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的由来?
赛博朋克很大部分是源自1960至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
昨天罗永浩说,大概率明年就能还清6个亿的债,你信吗?
枫叶红河乐队;安娜;张玮玮和郭龙 安娜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
1
罗永浩登上《脱口秀大会》决赛,在“个人脱口秀生涯处女秀”里,讲了自己还债的事:
“目前,始于2018年年底的这6个亿,我已经还了快4个亿了,没有意外的话,未来一年多应该也就都还完了,就算有些意外,也就是再多个半年一年的事儿。”
▲“所以接下来,你们即将见证一场奇迹,看到一场,一位成名近二十年的老一辈传奇脱口秀演员的……脱口秀处女秀,首秀。”
这6个亿的债是怎么回事呢?他曾经在《一个“老赖”CEO的自白》里,大致讲过这笔债的构成:
“自2018年下半年出现经营危机以来,锤子科技最多时欠了银行、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约6个亿的债务,其中自己签署了无限责任担保的1个多亿。”
两年过去了,当初让人们心惊胆战,以为会让他从此一蹶不振的债务,已经还得差不多了。这笔债,不是6万,600万,是6个亿。
当然,作为一个资深的财经新闻爱好者,我已经见识过很多人是怎么抹掉债务的,就在今天早上,还刚刚看过某个地产项目让人们掉进巨坑的报道。
罗永浩自己也在脱口秀里说了,别人对他说:“欠银行100元,是你的烦恼,欠银行一个亿,是银行的烦恼。”我一想,6个亿,我干翻六个银行了,哎呀,真管用,太治愈了。”
他也在《一个“老赖”CEO的自白》里说:“按照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有限责任公司因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时,申请破产清算,然后重新创业会轻松很多。”
总之,办法多得很。
但罗永浩说他不想这样做:“因为破产清算会让很多当年帮助我们的债权方或债权方负责人,以及我们的投资者,彻底失去希望。所以,尽管扛着6个亿的债务往前走,显然要比轻装上阵困难得多,但我也一直坚持没有让公司破产清算。”
所以他说,等债真的全都还完之后,他会拍一个纪录片,“纪念这一段诡异的人生旅程,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甄(真)嬛(还)传。”
类似的事还有,在《GQ》卫诗婕的特稿里,还提到这么一件事。抖音开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和罗永浩合作之后,另外头部平台也找上门来,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有的平台甚至给出三倍于抖音的资源,但罗永浩没有动心,并且说“信誉很重要”。
他不想这么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是网红。尽管人们对网红这个称呼是贬是褒,还在争论不休,但我却觉得,所谓网红,根本无所谓褒贬,这是网络时代给人的第二个身份,甚至是第二人生。
▲美国旧金山林登实验室(Linden Research)在2003年7月发行了一款网络游戏,名为“第二人生”(Second Life),游戏中有一个仿照现实世界建立的虚拟世界,人们在那个游戏中创造另一个自我,经历另一番人生。而“第二人生”的意念,最初源于林登实验室的CEO菲利普·罗斯戴尔在少年时读过的科幻小说《雪崩》,在这本由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创作的小说里,用一束激光直接扫描人的视网膜,就可以让人“看到”一个虚拟的世界。
那个人生,是现实人生的补充,是人生的增值部分,生在这个时代的幸事之一,就是能够进入那个世界,并设法在那里拥有领地。网红身份,意味着一个人有两重生命,现实中的生命,要受到网络生命的影响,甚至约束。
很多人没有网络身份,只有第一人生,他们可以欠债不还,很多人有第二人生,却会轻易抛弃这道生命,他们也可以欠债不还。
罗永浩不行,他的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密不可分,他从现实中,挪了很多东西,到他的第二人生里,他的两个人生,是数据孪生的关系。而他的第二人生里,有一个关键词,“朋友”。
他之前的公司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叫“交个朋友”。接受采访,上脱口秀大会决赛,展开个人脱口秀生涯处女秀,无数次提到朋友。
▲“老罗和他的朋友们”的班底。有人写了篇文章,盘点了那些曾经在关键时刻帮助过罗永浩的大佬朋友,但最后他说,罗永浩最重要的朋友,是他的粉丝们。
“朋友”是他的第二人生里,最关键的因素。不还债,就不够朋友,不还债,就会连累朋友,不还债,这个第二人生就死亡了。这个第二人生死亡了,第一人生就灰掉了。
2
对罗永浩来说,朋友两个字,不是说说就算的。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朋友哲学,了解他的朋友哲学,就了解了他的人生哲学,知道了他人生的密码。
他是七零后东北县城青年,这几个字,每个字的“含友量”,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七零后,意味着生活在人和人的关系还很密切的时代,县城青年,意味着人落地就进入了人际关系网络研习所,东北大地,意味着人均多血质性格。漫长的冬天,宽广寂寥的大地,都在催促着人们要在一起。这些都凝结在罗永浩身上,形成一种朋友哲学。
▲年轻时代的罗永浩。
他给俞敏洪写下一万字求职信,是一种朋友哲学,他创建牛博网,把网络风云人物聚在一起,是一种朋友哲学,他时刻要在网络发声,是一种朋友哲学。
他袒露自己的心性,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喜怒,从而吸引了一批识见相近,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工作。这也是一种朋友哲学。
▲新东方时代。
在《人物》杂志谢梦瑶的《罗永浩:锤下那个理想主义者》里,罗永浩的公司氛围,总带着几分狂热教派和人际关系乌托邦的气质,他早期的合作伙伴和员工,几乎都是“罗粉”,“2008年创立‘老罗英语’,以及初期锤子科技,几乎都是受罗永浩感召而来。为了与偶像同行,很多人强行改变了人生轨迹。”
而这些人,和罗永浩一样,“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比如,“林曦开车从来不违停,宁可多开一段路,一定要找到正规停车位。钱晨的助理李洋,从来不走路抽烟,因为觉得那会影响别人。”锤子的工程师马宁曾经说:“跟老罗跟对了,因为老罗是这样的人,他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人。” 谢梦瑶的评价是:“那种纯粹能够互相传染。”
▲锤子时代,风云际会。
他也向整个网络世界,袒露自己的想法和动向。在进入电商直播业之前,他先发了好几条微博,求介绍冰箱、母婴、瑜伽垫等一众知名品牌的管理层,是因为他联系不到这些人吗?其实那也是一种朋友哲学。有事先喧嚷着,大家一起来。他的事业,变了各种形态,但其实都建立在一种朋友哲学基础上:人要和人在一起。
他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文青,接受《GQ》采访的时候,他说自己认为文青比较感性,而他比较理性,所以不能算是文青。但他的朋友观,显然不是商人的朋友观。
他全网透明,所有的行踪,所有的想法,都在网友眼皮底下。做任何项目,都被全网讨论和跟踪,做锤子手机时,办公室的椅子多少钱一把,吃的什么早餐,都有人爆料。这种状况,是成为一个网红必然要承受的,而且,他不是被动接受了这种状况,他是主动透明,主动赛博朋克,主动引入围观。
这不是商人那种隐秘的、势利的、封闭的朋友观。至少,也不是过去时代商人的朋友观了。
我最早对罗永浩产生好感,就是因为他的朋友观。
博客时代,他开设牛博网,汇聚了一群意见领袖,风云际会,高谈阔论。不得不说,那是早期互联网时代的最好记忆。
▲牛博网首页。
但更进一步了解他的朋友观,却是因为几位音乐人和作家,曾轶可、周云蓬、张玮玮和阿乙。
他和周云蓬和张玮玮是很好的朋友,一直帮他们推广作品,在每个节骨眼上及时出现。
▲罗永浩和周云蓬在陈鲁豫的节目里。
他曾经是曾轶可的粉丝,出钱帮曾轶可录专辑,去了当时北京最好的录音棚,并且请来了周云蓬、小河等等著名音乐人。后来,因为双方理念不合,最终没有合作成功。
还有阿乙。
这源自阿乙的亲身经历,当时他还未成名,刚刚完成从小镇警察到城市文学青年的转变。那一时期,他在饭局上话不多,喜欢捧着本书看。不善喝酒,喝醉之后便往桌上一趴,浅浅睡去。阿乙与罗永浩也是在饭局上相遇,那是2008年。当时,他来北京4年,断断续续写了上百个故事,寄出去后颗粒无收。一次饭局,阿乙与罗永浩都晚到,两个彼此陌生的人挨着坐,相互寒暄。听说罗永浩在办牛博网,阿乙也想试试,罗永浩就把阿乙的博客要了去。几天后,阿乙接到了罗永浩的电话,第一句话就告诉他“你是一个小说家”,“当时写小说很受挫折,听到老罗打来电话时,那种被许可、承认的感觉很难忘记,一直激励着我。”阿乙说。后来他在牛博网写博客,老罗以“史上最牛的非著名小说家”推荐他,并在最显眼处推出他的作品。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阿乙,他离文学圈近了一步。也是在那一年,在老罗的帮助下,阿乙出版了自己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灰故事》。阿乙把这一年称为自己“写作生涯的开端”。
——《环球人物》周刊,《阿乙,死里逃生之后》,作者陈娟。
2012年,在阿乙的新书发布会上,罗永浩调侃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中国文学史上会出现我的名字,因为我在阿乙老师出道的时候,提供过一些帮助。”
▲罗永浩在阿乙的新书发布会上。
后来,在罗永浩开始事业转型,很多人落井下石的时候,周云蓬发了条微博:
想起来还是那么温暖,后来发现捧出自己的心做事情的人不很多。老罗,爱你。
他有一个丰富的朋友圈,不分等级,不问贫富,不极端,不狭促,更达观,更豁达。朋友互相滋养。
他像个古龙小说中的人一样,冷面热肠,对人,对周围的世界,有极大的好奇。而这种好奇,就是打开新世界的第一步。
这也不单纯是一种朋友观,这正是网络世界的特征,也是他做的所有事情的特征,从新东方老师到手机制造者,到直播大佬,他所做的事,看起来不着边际,事实上却有一条明确的线路,那就是增加人和人的联结。如果我们对未来还有一点谨慎的乐观,那就是这种人和人的联结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
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2020年的人生,网络时代的人生。
3
做朋友这件事,是双方的。
我经常听到周围人说,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已经不成长了,停在某个阶段了,已经无法来往了。但说这话的人呢?是不是在成长,在真正刷新自己,以便让过去的朋友配不上自己,又要让自己配得上未来的朋友。
罗永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敢轻言自己的朋友是不是配得上自己,而是一直试图配得上自己的朋友,现在的朋友,未来的朋友,不停刷新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新世界权重。
他做手机,开直播卖货,展开脱口秀生涯处女秀,参加综艺的破圈实验,不停地进行职业/身份的转换,给自己加上新的事业与新的标签,老罗这个名字,一直不停在人们的视线里闪亮着。
▲罗永浩在《脱口秀大会》上。罗永浩曾说,网红生存法则之一,是要尽可能多地给自己加上容易识别的、有传播力的标签,“还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罗永浩给自己的标签。当然,他配得上这个标签。
而且,他的朋友名单也越来越长。比如最近在微博上和戚薇破次元地同框,一起跳流行的《画画的baby》,又比如邀请国内最好的脱口秀年轻艺术家李诞,在直播间讲起了段子。
▲罗永浩和戚薇同框,穿着“交个朋友”T恤,一起跳画画的baby。
转行做直播,也并没有那么顺利。
作为一个有社交恐惧的人,罗永浩在锤子时期就曾经努力克服自己的不适应:
吃了更多的救心丸,到了开场前到后台的时候,已经紧张到四肢全是麻的,就微微抖的那样,总觉得今天上台一定要讲砸。……那边儿说到点儿了让我上,上去之后腿都软了。
▲关于社交恐惧。
2020年4月1日,他在抖音做了第一场直播,多项数据都创造了记录,三小时销售额1.1亿元,累计观看人数4800万,但接下来的几场直播,数据下滑,出现了几次BUG。有人直呼,罗永浩的直播事业高开低走。
但紧接着的几次直播,都表明,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自己位置。而且,他作为一个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也为直播带来了很多改进。
比如,他用互联网产品发布会的流程,重新组织了带货直播的流程,在直播开始前,他会有一场彩排,通过彩排去熟悉流程,发现直播过程中的问题。在视觉效果上,他把货品内容放到了屏幕上方1/4的位置。很多主播都效仿了他的做法。
▲4月1日直播的海报。
当然,爱交朋友,努力克服不适应,都是表象,他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洞悉了这个年代的表与里的关系,尤其是互联网事业的表与里的关系。
他认识到了网络的实质,而且是这个年代的网络实质。这是一个把实体世界搬进网络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顺应这场宏大的蚂蚁搬家的趋势。
他看到了直播带货业务背后的逻辑,那就是中国商业链条的修复和再生长。直播带货只是表象,招商、选品、供应、议价、定价,以及退货管控、售后问题,这些商业流程,才是直播带货的实质。
▲直播中的罗永浩。
最重要的是,这场带货直播潮流,之所以最先在中国兴起,背后是中国商品和商品链的崛起,这种崛起和进步,需要大量台前的代理人。罗永浩、薇娅、李佳琦都是应运而生。在和周鸿祎对话的时候,他说过这么一段话:
但是做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一个问题,也不叫问题,是一个好的现象。现在制造业很多国产品牌,确实进步非常神速。就说工业设计这一件事,其实新兴的国有品牌的工业设计,我们拿头部的一堆新的创业公司来看,整体的设计水准要好过老牌国外知名大企业,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
只有看到表,也看到里,才能真正了解罗永浩。他在洞悉世界,也在洞悉之后有行动。他由此成为一个跨越年龄和阶层的“朋友”。
也是在《GQ》的采访里,罗永浩非常精准地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年,老罗一直喊着理想主义,直到现在也是。我问他理想主义是什么。他说,“让世界少一些本无必要的残酷。”
“让世界少一些本无必要的残酷”,和那种朋友观一样,都是他的世界里,最坚实的部分。
他是怎么成为最长寿的网红的,怎么跨越几个科技时代,怎么还上四亿债务,并且即将还掉全部债务的?都在这里了。
如果外星人降临地球,罗永浩会犹豫吗?我猜他还是会第一个伸出双手。
怎么才能写好文章的标题?
在看这篇回答前,你可能已经积攒了很多爆款标题技巧:
多用数字、设问反问、悬念、画面感、共鸣、痛点……
其实这些技巧或多或少都是利用读者心理完成吸睛的目的。因此,写标题前学点心理学干货很重要。
标题从进入信息流到被读者点击,主要有3个抽象步骤:看见——看懂——看进去,下面我以6个经典心理学理论详解这三个步骤。
Step 1.看见
「看见」有两种含义,一是被读者看见——1秒吸引注意力,二是被系统“看见”——踩中推荐机制。
那如何能被两者都看见呢?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提出「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用标题技巧来解释,就是「亮点前置」。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因此亮眼的短句、大流量关键词置于标题首句可迅速吸引读者关注。如下例:
@电影大指南
《反贪风暴4》:做人生不逢时,还不如“坐牢”!
推荐量:177万
本例踩中并前置电影领域热门关键词《反贪风暴4》,再以关键人物阿碌的经历浓缩成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金句”,双管齐下打造爆款。
不是所有的大热点才可利用「首因效应」,领域内的小热点包装后同样可以大爆:
@52PK游戏网
一梗永流传!王思聪吃热狗被设计师做成IG眼石皮肤,加入冠军组合
136101/1198787=11.4%
游戏领域近120万推荐量的标题,以远热点(王思聪吃热狗被嘲)+近热点(IG公布冠军皮肤)结合,首句还花用了“xx永流传”的经典句式,火速吸睛。
@犀牛娱乐
《中邪》消失的一年,国产恐怖片“无人生还”
85891/705977=12.2%
写恐怖片、恐怖小说,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打压成猎奇低质。该标题嵌入2个经典恐怖电影(《中邪》+《无人生还》)抓人眼球,再一语双关描写国产恐怖片生态,同样成为大爆款。
@影视邪神
爱、死亡与机器人,来自赛博朋克的真实浪漫
66834/550270=12.1%
动漫领域也可以用「首因效应」。《爱、死亡与机器人》是NetFlix最新推出的极具话题度的动漫影片,该标题先踩关键词,再搭配符合影片调性的精辟评语“赛博朋克的真实浪漫”,成功打动读者。
虽然“赛博朋克”一词提高了阅读门槛,但之前《银翼杀手2046》、《阿丽塔:战斗天使》等大片已经做了相关渗透和科普,此处使用反可增添标题“高级感”。
Step 2.看懂
第二步是「看懂」,简言之就是“说人话”。
一、“知识的诅咒”:从用户视角出发,拒绝“自嗨”
《Made to Stick》一书中曾提出一个著名概念——“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就是一旦当你获得某种知识后,你就很难想象别人不知道这种知识时的情景。
在某方面知识积淀深厚的作者,写标题时可能会不由自主的使用门槛较高、较难懂的专业词,读者看不懂,机器也“不懂”。如下方推荐量极为惨淡的4个案例:
粒子的自旋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用1/2表示电子的自旋
量子隧穿效应真的能打破光速吗?
发现“五夸克”新信息!将改变对宇宙物质结构的认知?
中子星物质如何离开中子星?有两种方式!再经两次爆炸成普通物质
这4个科学领域的标题对应的内文确实很深度,但有时标题恰恰需要“由浅入深”,能以通俗的语言吸引读者进来看深度的内容才是成功。写了再多专业词,读者一个都看不懂又怎么吸引人呢?
二、奥卡姆剃刀定律:简明扼要,不说废话
「奥卡姆剃刀定律」由逻辑学家奥卡姆威廉提出,这个理论称为“如无必要,勿曾实体”——即“最简单的最有效”。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在不必要的地方投入精力,标题不要说废话、越简明精炼越好。
头条号标题能承载30个字的信息,关键词越多、无意义的形容词、语气词越少,标题脱水率越高。如这2例财经爆款标题:
@吴晓波频道
女性杀出一条买房路:狠、准、野
阅读量/推荐量:84367/865850=9.7%
@大猫财经
那些被干掉的中年中层
阅读量/推荐量:80400/953647=8.4%
一段或两段式标题从视觉上就很清爽,再以核心人群+精准定语的搭配方式,简单直接地塑造出“专注买房的成功女性”和“被大公司淘汰的中年中层”的清晰形象,迅速引发读者关注。
写标题切忌长篇累牍的堆砌词藻,不仅淹没关键信息还会让读者厌烦。
Step 3.看进去
最后一步是「看见去」,读者到这里若能成功产生点击欲、完成点击行为,你的标题就离爆款更近了一步。
人是利己性动物,标题中若传达出能满足其需求的信息,他很难“不为所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有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等。
一、满足认知需求:鸟笼效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知识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认知需求都是紧急且明确的。
根据「鸟笼效应」,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你“一时冲动”买了一个榨汁机或面包机,就会不自觉地去购买新鲜水果、低筋面粉等。
举个例子,可能你本不想养花草,但你偶然间看到一篇很实用的养多肉的文章,可能就会购买多肉植物。
换言之,能体现实用价值的标题就像「鸟笼」或「鸟」,读者可能被单个标题吸引进而关注此类话题,也可能标题恰好击中了某个在角落里的认知需求,两种情况均有可能让推荐量飙升。
如本例:
@饭饭妈妈育儿
孩子脸上4种特征暗示你,脾胃出现问题了,4招调理脾胃简单管用
阅读量/推荐量:488368/5248535=9.3%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天天观察孩子脸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标题有针对性的提示你:“有4种特征是脾胃出问题”,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大多数家长都会点标题看详情,再加上末句以「数字+具体技巧」的形式强化内文实用性,成功塑造「鸟笼」。
那如何让标题的「实用性」更明显呢?可利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其意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标题传达的知识技巧门槛越低,越能降低“任务难度”,读者阅读的动机会随之提升。
比如这2例:
@第一美食
发面饼做法,简单的一折一叠,2分钟学会,柔软多层比包子还香
阅读量/推荐量:204375/2465664=8.3
@花卉网
塑料瓶利用起来养多肉,用这3种方法,变成养花神器,真不错!
31351/387495 = 8.09%
标题反复传达的信息都是“这个技巧很简单!一学就会!”,试问,一个学了就马上就能用的生活小技能,谁能不心动呢?哪怕不用,会了也是赚了呀!
二、满足情感需求:罗森塔尔效应
满足情感需求,可通过能引发读者共鸣的话题与他“并肩作战”,也可以鼓励陪伴读者,帮助他走出困境成为更好的自己。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教师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学生更多的提问、辅导、赞许,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和社会行为都会更优秀。
将激励行为引申到标题制作中,以好友式或导师式口吻给读者以陪伴和鼓励,有利于满足读者情感需求、促使其自我提升。相对的,读者也会给出反馈,比如积极互动、转化成铁杆粉丝等。
用户运营中有句话叫:唯用户与爱不可辜负。
在作者圈里,应该是:唯读者与爱不可辜负。
那什么样的标题能激励读者呢?
@第一心理
如果你是一个极度内向、缺乏自信的人,建议你坚持做三件事
阅读量/推荐量:135810/1644739=8.3%
心理领域的爆款多为读者解答内心困惑、提供积极指导。
如本例,先限定目标读者群——“极度内向、缺乏自信”,再以鼓励式口吻提出具体建议——“坚持三件事”,两相配合帮助读者走出困境。
总结
以上跟大家分享了利用心理学写作标题的3个关键步骤:「看见」—「看懂」—「看进去」,
介绍了6个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首因效应、知识的诅咒、奥卡姆剃刀定律、鸟笼效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罗森塔尔效应,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收获呢?
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写标题的视角和灵感,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理论,所有的书面知识只是为大家提供多样化的参考,在实践中情况会千变万化。如何用,怎么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撰文 by 朱华艺
什么是赛博朋克呢?
对“赛博朋克”这个主题的理解上还是相当到位的。不过与其说是精准打击,不如说是火力覆盖。从简单的视觉元素到涉及到内涵元素以及对于这类社会的黑暗结局的反思与反叛基本都有所表现。
你觉得什么影视比较好看?
你喜欢心理犯罪片吗?你喜欢悬疑反转全程揪心的电影吗?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过的,韩国有名的犯罪惊悚电影——《捉迷藏》。
韩国很擅长拍心理类的惊悚类的电影,虽然观影感受整体来说很压抑,故事情节槽点也有,但整体的故事结构和设置的N重悬念还是挺抓人的。
就拿《捉迷藏》来举例,整体故事挺好,反映了社会现实,贫富差距,贫穷的人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脏乱差,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随处可见,引出了大背景,无家可归的人总要想办法为自己挣的一份好的住处,哪怕是用杀人这种手段。
电影的惊悚感、音乐把握的不错,头盔人在电梯里的画面让很多人不寒而栗,这都是生活里最平常不过的画面了,很真实,让人觉得身边美好的世界之下其实可能也暗流涌动。开头的各种悬念设计足足调动了观众胃口,到最后凶手的现身、真相的发现都是一环扣着一环。但收尾有些仓促,仔细一想可能有些地方不太符合逻辑或常理。但整体不妨碍它是一个好故事。伏笔:故事刚开头是一个独居的女孩子深夜回家打电话,跟男友吵架了,很生气的进了电梯,电梯里同时也进来了一个戴着头盔看不清是男是女拿着雨伞的人。女孩在看电脑,听到门外有动静,心情不好的她很生气地打开门以为又是那个怪人。于是打开门去看究竟,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外面。其实,这时候,戴头盔的人已经潜入女孩的家里,并趁其不备拿着雨伞把她杀死了。
悬念1:男主的哥哥男主接到电话,说他哥哥怎么都联系不上,很久没有付房租,男主跑到他哥哥住的地方,就是故事刚开始女孩子被杀害的那个居民楼。哥哥的房间中有女士内衣、卫生巾,加上隔壁女邻居很害怕地说:以后不要再找她的女儿了,不得不让人觉得原来男主的哥哥是个变态狂、恋童癖之类的。那杀人犯可能就是男主的哥哥了吧?男主的哥哥跟男主其实关系并不好,男主其实是领养的,他哥哥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然而小时候有个邻居女儿被猥亵,男主指控是他哥哥干的(其实并不是),自此,父母对亲生儿子十分厌弃,对男主疼爱有加,连过世也把所有遗产都给了男主。
小时候说的谎,往往需要一辈子来心不安,男主对他哥哥十分歉疚。最近各种怪事的出现,更是让他经常做梦梦见他哥哥回来找他复仇。悬念2:流浪汉男主的老婆女主在楼下车里一边打电话一边等男主下来,他的两个孩子闹着要出去玩,同时指了指车窗外的一个女孩子(同电影一开头女孩被杀前出门看到的那个小女孩是同一个人),女主没有多想,就同意了。打电话的同时看到对面有辆车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很邋遢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一直在面容猥琐地盯着她笑。她心里发毛,看看自己两个孩子还在那玩,就很放心地不看那个人。
可是过了一会儿,再从后视镜看自己两个孩子,没了!是的没了!一转眼的功夫,感叹这位年轻妈妈心大的同时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她慌忙下车寻找,结果在流浪汉一样的男人车里看到自家的两个孩子,于是疯狂地让他放了两个孩子。男人只傻笑,直到小女孩的妈妈出来帮忙,疯狂地打那个男人,孩子才最终被放了下来。难道这个男的就是凶手?他装疯卖傻经常潜入别人的家里变态杀人?
悬念3:无所不在的头盔人女主居民楼的电梯里:被害女生所在小区的每个房间外面刻上记号,表现房间里住了几个男人,几个女人,几个小孩。而女主在当天经受过惊吓之后自行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自家居民小区里,有一辆车尾随她到了小区。而在后面一天,女主和她女儿进电梯时同样遇上了片头的头盔人。看到这里已经极其紧张了,头盔人会怎样下手?男主不在家,女主和孩子怎么样逃脱?还好头盔人按的是比女主高一层的电梯,女主和她女儿先下电梯,走到房门那里正准备输密码开门的时候,电梯还没有关,女主很犹疑,而篇篇女儿等不及,一下子把房门锁的密码大声说了出来。听到了密码,电梯门才关门。女主这时候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女主房门外:后面有一天,也是女主和孩子在家(男主一直在调查他哥哥的情况),物业通知女主下来拿快递,需要他亲自来取。女主让小孩子在家,叮嘱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女主下楼取到快递后是空箱子,正巧男主打电话让她带孩子小心点。她想到两个孩子别有什么危险,慌忙跑上去。而此刻,两个小孩子独自在家,一直有人在敲门,还在使劲推门。其实外面正是头盔人想要强行进入女主家中,还好房门密码及时被换掉,头盔人才没进去。
小区儿童游乐设施旁边:女主的儿子失踪了,男女主在物业的监控摄像头里发现有这个头盔人。他们吓坏了,好在后来儿子找到了,并不是被头盔人拐走或是怎样,但这个头盔人无疑给这一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发现头盔人的真面目:布置了多重悬念之后,接下来谜底开始揭开:男主在车里无意中看见头盔人又在小区附近游荡,于是跟踪他,来到的正是他哥哥所在的那个小区。他遇见了影片最开头被杀死的女生的男朋友,以为他就是凶手,而跟他扭打在了一起。在打斗的一片混乱中,一个尸体从衣柜里倒下来。俩人吓坏了,而这时,头盔人又出现了,拿着雨伞把被害女生的男朋友也杀死了。而后也准备过来杀男主。所幸男主跑的快,这时候来到了电影前面两次出现的小女孩的家里,小女孩有一只眼睛受了伤,蒙了纱布,但人看起来很好,让男主在家里坐着。男主之前跟女主和两个孩子在这个小女孩的家里作过客,小女孩的妈妈看起来是个很朴实的家庭妇女,他爸爸在国外工作挣钱,常年不在家。
男主的手机坏了,想要跟小女孩借他的手机用,而小女孩则领他进入到一个储藏室,里面摆满了各种手机、玩具……小女孩很开心地告诉男主:他将要搬进一个大房子里了,还拿着其中一个手机打开给他看新的小区楼房。男主一看,这不正是自己的家吗?这个手机不也正是男主在这边丢的手机,原来在他们这里……
男主顿觉毛骨悚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一时没站住,一个踉跄差点跌倒,而幸好抓住一个衣柜的门,而这时,衣柜里有一个尸体倒下来了,他仔细一看,是他的哥哥而此时小女孩喊了一声“妈妈”,头盔人又出现在了房间里,一下子把男主打昏过去。是的,头盔人正是小女孩的妈妈,是女人!头盔人的目的:鸠占鹊巢原来,小女孩和她妈妈一直无家可归,一直这样以寄居者的方式生活着。从最简单的杀害单身居住的人开始,这位妈妈谋求到了一个“家”的住所,直到住进了这个居民楼里最大的一个房子。
这个妈妈不会满足,在男女主在她家作客打听情况的时候,她看出男女主有所大房子有个豪华的车,于是“鸠占鹊巢”的主意打定了。当这个妈妈把男主打死(实际上男主只是昏迷了很长时间)之后,拿到男主的钥匙、身份证等重要物品,这对母女已经准备前往“新家”寄居了。当然,她的任务还没完成,要杀掉女主和两个孩子。在女主被打的头破血流,两个孩子被吓得又逃回家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敌人就在他们的家里。几番回合之后,女主依旧昏迷不醒,两个孩子躲在了家里的某个角落。而这位妈妈仿佛有无尽的力量与男主缠斗,最终男主灵机一动:这个疯狂的女人最看重的是房子,那他就把房子烧了,应该是她最大的软肋。于是在厨房放了火,本来跟男主撕打在一处的女人非常心疼地往厨房奔去,想去灭火却终究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终于疯女人被警察带走了,男主一家也离开了这所房子,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小女孩还藏在衣柜里没有出来,等她有了同样的力量,她或许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开始她的寄居生活也未可知。
能猜得到这样的闭合式结尾,美版的《捉迷藏》也是这样的结尾,不过韩国这版《捉迷藏》前面的悬念设计过足,到最后没有一一交代,小女孩被漏掉是个逻辑硬伤,除了知道凶手是谁,那个流浪汉到底是什么人呢?会不会是同伙呢,细思恐极。
赛博朋克是什么意思?
赛博朋克是视觉美学下的泥虹浪潮与反乌托邦中的科技沦陷。他最初的是一种文学概念,被形容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种科幻写作流派专用名词。赛博的意义被强大科技所裹挟的世界。朋克是个人被时代洪流说过写的个体。赛博朋克展现出个人与世界张力,各题与科学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