里面的杂质少一些。

二、第二就是选择排骨了。最好是选择肋排,因为肋排是排骨中最好的部分,既有肉,骨头也比较小,比较合适。其次选择脊骨处的排骨,这部分骨头较多,熬汤合适,如果做玉米排骨汤,建议不选择(有喜欢的也可以用,营养价值比较高)。

三、重要的一点就是火候了,炖汤主要是喝汤,所以汤的量要多,不能太大火候,防止水分过分蒸发。全程使用文火慢炖,把骨头和玉米中的营养慢慢炖出来,这样出来的汤,味道鲜美,有营养。

四、还有一点就是口味一定不能咸,这道汤就是味道清淡,这是这道汤的精髓。

最后,这道汤要想汤清鲜美,就一定要把排骨焯水,把多余的血沫捞出来。玉米也要选择嫩玉米来做,这样汤才会鲜香。

好了这道汤如何做的好,我已经介绍了我的经验,希望能帮到各位,谢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为什么都说喜欢上了got7就脱不了粉了?

因为这个团让人感觉很温暖,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特别温馨,团魂强大,七个人有七种不同的色彩,而且对他们越了解就会越喜欢根本无法脱粉!

认识got7应该是从嘎嘎的《拜托了,冰箱》开始,因为一直吐槽bambam所以想去看看bambam腿到底有多长,然后偶然间看了this love,一下子就被有谦弟弟吸引了,觉得怎么会有人跳舞这么苏,在看综艺的时候笑的简直像个疯子后来就爱上每一个人,慢慢入了坑,真心是喜欢这个团他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只要一不开心就回去看看搞基团的综艺立马会开心不少的!

队长 林在范鸟圈梦想——睡笔哥,笔哥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或许你一开始不会被他吸引但是只要你再向他靠近一点点,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全身充满苏点的人,不论是暴躁笔还是顺毛笔都让人喜欢,未来我理想中老公的样子就是笔哥,因为看着他总会很有安全感,被他宠着的人估计也会很幸福的!

读书人——朴珍荣

猪妮儿,是我一打眼就觉得好看的人,我觉得他很惊艳很出色,有我记忆中那种很纯洁很美好的学长形象。我觉得猪妮儿就是《奶酪陷阱》中刘正学长的形象,内心腹黑外表纯良,还有就是其实猪猪是闷骚型男!

小飞人——段宜恩

段宜恩是拥有神一般颜值的天仙,队里的大哥安安静静的存在,但是很男人。他不擅长说很多话但是却默默做着一切,表演时其实他受伤最多但是也不会轻易说累!

团宠 ——王嘉尔

嘎嘎是对这个团付出最多的人,不亚于队长,got7能够被这么多人认识嘎嘎做了不少的贡献,嘎嘎性格很好,跟他相处的人应该都会感到幸福因为他会逗你笑!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值得被宠爱!

小七——崔荣宰

队里唯一的傻白甜,弟控!?的时候总是让人开口跪,经常会生病,小七啊!快点好起来吧!别再生病了。

团霸——金有谦

弟弟的身材比例真的好到炸裂啊!每次看他跳舞我都要疯了帅呆了,为什么叫做大型犬呢?因为身材高大但声音萌萌的,特别具有反差萌,而且我也特别喜欢菠萝猪这对cp相爱相杀,幼稚园cp,每次猪猪秒怂我就觉得好笑?

团欺(隐形团宠)——bambam

超级喜欢bambam人生毕生梦想就是将斑宝抱回家养着,每天亲亲他,抱抱他。bambam跳舞也很好不亚于迪迪,bambam虽然小但是却很坚强,每次他不落泪强忍着的时候我都会特别难受,更因为bambam说这个团是我的唯一而认定他就是我最喜欢的成员!

对于这个团,真的有太多太多想说的了,我希望现在还没有爱上他的人能够去看看他们的东西,你会爱上他们的真的!

最终的结局会怎么样?

冲突的起因

这里简单说说,有兴趣的可以百度,看到专家们的解答。

英国殖民时期

印度独立前,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历史是从满清时代开始的。那时,西藏还有政权,还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英国的势力不仅仅是印度,包括周边的小国,比如不丹、尼泊尔等,都是英国势力,英国势力也渗透到西藏,在西藏官员和喇嘛中有不少已经是亲英派。

在边界谈判中,英国人就有很多小动作,藏奸官员也暗中配合,但是西藏的高层达赖喇嘛非常愤怒,不承认谈判结论,并追究收押了藏奸官员……,后面就自己百度吧。

然后是满清官员再进场,再谈判,再不承认……

然后是民国官员登场,……,再到新中国成立,再谈判,到了1962年打仗了。

英国在近百年的边界谈判中,不停地用各种手段造假、耍赖、挤压,原因是中国弱啊,弱国无外交。

印度独立后

印度1947独立,然后接着与中国谈边界问题。我们一开始时,没想到印度非常强硬,要全面接手英国势力范围。我们以为印度也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都是第三世界,而且印度还是南亚中南亚的领导大国。印度直接要到麦克马洪线,于是9万平方公里就划走了,面积相当于浙江省。而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东西,但英国人自己也比较心虚,都没有在正式谈判桌上抛出过。

大概边界问题分3段,即东段、中段、西段。其中中段最先谈判,尽管也有问题,但基本稳定下来。

东段问题最大,也就是麦克马洪线,现在这个区域被印度占领,并在这里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并大量迁徙印度内地移民,冲淡这里的藏民比例。这个地区是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受到阻挡抬升,于是化作降雨,所以这里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实乃西藏最富庶之地,被誉为西藏的江南。早期达赖喇嘛大动肝火的那个事情就是这个地方。

下面是藏南地图,风光,和藏民(已经用英语了)

西段在我们手里控制着,也就是近期冲突的加勒万河谷地区。不过,印度要的可不是这个河谷,而大半个阿克塞欣地区,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省面积。

注意,右下班公错,就是加勒万河谷,近期冲突的地方。

边境冲突的结局

1962年的中印冲突,实际上从1959年就开始了,一次次,动作越来越大,深入我方越来越远,终于在1962年被教训了一下,总统尼赫鲁也被吓死了。

但是,在1962年以后,印度还有各种小动作,与1959年时候一个路子。网传,在中越战争以后,80s年代中,在印度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时,我们也曾想再打一场中印战争,让印度收敛一点,但毕竟那时我国还不强,还是优先发展经济了。

有人可能会问的几个问题

1,1962年我们赢了,为何又退回来了?

因为我们的后勤跟不上。看看前面的藏南地图,那里有雪山,就是喜马拉雅。

当时西藏的交通非常困难,我们是用汽车将战争物资运输到一些大的集散点,然后就没路了,要靠骡马运输到前线。那时,公里少,骡马路也不多。为了运输,后方人员是前线战斗人员是上百倍。路途艰难,累死的骡马一万一万的。就这样,我们的前方攻势维持不了一个月。

2,80s年代末,我们为何没有动手?

1986年印度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开打的理由,我们借此全面进攻都可以的。看看萨达姆,他如果仅开进了科威特几辆装甲车,那么还不是太恶,宣布是他的一个省,那基本就是找死了。

80s年代末,我们没有下决心打的原因,可能依然是后勤问题,当时中国都没有多少飞机能上高原作战,车辆也并没有多少能在高原驰骋的。

3,今天如果开打后勤会是什么样?

这么些年,印度没停手,我们也没闲着。这些年青藏、川藏、疆藏公路都畅通起来,自驾游有多少人啊,这和1962年的交通天差地远。

还有青藏铁路通车,使得我们的后勤条件大大改观。青藏铁路的造价极其高昂,而运输效益又十分有限,如果从商业上看,它是赔钱的,不会有哪个商业公司会去做这样工程。但从战略意义上看意义就非凡了,由于青藏线的贯通,印度着慌了,因为铁路的运力不是一般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能比的,那差着数量级呢。印度一口气修了6条边境公路,当然,它的公路与我们的不是一个等级的。

(所以,真的要为青藏铁路点赞,要向修路工人致敬。)

以后更贵的铁路可能是川藏线吧,因为全是山,如果我们有一天建成川藏铁路,疆藏铁路,那么印度就在没有可能染指了。不过现在他也没法染指,他的小动作真的很莫名其妙。

印度的运输机很多,买的是美国的C130、C17等,它也修建了很多前线机场。我们现在也有了运20,运20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高原的需要,考虑了我们装甲车的规格。此外还有直升机。全球大多数直升机都不考虑4000m以上的作战要求,但我们有西藏啊。所以,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直升机这项,印度没有很正常,我们是用直升机将伤员运走的,他们就只能等死了。

4,今天开打,我们的战斗车辆和各种设备怎么样?

过了多少年了,我们也为战斗彻底做了准备,大多数新出的车辆,都要考虑高原的条件。所以,如果是中印开打,它的坦克可能跑不快,因为高原含氧量低,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能仅能发挥一半。我们的15式坦克专门为高原优化了的,然后近期在高原演习,其实也有给印度人看的意思。攻击力防护力更强的99A坦克,本来不是为高原准备的,但也上了高原演习,那么显然也做了高原适应性改造。

陆军不用担心,中国大裁军,也依然是世界第一。比如,有人说,我们就从加勒万河谷出发,就用二战的坦克战思路,用远程火箭(出口中东的远火,射程300~400公里,而从加勒万河谷到新德里直线距离就是400公里,按公路算约1200公里)炮轰击,滚动前进,装甲集群推进,那么仅1、2天就能炮轰新德里。这是传统陆战思维,萨达姆水平。真的开打,一定不是这样的。

印度最强的是空军,如果不算歼20,我们与它是一代水平的,而且印度飞行员的训练还可以。印度的雷达系统也不差,当然最先进的不能跟我们比,毕竟当下全球雷达最好的就是中美俄。但是印度能买,美俄可能都愿意卖给它。

如果算上火箭军,还有电磁战,指挥系统等等,那么中国对印度的优势就更大了,这些方面印度和我们都是差着代。

所以,真的开打,是我们如何选择的问题。是限制在边界冲突,还是两国大战,收付所有领土?是仅打传统的枪炮战,就像印巴战争的水平,还是打高技术战争,瞬间瘫痪印度的北方战争体系,就像美国打南联盟?都是由我们来决定的。就像这次用了冷兵器械斗,然后还赢了。

印度为何不能走向现实

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

殖民时期的英国一直很看重印度,说印度是维多利亚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而且是最璀璨的那颗。所以,英国撤离时,留给了印度很多“遗产”。

英国将伊斯兰教的部分画成了巴基斯坦,但早期巴基斯坦是含孟加拉国的,在印度的两侧。印度独立后没多久,印巴战争爆发,然后诞生了孟加拉国。而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还有不明确的克什米尔地区,所以印巴还要继续打下去,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占70%,巴基斯坦占30%。

中印边界也是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这都是给印度的难题,处理不好,印度就不可能发展顺利。

这种手法很常用,比如东西德,比如钓鱼岛。

不理性

印度决心全面继承这些遗产,但是怎么处理呢?“都是我的,不给就打!”这不是理性。当下全球是这个时代吗?

印度可以欺负不丹,但欺负中国有这个实力吗?

用强硬逻辑来处理两国矛盾,结局一定有利于国家利益吗?

在今天这个时代与中国交恶,明智吗,就这样还想进常任理事国?

就算获得了美国的青睐,与印度的独立大国理想是否背驰了呢?

那么它在找什么?这里有很大程度上是面子问题,和政客们国内的政治正确问题。

印度的近期目的

政治正确

笔者觉得,印度政坛有很强的中国威胁观点,1962年的失败影响太大,几乎是打断了刚刚立国的印度脊梁骨。所以,印度有很强的再站起来的愿望,其中包括要再打一仗,而且要胜利,大胜利。

于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与中国比,都是超过中国为荣,是新闻的宣传点。反华立场,也就成了印度政坛上的政治正确。这绑架了很多东西。

你看,国防部长说:“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

国防部长什么级别了,各种信息都能看得到吧,难道他还不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也同样不是1962年的中国了,如果用武力,中国今天可是有能力说边界在哪儿那就是在哪儿的。

那么他为何要这么说呢?因为民众不知道啊,民众还会为他的这句话,将他看做是国家的鹰派人物,是他们的保护神。这就是政客,然后他就在政坛上的地位不一样了,他要钱要物可能都方便了。

印度甚至有人酝酿,要让航母也像美国一样到南海游弋。

经济困难,矛盾转嫁

看看总统莫迪的反应:承认印度国土没有被入侵。

但是他也不制止这样的闹剧,为何呢?有力量的问题,就是印度的政治正确太强大,他不能逆势。另一个呢,就是印度经济困难,他需要转移社会关注点。只要冲突不往下推进,他知道中国不会主动攻击印度。

你看,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都有冲突,有意思吗?

国际关系上抱大腿

当今全球,中美两强有矛盾了,那么印度可以有机会了,这个机会不是捞国土,而是获得美国的扶持和援助。不过美国不是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了,他没有那么多的军援或现金,所以,这一点未必如愿,但也会捞一点的。另外,如果获得美国的支持,那么在国际事务上也会有有利局面。

莫迪绝对是这种投机取巧的分子,如果矛盾玩得好,说不定还得到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的好处。

为何金岳霖还是选择一生未婚?

我是二公子扶苏,我来回答。

除了美貌和气质,人们更是赞叹林徽因非凡的才情。 梁思成曾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 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 修养。”所以在“太太的客厅”,这个时常洋溢着贵族 化气息的“艺术沙龙”茶会上,即使聚集着包括朱光潜、 沈从文、巴金、萧乾在内的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她仍然像 一个磁场之源,成为朋友们众星捧月的核心。无论天南地 北,古今中外地谈论什么,林徽因总是灵魂人物,人们的 “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当时许多人以一登“太太的客厅”博得林徽因的欣赏 为幸事。她对当时的青年作家萧乾说了一句“你是用感情 写作的,这很难得。”立即引来许多人对萧乾的艳羡。萧 乾曾回忆说:她善谈的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 语,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费正清的夫人 也回忆说:梁太太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其话题从诙谐的 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 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 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 马行空般的灵感所折服,总是为她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在林徽因外表的文弱秀丽里,不仅蕴涵着诗一般飘逸 的神采,而且承载着具有忘我献身热情的科学精神。这两 种原本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精神气质在林徽因身上和谐如一,这让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和抽象的逻辑学教 学的金岳霖教授,成为这些爱慕者中最专注和浸染最深的 一位。在这样的聚集上,他从来不谈自己那些“倒朋友胃 口”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总是喜欢把话题引到林徽因喜 欢的建筑或者文学、书画上来,然后侧目静听,让林徽因 的神采照亮和点燃他的心灵。

“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 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 么,哦,好像叫‘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 了头……’”事隔半个世纪,从八十高龄的“老金”的回 忆中,人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当年,他是带着怎样欣赏 的目光随着如同诗歌一般跳跃着的林徽因,游走在“太太 的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有关她的每一个细微的情 绪,每一句简单的诗句,都记了一辈子。

而那时起,“太太的客厅”每天固定的茶会,金岳 霖都风雨无阻地到场,并不时为林徽因诵读各种报章读 物,其中绝大部分是英文书籍,内容则广涉哲学、美学、 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及英文版的恩格斯著作等。多年后,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从1932年到1937年夏,我们住 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 后院都单门独户。30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 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因为我是单身汉,我 那时吃洋菜。除了请了一个拉洋车的外,还请了一个西式 厨师。‘星期六碰头会’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 是我的厨师按我要求的浓度做出来的。除早饭在我自己家 吃外,我的中饭晚饭大都搬到前院和梁家一起吃。这样的 生活维持到‘七七事变’为止。”他还毫无遮拦地告诉大 家:“一离开梁家,我就像丢了魂似的。”

同时爱上两个人

林徽因在1931年初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教 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 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 子、家庭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有时, 我自己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她说的这“另 一个爱我的人”,就是总能以冷静的逻辑头脑耐心听她侃 谈,并每天早上让厨师做好新鲜的面包,然后给她送去的 风度翩翩的绅士“老金”。有人曾用“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 不拿恭维话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这样 的话来品评金岳霖。也许正是这样的品性,让灵动而睿智的林徽因,无可避免地面对着这份真切的爱慕。

1932年6月,梁思成从河北宝坻县考察回来时,林徽 因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一见面她就哭丧着脸对梁思成 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 么办才好?”她说话的时候,不像是妻子在对丈夫说明隐 情,而是像个坦白而诚实的小妹妹招惹了麻烦向大哥哥讨 主意。然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梁思成半天说不出 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他,他感到血液凝 固了,连呼吸都变成困难。”

林徽因的信任坦诚,让梁思成冷静地思考了一夜。他 反复衡量,不停地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自己生活幸福, 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第二天,他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 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 们永远幸福。”说完他们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 诉了老金。老金毫无思索地回答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 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梁上君子与林下美人

这件似乎让人尴尬的事,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 情。三个人仍如旧日好友毫无芥蒂。梁思成曾对他的第二 任夫人林洙说:“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 是个诚实的人。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林徽因在1947年10月病危中,给费正清夫妇写的告别信上说:“老 金和思成真好。”金岳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梁思 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相同的文化背景,投相的志趣,使他们继续在学问上 互相讨论,甚至连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做“仲 裁”。梁思成说:“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能把我们因为 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

而金岳霖更是没有按常理躲开是非之地,而是顺从着 自己的逻辑,不但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地始终是梁家沙龙 的座上常客,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他们毗邻而居。

一个凉爽的早晨,金岳霖正在屋里看书,忽然听见 外面有人叫他。他出门一看,什么人也没有。“老金,老 金”,这叫声好像来自空中。他抬头向上望去,只见梁思 成和林徽因高高地站在前院正房的屋顶上,笑嘻嘻地喊 他。老金知道,这是他俩在学着攀缘上房,为以后外出考 察做准备。他有些担心房子的屋顶不太结实,连声说道: “还不赶快下来!”看着他们安全地从屋顶走下来,老金 早已吩咐仆人泡好了茶。闲聊间,老金说:“我送你们一 副对联:上联是‘梁上君子’,下联是‘林下美人’。”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金岳霖随梁家一起离开北 平,转道天津赴长沙。后来,又先后抵达昆明。梁、林继 续经营中国营造学社,老金则任教于西南联大,但多数时 间仍住在一起。再后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迁往四川南 溪县李庄,金岳霖借休假的机会渡过千山万水,由云南 一路跋涉来到李庄看望梁、林夫妇。当时林徽因患有严重 的肺结核卧床不起,生活极度艰难,老金就买了些小鸡饲 养,盼望生下蛋来为徽因补养身体。抗战胜利后,老金与 梁家重返北平,三人在清华大学任教,又开始在忙碌的工 作中共度快乐时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人说,他们三人的关系有点像西洋小说里的故事, 只是故事的结局并不一样。金岳霖和林徽因一直相爱、相 依,但又不能结成夫妻。金岳霖终身不娶,以待徽因。只 是命运多舛,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去逝,终年51岁。

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续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 再不动心,终生未娶,并待林、梁二人的儿女如同己出。难怪梁思成说:最爱林徽因的人是金岳霖,最懂林徽因的 也是金岳霖。

暮年金岳霖谈到林徽因,在他日渐微茫的意识中, 顽强地存活着的是这样一种不灭的印象:“林徽因这个人 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的文章,还有《在 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 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 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 其他方面的创作啊……”

他所提到《在九十九度中》和《窗子以外》,正是 林徽因文学作品中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不可磨灭的经典之 作。金岳霖尤其提到它们,那是因为他读懂了大家闺秀出 身的“阔太太”林徽因,笔触所至竟是一派“不革命如其 奈何”的浓重思虑。他看到并清晰地记忆着,在她娇小孱 弱身体里,是一个女性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份巨大的人 类同情。

作家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对哲学 和逻辑学保持着心无旁骛的研究激情的金岳霖,也心无旁 骛地把自己的慈悲之爱,一直倾注在林徽因——这个他终 身所爱的惟一女人身上。

林徽因走了

金岳霖是真正的绅士,他深爱着林徽因的,并因为 爱林徽因而爱林徽因的家庭,爱林徽因所爱的人。在以后 的岁月里,他成了梁家的一员。林徽因、梁思成和他们的 孩子都爱他、信任他。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金岳霖的晚 年,这种爱始终没有变形。

晚年,有人跟他提起曾为林徽因倾倒,下决心跟发 妻离婚的徐志摩,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 的老朋友。那时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 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后面一句是‘销魂今日 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 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 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 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 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还说:“比较起来, 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 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金岳霖自始至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透露 着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的那句 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哲学家冯友兰回忆上个世纪30年代的金岳霖时,说: “金先生的风度很像魏晋大玄学家嵇康。嵇康的特点是 ‘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 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我认为,金先生是嵇康 风度在现代的影子。”

1955年,当金岳霖得知林徽因去世的消息时,适逢他 的学生到办公室看他。这位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他 先不说话,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他一边说,一 边嚎啕大哭。他两支胳膊靠在办公桌上。我静静地站在他 身边,不知说什么好。几分钟后,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 干眼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

书翻到了最后一页

1983年,金岳霖已88岁高龄。一位出版社编辑为了林 徽因和诗文集,拿着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上 门请教金岳霖先生,想知道照片的拍摄时间和背景。

老人把照片接过手,好像从未见过一样。他凝视了很 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涌 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 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 情似地对来者说:“给我吧!”

后来,编辑又带着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 金岳霖先生摩挲着,爱不释手。同去的陈钟英先生趁机凑 近他耳边问,可否可以请他为文集写篇文章附于书中?然 而,金岳霖迟迟不开口。大家等待着,看着他那样无法描 述的表情,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 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来者:“我所 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对别人说。”停了一 下,他显得更加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 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说完,他闭上眼,垂下头,沉默了。好像把一本书翻 到了最后一页。

读完他们之间的故事,或许你就能够懂痴情的金岳霖为何一生未婚了,那就是他已久深深的爱着林徽因,爱着那种感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