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倒地,小伙子要扶,但是路人却对他喊“不要扶”,这是什么心理?
老人倒地,要不要帮忙扶起来?
有个重要情况大家就不想一想吗,老人突然跌倒,有可能是中风或者脑出血。这种情况,是不可以随意移动的,否则你扶起来他反而要了人家的老命。除非你是执业医生,否则不要去接触,你自以为的好心反而会致命的。
其实老人要不要去扶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老龄化社会嘛,老人会越来越多。因为路边老人跌倒,好心去救助反而被诬陷的事情,屡见新闻。
这个问题不是说现代道德水平下降才有的,古代一直有的。
古训就有,路上遇到老人及孩子跌倒不要轻易上前搀扶,因为小孩子不懂事,说不清楚。老人脑子糊涂,更说不清楚。这种情况,极容易惹祸上身。
你不能指望对方良心发现。
所以遇到有人跌倒的情况。
跌轻了,不用别人帮助自己就可以起来。
跌伤了,更需要的是医生。
还有人受伤的情况下,心情会很糟的。这时候凑上前的人,有可能会受无名之火。
你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情况,自己有空闲的时间吗,有多余的精力吗,家里有矿吗,有用不完的钱财吗。如果都有,恭喜你,可以去当新时代的好青年。
如果不想陷入无端的扯皮之中,帮助打个急救电话就仁至义尽了。不过这现在打电话好像也有风险,已经有新闻报道,不是你撞的为什么打电话?
如果一个老奶奶在马路上摔倒了你会扶吗?如果会扶为什么要扶说理由?
这个因为我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所以会扶起来的、必须去扶的、
男生在过马路时为了保护女孩子揽了女孩子的肩膀,女孩子没有拒绝,后来一起撑雨伞时为了防止女孩子淋雨?
放在背上应该就不是单纯的礼貌绅士了,可能是喜欢或者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譬如我过马路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牵住对方的手腕,防止危险靠近具体情况还是要综合其他的表现
怎么理解“看热闹不嫌事大”?
你好,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于怎么理解“看热闹不嫌事大”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在社会心理学中哟与一个概念叫从众: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地多数人保持一致地现象,简称“随大流”。就是个体的一件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是相符合的。
当出现了从众行为,那么大家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这时候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了,那么这时候就会有责任分担现象,而且看热闹也是大家在看待同一件事,就算有一些状况,自己的胆子也变大了,自己也能够知道这样的事情就算被盘问,也没关系,这么多人呢。
在看热闹的过程中,会寻求到一些共同的看法和想法,大家都会站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那么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影响的方式。
在看热闹的过程中,群体认同感比较强,凝聚力也比较高,而且之间有情感连接和联系。从而培养出自我要求。
如果一个人遇上什么事情了,很多人会选择远而避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形成一种冷漠的状态,而不是看热闹的状态了。
所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所折射出来的。
如何看待给外卖员送水,扶老太太过马路等行为,要求要有自己的见解?
我个人观点是: 对于现在的社会,自己亲自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还是要帮的,要么做那种举手之劳的事,要么做救命的事。
现在的人,对于老人想帮,又不敢帮的问题上,这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纠结的问题。好心帮人,却不知道自己帮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帮到了好人,真的是需要帮助的人,大家都好。帮到了坏人,自己好心帮忙,却被别人利用自己的善良来得到利益,这对好心善良的人是要命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以金钱为目标,以物质为享受,以利益为基础。
从小开始学习要尊老爱幼,是道德,互相帮助,这是美德。到了社会上,道德变成了底线,帮助要看到利益。
是我们的错吗?还是社会的错?
以前扶老人过马路。现在都不敢去扶。“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
“扶不起”的现象总是少数,即便如今信息如此发达快捷,我们又看到了多少老人“扶不起”呢。“扶不起”的老人不过是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粥。我们要看到,仅有几类“扶不起”老人事件曝光后,社会上一片谴责声,让“扶不起”的老人和家属后悔不迭,这也变相起到了“以身示范”的警示作用。我们要坚信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扶不起”的老人将很快绝迹,毕竟谁也不想活在邻居的“指指点点”之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如果我们见到老人摔倒都不去扶,那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将来如果摔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