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张飞齐遇难刘备兴兵伐东吴的起因是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际,后方荆州被孙权偷袭,结果是关羽被擒杀,荆州尽入孙权之手。刘备悲痛之余,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和准备,公元221年7月,刘备兴兵大举伐吴。在此之前,刘备已经正式称帝,朝中反对伐吴的意见占了多数,连诸葛亮和赵云等人都表示反拆扒对,但是刘备没有听从劝阻,执意伐吴,理由也很充分,要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这成了蜀汉兴衰的分水岭,此后即便诸葛亮苦心经营也挽回不了蜀汉衰败的趋势。
问题是,刘备兴兵伐吴真的是一意孤行吗?他真的仅仅是为了替关羽报仇而打这一仗吗?事实上不是这样,当时对刘备来说,伐吴已经是势在必行,也就是说这一仗对刘备来说可以打,而且是非打不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析下。
第一,当然是为了替关羽报仇。这个是原因,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兵理由,无故兴兵历来是出兵大忌,有了替关羽报仇这个理由,至少刘备是师出有名,站在主动和道义的一方,这点对刘备来说很重要,而且刘关张三人关系天下人皆知,关羽被杀,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无论如何,刘备都应该要有所行动,战争是一个很好散高的选择。
第二,荆州对孙权重要,对他刘备同样也重要,诸葛亮隆中对就很明确的说了“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天下有旅掘昌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要振兴汉室,除了西川汉中之外,荆州也是不容有失,相对于西川和汉中,荆州北上就是宛城,洛阳,许都等中原核心地带,这比从汉中出兵地理位置上要便利得多。
第三,关羽虽然丢了荆州,但当时刘备从曹操手中夺下汉中占据了两川之地,相比较于孙权一方,刘备比较忌惮的周瑜鲁肃已经不在了,即使是吕蒙在夺取荆州后不久也死了,陆逊还是小字辈声名不显,反观刘备一方,和日后蜀汉人才凋零不同,关羽黄忠虽然不在了,但五虎中张飞赵云马超都在,手下都是能征善战之辈,而且还有一点是孙权比不了的,那就是蜀汉几乎一直在打仗,孙权的战事就没这么频繁,所以刘备认为手下士卒的战斗力应该强过孙权很多。
综合来说,当时刘备的实力并不在孙权之下,甚至可以说是超过孙权的,刘备有实力上的信心,当然有信心可以打赢这一仗,事实上从后面战事的发展来看也能说明这点,刘备开始阶段是一直占上风的。而且遍观整个东吴,刘备认为无人是自己对手,这种心理上的巨大优势应该是刘备执意伐吴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孙权夺得荆州没多长时间,不可能这么快就完全掌握和得到原来刘备控制下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民众的支持,而从得到荆州到被孙权夺取为止,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了11年之久,所以刘备认为他的影响力肯定会超过孙权。事实上也是如此,刘备兴兵后,派马良没费什么功夫就说服了五溪蛮的沙摩柯支持刘备。
第五,刘备军中荆州派别和荆州人士不在少数,朝中大臣也是如此,不打这一仗,恐怕也不好安抚这些荆州出身的人士,何况还有一个张飞,不打这一仗,有可能军心不稳。
第六,不得不说,当时刘备已经60岁了,老对手曹操也走了,不说为儿子刘禅考虑,从蜀汉的大业考虑,打了这一仗,如果打赢了,蜀汉就能更上一个顶峰,他刘备也死而无憾了。
所以说,从刘备自身考虑,这一仗是非打不可,势在必行。之所以诸葛亮劝阻刘备未成就没有再坚持下去,那是因为一方面诸葛亮看出刘备的决心不可更改,另外一方面也未尝没有诸葛亮也认为当时蜀汉实力不在东吴之下,这一仗可打,打赢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原因在里面。
刘备为什么要伐吴?
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
刘备最后一次率兵兵攻打吴国是在公元221年的七月,史称夷陵之战。公元219年吕蒙设枣猛计攻打关羽所在的荆州穗渣城,关羽没有防备仓皇出逃,逃跑到了麦城被吕蒙杀害。
吕蒙杀死关羽后把关羽的头剁了下来回去给孙权看,孙权担心刘备攻打吴国,于是和曹丕联盟,远在蜀国的刘备在得知关羽已经死了的消息后非常悲痛。
于是在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的三个月以后,刘备以替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为理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扩展资料:
夷陵之战是由于吴国为了夺取荆州,而用计谋杀害了刘备义弟的关羽,反贼又杀死张飞,刘备想起桃园结义之情,不听诸葛亮的话,并且让诸葛亮守成都,亲自御驾亲征,来灭掉东吴,替关,张报仇。
孙权听说后很慌张,派人求和并一律送还荆州,刘备屡次不答应。孙权只好收集身经百战的老将迎战,但是被刘备军的猛将杀得大败,兵败将忙。
黄忠由于中了埋伏,中箭而死,刘备发誓更要灭了东吴,东吴兵败,人心下降,杀害关,张的仇人都被杀害。刘备不死心,更要灭了东吴,在夷陵下寨。
此时东吴经过辩论,派出了陆逊为都督。起初众将不服陆逊,后来看见陆逊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
陆逊看见刘备下寨犯了兵家大忌,决定用火攻,当夜便去刘备军放火,果然放火烧了七百里,刘备兵败将忙,险些丧命,退回凳族桥白帝城,这是刘备打的最后一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刘备为何攻打东吴呢?
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亲率五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方面则派出陆逊担任总指挥迎战蜀军。吴蜀两军在夷陵一带相持了近八个月时间后,陆逊通过火攻连营的战术一举破敌,大败蜀军。这便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
许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夷陵之战”的起因是由于东吴夺取荆州,并斩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刘备在盛怒之下不顾众人反对起兵伐吴,发誓要为关羽报仇,这才拉开了吴蜀大战的序幕。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刘备伐吴的主要原因真渗哗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为了报仇雪恨吗?其实不然。
《三国演义》将刘备描写成是一个宅心仁厚、极重情意,但又有点婆婆妈妈的人。可历史上的刘备不仅野心勃勃,而且遇事果断,工于心计,该下狠手的时候绝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刘备能从一个卖草鞋的小贩起家,经过多年打拼,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大人物,光靠哭哭啼啼怎么可能成就大事业呢?
因此像刘备这种“老江湖”是绝对不可能因一时冲动就带着举国精锐去找孙权拼命的。况且,关羽死于220年初,刘备兴兵伐吴在221年七月,前后相隔了一年半,这中间刘备还抽空在成都完成了称帝。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说刘备因冲动而不顾群臣劝阻,一心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也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刘备究竟是为什么一定要讨伐东吴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战略方面考丛启行量。荆州位于长江中部,只要占领了这一区域,逆流而上可以夺取旁稿益州,顺流而下可以夺取扬州,向北又可以深入中原腹地,因此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在南方的战略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原本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占据荆、益两州的刘备可以静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就在刘备离“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无限接近的时候,荆州却丢了。益州山川险阻,易守难攻,作为守成的大后方非常理想,但要光靠益州这点地盘去跟曹魏、孙吴争夺天下却又远远不足。荆州的得失可以说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因此刘备兴兵讨伐东吴自然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此外,刘备认为当时蜀汉的实力尚且不是曹魏对手,但打东吴却是绰绰有余,所以他在挥师东进的过程中表现得咄咄逼人,孙权的求和信直接被刘备丢进了垃圾桶。可事实上,蜀汉、东吴的实力只在伯仲之间,双方谁打败对手都不意外。
刘备坚持出兵讨伐东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当时益州地区共存在着三股主要势力,一是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团;二是原益州牧刘璋带入益州的东州集团;三是刘备入蜀后带入益州的荆州集团。益州集团都是本地豪强大族,所以在经济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可是在政治地位上,荆州集团是老大,东州集团是老二,益州集团只能排老三。于是,有钱没地位的益州集团就成了被盘剥的对象,每当国内需要摊派钱粮的时候,益州集团都要出大头,可是蜀汉核心管理层的大门却对他们完全关闭。
刘备兴兵伐东吴歇后语
这句歇后语可以这么说:刘备兴兵伐东吴——战略有错
刘备伐吴,关兴、张苞擒斩吴将谭雄、谢旌献功,刘备设宴劳之;筵间回忆往事,慨叹昔年五虎上将,所余无几,存者亦多老亏好洞迈,激怒老将黄忠,不待终席,单骑杀入吴营,力斩崔禹、史迹二将,大败潘璋。潘部将马忠暗放冷箭,射中黄忠,赖关袜桐兴、销枯张苞接应回营,伤重而死,临终谏刘备应先伐魏。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只是为给兄弟报仇吗?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登基,就开始筹备伐吴。这时,蜀汉朝堂上至丞相诸葛亮,下到将军赵云,都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征讨曹魏,和好孙吴。然而,刘备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一意孤行,下令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听满朝文武的忠告呢?一定要讨伐东吴孙权呢?个人认为刘备伐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分析如下。
主观原因: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公元219年,孙权背盟,与徐晃联手夹击关羽,奇袭荆州。关羽进退失据,败走麦城,求援无果,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最终被杀。我们知道,关羽是蜀汉集团的二把手,坐镇荆州,可是现在却被东吴擒杀。刘备听到自己的得力助手被杀,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行动,忍气吞声。那样做,蜀汉就是一盘散沙,离心离德。《三国志》中记载如下: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而在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密不可分。刘备为了桃园结义之情,也不得不伐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在刘备准备就绪,伐吴前夕,桃园结义的三弟张飞又被手下范疆、张达所害,凶手逃到东吴。张飞的遇害,更加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谁也劝阻不了。孙权派出诸葛瑾前来议和,想要退还荆州,把孙尚香夫人送回刘备身边,再赔礼道歉,想要再次和好。可是关羽和张飞已经死了,不能复生了,因此刘备是不会答应的,他和孙权两人之间,只能存活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刘备把诸葛瑾骂了一顿,还说道:“如果不是看在诸葛亮的份上,就可能先斩杀诸葛瑾。今天先把你放回去,说给孙权听,洗干净脖子等着吧。”诸葛瑾或差无奈,只能狼狈逃回江东,向孙权禀报。三国演义中描述如下: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客观原因:刘备伐吴,是为了夺回荆州关羽被东吴擒杀,蜀汉损失的不只是大将关羽,连荆州也丢失了。古代,对于一个势力 一个国家来说,地盘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有土地,才能有人种地,收获粮食,增强国力。增强了国力,才能养活更多的军队,再进行战争,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这样循环往复。
因此,刘备伐吴,名义上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荆州在三国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有这几个好处,第一个是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向北可以进攻曹魏控制的长安,洛阳等地。第二个是它又处于长江中游,可顺江而下,向南直达南京,还可以向西进入益州。第三个是当时的荆州地盘大、人口多、粮食多,在黄巾军时期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而且易守难攻。荆州有以上这几个好处,凸显出荆州地理位置险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而“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做,“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容有失。
如果刘备伐吴,进展顺利,不只是夺回丢失的荆州,甚至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是很有可能的。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情况发生都是很有可能的。刚开始,刘备大军气势正盛,进展顺利,胖揍了东吴一顿,当时东吴没有还手之力。可是在陆逊成为东吴统帅后,他观察地形,使用火攻,火烧刘备七十万大军。刘备兵败如山倒,只能带领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
刘备伐吴,主要有肢团雹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是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客观原因为刘备想要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从感性上来讲,刘备是为自己的二弟关羽报仇雪恨,为自己的得力干将报仇,也是为了增加团队凝聚力;从客观上说,刘备想要夺取荆州,想要夺回丢失的荆州,才孤注一掷,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不管是哪个原因,刘备登基为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不顾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历帆为关羽报仇雪恨,可知刘备和关羽、张飞是有真感情的,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