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活动中心什么梗,姜昆侯耀华石富宽王谦祥见到马志明怎么称呼?
要问姜昆、侯耀华、石富宽和王谦祥见到马志明先生怎么称呼,咱得先倒倒他们的辈分。先说按辈分他们怎么称呼少马爷,再说他们实际是怎么称呼少马爷的。
相声界的辈分问题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说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严格遵守;也有的人说是封建糟粕,应该废除,实行师生制。
我个人认为相声的传承很重要,相声辈分应该适当维持。相声从第四代开始,一直延续“德寿宝文明”的辈分。咱先说说少马爷马志明的辈分。
马志明马志明先生是1945年生人,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三立先生被人尊为“马三爷”,马志明也被人尊为“少马爷”。
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是马志明的爷爷,马三爷是“寿”字辈。马志明后来由侯宝林大师带拉师弟,拜“寿”字辈的相声艺人朱阔泉为师。所以少马爷是“宝”字辈,虽然他年纪并不是很大。
姜昆、王谦祥姜昆,195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他是马季先生的大弟子,是侯宝林大师的徒孙。
王谦祥,1948年出生于天津,也是马季先生的徒弟,侯宝林大师的徒孙。
因为师父马季先生是“文”字辈,姜昆和王谦祥都是“明”字辈。所以按辈分姜昆和王谦祥见到马志明先生应该叫师爷。
马季先生对相声的辈分并不看重,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多年,相声界也应该有所改变,师徒关系应该成为新型的师生关系。
马季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学生,陆陆续续收了10几个,但是每逢弟子提出“摆知”时,马季先生总是婉言谢绝。像姜昆只是口头建立了师徒关系。
所以他和姜昆、冯巩、笑林、王谦祥等人都是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甚至是兄弟关系。
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一直听父亲的话,叫姜昆等人“叔叔”。
一直到1990年,马季的弟子才在苏州举办了“马季弟子谢师会”,算是公开拜师。没有跪拜,没有摆知,没有引、保、代。
一直到马季先生去世以后,姜昆等弟子为了表示对马季先生的尊敬,坚决让马东改称呼,从叔叔开始叫哥哥。
可能是受师父马季先生的影响,姜昆、王谦祥一直称呼马志明先生为“马老师”,有时也称呼马志明先生为“马先生”,反正公开场合基本没有喊过“马师爷”。
侯耀华、石富宽侯耀华,1946年生于北京,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二儿子,师父是常宝华先生所以侯耀华在是“文”字辈的相声演员。他应该给马志明先生叫“师叔”,虽然两个人的年龄差只有1岁。
石富宽1949年出生于北京,是高凤山的徒弟,按理论上说高凤山是高德亮的徒弟,应该是寿字辈,那么石富宽是宝字辈,但高凤山拜了张寿臣当干爹,等于自降一辈,于是石富宽成了文字辈。
既然侯耀华和石富宽都是“文”字辈,所以应该称呼马志明先生为师叔。侯耀华、石富宽两位长时间都在北京,马志明先生在天津,所以他们交流不多。按侯耀华先生的性格,估计不会叫“师叔”,而应该会叫“马先生”。按石富宽先生的性格,应该是叫“师叔”。
其实马志明先生也不喜欢相声界的繁文缛节,再加上他年纪不大辈分又高,性格平淡,与世无争,所以他也喜欢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特别看重辈分。每逢晚辈叫他“师叔”、“师爷”的时候,马志明先生总是大度地说:“称呼老师就行”。
朋友们,你们怎样看待相声界的辈分?是该保留还是应该改进?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小时候干过最缺德的事情是什么?
“你现在这么小,心都那么狠毒,你长大后肯定是杀人犯”。
70年代中期,我在村上读小学,家到学校要翻两个坡、走几根田埂,每逢阴雨绵绵的天,走在田埂上滑得要命。在那个年代,农村家庭都比较穷,下雨的时候,没有雨鞋穿,多数同学都是打光脚板。有一次下雨天,我走在田埂上,连续踩到起两根刺粑,很生气地认为这个刺粑是哪个有意弄起的。我就想报复别人,要怎么才报复的到呢?我心里想:你把刺粑丢到路上面是看得见的,别个不一定踩得到,我要把那个刺粑捏下来,放到田埂缺口的中间,这是每个人过路都要经过的地方,脚掐过去就要遭踩到。
放学途中,我有意往山上走,穿过丛林,找到有刺的洋槐树枝,把刺削下来,放在书包里备用。晚上,雨哗啦哗啦地下,我筹划的计谋有望实施了。心里却忐忑不安,既担心扎伤无辜的人,又要防着被人发现去告秘,这一切让我无法安眠。
天刚亮我就爬起来,背上书包跑出了家门,空中飘着毛毛雨,我在朦胧着飞跑,钻过丛林,趟过冰凉的雨水,来到了田埂的缺口处,把事先备好的刺粑插在那里,还用泥巴覆盖只留点刺的尖尖,埋了三四颗刺后,我迅速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
“哎哟!”果然有同学中彩了,我看到后面踩到起的同学,又依法炮制,将刺再次埋好,有很多同学都遭了,就有同学报告老师。老师就立马问这个事情是哪个带头做的,我站起来说“是我”。然后老师就把我拉到黑板上面去,指着我的鼻子“你现在这么小心都那么狠毒,你长大后肯定是杀人犯”。
至从那一次站了黑板、挨了批评后,我就畏惧老师。在学习时相当努力,也很遵守学校的纪律。后来,我顺利的考起初中、顺利的考起高中、高中毕业去参军、退伍回乡考起干部。
调皮是小男孩的天性,偶尔做错一次事,不代表就是个坏孩子。
老师断定长大后要成“杀人犯”的我,后来一路成长,成了国家公务员。
金丝眼镜是什么?
确切的说是金丝边儿眼镜儿 指眼镜儿框架,是金色光泽的金属框架制成。一般建国初期只有中产阶级,和年轻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 这个词也泛指装样子,或者比较傻且闷骚的男性金丝眼镜是非常流行的眼镜框类型。随着90年代复古回潮,金丝眼镜作为结合了这两个关键词的最佳时髦利器,也早已脱离了最初的形象,从秀场外到明星街拍里,你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T台上的模特戴着金属细边框的眼镜,眼神迷茫,文艺又时髦,于是乎流行风潮一下刮遍全球角落,严谨的金丝边老干部眼镜竟然成了时髦尖货,一时成为各路明星博主的心头好。
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听到“绿帽子”一词,意思肯定都懂,不言而喻,而且让人闻风丧胆。但是它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用来挖苦男人的。
绿帽子的前身叫做绿头巾。绿头巾并不带有什么贬义的色彩。只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戴绿头巾的人,地位等级低。
当时,在春秋时代出现了一类人,他们“货妻女求食”。货,卖。这一等人,头顶上必须得裹绿色的头巾。“以别贵贱”。
汉代也不例外,戴绿头巾,身份不高。馆陶公主晚年的面首董偃第一次拜见汉武帝时,就是头裹绿帻。
唐朝李白特地讽刺了一波,写诗道: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所以,唐时延陵令李封在处罚犯罪错的官吏时,也不杖打,直接让他戴绿头巾。罪重的人,戴的天数多。试想,一群绵羊堆里跑进来几只狼,这是什么情况?一时,众人都以戴绿头巾为耻。延陵,吴地。时间一久,这便形成了吴地的一种观念。
不过,注意一点,不是戴头巾有错,而是戴绿色的头巾有罪。
绿色在今天看来,象征着青春活力,满满地生命力。但古时候,绿色就是间色,次色,它是从正色(原色)调和而来。打出身就低一等。所以,历来不被人看好。
正色、间色,重要吗?但嫡和庶重要吗?绿色变卑微最开始来自《诗经》,里面出了一首诗歌叫《绿衣》,说:
绿衣黄裳,心之忧矣衣,上衣。裳,下裳。本来是上黄衣,下绿裳。现在成了“上绿衣,下黄裳”主次不分的局面。上下易位,怎不忧伤啊?比喻正妻失位,妾上位。
妾卑微吧?绿色比喻妾,嫡庶有别,绿色随着妾卑微。始终也不能僭越。悲剧吧!难怪白居易说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绿衫,官职卑微。
到元代,绿色更卑微,李封只是将“戴绿头巾”作为惩戒措施。而元朝却将它写进典章条例。史载:
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从这里可以看出,戴绿头巾的人群范围缩小了,具体到某特殊行业。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可行,又被延用下来,细节上更是加以创新。比如头戴绿头巾,腰上系红搭膊(红色束衣腰巾)……
戴绿头巾,便“定型”了!只要见到“绿头巾”,就能知道家里有“青楼一族”。逐渐地,“戴绿头巾”流行起来。
(绿头巾)
万历年间的进士谢肇淛写了一本随笔札记(读书笔记)——《五杂俎》,里面说:
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盖古赭衣之意。而今无矣,然里尚以‘绿头巾’相戏也绿头巾普及化,成了日常用语,被用来挖苦男人。当时的小说里,也常见。
明后是清朝,自然不兴头巾。他们爱瓜皮帽。所以,头巾又引申出帽子。到近代,辫子被剪了,帽子也成时尚装饰。
在口角后的骂人声里,女偷汉、男戴帽就成了有力的武器,伴随日常,也遗留了下来。成为这一种挖苦。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八九十岁老人年轻时干的什么活?
我是六零后,我的小时候,就是现在八九十岁老人的年轻时候。就是我父母那代人。
记得那时候,父母整天去生产队干活,那时候都是大集体,每天有生产队长分配劳动力,然后晚上去大队记公分,队里有专门记工的,年底按照出勤发放工钱。都是很少。
平常生产队种的地瓜,花生,都是社员去种收,然后还能分一些给群众。
一切都是集体的,生产队有养猪厂,我们叫饲养院。队里有牛,马,留着耕地用。后来又有了拖拉机,队里排一个人学习,负责开拖拉机。
六十年代,父母都去过海上用小推车,推盐,很累。去山上开荒,整大寨田,修水库。
烧火做饭,都是用大锅,柴火都是集体每年规定时间,统一放山,记得每到放山那天,父母都提前准备干粮,天没亮,都去山上弄草,尽量多占一些地方,最后再慢慢搬回家。
吃的大都是地瓜,地瓜干粥,山里的野菜,玉米面饼子。过年蒸的饽饽,大都是外皮是白面,里头是黑面。
纯白面饽饽都是留着走亲戚。那代人只有年底了,领点工钱,买点新衣服过年。
那时候,过年是小孩子期盼的,吃点好的,穿新衣服,带着饽饽走亲戚,还能收到一元红包。
那时候虽然穷,过年小孩非常开心。也很有年味!
现在人生活条件好,吃穿不愁,平时和过年没什么区别,年味也就淡了。
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虽然年轻时候吃苦受累,没有吃过营养品,成天劳作,但是长寿的老人好多。值得欣慰!
秦王绕柱走是什么梗?
被人越塔的时候,利用塔 环绕走位绕晕对面,完成反杀。因为和荆轲刺秦的故事很像,我们都称之为:秦王绕柱走。
这是荆轲刺秦时的场景。荆轲刺秦王,秦王绕柱走!由于近战英雄攻击距离有限,在越塔强杀时,被对手绕防御塔风筝,进而导致被反杀,故而使用秦王绕柱来形容,被越塔者走位好!慢慢的玩家们发现,柱不仅限于防御塔,更可以是英雄。男枪由于普通攻击,可以被其他单位阻挡,更是经常成为秦王绕柱中的荆轲。
荆轲拿匕首刺向秦王,而秦王政因为宝剑太长一时无法抽出,便绕着朝堂上的铜柱子跑以拖延时间。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战国策·燕策三》原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文大意: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