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脑脑梗是什么原因,以及小脑脑梗和大脑脑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脑梗塞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脑梗塞在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为什么会脑梗塞的原因令人好奇。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脑梗塞的形成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脑梗塞的形成
一、长时间的抽烟、饮酒
据专家临床调查,半数以上的脑梗塞病人都有长期的抽烟和饮酒历史。吸烟会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最终致使血粘度增高。喝酒会使血液中酒精含量迅速增高。酒精会对脑血管发生收缩、痉挛的作用,从而引发脑梗塞。因此,脑梗塞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原因之一,老年人最好要戒烟戒酒,或者减少吸入烟酒的含量。
二、有高血压疾病的人群
临床表明,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基本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高血压疾病。然而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较血压正常者高7倍。可以说高血压是引起脑梗的的高危因素。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
三、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是引发动脉硬化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发生脑梗塞的几率会明显大于正常人。所以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做两次血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
四、血脂增高或过于肥胖
过于肥胖的老年人大多存在血脂增高。血脂增高是诱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引起脑梗塞的高危因素。因此,体形较胖的老年人应积极减轻体重,并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 措施 来调节脂质代谢,防止发生脑梗塞。
脑梗塞的表现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病灶侧单眼黑蒙,或病灶侧Horner征(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所致的同侧眼裂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及面部少汗);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表现);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等。尽管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较少,但急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可产生明显的意识障碍。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最为常见。
(一)1.主干闭塞 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二)皮质支闭塞 上分支闭塞可出现必遭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Broca失语(优势半球)或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下分支闭塞可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而无偏瘫。
(三)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瘫;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一)主干闭塞 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叶性认知功能障碍。
(二)皮质支闭塞 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三)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一)主干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
(二)皮质支闭塞 因侧支循环丰富而很少出现症状,仔细检查科发现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伴黄斑回避,双侧病变可有皮质盲;顶枕动脉闭塞可见对侧偏盲,可有不定型幻觉痫性发作,主侧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命名性失语;距状动脉闭塞出现对侧偏盲或象限盲。
(三)深穿支闭塞 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如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肢体意向性震颤、短暂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对侧面部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可出现丘脑综合征,如对侧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以及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和不自主运动,可伴有舞蹈、手足徐动和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中脑支闭塞则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综合征),如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或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一)主干闭塞 常引起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二)中脑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
1. 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
2. Benedikt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3. Claude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4. Parinaud综合征 垂直注视麻痹。
(三)脑桥梗死,常见综合征如下:
1. Foville综合征 同侧周围性面瘫,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肢体瘫痪。
2. Millard-Gubler综合征 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3. Raymond-Cesten综合征 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及躯干深浅感觉障碍,同侧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障碍,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4. 闭锁综合征,又称为睁眼昏迷 系双侧脑桥中下部的副侧基底部梗死。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痪、双侧面瘫及球麻痹,故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运动,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延髓梗死
最常见的是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共济失调,面部痛温觉障碍,Horner综合征,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五)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基底动脉顶端2cm内包括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呈“干”字形的5条血管闭塞所产生的综合征。其常由栓塞引起,梗死灶可分布于枕叶、颞叶、丘脑、脑干和小脑,出现眼部症状,意识行为异常及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
分水岭脑梗死
系两支或以上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或同一动脉不同分支分布区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结合影像检查可将其分为以下常见类型:皮质前型,如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出现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优势侧病变可出现经皮质性运动性失语,其病灶位于额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不呈带状前后走行,可直达顶上小叶;皮质后型,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处,如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间的分水岭区,其以偏盲最常见,可伴有情感淡漠, 记忆力 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皮质下型:如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梗死,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和(或)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不符合上述的单支脑动脉分布区梗死的典型综合征,而表现为多个临床综合征的组合。同时,脑动脉的变异和个体化侧枝循环代偿能力的差异也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重要因素。因而,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手段,以充分理解相应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当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时,临床多无症状,临床上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一是药物治疗。特别强调坚持服药,吃吃停停是大忌。主要需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合理饮食,积极运动,戒烟限酒。
2、控制血压和血糖。
3、控制血脂:常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已患脑卒中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或者使降幅达到30%-40%。
4、抗血小板聚集: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释放,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二、手术治疗:
颈动脉斑块所致狭窄超过70%或狭窄50%但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CAS)两种方式。
1954年Eastcott完成了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该手术可以完整切除造成颈动脉狭窄的粥样斑块,有效恢复颈动脉血流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而且由于完全剥脱了血管内膜,斑块复发率极低。6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该手术效果肯定,术后再狭窄率低,而且治疗总费用少,自费比例低,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斑块伴狭窄和预防卒中(中风)的“金标准”手术。但这一技术也存在创伤较大、操作较复杂、恢复较慢等缺陷。
脑梗塞的疾病预后
本病的病死率约为10%,致残率可达50%以上。存活者的复发率高达40%,脑梗死复发可严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而且可明显增加死亡率。
看了脑梗塞是如何形成的还看:
1. 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2. 脑血栓如何急救
3. 中老年健康讲座
4. 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
5. 中风形成的原因
什么是小脑梗塞
小脑梗塞是脑梗塞中的一类,只不过梗塞部位在小脑而已。
脑梗塞随着部位的不同,症状也不同。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成为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中枢,它还能使躯体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
小脑机能丧失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下:
l、共济失调:由于小脑调节作用缺失,病人站立不稳,摇晃、步态不稳,为醉汉步态: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 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用一只足站立,但睁眼或闭眼对站立的稳定性影响不大。笔迹异常亦是臂、手共济失调的一种表现,字迹不规则,笔划震颤。一般写字过大,而震颤麻痹多为写字过小。
2.爆发语言: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冲撞、单调、鼻音。有类似“延髓病变的语言”,但后者更加奇特而粗笨,且客观检查常有声带或软鄂麻痹,而小脑性言语为共济运动障碍,并无麻痹。
3.辩距不良或尺度障碍。
4.轮替动作障碍。
5.协同障碍。
6.反击征。
7.眼球震颤。
8.肌张力变化。
小脑坏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脑坏死通常是因为非常严重的颅脑外伤或者是小脑出血,大面积的小脑梗死,也有可能是小脑本身严重的炎症所引起。
无论哪一种,发生小脑坏死以后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小脑症状,这些小脑症状主要包括共济失调症状、行走不稳、指鼻不稳,无法完成精细的动作。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爆破性语言功能障碍,经常会发生眩晕、头晕、空间不稳定的这种症状。
脑梗塞病因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 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疗法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之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高压氧治疗 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
(四)脑梗塞的预防措施:
脑梗塞容易复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提倡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每日0.1~0.3克即可。其他可选用抗栓丸、西比灵、维脑路通等药,长期服用。
出现先兆症状时,可以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4%碳酸氢钠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连用7~10天。
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限制钠盐,控制体重,忌烟酒。重视防治发烧、脱水、腹泻、大汗等易促发脑梗塞的情况。
脑梗塞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占70%至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有的病人仅仅27岁,但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脑梗塞可致命。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减轻和减少致残。因为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后6小时内经过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使脑梗塞痊愈率达到70%至80%,个别资料报道可达近90%,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
[药方:黄芪30丹参20广地龙12川芎15赤芍12当归15胆南星10白芍12石菖蒲15葛根20水蛭10山楂18首乌20
[化裁:1.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钩藤122.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8石决明203.痰多者,加天竺黄124.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5.出现面瘫者,加全蝎10附子86.失语者,加远志12郁金127.上肢不遂者,加桑枝15姜黄128.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15杜仲15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急性
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副作用。(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
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
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该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3)氯吡格雷:欧美
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的疗效相同。
(四)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
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五)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六)脑保护剂:(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
桂嗪和脑益嗪等。(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
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七)中医中药:中药有复方丹参、川穹嗪等。同时辅以针灸及按摩等治疗。
(八)康复治疗: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九)一般治疗:(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
脑缺血。(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
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应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
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7)加强营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病人创造恢复的机会。
脑梗塞的食疗方
处方:瘦猪肉50克,大蒜瓣20克,猪尾菜6克,黑木耳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精盐4克,味精2克,加水适量煮烂熟。连汤食用,每日一顿。
脑梗塞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发生药物反应也是常有的事。食疗验方的优点是对身体有利而无害,可以长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观察,照方试用,以验证疗效。
建议你进入下面的网站看看,里面是脑梗塞的各种知识,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脑梗塞——大中华健康网:
脑梗塞的原因是什么?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梗死是指大脑(或小脑、脑干等)动脉堵塞,造成脑细胞坏死所致的疾病。堵塞的原因可以是由心脏、近心端血管内产生的血栓、空气等,也可以是由梗塞部位的血管斑块形成的狭窄管腔,即血管硬化,然后由于斑块损伤破裂而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而引起的血管堵塞。后者是最常见的,而引起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小脑脑梗是什么原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小脑脑梗和大脑脑梗、小脑脑梗是什么原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