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名家有那些呢?
第一阶段可以称为笛界泰斗的(80岁至去世):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刘森、刘管乐、江先渭、王铁锤等;
第二阶段可以称为笛界大师的(60岁至80岁):俞逊发、简广易、曲祥、詹永明、蒋国基、李镇、曾永清、马迪、张维良等;
第三阶段可以称为笛界名家的(35岁至60岁):戴亚、王次恒、唐俊乔、陈悦、曾格格等等;另外还有很多后起之秀,年龄不大,但水平颇高,目前可能名气不是很大,但早晚是笛界的中流砥柱,例如马云鹤、范临风、陈韵颖、侯长青、袁非凡等。
扩展资料:
1.冯子存-笛子演奏家
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人。冯子存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同时他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冯子存也喜欢上了音乐,他尤其钟爱笛子,因此从小跟二哥学吹竹笛。
11岁那年,他学会了吹笛子,并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伴奏。由于生活的艰难,他十七岁跟随大哥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向大哥学习皮毛手艺,夜晚和当地的乐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高亢、豪放、粗犷的内蒙古的“爬山调”使冯子存听得入了迷,于是,他就用笛子模仿。
四年里,他不仅学会了内蒙古特有的“爬山调”,还学会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这对他的笛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习和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五大类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
2.赵松庭
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3.陆春龄
(1921年至2018年5月22日),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他演奏的作品,音色淳厚圆润 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 震音 历音 打音等润饰曲调。
创作笛子曲目有《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
不论在笛子演奏的领城或是在整个中国乐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形成其独特的流派典范。其演奏在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4.王次恒
195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随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学习,后于1980年同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府。他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还得到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并民族器乐教育家蓝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
1984年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成为笛子独奏演员。此期间又先后受益于北派笛子名师王铁锤先生以及南派名师陆春龄先生。由于他的好学不倦与不断求索,在音乐处理上体现出较高的音乐修养。深深地突出了南北两派笛子综合性的传统风格。
5.唐俊乔
自幼随父亲唐德忠学习笛子,少年时代便屡次荣获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一等奖。1986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孔庆山教授。1990年,十六岁首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199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赵松庭和俞逊发,因此而终身受益 。199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98年,担任上海民族乐团笛子首席,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民族乐队中担任首席的女性管乐演奏者。
王铁锤粉丝为什么变少了?
王铁锤最近粉丝确实变少了。王铁锤是象棋怪才,以同小区老大爷下象棋时有趣的场景吸引了不少粉丝,她走棋时不计较一兵一卒的损失,怪招奇招多,通常能走一步看好几步,擅长用炮,开局不拘一格,深受棋迷朋友的热爱。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反正我对王铁锤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勉为什么叫王铁锤?
王勉的爷爷曾给他起名叫铁锤,觉得好养活。
曾格格师傅是谁?
曾格格曾从师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延先生,王铁锤先生,张维良教授,马宝山教授,何维清教授,她曾用玉笛,玉箫把著名的敦煌千年古曲搬上舞台,被人们爱称为[千年玉笛第一人]
多年来曾格格在英国巴比肯音乐厅,德国伯林爱乐音乐厅,美国林肯会议中心,维也那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希腊雅典卫城古剧场,澳大利亚情人港湾,香港艺术中心,南非太阳城,日本东京艺术剧院,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俄罗斯克林姆林宫等音乐圣地留下了她美妙的笛声,她演奏的{天上人间}《花满天》《雪山》《千年相约》《柳暗花明》《踏春歌》《雨中花》《世际风情》《牧场》《我的亚细亚》《牧民新歌》等乐曲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象棋为什么总是不温不火,是棋协的不作为还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个势头在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全国象棋赛的轮数越来越少,下象棋的年轻人少年人越来越少,新出版的象棋书也越来越少。当然象棋协会也作出一些改变,例如开展象棋联赛、向世界推广象棋等等,但都收效甚微。
也许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娱乐活动多了,下棋的人就少了;赌博的门路多了,下彩棋的人也少了(集中去了广东?)。象棋本身也有问题,规则繁琐,难以向世界推广。还有象棋软件水平大幅提高,专心钻研棋艺的人也少了。总之没有关注度、支撑不起一个产业。
协会搞比赛需要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经常改规则会让选手不好适应。你可以自己改,包括推出有大量新棋子可选用的在线象棋游戏,可以将它做成集换卡牌游戏的形式,允许玩家抽取棋子、交易棋子。
娱乐性和社交性是一个游戏能否成为主流的关键。
象棋的娱乐性和社交性一向很强,以前街道两旁茶馆门口,经常有人摆起一张桌子放上两包“红塔山”当彩头下棋,棋桌旁边又会很快围满了人,支招的、起哄的、认真看棋的、维持秩序的什么人都有,什么人都能融入其中,真是盘里一个局,盘外一个局。
后来到了现代,电子游戏逐渐兴起,星际、联盟、部落兼顾娱乐性和社交性的特点成为年轻人的选择,而且它们的谋略性与象棋相比也不遑多让,门槛更低、感官刺激更直接、社交性更强、电子游戏替代棋类成为娱乐主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现代人玩多了电子游戏,可能觉得所谓的“改动规则”非常简单,在系统后台更改一个设定,然后所有玩家更新一下补丁就好了。
但“象棋”实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棋牌运动,只有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爱好者,才能形成专业赛事。
中国象棋作为存在了数百年的游戏,棋谱、经验都是基于对现有规则的熟练和推演。这和电子游戏从上而下的推行规则过程完全不同。
假如某一些人经过研究希望引入一个新棋子或者更改某些棋子的规则,那么首先要有充分的理由获得大部分比赛选手的认同,然后要花可能上几十、百年来在民间推进这种规则。
等到街头巷尾每个下棋的老人,每家文具书店卖的象棋都已经更改了规则,这事才算推广成功。
这个事情的难度甚至不亚于重新创建一种新的棋牌比赛。毕竟像是目前流行的卡牌游戏推广也不过诞生三五年就能风靡全球形成规模的赛事。
而实际上,中国象棋最早出现在战国,到了宋代定型,中间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基本已经是一套比较成熟和没有缺陷的游戏规则。
不要一位古人的智慧就比现在人差太多,在不改变整个游戏框架的基础上,想要再因为象棋本身的问题而提出修改已经是十分难得。
后面对于棋子的大改动好像只有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算是个“微创新”。
而想要“另辟蹊径,却难以普及的情况也有”。北京故宫博物馆内珍藏着的一副别致精巧的蒙古象棋,与上述宋代象棋子无甚大差别,棋子为32枚:将2、车4、马4、象4、炮4、但无“士”,“卒”却比现今多4枚。该种象棋未普及开来。
所以,想要更改象棋需要能明确指出现代象棋的不足或问题,并针对地提出一系列改进方法,以及让大部分职业棋手同意,最后还要让民间的爱好者都能普及接受,光为了变而变化没有意义。
为什么有些象棋主播,在现实比赛里没有他们的踪迹?
现实版象棋活动,分快慢棋,业余选手娱乐而矣,培养象棋大师要从小开始,背棋谱!什么地方出谱了,怎么应对!布局,中局,残局,每一步都利益最大化,设套布陷,先丢后得,多子归边,弃子快杀,等等。主播们各有各的路,如购买相关软件,纯净表演,如找托等。我赞成中国象棋,自我娱乐就好,不要搞什么棋王比赛,什么百万擂台,下棋下得漂亮,也解决不了一日三歺!淡定淡定!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