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踩高跷,以及踩高跷是中国传统艺术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二、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三、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四、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五、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传统文化踩高跷150字
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了,为什么我想不起来了?我们不是金鱼,没有所谓的只有7秒的记忆,但是为何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时间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1、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踩高跷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
5、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让民俗文化暖心又暖胃
高跷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幼儿园踩高跷解说词
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次地会活动,
规模
大,展演的内容丰富,主要是给春节增加喜悦的气氛。每到大年初一
这一天,
通海的老百姓及外地的游客都纷纷前来观看,
场景十分的热
闹。其中,高跷舞狮的表演最能吸引人们的关注,成为这长长表演队
伍中的一个亮点。
据《通海县文史资料》记载,云南省通海县大营石景村的高跷舞
狮已经有
600
多年的历史。
明朝洪武初年,
沐英奉命征云南,带来了大量的江南军户,落籍
于杞麓湖畔屯垦。
石景村的先祖们均来自江南沿海,
祖上就有踩高跷
的技能,来到通海落籍后,
在每年的庙会文艺活动中,先祖们就将踩
高跷这门技艺融入庙会节目的表演。
明末清初,
石景村的高跷技艺得
到了发展,后来,
又在踩高跷的表演上添加了舞狮子的技艺。到清朝
乾隆年间,
高跷舞狮的表演形式已经形成,
并被邀请到各个村镇进行
表演。当时,以四街镇为首的大村落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庙会活动,活
动期间,
各村都用神轿抬着本村的神灵,
并组织村里特色的民间艺术
参加表演。各村都有独门的看家本领,在这其中,石景村的高跷舞狮
成为了独门艺术。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光绪中期、民国初年以
及新中国建立之初等,这项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几兴几衰,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政策,才使
石景村的高跷舞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原来的高跷舞狮表演内容为“大头和尚戏柳翠”
,后来因没人扮
演柳翠的女性角色,改为和尚驯服双狮,及一人扮演和尚,踩最高的
高跷,每狮各由二人表演;
1
人舞狮头、
1
人执狮尾,另外,还有一
人执绣球引狮,总共为六人组合的表演形式。
故事情节为双狮争抢绣球,
和尚执文刷驯狮。
这项表演虽然故事
情节单调,但观众会被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及惊险的空中表演所折
服,因此,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高跷舞狮的主要特征是高、险、奇。高:即在
2.4
米至
4.3
米的
高跷上表演,
这一技艺在全国不得多见,
更增加了高难度,
独具一格。
险:踩着这样高的高跷舞动狮头、狮皮、狮尾和绣球,特别是舞
狮尾的扮演者,
一手抓住舞狮头的腰带,
一手执狮子尾巴在两跨中间
摇摆,看不见前方,只能顺着狮头行走,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做到动
作协调统一。
扮演和尚所踩高跷略高于扮狮者,
还要在狮身上做跨骑
动作,风趣、惊险,难度极大。
奇:
踩在
2
至
4
米多的高跷上表演舞狮,
这更增添了这一节目的
惊奇性。
一场好的高跷舞狮表演,
除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表演外,
还需要
制作好相关的表演用具,
这些都离不开一位带头人
--
沈儒昌。
沈儒昌
不但能表演高跷舞狮,而且还设计制作高跷舞狮的道具。
2007
年
6
月,沈儒昌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二部份:
杰出价值
(
2-3
分钟)
石景村高跷舞狮表演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
它把江南一带的舞狮
和北方踩跷的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表演艺
术,并世代相传而闻名省内外。高跷舞狮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云
南和外地文化交融的产物,对研究通海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高跷舞狮以“高、险、奇”著称,其表演技艺独特,具有较强的
观赏性、艺术性和表演性,有着传播传统汉文化的重大作用,具有丰
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高跷舞狮是石景村人的独门绝活,
由该村历代艺人创造,
它的稀
有性、独特性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高跷舞狮,
作为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
不仅活跃和丰富了当
地的民间群众文化,还起到凝聚、鼓舞当地老百姓的作用,具有较好
的社会感召力,
有利于增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濒危状况
(
1-2
分钟)
说明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其原因。
一是通海县内能够踩高跷舞狮的只有石景村,
踩高跷舞狮有一定
的危险性,存在难找接班人的困难。
二是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少,
且年龄偏大,
使踩高跷舞狮的传承
工作受到制约,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村里原来学会踩跷的青年大多外
出务工、经商,有的出嫁,参与人数较少,虽有几个小孩跟着学,但
还不能参与表演,使踩高跷舞狮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三是石景村高跷舞狮属于当地民间组织,没有稳固的经费作保
障,传承工作难以开展,要能有序地传承好这一民间文化艺术,还需
要上级政府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关于传统文化踩高跷和踩高跷是中国传统艺术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