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京东的赵何娟何许人也?
钛媒体的创始人,媒体表达观点,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用了号召抵制的表述,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毕竟没必要把自己的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
赵朱复姓由来?
百家姓中“赵朱”复姓是没有的。只有单独分开的“赵姓”和“朱姓”,所以谈不上找赵朱复姓的由来。
赵姓来源简介如下,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得姓始祖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姓赵的官宣句子?
我姓赵却找不到你心的方向,大概是因为你喜欢等待而我姓赵。
为什么秦国国君是嬴姓赵氏?
《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中廖廖几句话就交待了秦始皇的出身,说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就娶了过来,生下了秦始皇,那一年是秦昭襄王48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赵政最为重要的是,史书说了秦始皇的名叫“政”,他的姓是“赵”,名字合起来就是赵政。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悲……”
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赵正书》上的内容,同样称呼秦始皇为赵正,古代的文献都称秦始皇为赵政(正),几乎没有称呼他为嬴政的,但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嬴政这个名字,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上,称秦始皇为嬴政,而不是赵政。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到底叫嬴政还是叫赵政?历代秦国国君呢?
赵正书称秦始皇为赵正这就涉及到秦人的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秦人的祖先来自黄帝的后人。
《史记 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颛顼帝有个后代叫女脩,女脩在织布时,吞下了燕子掉下的卵,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落(黄帝所在的部落)的女儿女华,女华生下了大费,大费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为了表彰大禹的功能,赐给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又向舜帝推荐了大费的功劳,于是舜帝赐给大费一幅黑色的旌旗,同时把姚姓的美女赐给大费为妻,大费接受了赏赐,帮助舜帝驯养鸟兽,鸟兽多被驯服,舜帝又赐姓大费为嬴姓。
秦国国君是颛顼帝的后代大费还有一个名字叫伯益,也叫柏翳,是秦国国君的祖先,也是嬴姓的祖先,嬴这个姓来自于舜帝的赏赐,在上古时代,很多姓都是出自帝王的赏赐,秦国祖先有了嬴这个姓之外,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史记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吞燕子卵而生下孩子这种事只能是神话故事而不是历史,虽然被记载在史书上,只是受限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神话故事可以一笑了知,但是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应该是正确的,在口口相传之下,故事可以神话,但祖先不可能忘记。
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姓代表着祖先,氏代表着分支,现代人遇到同姓的人开玩笑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还真不是开玩笑,是客观事实,因为同姓就代表着同祖先,姓就是追溯祖先唯一的依据,预示着你从哪里来。
姓也可以理解为宗族的族号,中华五千年历史有着无数的宗族,能够区分不同宗族的依据就是姓,姓一般不会更改。
嬴姓始祖-伯益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些姓要么是女字旁,要么是姓中含有女字,这是因为原始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才逐渐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但是源自母系社会的姓仍然保留了下来。
氏表示后代的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一宗族同姓的人越来越多,经过分封之后,同姓的人逐渐被分封到华夏各地,为了区分这些同姓但生活在没地域的族人,于是就有了氏,氏表示同姓的人不同的分支,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
氏可以是居住地名,比如黄帝居住在姬水,称姬姓,炎帝居住在姜水,称姜姓,也可以是部落名,比如黄帝也称有熊氏,有熊氏就是黄帝的部落名,氏也可以是国名,比如周朝初期的陈国国君,最初是妫姓,因为分封于陈地,建立陈国,于是改为陈姓。
先秦时期的贵族是有姓又有氏的,比如黄帝是姬姓有熊氏,炎帝是姜姓神农氏,大禹是姒姓夏后氏,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楚庄王是芈姓熊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赵武灵王也是嬴姓赵氏。
嬴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嬴姓上文讲到了是舜帝赐的,那么秦始皇的赵氏是怎么来的?
这就要说到秦始皇的祖先了,还是从大费(伯益)说起,大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若木有个玄孙叫费昌,费昌生活的时期正是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统治时期,费昌投靠商汤,并为其驾车,并跟随商汤打败了夏桀。
大廉有个玄孙叫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开始显贵起来,中衍有个玄孙叫中潏,居住在西戎地区,中潏生了个儿子叫蜚廉,蜚廉有个儿子叫恶来,蜚廉与恶来父子都在辅佐商纣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
蜚廉还有个儿子叫季胜,季胜有个儿子叫孟增,孟增受到了周成王的宠幸,孟增有个儿子叫衡父,衡父有个儿子叫造父,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同时参与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而受到周缪王的宠幸,因为有功,周缪王把赵城封给了造父,从此之后,造父一族以封邑为氏,称赵氏。
造父一族的姓是嬴姓,氏是赵氏,因为封地而得氏,所以称为嬴姓赵氏,造父这一族其实就是赵国王族的祖先,造父的后人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国王族的世系是这样的:
造父封赵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伯益)→大廉→中衍→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
再来说说恶来,蜚廉的儿子恶来被杀后,恶来有个儿子女防活了下来,女防有个儿子叫旁皋,旁皋生了个儿子叫太几,太几生了个儿子叫大骆,大骆生了个儿子叫非子,非子就是秦嬴,恶来的五世孙,因为造父一族居住在赵地,所以非子、大骆、太几等恶来这一支的后人也居住在赵地,所以就形成了共同的姓氏-嬴姓赵氏。
非子居住在犬丘,他的特长是养马和牲畜,非子后来帮周孝王养马而受到赏赐,周孝王于是封了一块地给非子,让他延续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非子建立了一个附庸国,算不上诸侯国,非子也称为秦非子,以国为姓。
秦非子的五世孙是秦襄公,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也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候,秦非子就是秦国国君的祖先之一,也是秦始皇的祖先,秦非子同样是嬴姓赵氏。
嬴姓是其家族的祖先来源,来自于大费,赵氏是因为非子一族曾经跟随造父一族居住在赵城,他们是同宗的族人,后来非子因为有功才被分封到秦地,算是独立出来了,于是有了自己的封地,秦国国君的世系是这样的:
非子封秦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伯益)→大廉→中衍→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德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秦国国君与赵国国君都是嬴姓赵氏,因为他们几百年前是一家人,从世系中就能看出,他们的家族是从蜚廉的儿子这一代开始分家的,尽管如此,在残酷的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仍然是敌人,直到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
秦汉之后,姓与氏逐渐统一,不再区分姓与氏,而是统称姓氏,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字,比如说刘邦姓刘,字季,叫刘季也行,再比如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称诸葛孔明。
《历史大搜索》历史上的秦始皇为什么姓赵?
历史大搜索中,关于秦始皇姓赵的原因:
《历史大搜索》中关于秦始皇姓赵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他姓赵的原因却解释得一塌糊涂。秦始皇正确的全名是“赵政”,他姓赵的原因在于秦国公室是嬴姓赵氏的一支。在古姓氏制度消亡了2000年的今天,人们已经对古姓氏制度很陌生,也不知何谓“嬴姓赵氏”。古姓氏制度很复杂,涉及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法体制。在这里限于篇幅,仅简略介绍。汉代以前,中国人尤其是贵族一般既有姓也有氏。那时的姓跟今天的姓不是一回事。
宋徽宗为什么叫赵大官人?
官人,在唐朝称当官的人,在宋以后,则是对有一定地位的男子的敬称。在民间,有的妻子也会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大官人--大官儿赵大官人--姓赵的大官儿,民间引申指赵家天子。又有“赵官家”的叫法,其中的官家也是民间对皇帝的俗称。《称谓杂记》中就有“《汉书》盖宽饶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称‘官家’犹言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