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到底是什么意思?
薛定谔的猫(英文名称:Erwin Schrödinger's Cat)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是指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意思?我看了一遍介绍还是没看懂?
薛定谔的猫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理论,大致意思是说当没有人能看到盒子里面的一只猫是,这只猫的活着和死去的概率各有50%,这只猫既可以是活的,也可以是死的,叫做“量子叠加态”,也说“薛定谔猫态”。
链接:
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曾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论的诞生已经过了一个世纪,其辉煌鼎盛与繁荣也过了半个世纪。但是量子理论曾经引起的困惑至今仍困惑着人们,正如玻尔的名言:“谁要是第一次听到量子理论时没有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没听懂。
薛定谔猫是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的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一个佯谬(也译为悖论)。猫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这个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猫便叫做薛定谔猫。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意思通俗?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如果你可以像《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一样穿越到过去,你想干点什么?
首先对我来说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应经不是单纯的一部电影来说了。对我的启发应该算是不大不小,片头开头就是参加自己初恋的婚礼,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娶了自己的同学马丽为老婆,自己没什么本事,靠自己的老婆吃饭,也就相当于吃软饭,混乱之中才穿越到过去,其实穿越到过去也给我自己反应了什么,就是你有好多东西或者事你都不敢去做。
我如果像他一样穿越到过去,我会去做我小时候上学不敢做的事情,我小时候单胆子特别的小,连老母鸡都怕,自己的学习也跟不上,还不想上学,我们那时候穷,我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特别爱上学,家里穷那时候五块钱学费都拿不起,那时候还重男轻女,我姥爷说一个女孩上什么学,然后我妈妈有了我之后就想供我上大学,可是我不争气不想上学,一味的玩,现在长大了才知道爸爸妈妈的苦。
我穿越到回去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这只是想想而已,其实梦想跟想干的事情多了,这我要像夏洛特一样穿越到过去还记得未来的事情,那不发财了,哈哈!首先你喜欢的女神,相信所有男孩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自己初恋,还有你知道未来的事情,那支付宝,京东,淘宝,新浪微博,或者百度什么的,都注册一下在里面弄点钱那不到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
其实都是异想天开而已,认真的讲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回去,就算穿越到回去我觉得也做不了什么,世界的时间滚轮是不可阻止的,做好当下,对父母孝顺,娶个老婆,生活小康,身体健康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穿越回去唯一梦想就是想让父母少吃点苦就这样!
“薛定谔的猫”究竟是一个正确的概念还是荒谬的概念?
薛定谔的猫来源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在盒子中,如果放射性原子衰变,猫就会死,如果没有衰变,猫就会活下来。这只猫给科幻作者提供了素材,也把量子力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聊聊猫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双缝干涉图:电子和光子都同时具备波和粒子的性质。当每次像双缝发射一个电子,数量累积足够多了,屏幕上就会出现干涉条纹。
薛定谔的猫源于双缝干涉实验:向两个细细的、间隔很近的缝隙发射一些光线,然后会观察到另一边屏幕上呈现出的干涉条纹,即分别穿过两个缝隙的光波发生了相互作用,产生了干扰。如果发射的是大量的粒子也会出现明亮相间的干涉条纹。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光同时也是由光子构成的,当我们往双缝发射一个光子时,光粒子(光量子)作为独立的一个粒子只能从两条缝中的其中一条穿过,但是当科学家只发送一个光子,仍然会得到干涉图案。这让科学家就懵圈了,干涉的情况,最起码需要两个粒子通过不同的缝隙发生干涉,那么单个的粒子是如何完成干涉的?基于这样的实验结果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粒子,同时穿过了细缝A和细缝B,就如同它在选择细缝前出现了一个分身进入了另外一个细缝。
图:进行观测,屏幕上不会出现干涉图案。电子(或光子)表现出的不是波的性质,而是经典粒子的性质。
想要搞清楚这件事也很简单,看看、观测观测就知道了,然而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当科学家对粒子的运动轨迹进行监测的时候,发现当发射出一个粒子时,粒子“乖乖“的选择了一条细缝通过,并且在屏幕上留下了一个亮点,干涉消失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我们如果不去观察粒子,那么粒子通过细缝A的概率是100%,通过细缝B的概率也是100%。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如果细缝为两个,那么粒子通过任何一个细缝的概率是50%。同时也意味着观测会改变结果,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观察会改变结果?观察对量子产生了什么影响?会发生影响的“观察者”是否有对象限制?人?还是无机物、非生命也会造成影响?
在“掩模”双缝实验中,狭缝P1打开,狭缝P2打开,或者两个狭缝都打开时,所呈现得结果不同。
薛定谔的猫薛定谔提出猫的思维实验把双缝实验“过渡”到宏观层面:
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面有个量子系统,即放射性原子,当原子衰变时,量子系统就会释放毒气,盒子里有一只猫,会被毒死,在一个半衰期之后,猫是死是活?这就是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
打开盒子等同于双缝实验中的观察,
1.你会发现放射性原子衰变,猫死了。
2.你会发现一只活猫,放射性原子还没有衰变。
这就如同双缝干涉实验,原子衰变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原子同时处于衰变态和非衰变态的叠加状态。而原子的衰变控制毒药释放与不释放,毒药的状态又决定了猫的生死,那么猫本身,必然处于量子叠加态。这种叠加态会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打开盒子之前猫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这种叠加的状态是50%死+50%活。
薛定谔设计了这个思维实验,但他并没有声称猫本身会处于量子态的叠加状态,即既死又活,就像在双缝实验中我们没有观察光子得到的干涉结果一样。他与爱因斯坦一样认为在打开盒子之前,生死已定,即50%死/50%活,而猫如何出现生死或者光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遵循什么样的物理定律我们还未发现。
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有些人误解了量子力学,得出一个荒谬结论盒子里是一只既死又活的猫。换句话说,量子系统实际上可以用所有可能的概率加权叠加,观察或测量总是显示一个且只有一个确定的状态。
在传统的薛定谔猫实验中,我们不知道量子衰变是否已经发生,猫死亡与否。盒子里的猫不是死就是活,这取决于放射性粒子是否衰变。如果猫是一个量子系统,那么猫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而是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状态,直到被观察。然而,我们无法观察到猫既死又活的猫,因为观察就意味着要打开盒子,而盒子打开只有一个结果。
真正的量子叠加态的解释其实就是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当猫在盒子中,我们不观察它,它活的概率为100%,死的概率也为100%,打开盒子一瞬间猫死的概率为50%,活的概率为50%。这正是哥本哈根学派波尔的解释,而是如今量子力学的主流解释。
正是在哥本哈根学派对于盒中之猫的解释,美国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提出了“平行宇宙”,因为盒子中的猫生死概率为200%,而打开盒子得到的结果为100%,那么少了100%哪去了。由于量子信息不守恒,他认为如果打开盒子时得到是猫100%活着的信息,那么另外100%死的猫的信息会发生在其他宇宙,即平行宇宙。
最后这就是薛定谔猫延伸出来的解释,而这一切都基于双缝干涉实验量子通过细缝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理解了双缝干涉实验,对于猫的解释也就见怪不怪了。
有哪些梗是只有看书很多的人才能懂的?比如今晚月色真美?
less is more 是文学圈里面的一个梗。讲述的是徐志摩与导师泰戈尔以及身边朋友的故事。
less is more 这句话一般我们知道的是著名的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来的“less is more”设计理念。
但其实这个是有一个梗的。
1918年,徐志摩远赴重洋,留学欧美。期间,兼容并收,博采众长,许多新思潮,新事物都引起了他的兴趣,而Lace就是其中一种。
Lace是一种镂空织品,常用在女性衣物上,作为一位诗人,天生有发现美的眼睛,特别为之着迷。当时的中国,正值乱世,风雨如晦,几乎没有这等洋物,年轻的诗人想要把它引入中国,抚慰同胞受伤的心灵。A蕾丝!他将 “Lace” 翻译成 “蕾丝”,这是它的音译。1922年,抱着一颗回国创业,实业兴邦的心,徐志摩挥别康桥,回到北平。他想要创建一个企业,生产蕾丝产品,推广蕾丝文化。广告词都已想好,“蕾丝,不只是诱惑...”。然而,出于对其婚姻和学业的失望,他的父亲并不同意提供资金。为了创业启动,诗人决定寻求风投,他找到了当时的大实业家卢作孚,讲述蕾丝的情怀,描绘自己的雄心,要做出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 卢作孚没见过蕾丝,听得雨里雾里,不耐烦起来,打断诗人,问了一句,“蕾丝是毛?”徐志摩张口结舌,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各种花纹,款式在眼前浮现,却无法向没见过的人描述。卢作孚微微一笑,这都答不出来,我怎能放心的投钱给你呢?回到住处,徐志摩苦苦思考,却给不出自己满意的答案。郁结于胸,必发之于外,大吼一声,“蕾丝是毛?是毛,是毛,毛,毛...”这拷问命运的最强音,响彻云霄,气壮山河,不久徐志摩去世。大家商量一下,决定写信给新月派的精神导师,印度人泰戈尔,希望能有解答。没多久,泰戈尔回信了,八个大字,苍劲挺拔,“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分别琢磨。胡适思维最为敏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恍惚间,由猛虎想到豹纹,由豹纹想到蕾丝,豁然开朗,世事洞明。猛虎是兽,蔷薇是美,虎嗅蔷薇,正揭示了二者的关系,兽性是美的源泉,美是兽性的升华,没有兽性,就没有审美,二者互为表里,是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豹纹,是兽的皮肤,蕾丝,是兽的毛发。蕾丝之美,正是对兽性的缅怀,是对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的毛发的致敬。蕾丝是毛?蕾丝是毛!问题本身,竟是答案!一种简约之美,让梁思成不能自已,颤抖着写下了答案,嘴里喃喃的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此后多年,风起云涌,局势动荡,梁思成的笔记几经波折,流落海外,到了一个建筑师的手里,这时的建筑师已到暮年,一生作品无数,却苦于寻找一个可以概括自己思想的流派。偶然间,他看到了梁思成写下的这句话,“蕾丝是毛!”热泪盈眶,这正是他一生寻找的答案。他把它翻译成了英文,“Less is more!”这就是极简主义,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关于梗的认知其实梗这个词是网络用语,常出现在综艺节目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是对“哏”字的误用。
哏,天津方言,基本字义:1. 滑稽,可笑,有趣:这话真~;2. 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逗~。捧~;3. 在综艺节目中,所谓“哏”的意思是桥段、伏笔、笑点。铺哏就是为桥段、笑点作铺垫。 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相同的圈子、经历和认知才是稀缺梗的基础。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很多梗并不是说读书多了就有了。本质原因是背后因为某件事情和相同的经历,大家可以意会到的隐层的意思。你说的看书很多的人才知道的梗其实就是大家具有相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具有相同的背景经历和圈子。 为什么有些时候圈里面很多的梗,外行人根本听不懂呢,其实就是背后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历。 是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在这个圈子里面或者在大众都具备这个认知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的效果。 就算看书很多的人也不一定能懂,懂的前提是她对这种事情有前期的认知和经历。所以题主的问题其实是设置了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懂很多梗的人一定是读书见识比较多的人,但是反过来不一定成立。有些有专门癖好的人,专门收集各种梗。但她不一定是读书很多的人。
每每看到我家门口万达广场开的衣服专卖店名字就是-less is more。我都会心一笑,里面的小姑娘还以为我这个猥琐大叔在撩妹。
所以,梗的问题更多的是相同的圈子和经历,而不是单纯读书多的人才懂的。 本质是暗含着相同的经历和当时语境下的媾和。离开了语境,这个梗也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