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而被关注,但是是否对他评价过高了?
怎么回答您这个问题呢?如果以本子的厚度来评价这本书,这本书不要说不如二十四史厚就是其中任一朝代史都比不上。如果是以记载事件的丰富程度来评判,这本书简直可以用贫瘠来评价,毕竟他前后记载的撑死只是几年的事情。如果以描述语言的优美和韵味来评价,这本书连一般的史书都比不上,因为作者不仅带着感情还近乎以刻薄和悲伤语气将一个原本辉煌的朝代描述成了一个身患癌症晚期不可救药的凄惨病人。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不应当出现。但是他不仅问世还成为了一个经典为什么呢?
因为之于史记,之于资治通鉴,他们只是在编辑方式上有所创新,内容还是离不开帝王臣子忠孝礼智信 这些传统的史学观点,我们可以看清一个皇帝,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和为人处世的教训,却搞不懂王朝兴衰更替的内在原因。黄仁宇作为非典型史学学者跳出了传统观点的束缚,从财务、税收等更贴近王朝机器运转内核的角度去看待王朝的兴亡,虽然他得出的结论见仁见智,但是不可否认他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角度,就像猿人第一次站立起来,环顾曾经熟悉而陌生的世界,视野的改变增加了窥探到真理的几率。他近乎冷酷的语调符合一个严格的财会人员对经营发票的冷漠态度,但也让我想起了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时的爱之深,恨之切,所思所怀不为人知甚至被人误解,然赤诚之血终不曾凉。黄先生这本书里虽没有忠义礼孝信,但是在纸墨背后我相信终是有或者在行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国的拳拳之意,而此书所提供的视角对后世政治家大开大合的改革,相信定有启发之意或是英雄所见略有相同。站在此角度,我觉得此书的价值重逾千金,是不可错过的好书。而对于黄先生他研究历史的角度同以往史学家颇为不同,其还有一本书,似乎叫《中国大历史》也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是哪几年?
万历十五年不是指哪几年,而是指万历年间第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如果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畅销书,恐怕国内很少历史研究者会关注公元1587年。
如果不是《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阴差阳错的和高小凤纠缠在一起,让《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更广为人知,恐怕大众很少会将目光聚焦在万历十五年(1587)这一平凡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的一月,在大明南直隶的江阴,有一个叫徐宏祖的男娃出生了,也就是后来的徐霞客,他科举不中,寄情于忠爱着的山水,最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了一本号称千古第一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同样在这一年的一月,抗倭英雄戚继光,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病逝在老家,因为之前受到张居正案的牵连,戚继光已经罢官归乡,在老家待了三年了。
在这一年的十月,大明的头号清官——海瑞在南京任上去世,结束了战斗的一生。御史王用汲奉命前去料理海瑞的丧事,看到海瑞家里贫寒异常,住用的是破布做的帷帐,饮具用的烂竹器,家徒四壁,这个朝廷命官忍不住涕泪四下,凑钱为海瑞办了丧事。南京的老百姓听说清官海瑞去世,罢市凭吊,海瑞灵柩运回老家时,百姓自发服丧者占满两岸,哭拜之声百里不绝。
海瑞像
这就是大明的万历十五年,平凡的一年。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大明为何亡于万历十五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明朝那些事二。(约600字,阅读需2分)
和大明亡于万历十五年类似的说法,是大明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万历皇帝
一、河南修武六级地震万历十五年三月初三,修武爆发六级大地震,房屋宫舍损坏无数,远在山西长治都有震感——“房瓦动摇,户牗震响”。更神奇的是,不仅修武地震,开封、陵川、北京、大名等地也都于同一天发生地震。
二、当年七月,大明南北各地旱涝频发,百姓食草木求生七月初,黄河大涨,决口于开封,黄河流域灾民无数。而后,江北地区旱蝗、陕西大旱、江南大雨不止。以至于黄河饥民食草木,陕西富平、蒲城、潼关诸县灾民食石头。
三、海瑞、戚继光逝世。海瑞这个“不畏死,不爱钱,不立党”的道德圣人,在历经宦海沉浮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这一年的十月十六日卒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南京百姓罢市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威震东南,名传北边的戚家军主帅戚继光,也在张居正过世后第五年,就是万历十五年病卒。一代名将,终成历史。
四、申时行请万历皇帝发留中奏折明朝皇帝对于大臣的题奏,即不答复,也不交给相关人处理,就放在宫里,称做留中。一般大臣的奏折,被留中不发后,都会选择闭嘴,因为知道这事情让皇帝都不好办了。万历十五年,皇帝对关于立皇太子、分封诸王及封皇长子生母恭妃的奏章,全部留中,不理不问。
首辅申时行像
申时行为内阁首辅,上书劝说神宗万历皇帝将留中的奏折下发处理,但是皇上不听,依然不管那些不想处理的烦心事——“立太子之争”又称“国本之争”。
这些只是大明王朝万历十五年无数事情中的几个。能看出与大明王朝灭亡有关系吗?还真是看不出来有何直接关系。中国地大,水旱地震之类自然灾害是常见的。也需要朝廷管理灾荒,赈济灾民,要不灾民就会揭竿而起。
而张居正、戚继光等这些人物的过世,不仅是国家的损失,同时也代表改革时代的结束。中兴之局也因为改革者的逝去而逐渐走向尾声。
万历皇帝发现留中这个办法很不错后,就开始留的奏折越来越多,并长期不上朝,搞得大臣也很无奈,只能按部就班,任由帝国靠着惯性向前。同时皇帝犹豫不定,朝堂出现党派斗争,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可以看到大明的中衰之势了。这也是很多人将明朝灭亡归结到万历朝的原因。李自成起义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也欢迎私信交流~高育良万历十五年寓意?
这句话的寓意是 当时的年号日期
屡遭退稿的《万历十五年》为何意外红遍中国?
1976年,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用英文写成了一本历史著作,取名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黄仁宇教授信心满满,期望自己的这部著作引起历史学界的关注,然而待到他寄出书稿,遭遇到的却是美国多家出版社的退稿。因为在欧美无法出版,黄仁宇教授就亲自将这本书稿译成中文,定名为《万历十五年》,托亲朋带到国内看看是否有出版的机会。
中华书局慧眼识珠,在1982年出版了这部著作,与预想的不同,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中国成了畅销书,销量令人惊异之外,也激发了广泛的兴趣、关注与讨论。
作为一本无心插柳的畅销书,截至目前,《万历十五年》销售可能已经达到几百万册。
曾经屡遭退稿的《万历十五年》为何意外红遍中国?这有几个原因。
1、《万历十五年》给当时相对沉闷的中国历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使得人们拓宽了眼界,启迪了思维,甚至可以说给整个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影响。
2、黄仁宇教授独特的叙事模式与文笔,使得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广大的读者都通过这本书来思考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万历十五年》超越学术范围的影响力的根源。
3、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万历十五年》黄仁宇本人的中文翻译其语言习惯与风格不太符合当时中国读者的口味,中华书局为此曾专门礼请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沈玉成先生修改润色——沈玉成先生就是《左传译文》的作者,也就是将《左传》翻译成白话文的翻译者——最后出版的《万历十五年》中文本就是经过沈玉成先生润色的产物,很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字,可以说是沈玉成先生的妙笔生花。
这些诸多的原因叠加在一起,促成了这部曾经屡屡碰壁的著作成为了现象级的出版物,几十年风靡不衰,甚至在近年的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成为剧情起承转合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