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我是守夜冠军什么梗 哪些狗狗适合一起徒步旅行

2、末代皇后婉容拥有绝世容颜!姐姐婉容是有修养的传统女性,可惜她嫁给了当时的清逊帝溥仪,张作霖都想让女儿当皇后,有四位姑娘的照片放到了溥仪的面前,溥仪最先圈定的皇后是文绣,但是端康太妃也就是光绪帝的瑾妃极力推荐婉容,还有一说是婉容的父亲荣源花了20万两黄金为女儿买下了皇后的宝座,据说溥仪这次婚礼花费40多万银元,一、没走大清门新皇后入...

我是守夜冠军什么梗,哪些狗狗适合一起徒步旅行?

首推拉布拉多,这是一种性情温顺,而且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是身边最好的涂布伴侣。晚上可以帮你守夜,白天帮你探索新的旅程。

其次是哈士奇,一提到哈士奇大家都会提到另外两种,阿拉斯加和萨摩耶它们合称“雪地三傻”。虽然性格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颜值高啊,嘎嘎。主要是哈士奇的耐力和速度都可以跟上你前进的步伐,不会拖你的后腿。

还有就是边牧,原名边境牧羊犬。以机警和高智商闻名于世,并且有很好的方向感,这对于徒步旅行中很重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喜欢可以点赞哦!

末代皇后婉容拥有绝世容颜?

历史上婉容才貌双全,与淑妃文绣争宠,也像一个邻家小姑娘斗嘴,并没有演绎的那么阴毒,人有七情六欲,命运的绳索将她从繁华的开场,最后拉到了万丈深渊,结局悲惨。

郭布罗·润麒,是婉容的弟弟,曾站出来为婉容澄清,姐姐婉容是有修养的传统女性,如继续被抹黑,他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姐姐的名誉。郭布罗·润麒2007年去世,终年95岁,因各种对婉容的演绎不堪其扰,老人家才站出来发声。

婉容出身名门,有才华,有样貌,嫁个一般的王公贵族,也许能一生过着幸福的小日子,可惜她嫁给了当时的清逊帝溥仪,犹如被贴了咒语,终生困在其中。婉容,1906年出生,郭布罗氏,达斡尔族人,隶属满洲正白旗,旗主曾是家喻户晓的睿亲王多尔衮。郭布罗氏祖上也曾征战四方,战功赫赫,不过婉容的父亲好文,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对女儿也是十分的开明。

所以婉容从小接受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教育,也成了旗人中有名的大美人,“杏眼玉肌,黑发如云,亭亭玉立,姿色迷人”。1922年,婉容年满16,正好碰上溥仪选秀,虽然是退了位的皇帝,但是一听说选秀,踏破宫门者还是不计其数,连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和“东北王”张作霖都想让女儿当皇后,可是他们是汉人不符合条件。

最后,有四位姑娘的照片放到了溥仪的面前。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四个人照片脸部都很小,分不出丑俊,也就不假思索的在一张照片上画了个圈。溥仪最先圈定的皇后是文绣,但是端康太妃也就是光绪帝的瑾妃极力推荐婉容,最后溥仪又改圈婉容,还有一说是婉容的父亲荣源花了20万两黄金为女儿买下了皇后的宝座,这也只见于野史传闻。

婉容是皇后,文绣封淑妃,1922年12月1日,溥仪婉容“大婚”,婚礼盛大,完全按照清旧制来办,那时皇帝结婚才可称为大婚,整个大清史上,之前举行大婚的就四位皇帝: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据说溥仪这次婚礼花费40多万银元,此时他已经退位11年,对小朝廷而言,也是入不敷出,于是用奇珍异宝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

婚礼当天热闹非凡,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前往帽儿胡同,但是特殊情况下的婚礼,总有点不同,以及遗憾。

一、没走大清门

新皇后入紫禁城,要从大清门进,再从午门正中门入宫,但是婉容皇后是从东华门入的宫,相当于侧门。连慈禧不喜欢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也是走大清门抬进宫的。

二,三箭定乾坤

按照满人习俗,新郎要向新娘的轿子象征性的连射三箭,寓意“三箭定乾坤”,驱除一路带来的晦气,但是溥仪临时下旨取消这个环节。

三、唱《霸王别姬》

大喜的日子,皇宫也请来了梅兰芳、杨小楼演戏,但是点的是《霸王别姬》一出悲剧。

观礼的清朝遗老们也叹息坏了规矩,不是好兆头,两年后,溥仪和婉容就被赶出了紫禁城,更有人议论都是戏码没点好。这些都是人面对挫折迷信的想法,大清的穷途末路在所难免,溥仪也是心中有数,相信婚礼上溥仪肯定没有婉容那满怀期待的心情。

除去这些细节,婚礼还是隆重非凡,民国要员以及外国使节都有参加。后来溥仪回忆声势之大,令他也非常吃惊。婚礼后的酒会,婉容在外国使节面前表现的美丽大方,雍容华贵,还能用英语交流,出尽风头,第二天各大报刊都刊登了身着婚服的婉容,令人羡慕不已。

谁也没想到婚礼落幕后的生活是无比恐怖。

荷花色艳而娇,迎风欲舞,清气芬芳,俱一种爱美姿态。且其全体皆有宜于人:从其根至其梗、至其花、至其实,皆成药品。妒者谤其过艳,知者赞其德纯。多才而色艳,所谓‘出污泥而不染’,此非德乎?且其全体皆可入药,此非才乎?

这段荷花的描写正是出自婉容的手笔,新婚燕尔,婉容以自己的才情赢得了溥仪一段时间的爱情。两人都接受过中西合璧的教育,他们志趣相投,经常走亲访友,四处游逛。1923年一帮太监宫女烧了藏有珍宝字画的建福宫,溥仪也害怕被谋害,直接叫婉容到养心殿守夜陪着她,这段时间,彼此信任,不出意外也是令人称颂的帝后恋,溥仪也曾送婉容一块表,背面刻有:I love you。

然而,他们婚姻的隐患从一开始就无法消除,洞房花烛夜溥仪留婉容一人在坤宁宫,自己去养心殿睡觉了,有人说溥仪是生理问题所致,但是溥仪的侍从李国雄称是溥仪信佛不近女色,不管什么原因,婚姻的隐患是埋下了,婉容年纪轻轻就守活寡。

皇帝大婚后就该亲政了,溥仪婚后,没有任何实权,只是有一个尊号,他失落痛苦,对婉容也无心眷顾。太监魏子卿回忆,这样的生活令婉容渐渐陷入了空虚寂寞,竟而学会了抽鸦片。太监赵荣升专门服侍婉容抽烟,这种生活只会让婉容更加颓废。

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暂时搬到醇亲王府,据史料记载婉容当天大喊:反正我铁下心,今天不搬,不能搬!可是发泄之后,婉容还是得搬,拗不过人家的声势。

溥仪处境的每况愈下,也导致婉容除了没有往日奢华的生活,与溥仪的脆弱感情更是随风飘散。那么历史上婉容与文绣的关系如何呢?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她们几乎互不干扰,文绣每天给溥仪和婉容请安后,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长春宫里自己玩,教宫女读书或者做针线等,表面上两人也相安无事。大婚当天淑妃文绣没有行跪迎之理,这令婉容不快,不过也是溥仪免了文绣跪迎之礼。

婉容与文绣之间的矛盾都称得上鸡毛蒜皮,也是后妃之间正常现象,绝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从流传下来的书信看,皇宫里两人写信吵嘴,像个孩子,有一回婉容觉得自己玩笑开大了,还写信给文绣道歉,毕竟她们也接触了一些新世界,也不完全像百年前清宫。

在天津时,两人经常比着购物,你有,我也得有,争来争去,绝没有到相互谋害的地步。文绣和溥仪离婚,根本说不上受婉容的排挤。1931年,文绣离家出走,最终与溥仪离了婚,自此溥仪就不搭理婉容,婉容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文绣与溥仪离婚,一方面是因为情感,另一方面也是想法不同,根据后来文绣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都没有屈服日本人来看,当年文绣极力反对溥仪亲日,也是可信的。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经不住诱惑偷偷跑到东北,婉容以为被抛弃,在天津大闹,歇斯底里,最终川岛芳子用双层棺材把婉容悄悄带到东北,与溥仪见面。她不知道她又向深渊走了一步。

溥仪在“伪满洲国”执政,婉容是“皇后”,却连自由都没有,登基仪式,不让出席,平时无所事事,只剩下吃饭、睡觉和抽鸦片,精神颓废。正常人对这样的生活也是要抗争的,1932年,婉容派人联系即将抵达满洲国的国际联盟组织调查团成员顾维钧,请他帮忙帮助她逃出东北,当时她身边都是日本侍女,一举一动被监视记录。

顾维钧因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而拒绝了婉容,而婉容没有放弃,她还在想办法逃跑,逃离这悲惨的生活。1933年,时在伪满洲国立法院任职的赵欣伯的妻子赵碧琰准备赴日,婉容请她帮忙东渡,然而这个消息被在日本的三格格爱新觉罗•韫颖得知,她与溥仪一母同胞,均是瓜尔佳氏幼兰所生,关系非常好,她立刻将皇后要出逃的消息告诉了溥仪。

经历过淑妃文绣离婚,婉容再离开,溥仪估计也承受不住,他对婉容进行了更加严密的监视,也更加厌弃婉容。绝望之下,婉容玩起了婚外情,对象正是溥仪的侍从李体育。

婉容婚外情真正暴露是怀孕而且即将临盆之时,溥仪羞愤之下,驱逐了有嫌疑的人,他不能让别人知晓。孩子出生不到一小时也化为灰烬。婉容彻底崩溃,失去了一切行动自由,每天要吸食二两鸦片,形容枯槁,脸经常不洗,看不到一丝昔日青春美丽的痕迹。1945年,日本投降,被抛弃的婉容,遇到了解放军,单薄的她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不久死在吉林延吉监狱,尸骨无从查找。三年后,溥仪才得知婉容的死讯,仿佛与己无关。

回首看去,如果皇后是文绣,以她的刚强,又将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婉容虽接受了中西方优质的教育,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冲破内心的束缚,没有勇气及时止损,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服刑人员家里有白事?

在监狱当狱警的同学告诉我,服刑人员家中有白事,理论上是可以回家奔丧的,但实际上却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有着4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前段时间的唐山打人事件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心惊胆颤,虽然至今警方还没有最终公布对几人的处理结果,但我想至少几年刑拘是免不了的了。

所谓刑拘自然就是限制了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但我们国家讲法又讲情,那么如果服刑人员家中有白事,毕竟父母过世,他们可以请假回家奔丧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咨询了去年刚考上狱警的大学同学。他告诉我,我们国家确实有离监探亲的规定,服刑人员如果满足条件的话,可以回家奔丧,但实际上很难操作成功,因为这其中有着4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很难协调解决。

首先什么叫离监探亲

我们知道犯罪分子一旦触犯刑法,那么无论是被判处有期徒刑还是无期徒刑,最大的特点就是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

在服刑期间必须要按照监狱的安排进行劳动改造和教育,虽然家属也可以探监,但服刑人员出监狱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而劳动改造和教育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所以国家为了鼓励一部分劳动改造态度较好的服刑人员,特地设置了离监探亲制度。

所谓离监探亲就是服刑人员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如果家中确有变故需要本人出面,可以短暂的出狱一段时间。

离监探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励性离监探亲,另外一种是特许离监探亲。

1、奖励性离监探亲

“奖励性离监探亲”,主要是监狱针对改造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允许其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其申请条件为:

(1)分级管理定为宽管级的;

(2)有期徒刑罪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开监狱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监狱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七种情形之一的

(3)探亲的对象:父母、子女、配偶;

(4)探亲对象的常住地在监狱所在省(区、市)行政区域内。

“奖励性离监探亲”必须同时满足以上4个条件,探亲的期限一般在3-7天。

2、特许离监探亲

特许离监探亲主要针对服刑人员家里亲人病危或者遇到重大病故,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及服刑人员改造考虑 ,准许其暂时出狱探亲。其申请条件为:

(1)剩余刑期10年以下,改造表现好的;

(2)罪犯直系亲属病危,死亡或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确需本人回去处理的;

(3)有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病危或死亡证明及当地政府或公安机关证明;

(4)特许离监限定在监狱所在地的省(区、市)行政区域内。

“奖励性离监探亲”同样必须同时满足以上4个条件,探亲的期限为1天。

申请离监探亲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服刑人员要对照申请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果确信符合的话,可以按照以下流程申请

1、奖励性离监探亲审批程序

(1)服刑人员本人向监狱申请,填写《罪犯离监探亲审批表》,然后分监区、监区集体讲座提出意见,监狱主管部门审查,主管监狱长审批。

(2)经批准同意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由本人提出亲属或监护人为保证人,保证人持本人身份证到监狱主管部门办理保证手续;

(3)离监探亲的罪犯在家的期限为三至七天(不含在途时间)。

2、特许离监探亲审批程序

(1)服刑人员亲属或监护人持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服刑人员直系亲属病危或死亡证明等材料向监狱提出申请;

(2) 监狱按照离监探亲的审批程序予以审批;

(3)服刑人员在家的期限为一天,罪犯由监狱派警察带回。

从离监探亲的条件和审批流程可以看出,对于服刑人员的离监探亲,要经过层层审批,非常严格。

为什么说离监探亲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几乎不具有操作性呢

同学告诉我,他做狱警已经工作了近2年,但还没有经历过离监探亲,因为实际操作太难。

1、耗费警力资源

离监探亲对服刑人员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监狱而言确实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押送服刑人员回家奔丧需要专车接送,武警二名,民警二名,监狱领导最少1名,也就是说最少需要5个警力资源,在警力永远都感觉紧张的情况下,监狱几乎不可能安排这么多民警同时外出的。

2、审批手续较为繁琐。

离监探亲要经过一层一层向上申报,最后监狱长签字确认,流程繁琐,很可能等流程走完,服刑人员去世的家属早已经下葬。

而且离监回家是有风险的,万一在中途发生什么事,这个责任谁愿意担当呢?为了以防万一,直接不批准是最简单省事的选择。

3、协调困难

离监探亲需要县级以上医院的死亡证明、村委会签字以及当地派出所和户籍所在地基层主管领导担保。

同时还需要服刑人员所在地的公安协调派出警力,防止服刑人员家属做出过激行为,这是两个系统,协调起来耗时耗力,比较困难。

4、财政无预算

服刑人员回家奔丧对于监狱来讲执法成本太高,而通常监狱在年初财政预算的时候,并不会将这部分执法成本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

说白了就是各级财政没有这笔费用的拨付,这样的话后期费用报销也是一件麻烦事,所以监狱自然不愿意轻易放行,否则岂不是自找麻烦?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回家奔丧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实际中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而且为了让服刑人员安心改造,监狱方面一般不会让服刑人员知道家人去世的消息,以防止他们情绪波动。

写在最后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只有进过监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可贵,那是我们奋斗的基础。

学会控制情绪,千万不要义气用事,否则等到你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双亲去世你都无法参加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大家怎么看呢?

遗下人指的是什么人?

刘玉兰结婚第8年,丈夫喝药去世了。公婆认为刘玉兰克夫,将她赶出家门。刘玉兰在外打工时,遇见了比自己大5岁的朱伟亮,朱伟亮的父母得知刘玉兰是遗下人,坚决不让儿子将她娶进门,他们告诉朱伟亮,如果他不听劝,日后会倒大霉的。

但是朱伟亮和刘玉兰已经交往一年多,他相信娶了刘玉兰不是他的劫难,而是他的福气。一开始,朱伟亮的家人不肯接纳刘玉兰,但是了解了刘玉兰的经历,再加上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家里人改变了对刘玉兰的看法。

刘玉兰和第一任丈夫赵伟是相亲认识的,赵伟老实到有些木讷,不善言辞,刘玉兰本不想同意这门婚事,但父母觉得女孩子嫁人就要嫁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刘玉兰在父母的说服下,同意了这门婚事。

婚后,刘玉兰发现赵伟虽然对他很好,但性格太过老实,没有自己的主见,公婆让他干什么,他就言听计从,从来不会说不。

刘玉兰怀孕时,想吃葡萄,婆婆认为刘玉兰怀的是女儿,不让赵伟给刘玉兰买葡萄,赵伟就告诉刘玉兰,他妈妈不让他买。刘玉兰很生气,婆婆不让他买,他就不能偷偷地买?

赵伟却说:不行,我妈说了不让买,就不能买。

更让刘玉兰生气的是,她到了预产期,婆婆说孩子出生要花不少钱,让赵伟外出打工。刘玉兰认为孩子还有半个月就出生了,等她出了月子再出去打工也不迟,但赵伟竟然在夜里,趁她睡着时外出打工了,女儿6个月大时,他才回来。

刘玉兰怪赵伟太听从父母的话,她和赵伟已经结婚了,如果赵伟总是听他爸妈的话,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如离婚。赵伟从来没有想过离婚的事,再加上当时农村人离婚的很少,赵伟觉得离婚有点丢人,只好向刘玉兰保证,他以后会考虑她的意见。

结婚第5年,刘玉兰的儿子出生了,公婆得知刘玉兰生了儿子,喜极而泣。不过刘玉兰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公婆觉得刘玉兰不会照顾孩子,孩子满月后,公婆就让刘玉兰外出打工,他们老两口在家照顾孩子。

刘玉兰不同意,公婆就说刘玉兰不会过日子,只想在家享清福,不想出去打工。家里有他们照顾,刘玉兰有什么不放心的?

刘玉兰让赵伟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孩子刚满月,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她不能离开。再说了,公婆重男轻女,从来不对女儿正眼相待,她要是外出打工了,女儿以后还有好日子过吗?

赵伟夹在中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公婆劝赵伟和刘玉兰离婚,刘玉兰也哭诉日子没办法过了,让赵伟给她一个说法,赵伟除了沉默,就是沉默。最终,刘玉兰坚持留在家带孩子,不过公婆不让赵伟给她钱花,刘玉兰只能做一些杂活赚生活费。

儿子2岁时,赵伟打工回来,公婆让赵伟和刘玉兰离婚,他们说刘玉兰不孝顺,不懂事,总是忤逆他们的意思,这样的儿媳妇娶进门何用?刘玉兰也对赵伟失望之极,不愿意和他说话,赵伟回到家,两人也分床睡。

公婆哭着对赵伟说,如果赵伟不和刘玉兰离婚,他们就不认赵伟这个窝囊废儿子。赵伟不同意离婚,婆婆就指责赵伟不是个男人,竟然管不住自己的妻子,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她要是知道赵伟这么没骨气,当初就不该生他。

公婆一连闹了半个月,直到那天早上,刘玉兰到卧室喊赵伟吃饭,才发现他在卧室喝了一瓶农药,人已经不行了。

公婆认为赵伟这样都是因为儿子和刘玉兰八字不合,坚决让她滚出这个家。刘玉兰舍不得孩子,公公拿起一根木棍将刘玉兰打得浑身是伤,刘玉兰才不得不离开家。

走之前,婆婆将躲在一旁不敢吭声的孙女拽到刘玉兰面前,让她带着女儿一起滚。刘玉兰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先带着女儿回娘家。刘玉兰知道公婆年纪大了,已经没有外出打工的能力,为了让公婆和子女过得好一些,刘玉兰将女儿放在娘家,自己外出打工。

过年时,刘玉兰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公婆一半,又给儿子买了几件新衣服,可婆婆竟然当着她的面就把衣服烧了,刘玉兰给他们的钱,也被她扔出来,公公一手拿着砖头,一只手指着刘玉兰说:从今以后,我们家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也不会让光辉认你这个妈妈的,你要是敢进这个家门,就别怪我不客气。

刘玉兰无奈,只能转身离开。儿子5岁时,得了肺炎住院,刘玉兰得知后,请假赶回家,结果还没进病房,就被公公一脚踹到地上,疼得半天没爬起来。刘玉兰为了见儿子,只能偷偷躲起来,趁公婆不注意的时候看他两眼。

但公婆每次知道她悄悄看孩子,都会对她拳打脚踢,刘玉兰只好打消了见儿子的念头。

刘玉兰在外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朱伟亮。朱伟亮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一直到35岁还未结婚,刘玉兰本来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但朱伟亮比赵伟体贴,也懂得心疼她。她和朱伟亮同居时,朱伟亮每天下了班会做饭,刷碗,吃完饭还会牵着她的手下楼遛弯。刘玉兰想吃什么,朱伟亮都会给她买。虽然两人赚得不多,房子也是租的,但刘玉兰和朱伟亮在一起,第一次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朱伟亮的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时,朱伟亮也是力排众议,坚持要娶她进门。刘玉兰觉得朱伟亮比赵伟值得依靠,所以思虑再三,和他领了结婚证。

婚后,朱伟亮知道刘玉兰身体不好,不适合再次怀孕生子,从来没有要求她必须为朱家生下一儿半女,朱伟亮还让刘玉兰将女儿从她娘家接回来,给她一个幸福完整的家。

夫妻俩在外打工时,就将女儿带在身边,女儿在学校借读。朱伟亮的父母一开始并不接纳刘玉兰和孩子,但朱伟亮对刘玉兰太好,所以刘玉兰和公婆在一起时,能忍则忍,很少和公婆顶嘴。

婆婆中风后瘫痪在床,公公身体不好,没办法照顾她,刘玉兰就辞职,接过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给她擦洗身体,洗衣做饭,上午和下午还要各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带婆婆外出锻炼。为了婆婆的身体着想,刘玉兰还在家门口安装了可以让婆婆锻炼的器械。

在刘玉兰的精心照顾下,婆婆一年后,就能下地走路了,虽然说话时含糊不清,走路也只能慢吞吞地走,但是相比之前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刘玉兰的付出,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村里人见到刘玉兰的公公婆婆,经常夸他们有福气,娶到刘玉兰这样的好媳妇。如果不是刘玉兰,他们现在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公婆仔细想过,如果没有刘玉兰,朱伟亮肯定要辞职在家照顾他们,那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怎么办?虽然现在朱伟亮一个人在外打工,要养活一家人,但刘玉兰的女儿已经能自食其力了,刘玉兰又在家里种了菜,喂了鸡和鸭,能减少家里不少开支。总的来说,刘玉兰嫁到他们家,好处大于坏处。

公婆以前对刘玉兰嗤之以鼻,好在他们不像赵伟的父母,总是对她动用武力,老两口都是甩脸色给刘玉兰看。不过现在他们看到刘玉兰干活累了,会劝她多休息一会。刘玉兰去地里干活,公公会烧好饭菜,等着刘玉兰回家吃饭。

刘玉兰心里很感动,虽然家里依旧贫穷,但心里是甜的。

朱伟亮的父母身体不好,不过在他们在世期间,刘玉兰尽心尽力照顾他们,葬礼也办得十分体面,所以朱伟亮一直对刘玉兰心存感激。

刘玉兰以为日子能一直这样幸福下去,谁知就在她58岁这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女儿因为丈夫背叛了家庭,决定离婚。刘玉兰不想让女儿像她一样对子女愧疚,离婚时支持女儿要回了3个孩子的抚养权。好在3个孩子都是女孩,很懂事听话,成绩优异,刘玉兰心里宽慰了不少。

唯一让刘玉兰内疚的人是朱伟亮,因为他不仅同意刘玉兰的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跟他们一起住,平时他打工赚钱,也会将大部分钱都贴补到孩子身上。

刘玉兰心疼朱伟亮,朱伟亮笑着说:都是一家人,你女儿也是我女儿,我疼自己的外孙女和女儿是人之常情啊。

刘玉兰觉得朱伟亮为她背负了太多,本就心存愧疚时,儿子突然联系上了她。

原来刘玉兰自从再婚后,就没再找过儿子。刘玉兰认为公婆重男轻女,一定会对儿子好,谁知儿子为了养家,小小年纪就背着箩筐上山捡煤,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木工赚钱。因为年纪太小,身高不足,干起活来十分吃力,手上磨出不少血泡。

赵伟的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赚钱,还要经常吃药,赵伟的弟弟只顾着自己一家人,从来不管父母和侄子的事,所以刘玉兰的儿子小小年纪便扛起了这个家。

因为家里太穷,如今他已经三十多岁还未结婚。他年少时吃了太多苦,如今又得了急性肝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没命。

刘玉兰得知这件事后,嚎啕大哭。刘玉兰得知赵伟的妈妈还活着,她哭着跑到家门口质问她,儿子已经病入膏肓,为什么不通知她?

赵伟的妈妈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想告诉你,你自己身体也不好,如果我孙子康复了,以后还要给你养老,我自己养大的孙子,凭什么给你养老送终?

刘玉兰这才知道,前婆婆这么做就是担心她和儿子因为这件事和解。刘玉兰觉得前婆婆不可理喻,如今孩子重病,危在旦夕,她不想着治好孙子,竟然还在担心她和儿子会和解,她到底是爱孙子,还是只爱她自己?

刘玉兰来到儿子的病房,看到儿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心疼不已。儿子看到她时,却黑着脸说:你现在来干什么?你早不来看我,现在来看,已经晚了。当初你抛下我,从未来看过我,就已经把我这个儿子抛弃了。

刘玉兰的女儿知道母亲心里委屈,她告诉弟弟,母亲这些年一直都挂念他,只是爷爷奶奶总是欺负她,打她,母亲才不敢来看望他。这次得知他得了病,就急忙赶来了。她相信弟弟也是想见妈妈的,不然为什么给他打电话呢?

刘玉兰知道儿子要换肝,她跪在地上哭着求医生将她的肝换给儿子,不过儿子治疗的事,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刘玉兰儿子的病需要换肝,但换肝要符合他的身体状况,其次,就算手术成功,后续治疗费也要不少钱。

朱伟亮告诉刘玉兰,他知道刘玉兰愧对儿子,他愿意砸锅卖铁,四处借钱给她儿子看病。刘玉兰在医院日夜守在儿子身边,儿子发现母亲对她关怀备至,这才对奶奶的话产生怀疑。他喝着母亲亲口喂的鸡汤,突然对母亲的恨释怀了,如果母亲真的不爱他,怎么会在危急关头对他不离不弃地照顾呢?

亲戚邻居见刘玉兰对孩子照顾地很好,还为他四处借钱,也觉得刘玉兰做得不错,他们劝赵伟的母亲和弟弟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大家一起为救孩子出一份力。

如今刘玉兰的儿子身体已经有了好转,刘玉兰和儿子也和解了。朱伟亮多了一个女儿,如今又多了一个儿子,虽然两个孩子都不是他亲生的,但是他相信,这个家走向圆满,就是最大的幸福。

俗话说:“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遗下人”指的是什么人?

“二度花”,指的是离异后再婚的女人,女人结婚后因为夫妻性格不和,或者婆媳矛盾等问题选择离婚,离婚后遇见合适的人会再嫁。

而“遗下人”就不同了,在古代,“遗下人”一般指的是丧偶或者被夫家休掉的女人,这类人要么人品不行,要么被人认为命硬克夫,所以她们离婚后很难再嫁。

那么,遗下人真的不能娶吗?

我认为很多事不能一概而论,在赵伟父母眼里,刘玉兰不是合格的儿媳妇,她成为遗下人,不配再嫁,就算再嫁也过得不好。

但是从刘玉兰的立场来看,公婆一直在插手她的婚姻,导致她和丈夫矛盾不断。她为夫家生儿育女,公婆却不让她见儿子,明明公婆才是她家庭不幸的始作俑者,但是公婆却将所有的过错都交给刘玉兰背负,这对刘玉兰是不公平的。

如果刘玉兰不是一个好儿媳,为什么朱伟亮不顾父母的反对也要娶她?如果“遗下人”不能娶,为什么朱伟亮的父母会接纳她,觉得儿子娶了她是家里的福气呢?

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家庭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因为婚姻失败,就将问题全部归咎在一个人身上。

幸福的婚姻,考察的是双方的人品和经营婚姻的方式,而不是通过“二度花”或者“遗下人”这种方式将女人分为三六九等。只要对方心地善良,人品过关,不管她是二度花还是遗下人,都值得被爱。

古人是怎么确认杀人凶手的?

我想,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想问,古代的化学技术比较落后,缺乏元素、分子等概念,没法通过化学检验手段确定证据,如何确认杀人凶手?

我个人对现代刑侦学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这是个敏感行业,虽然也看了一些刑侦学及法医学的书,但是我敢肯定,连皮毛都不算,真是看书就能学到,那反侦查的手段也太容易锻炼了。不过,所幸的是,古代刑侦类的资料不难获取,文献研究那些就不说了,法医鼻祖宋慈的《洗冤集录》,很值得一看,所以我就斗胆借着这本书,讲讲我所理解的一些观点。

《洗冤集录》的序,第一句话就是讲: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意思是说:案子里最重的就是判死刑的,死罪最重要的是事实依据(我个人觉得,初情的意思应该是指案发现场的状态,但是查了很多译注版本,都没有这么解释的),而事实依据最需要的就是检验。

宋慈是南宋人,他所记载的资料必定是在南宋以前,距今最起码也快一千年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古代的刑侦是很重视“检验”的。当然,如果非要抬杠说屈打成招,买通官员啥的,那是古代政治问题,咱就不讨论了。因此,我们把一开始的问题就简化了,没有现代化学技术,古代的“法医”们该如何检验?简单回答就是:经验。详细一些说是这样:

1、很多经验和化学关联不大。

《洗冤集录》中比较多的篇幅是涉及“验尸”,也就是查验尸体上留下的证据。比如,第二章有云:若是自缢,切要看吊处及项上痕。再结合第三章:若被人勒死,项下绳索交过,手指甲或抓损;若自缢,即脑后分八字,索子不交。

这几句话很简单,就是说,如果遇到“上吊自杀”的案子,要检查吊处的痕迹和脖子上的勒痕,确定是否为自杀,被勒死的,脖子下有交叉痕,而上吊自缢,是呈八字的痕迹。这一条的原则至今仍然在使用,只不过适用更宽一些,遇到“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情况,首先就是通过一些痕迹,尤其是尸体脖颈处的痕迹去判断他杀还是自杀。

这类经验所依据的,主要是长期以来的侦查经验,很多是前人就已经总结的,不需要现代基础科学的知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案件性质。当然,非要说有没有误判的,我觉得肯定是有,但是话说回来,现代的案子,通过这类经验也未必能确定自杀还是他杀,还需要其他证据。

2、致命伤往往是物理性伤害。

古代虽然刑侦手段较落后,但是反过来说,犯罪手段也没那么高明,杀人案件一般都会在尸体上留下致命伤,很少能够通过“内伤”致人死亡。所以,对于尸体的检验,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化学知识,查得仔细才是关键。

可能喜爱刑侦小说的人都知道“头顶砸钉”的杀人法,我印象里,看到的每一套古代断案集(实例及小说都有)都提到了这个方法,只是有些是在辫子里,有些是从鼻孔砸进去的。这么做的主要优点是没多少血迹,死状又很像是猝死。其实,在《洗冤集录》中,这种做法早就被破了,第四章有云:如男子,须看顶心,恐有平头钉。

甚至在这句话前面,还提到了一个:检妇人,无损伤处,须看阴门,恐自此入刀于腹内。当然,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验尸么当然是整个尸体都要查遍了,但是结合第九章: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可见,在当时应该是有嫌疑犯想利用“避嫌”这一点混淆视听的。由此可见,在南宋的时候,对于检查致命伤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大概了解现代刑侦实例的人,应该不难知晓,确定致命伤,再结合现场的一些情况,其实案件的侦破方向大抵就确定了。

3、有一些特殊的时代产物可以协助辨识身份。

我们知道,化学检验手段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死者的身份或特征,这一点确实是古代所缺乏的,但也不是毫无头绪。第十二章有云:剥烂衣服,洗了,先看其尸有无军号,或额角、面脸上所刺大小字体,计几行或几字,是何军人。古代人口迁移率相对较低,又不像现代城市中邻居们老死不相往来,不太容易出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尸体的情况,如果有,那么很可能是两种情况:逃兵,逃犯。而这两类人,脸上都有字,这是现代不具备的辨认手段,也算是弥补了化学技术不足的缺陷。

上面那句话的后面,还讲了很多尸体上的痕迹,比如纹身、官杖疮疤等,都是这个目的。其中,通过纹身识别死者身份,现代刑侦实例中也常用到,但在当时,主要是可以通过图腾确定所属民族。好了,结合前面几条,如果一个案子不是特别疑难(比如一堆陈年白骨),确定了案件性质、死者身份、死亡时间以及死亡方式,是不是破案的头绪基本就出来了?

4、口供

这一点在《洗冤集录》的第一、二章多有提及,这两章与其说是法医学,倒不如说是简单的“刑事诉讼法”,讲到了一系列尸检及录口供的原则,当然是不是符合各朝立法我不清楚,我对古代法律这方面的兴趣并不大,也就没有去查阅。需要注意的是,取口供是在验尸之前进行的:凡到检所,未要自向前,且于上风处坐定,略唤死人骨属,或地主、竞主,审问事因了,点数干系人及邻保,应是合于检状着字人齐足,先令札下硬四至,始同人吏向前看验。

而且,验尸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破案,也是凶手指证的一环,类似于现代破案程序中,带着嫌疑犯去现场指证一样。另外,取口供还要和一些特殊身份的人撇清嫌疑:不可接见在近官员、秀才、术人、僧道,以防奸欺,及招词诉。这一点我分析下来,感觉说的应该是,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对于法律条文可能比较熟悉,或者有一些歪门邪道,会抓住法律的漏洞去设计供词。因此,并不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口供的不准确性,只是囿于时代没有办法突破,只能尽量去取得有效的口供。

5、原始的生化手段

我们知道,利用警犬去寻找线索,已经是现代刑侦中极为常用的办法了,这是典型的生物(狗)与化学(气味)结合的技术。而在《洗冤集录》第五章中,也记录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利用苍蝇寻找凶手。文字很长,简单说就是检验官确认尸体是镰刀伤并排除了抢劫致死之后,疑为有仇的熟人作案,于是将各家镰刀全部调取出来,然后勘验,发现其中一把镰刀叮满了苍蝇,其他镰刀却没有,于是锁定嫌疑人。

这个办法精确吗?肯定不精确,但是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可以看到这个情节。化学中有一个手法叫“紫外-可见光谱”,也就是利用紫外光谱仪检索一些特征物,而在另一个著名案例“油纸伞验骨”中,其实也有体现。

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对紫外线的吸收并不强烈(木质素倒是很强,但是在造纸的过程中几乎都损失了),而油纸伞又添加了一些颜料,所以,投射出来的光不再是全波长的,而是集中在某些波长。于是,被血液浸过的骨骼与正常的骨骼之间,便有了差别。需要指出的是,电视剧里明确提到了“红油纸伞”,但是第八章的原文写得是: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见。也就是说,书中并没有突出颜色。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主要是需要尝试的,就和我们用紫外光谱的时候,也是需要调整波长的,也许红伞是比较好的,但是未必每次都用一样的。

6、服毒

《洗冤集录》的后半部分是针对不同死状的一些描述,其中篇幅最长的就是第二十八章的“服毒”,这也是了解当时化学知识的一个窗口。得益于自汉以降的炼丹术,我们的老祖先在服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有很多皇帝以身试毒,所以文史资料不可谓不详尽,这样的临床试验数据,也使得宋代对于金石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转折。虽然像真宗、晚期的仁宗以及徽宗等等,都有服用“长生不老药”的记载,但是总的来说,宋朝是汉人政权中,对于炼丹最敬而远之的一朝。

还记得银针试毒吗?《洗冤集录》中也有,原文写的是:须先以银或铜钗探入死人喉,讫,却用热糟醋自下罨洗,渐渐向上,须令气透,其毒气熏蒸,黑色始现。看到没有,很麻烦的。这里的道理是这样。由于古代的毒物,基本都含硫化物,所以在服毒以后,腹内和肠内就容易产生硫化氢,利用热醋将腹内的气逼出来,硫化氢与银或铜反应,于是显出黑色。

此法也有另外一种用法,将气往下压,银钗放入肛门验屁,如是中毒,同样会显黑。不过,这个办法还是比较容易出现误检的,毕竟吃了葱蒜韭菜,也容易产生硫化物。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咱不能以讹传讹,拿根针照着尸体喉咙戳几下就验出毒的,那是《白面包青天》里的戏说。星爷连个破金箍棒都拿不对,整天扛在肩膀上,还能指望他在这方面考证清楚吗?咱不能胡编乱编。有些孩子见了我就问,说宋慈爷爷,你有几个女朋友啊……不好意思,串场了。

接着说。《洗冤集录》中记录了不少毒药,其实不难看出,主要属于生物知识,比如断肠草、蕈(有毒的蘑菇)、鼠莽草之类,矿物类的仅砒霜一例,由此可见,古代的物质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的,下毒并不是易事。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症状去反推中了什么毒,再根据毒物确定下毒凶手,这个也算是创举,而且至今也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桥段。我不怎么看柯南,但是也熟知其中通过嗅觉判断“氰化物”的梗。

7、臆测

我个人认为,在我国的古代作品(19世纪大规模翻译西方著作之前)中,《洗冤集录》和《天工开物》应该称得上是最讲道理的,没有太多臆测,但也不是没有。仅举一例,第十七章: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男子骨白,妇人骨黑(妇人生前出血如河水,故骨黑)。这就是典型的臆测了,尤其是关于妇人骨黑的部分,从解释到结论都是错误的。不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估计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总的来说,断案是个严肃的事情,仅仅通过《洗冤集录》,我们就不难看出,虽然没有化学技术作为手段,但是在当时,以宋慈为代表的专家们,已经在寻找证据方面走出了很远。我看现代法医学的教材,其基本结构和逻辑,其实和八百年之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化学技术用于辅助手段,对于追凶破案而言,或许是有很大帮助,比如众所周知,福尔摩斯就是化学高手。但是术业有专攻,如果不了解尸僵、尸斑等等法医学才会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如果不了解侦查学的一些知识,仅仅靠化学检验技术,是很够呛的,福尔摩斯身边不是还有个华生的么?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曾听业内人说起过,宋慈被尊为法医学鼻祖,是得到国际承认的,我估计应该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这一点还是挺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

我是个农村妇女,五零后,现在已经老了。如果有人问我:“生产队时期的农民,晚上都干什么”?我就会这样如实的回答他(她)。

收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一家人做晚饭。

生产队时期,女人跟男人一样都是要到生产队出工劳动的。晚上收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一家人做晚饭。记得有一天收工回家,晚上我是给一家人做手擀面吃的。麦面皮擀好已经下锅了,这时老公抱着一梱柴火进来,一不小心就把灶台上的洋油灯打翻了,洋油叫溅到了锅里的麦面中,熏的我一肚子翻江倒海,差点儿没吐了出来。我对老公说:别吃了,倒去喂猪吧!可老公就是舍不得倒,硬生生的把面条吃了,现在想起来都还感到恶心。

晚上没事就是帮一家人缝补衣服

生产队那个时期,不但吃不饱,而且还穿不暖,衣服裤子多半都是补丁加补,不像现在故意在衣服上裤腿上开几个洞洞,审美观不同了。

缝补衣服是女人的专利,如果一家人破破烂烂的走出去,那这个家庭的女人是很没面子的,人家会说这家女人不会针线活,连衣服都不会补。那时家里孩子多,稍微挑几件一补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半夜三更的打哈欠了才肯睡觉。

夏天晚上都是结麦杆扇绣扇花结凉帽

那时夏天纳凉的麦杆扇,凉帽都是女人亲手做的,从来不会花钱去买。每当小麦收割的季节,女人们都把麦杆蕊一根根的抽起来,再放到水里浸泡几天,然后晒干了就可以结麦杆扇了。结麦杆扇,女人大多数都利用晚上的时间,一结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般三至四个晚上能完成一把扇子,然后用针线缝制起来,中间再添上个锈花,就是一把既美观又实用的扇子。凉帽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先结好再用针线一圈一圈的盘起来。

再没事就是晚上纳鞋底

生产队时期就是连布鞋棉鞋都是自己家做的,做鞋子最费工夫的就是纳鞋底,一针一针的要纳的密密麻麻,这样鞋底做起的鞋子才会年固。女人纳鞋底那是365天的活计,晚上一有空就可纳,一家五六口人要做五六双鞋子靠一二个晚上是做不起来的,最少也得花大半年晚上的工夫。

晚上还要切猪草

生产队的时候,家家都会养一二只猪。那时的猪说白了都是吃草料,有时白天上工晚上还要回家切猪草。特别是金秋十月红薯收获的季节,那个红薯藤特别多,一户人家都要二三十担,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它切起来,然后藏在土窖里,等发酵过后再给生猪吃。

说了这么多,反正一句话,生产队时期的农村妇女啊,白天要和男人一起上工劳动,到了晚上还要干家务活,365天几乎连晚上都没得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