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梗
腔梗是由小动脉梗死引起的大脑小部分梗死灶。一般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眩晕、抽搐、痴呆等症状。治疗方法采用中西药结合,使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拜阿司匹林,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的道地中药进行治疗。平时i需要控制血压血脂的情况,尽量卧床治疗,保持心情愉悦。
什么是腔梗?腔梗和脑梗死有什么区别?
概念
脑梗塞就是脑组织的供血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深部的穿支动脉发生的小灶性梗塞,简称“腔梗”。其病变较小,一般小于15毫米,3~4毫米居多。腔隙性脑梗塞多发生于大脑深部,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白质区也可发生。常常可见多发。
为什么有的报告又称“腔隙性脑梗死”呢?其实,脑梗死是病理学概念,脑梗塞是影像学概念,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临床表现并非所有腔隙性脑梗塞都有症状和体征。有的人确实发现有腔梗,但是没有任何症状,那是因为病变可能位于非功能区,或者属陈旧性病灶,还有就是有的“腔梗”其实是血管周围间隙,即V-R间隙,属正常解剖结构。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头昏、头痛,语言障碍,肢体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检查方式CT和MRI都可以发现腔隙性脑梗塞。CT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腔梗病灶,对微小的病灶不易识别,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MRI则更具优势,多参数扫描及任意角度成像可以让病灶显露无遗,弥散加权序列(DWI)还可以识别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病灶。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塞应采取积极的专科治疗。对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塞,不必过于担心,可以不用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还是很有必要。腔梗是脑血栓吗?
腔梗不是脑血栓。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脑毛细血管疾病。脑血管通畅,症状轻微。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预防和治疗,它往往会发展成严重的脑血栓或血管性痴呆。脑血栓形成主要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阻塞引起的。梗阻来自脑血管。患者往往有多年的脑病史,如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表现为频繁头晕、头痛等症状。
脑梗和腔梗的区别是什么?
脑梗和腔隙性脑梗死都属于脑缺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有所不同。
一、定义不同
在医学定义上,腔隙性脑梗塞是大的脑动脉分出的的单个小血管闭塞引起的非皮质性小梗死(梗塞灶的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即腔隙性脑梗死就是小的动脉血管闭塞引起的脑部较深部(非皮质)的体积较小的梗死。
脑梗死就是咱们平时说的中风中的一种,缺血性中风,也叫卒中;因为脑缺氧或缺血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简单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小动脉闭塞的一种脑梗死,也属于脑梗死的一种。
二、发病情况不同
腔隙性脑梗死,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男性是女性的数倍;女性发病率低,发病也晚,但死亡率高。
脑梗死,中老年多见,男女比例基本一样。
三、病因异同
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大同小异。
腔隙性脑梗死
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发生于脑部深穿支动脉缺血性微小梗死,多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因此叫做腔隙性脑梗死。
病变小血管狭窄,血流减慢减少,血栓形成或微笑血栓脱落堵塞,造成原本狭窄的血管血流进一步减少,最终发展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
诱发因素:肥胖、久坐不运动、吸烟酗酒;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加;高血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小动脉炎症;呼吸睡眠暂停,长期缺氧,血管壁病变;心血管疾病,心衰,瓣膜感染,心律失常等引起心源性血栓;家族遗传基因。
脑梗死
主要是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小动脉闭塞以及其他原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梗死主要是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抽烟酗酒、就走不运动、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等等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斑块及狭窄,最终形成血栓引起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
心源性包括房颤、房扑、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衰、心梗等等都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引起脑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主要是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少部分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引起脑梗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基本相同。
四、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部分人没有症状,常常是头颅CT或核磁检查时发现的;可有和脑梗死一样的症状:
60%偏瘫、面瘫、失语、偏盲;20%的语言障碍、吞咽困难、面瘫、上肢轻度无力;
10%半身不遂。
但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的后遗症。
脑梗死绝大部分都会有症状,比如失语、偏瘫、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走路偏斜,走路不稳;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脑梗死急性期死亡率5-15%,致残率50%。
五、诊断和治疗
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都需要通过脑CT或脑核磁进一步明确诊断,因为脑出血、脑梗死的表现一样,无法从表现来判断。
对于有症状的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方案基本一样,都需要在急性期溶栓,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稳定斑块,控制三高等等治疗。
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没有任何症状,且只是做CT或核磁的时候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不一定必须长期吃药的治疗,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后决定。
总之,脑梗和腔隙性脑梗死都和三高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相对来说腔隙性脑梗死比较轻,但不管怎样,都应该健康生活,控制三高,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加重,预防脑梗死发生。
一般脑梗塞如果不是急性发作,做好预防和治疗对寿命的影响不大,如果得了脑梗赛,建议平时一定要多关注他,按时的给他治疗,预防老人摔倒。如果护理搭档,饮食正常,不会影响生命。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吗?二者有什么异同?
影像学诊断出来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不一定是脑梗死,老年人的大脑小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血管与脑组织的间隙扩大,间隙里被液体填充,这种改变在核磁或是CT检查时,就会表现为腔隙样的改变。但实际上大脑的血管并未发生堵塞,也不会发生症状。所以这种只能称之为“腔隙性改变”不能称为“腔梗”,但是在影像上很难区分。
一、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在程度上不一样大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有关,可以看作是轻微的脑梗死。“腔梗”一般发生在大脑深处,小动脉的末端。但由于小动脉末端供血的范围很小,所以这种腔隙性的梗死灶也比较小,通常直径不会超过1.5厘米。发生的区域也多在大脑的相对静区,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又称为“无症状脑梗死”,只在做医学检查时才会被发现。
通常说的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发作在脑中大中型的动脉系统内的梗死,梗死的范围较大。根据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内动脉系统而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比如发生肢体运动障碍、语言能力障碍、吞咽障碍等症状,如果梗死范围过大,会有生命危险。
二、“腔梗”与脑梗死的发病机理相似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的病因相似,有心源性的原因,比如二尖瓣狭窄、房颤、心肌梗死等疾病,都会导致心房血液流动不畅形成慢速涡流,血液在心房内壁凝结,形成挂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就随着血流运行到脑部,堵塞相应大小的动脉。
还有非心源性的原因,主要是大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当硬化斑块发生脱落或是破溃时,就形成了不溶性的栓子,会随着血液运动,堵塞脑部远端相应口径的小动脉。依照堵塞血管的大小、部位不同,会就造成腔隙性脑梗死或是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三高”使小动脉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发生硬化和增生,导致管腔闭塞。“三高”也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所以很多人认为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三、老年人“腔梗”并不一定都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腔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中,“腔梗”的发病率超过了50%。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梗死的范围较小,通常危害也不大,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而且如本文开头所说,老年人的血管硬化会造成血管与脑组织的间隙增大,在影像学检查时,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是“腔梗”。但实质上血管并没有发生堵塞。所以说有一部分老年人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不是脑梗死。
四、如何用药治疗虽然腔隙性脑梗危害不大,但也要引起注意,分析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不需特殊治疗,只要常规的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已经发作过脑梗死的患者以及经医生评估在未来十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概率大于10%的人,就需要用药进行预防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药控制“三高”之外,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服用他汀类药物阻止斑块生长和预防斑块破裂。而有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有房颤的患者,可以进行复律治疗,复律失败者则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有很大的相关性,区别主要在于症状的严重性。但有部分影像学诊断为“腔梗”的老年患者,并不一定是脑梗死。查出“腔梗”也别害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活调理与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就可以预防更严重的脑梗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