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和张良,为什么张良可以功成身退,而萧何却要自污名节保平安?
谢邀。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的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张良、韩信,其命运与最终结局迥然不同:其中韩信命运最悲惨,因功高震主而被诛戮;张良命运最佳,淡泊名利、远离权力核心的他无灾无祸而寿终正寝;萧何命运居中,跌宕起伏,有惊无险,最后靠自污、自黑的伎俩安全运转到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历代开国帝王屡试不爽的治术与权谋。“汉初三杰”的不同命运,也逃不出这个历史怪圈。功成身退是消灾免祸的不二法门。喜欢黄老之术、谙熟《太公兵法》的张良对此熟稔在胸,所以抽得一个命运的上上签,最终功德圆满,得以善终;萧何对此似懂非懂,所以抽得一个中签,得以老死床头;韩信对此完全不懂,所以抽得一个下下签,乃至身死族灭。
韩信雄才大略,能驾驭千军万马,可以说刘邦的江山基本由他打下。这位“统兵多多益善”的大将之所以被杀,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善伐兵却不善自保之术,他不仅自恃功高,还把帝王当做了有正常情感的“人”,把战功作为和皇帝讨价还价的筹码,最终为帝王所忌惮、不容。萧何被刘邦点赞为“建汉第一人”,他虽也不谙自保之术,但还能听得进旁人提醒、规劝,能采纳门客之言,侥幸未罹大祸,好歹保全了性命。张良得世外高人黄石公真传 ,创造性地发明了“辟谷、道引、从赤松子游”等云遮雾罩的避祸高招,汉高祖、吕后都以为他生性恬淡、胸无大志,因此基本没找过他的麻烦。但张良虽懂急流勇退的自保术, 却也活得不轻松,而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终日战战兢兢,时刻小心提防,不敢麻痹大意,更不敢稍有懈怠。他虽然得以善终,但生活质量显然也高不到哪去。
萧何也是沛县人,和刘邦有同乡之谊,他曾担任沛县狱吏,在刘邦起事之初就鞍前马后的追随他,不离不弃。他主管后勤、训练、输送新兵以及各项繁杂的政务工作。西汉帝国建立后,因为他举族追随刘邦,在输送粮草、招募新兵、治理关中时任劳任怨,立下大功,并极力辅佐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获胜,“论功当属第一”,因此被任为丞相,封为酂侯。刘邦登基称帝后,开始清除异己,大肆诛戮功臣。臧荼、韩信、英布、陈豨、彭越等大功之臣先后被诛,萧何似乎没有觉察到危险日益临近,还是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并一如既往地夙兴夜寐、辛勤处理政务。有门客提醒萧何说,你已大祸临头却浑然不觉,你如此兢兢业业,清廉正直,名声太好皇帝是不会安心的。萧何如梦方醒。此后,他故意贪赃纳贿,沉溺享乐,欺压百姓,这种“自黑、自污” 的做法却让汉高祖刘邦大为高兴,也很放心,从此不找他的茬,而萧何也得以寿终正寝。
张良本是韩国贵胄后裔,韩亡于秦后,他一直寻找机会谋刺始皇,为韩复仇。只可惜博浪一击未中,他隐姓埋名,藏匿民间。秦末大乱,群雄割据,张良也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浪潮中来。他虽然名义上追随并辅佐韩王,但内心更向着刘邦,实际上在一心帮助刘邦,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多次为刘邦指引迷津、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建汉后,张良积大功被封为留侯。不过,张良是黄石公高足,也算道家出身,因此建汉后他立即辞官归隐,飘然遁去,遂得以善终(韩信的悲剧众所周知,在此不作深入讨论了)。
中国的帝王很少有事必亲躬的,绝大多数帝王采取直接治人(具体说是文武大臣)、间接治国的权谋之策。治住了人,国(江山)也就基本安全无虞了。在皇权专制体制下,不可避免地要改朝换代,每一个新王朝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调整君臣关系等攸关社稷存亡的头等大事上去,对于依法治国、开启民智、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等方面几乎无暇顾及。
君臣之间的掣肘、猜忌、杀戮,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也是数千年来一个个封建专制王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社会却始终在原地踏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在中国皇权专制体制笼罩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或孕育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所谓的“忠臣、良将”,主要是相对皇帝而下定论的,而不是相对社会发展或利于民众而言的。在古老中国,只有“治世” 与“乱世”的区别,而无“先进”与“落后”的划分,甚至“正义”与“邪恶”、“人性”与“非人性”等概念也几乎是混为一谈的 ,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从“汉初三杰”的最终结局看,似乎代表了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功臣的三种人生抉择:自污求生、功成身退、震主被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路可走。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什么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
“拿着吧XX,这是万岁爷赏赐给您的!”说着太监就会从御用大袋子里拿出一些金瓜子。
皇帝身边的女人,谁不想听到这句话,做梦都想。
《甄嬛传》里面就有金瓜子镜头出现,叫人记忆深刻:沈眉庄跟苏培盛肝胆相照,就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金瓜子转赠给她,一抓就是一大把。看着金灿灿的金瓜子,苏培盛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同时,心里也一定会非常羡慕。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皇帝作为拥有无限权力统治者,可以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可以让你生不如死,也可以让你幸福满满。
得到皇帝赏识的大臣,皇帝经常会赏赐他金银珠宝、田地奴仆,给他加官进爵。
而皇帝对表现好,能让得到自己欢心的妃嫔,则会赏赐给她们金瓜子,就像花花公子到青楼给服务生小费那样。
但是皇帝这小费的价值惊人,远远超过青楼女子得到的赏钱。
所谓的金瓜子,其实就是古代的碎金,在一开始并不是多么金贵,当时这种碎金在民间也时常可以见到,因为它是可以在民间流通的。不过从明朝开始,金瓜子就成为稀缺的东西,民间已经见不到;即使普通官员和富商,哪怕他们腰缠万贯,也难一睹金瓜子“真容”。
因为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实行封建中央专制主义体制,而推行经济一体化政策,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一种叫“大明宝钞”的货币,一度下令禁止金银流通。
后来金银虽然可以流通了,金瓜子却还是非常罕见。因为市场上流通的金银元宝,是规则的,重量和价值是恒定的,拿着到街上就可以买东西,到钱庄里就可以存放。
而金瓜子并不是瓜子的形状,它不是模具里出来的,制作的时候随心所欲,形状不规则,有大有小,重量不等。
所以无论它们多么有价值,但是衡量起来很难,所以拿着它到大街上买东西,没有人敢要,低估或者高估它的价值都不行,想准确得出它的价值太难了。再说金瓜子价值太高,找零都是问题。
这些碎金子,有大有小,但一般来说,重量30到50克左右。
按照现在的比价,1两金子等于66两银子,一两银子在清朝中期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750元,那一两金子价值人民币4950元。即使金瓜子重量只有30克,也价值将近3000元人民币了。
清朝时候,七品县官的年俸是40两左右银子,也就是说他们的年薪只相当于一粒金瓜子。
而当时大清一品大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折合成金瓜子也只有3、4粒。如此说来,一品大员为国家呕心沥血工作一年,年收入还不抵皇帝赏赐的几枚金瓜子。
而且金瓜子的价值不能以本身价值衡量,因为金库是国家控制的,碎金子不可以流通,一般人再有钱也不能持有,不然会被杀头的。所以金瓜子事实上成为皇帝老儿专属的东西,成为皇权的象征,跟黄马褂一样,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后宫嫔妃不缺钱,也不稀罕钱,因为它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皇家特供,根本就不用花钱买。
比如在清朝,贵妃一年可以领到600两银子;妃子可以领到300两银子;即使是嫔一级的皇帝老婆,也可以领到200两银子,比一品大员的俸禄都多。
不仅如此,嫔还可以分到绫罗绸缎和棉布52匹,貂皮24张,化妆品不限量;妃子、贵妃就更多了。
他们的娘家人也都会鸡犬升天,有份好差事,并受到国家优待,银子对他们来说基本没用。
但是金瓜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无比的荣耀。这说明皇上青睐自己,宠爱自己,还有什么比受到皇上恩宠更高兴的事呢?在宫里,男人是稀缺资源,比大熊猫都珍贵。皇帝只有一个,妃嫔却成百上千;有的女人长得美、有风度可以垄断这种资源;多数女人注定只能独守空房,甚至一生都难以见皇帝一面。
而一旦皇上赏赐给自己金瓜子,那就说明皇帝对自己有意思,或者说得到了皇帝欢心,自己的人生迎来了春天,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那种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寂寞孤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之后,自己就可以在宫里昂首挺胸,宫女和太监甚至别的妃嫔也会对自己另眼相看;换了谁也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
PAPI酱女儿随父姓,却被女权主义话题绑架。你怎么看?
作为正常人,看到极端女权者如此狙papi酱肯定会很不解,同时也会有这么一个疑问:结婚生孩子冠夫姓的女明星多了,为什么只有papi被骂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同时也很离谱。
以往的女明星会走这样一个人生路线:靠自己作品获得名气和利益,之后嫁给富商成为豪门太太,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人骂她不够女权,因为她们本来就不是独立新女性这个路子的。
如果真的像他们所说不允许孩子随父姓就等于不随爷爷姓,而随母姓不就等于随外公姓了吗?随外公姓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随父姓吗?
真正的女权不会因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结婚生子后,孩子随父姓,而开始对她冷嘲热讽,骂她是驴,拖女性后腿。真正的女权应该是自由的选择恋爱结婚生子,双方可以平等地讨论孩子姓氏的问题。
papi酱在孩子的姓氏上有无合理享受这项权利,有无同孩子父亲进行平等的探讨你根本不知道啊,你怎么就从一个结果上就进行判决,认为papi酱完全屈服于男权?
可是说到底,所谓人设从始至终都是外界强加给她的,网友是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了papi酱身上,没达到他们心中的要求的话,就会对她进行道德绑架,事实上papi酱并不是那样的人。
首先,papi酱从来没有说过拒绝婚姻,她的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据。
希望这一部分人搞清楚这个名词的本质再去和种种不平等对抗,而不是借题发挥,把权力当做武器,害人又不利己。
锄地什么梗?
野草生长在田地里,与庄稼争水分,争营养,影响庄稼生长,造成庄稼减产,所以田地里有野草必须及时除净。
还有一方面,锄地,能够抗旱保墒。
旱灾,对庄稼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减产不说,甚至造成绝收。
因为干旱,造成土地板结,对土壤中的毛吸管起了固是作用,土壤中的水分可以顺利地沿着毛吸管上升到地表,被不断地蒸发掉,土壤大量失水,当然对庄稼生长不利。
锄地,就是要对板结的土地进行疏松,破坏掉毛吸管,使水分上升缓慢,起保水作用。所以农谚讲,锄板底下自带三分水,就是这个道理。
国内最舒服的家庭结构,真的只有公务员和央企的搭配嘛?
我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舒服是一个人心理感觉的主观标准,而对家庭结构心理感觉的舒服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不仅仅是夫妻有个好职业的单一标准。诚然,公务员和央企的家庭结构,经济有实力,生活上等,有社会地位,大多处于最舒服的幸福状态,不会错。但还有好多人的家庭,夫妻职业一般般,收入吃用有余,知足平凡平淡生活,夫妻恩爱,子女正常成长,也过着舒服,舒坦,舒适的幸福生活。事有凑巧,今天上午一友人来家聊天,也说起这个问题,认为,用钱不愁,知足常乐,生活平谈安定,和美和谐,这样的家庭是最舒服的。家庭结构是由成员,成员职业,文化素养等综合因素组成的,最舒服的家庭结构不仅仅是靠好职业与好职业搭配的,而主要靠自己对这个家庭组合的认可感,获得感,幸福感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单一的职业标准不能判定是最舒服的家庭结构,只有综合因素的考量才是判定最舒服家庭结构的标准。
电视剧《安家》林茂根费尽心思买向公馆真的只是因为精神寄托吗?
林茂根是一个商人,他更多考虑是收益,购入资产能否带来预期的收益是他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老洋房在上海是一项稀缺资源,本身可升值的空间非常大。
购入向家公馆就是一项赚钱的生意,加之他绕过徐姑姑、房似锦,直接与向家交易,赚得利益的心思更为明显,购入向家公馆与精神寄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