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已死,以及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严重丧失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一直是传承有度的,虽然战祸延绵,但是没有断绝。
只是到了清末,外寇入侵,对于故步自封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然后就是中原故土饱经战火,很多东西开始遗失,
特别是后来的年轻人拿来主义影响,认为外面的就是最好的。
就导致很多传统的文化遭遇排斥,特别是一场文化浩劫,很多传统遭受到灭顶之灾。
知道现在很多国人依然崇洋媚外,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传统,造成流失。
再加上很多人打着传统的幌子来赚钱,其实自身没有什么本事,
真相被揭穿后,就有很多人站出来斥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悲的,很多东西的流失让人惋惜。哺育了很多人,却被人遗弃,在缺乏继承者的时候又有很多所谓的继承者出来利用传统文化赚钱。
更可悲的是,这些后辈人在揭穿那些打着传统幌子赚钱的骗子之后,不去反思如何扛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反而横眉冷对将矛头指向传统文化。
这方面是有例证的,比如现在的中医,武术(国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我认为文化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好的是文化,不好的也是文化。而真真好的,优秀的,能充实人的一生的文化,才是真真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亦如其是。
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出现在我们身边,如吃饭,睡觉,交流等等,许许多多风俗,节日等等,我们的言语,行动,思想等等。
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我们吃的是大米,馒头,我们充斥的是中国传统思想,诸如孔孟老庄,当以谦虚,谨慎,责任,所以我们不同与外国人,所以我们会与他们有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有言与行,言用思想,包括孔孟老庄,中国历史也是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我们平时的交流,搞笑,相声,小品。行有体操,中国传统的体操是武术,自古就有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在还有很多外国人慕名而来,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中,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有谁?著作有什么?谢谢。
新文化运动中,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有胡适,著作有《尔汝篇》、《白话文学史》、《说儒》、《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和《胡适文存》(四集)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讨伐对象,主张充分西化的胡适在抨击传统的阵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在胡适文化一元论的心目中,先进的西方文化理当取代落后的中国文化。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持续两千余年之久;抨击传统,孔子势必成为众矢之的。吴虞是“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原创人,胡适赞美他的胆识,称之为“来自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遂不胫而走。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无一不是打孔英雄。孔子被戴上“封建余孽”的大帽子,儒家思想则被视为专制集权压迫的渊薮,孝道成为家庭对个人自由的捆绑束带。胡适指责孝使得父母子女相互依赖,以为是亡国的根源。孔家老店被砸,店内岂有幸存的货色?
在他逝世前一年的1961年的11月6日,四国在台北召开科学教育会议,胡适应主办单位之请,发表题为“Social Changes Necessary for the Growth of Science”(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英文演讲。
他自称是“魔鬼辩士”,严厉谴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认为要发展西方科学,东方人一方面必须要承认古老的东方文明几乎没有多少精神价值。
另一方面必须要认识到西方现代科技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而且是“人类真正伟大的精神成就”。由是观之,胡适全心全意反传统的立场是一贯的,始终未变。
扩展资料
胡适于民国五年(1916)给陈独秀的信里提出所谓“八不主义”,这是他打响文学革命的第一枪。不用陈套语、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模仿古人、需言之有物诸要点,凡古今中外善文者无不心知肚明。
胡氏“八不”之中最关紧要的一条是“不避俗字俗语”,也就是提倡白话文。“八不主义”既无新意,又不乏可商榷者,却轰动一时,浪漫讯息又在其中矣。
胡适坚持以“死”“活”来界定文言与白话,认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学”,活文学理当取代死文字。胡适自定文字生死之余,却又以一己的主观判断在《白话文学史》里收揽了一些自称“已死”的古文。
胡适独尊白话,欲以白话取代文言,扬文学革命之风潮。此一转折之影响深远,吾人称之为“文学革命”或“文化革命”并不为过。具体地说,就是白话革了文言的命。
胡适确实提出过“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因“全盘”有语病受到批评,乃改称“充分世界化”。其实,“充分西化”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胡适高唱充分西化,其用心在于为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其无心之过则在于只见当前西方的科技文明,对整个西方文化的认识仍有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个人认为要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是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离不开中国人的自我改造。
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以,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
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关于传统文化已死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