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棉花的人怎么称呼?
采摘棉花人的称呼为:摘棉客或者是拾花客(因为采摘棉花有季节性,干完就走的原因)。
每年9一10月份新疆棉花上市,有很多采摘棉花的拾花客到新疆“淘金”。
采摘棉花工作看似简单、轻松,实则繁重。每人每天采棉花量可达约100公斤,娴熟地采摘棉花工人可达180公斤。如果折算到棉桃,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须知每朵棉桃不过产棉几克而已;每一天采摘动作可能要重复数万次,机械到令人烦闷的地步,但还要细致入微,不遗漏每朵棉桃。
在新疆拾棉花是一种什么体验?
新疆还没去过,但在本地是拾过棉花的。一片棉花地,十几个人排成一排。有的将布袋挂在腰上,更多的人提着。采摘后要称重,按每斤几角钱收。艳阳高照,大家备了水,一采大概就要一天。那时侯抱着玩玩的心态去的,并不觉的苦,棉花籽很讨厌,影响棉花质量,但总归一天下来还是有收获的。采得快而熟练自然挣得多些,相互比一比,取笑一番,也是乐趣。
为什么很多甘肃人去新疆务工?
在过去陕甘宁一带流行麦客,就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农民会外出打工挣钱,给人收麦子。直截了当的说就是为了讨生活,挣一份钱!
其实甘肃人去新疆务工在过去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和赶麦场给人收割麦子差不多。时下,这种进疆务工的传统已经慢慢在没落,因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走了更多的选择。
甘肃新疆,一路向西,过了嘉峪关,车过星星峡,就到了新疆。
饮食相通、语言习惯、山川异域,但风月几乎同天。当然还有从甘肃老家早早定居新疆的老乡和亲属作为纽带!
甘肃这个狭长地带,和新疆接壤,过去,就是远在甘肃天水的人也喜欢到新疆务工,时至今日每年的摘棉花专列还存在。
火车开往新疆,甚至都吸引很多其它省份和地区的人前往新疆务工。
不仅甘肃人,20年前苏鲁豫皖这些华东地区农村人有的都喜欢去新疆务工。新疆就算到现在,也是普通人有机会施展才能的地方之一。
如果你资质和才能一般,你可以到那里去发展试一试,或许你的人生能走向巅峰,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你去那里,你会亲身感受民族大融合的交融,也不会有很大的外来歧视,因为在不远的过去,汉族人的祖籍都来自内地,全国各个省份都有。定居新疆的人们,他们的亲属很多在“口里”,这也是一种亲情维系。
新疆汉族人,四川、河南、甘肃、苏鲁豫皖交界地这四个地方的人在新疆非常之多,以至于新疆菜的风味一直以来都偏川菜,所以有句话,凡是有铁轨的地方都有四川和河南人。比如西藏拉萨也是这样,甚至四川话都成了地方川普。
在新疆定居的汉族人除了以上四大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广东、陕西、上海、广东都有,甚至还有浙江,福建人。
现在回归话题。
其实最近的20年,甘肃的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不怎么喜欢去新疆务工了,新疆也不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地
最近20年成长起来的两代甘肃人,他们宁愿跨越三四千公里的路程来到极其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打工。
从遥远的嘉峪关,玉门,兰州出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上广都能看到甘肃人的身影。
甘肃年轻的一代已经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只身前往新疆去打工了。因为新疆的务农工作实在是太苦了。
而且用现在的市场经济衡量,纯粹的付出体力劳动,创造不出多大的价值。
加上高考扩招20年以来,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人有了更多的目的地选择。
可20年以前,甘肃的一些地方比较贫困,不通水,不通电。尤其是甘肃成县,岷县两地的人特别喜欢去新疆务工。
而且他们的工作都比较单调,基本都是在农场主的田地里做小工。因为新疆的戈壁滩会开垦很多荒地,拿吐鲁番来说,这些荒地可以种哈密瓜,哈密瓜季节结束之后,到了秋季,这些瓜田里面可以种植棉花等。
很多甘肃人就在农场主的荒地里种田打工。有的过年也不回去,但大多数甘肃人是很恋家的,一般来说,每年春季过后,他们甘肃老乡就会到新疆务工。
到了哈密瓜成熟季结束之后,种了几个月的钱就回甘肃了。20年以前,在这几个月挣的钱其实并不是很多。
老王当年还是小王的时候,在新疆听说过一个故事,农场食堂中午做饭,其中有猪肉菜,一个甘肃人怎么也不吃,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现在吃上瘾了,回家去想吃,吃不起。
这就是20年前甘肃人在新疆务农做小工的真实写照。
1999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对当时的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和利好消息,就是对现在也有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的人加大了频繁流动,绿皮火车承载了一个时代最高潮的记忆。
陇海兰新铁路线运行比较繁忙。从亚洲桥头堡连云港一直到乌鲁木齐这条铁路线上一直比较繁忙的运营着。在火车还没有提速的时代,绿皮火车奏鸣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乡愁。
那么甘肃人外出务工肯定会就近选择,或从自身情况实际出发,新疆农业需要密集型的劳动,这就促成了甘肃人喜欢到新疆务工的环境!
而甘肃人大规模选择它东部的大唐长安去工作和生活也是最近15年以来的事情。
其实就算在当下,也有很多甘肃人在新疆工作和生活,当然也有在农场里做工的,这不是走西口或者闯关东,而是很像以前的麦客,就是打工而已。
山东人闯关东,明明当时东北寒冷,江浙富饶,为何大汉们却选前者?
东北虽然冷,但是还未怎么开垦的蛮荒地,只要有一把力气,肯干,就不愁没有饭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就是当时东北的真实写照。这对人多地少,靠天吃饭的关内人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时相对来说富裕一点的江浙一带,也同样是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型,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去了要不乞讨,要不扛活,生活不会比留在本地有太大的改观。所以,形成了当时浩浩荡荡闯关东壮丽景观,而且完全是自发的,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去广西砍甘蔗什么意思抖音?
“去广西砍甘蔗”则有去广西干苦力的意思。网络流行“砍甘蔗”的梗,最先出现在电视剧《潜伏》中——李涯没有想到我方已将不肯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科学家钱思成与他派去监视的特务刘闪换了包,站长吴敬中问他:知道你的那个手下刘闪在哪吗?
李涯:还没找到。站长暴怒之下抛出金句:他现在台湾砍甘蔗呢!如今的广西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而砍甘蔗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所以,“去广西砍甘蔗”则有去广西干苦力的意思,与之相类似的梗有去新疆摘棉花、去山西挖煤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