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传统文化花边

1、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什么2、中华民风民俗手抄报花边简单又漂亮3、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4、故乡的元宵,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什么 绍兴传统文化越剧【越剧】绍兴地方剧种。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绍剧【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花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花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绍兴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有什么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王星记纸扇

【王星记纸扇】绍兴制扇历史久远,至明代,绍兴制扇工艺已甚精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清光绪元年(1875),绍兴柯桥的王星斋及妻陈英设立工场,在传统制扇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使纸扇一跃成为朝廷贡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设门市部。王星记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细匀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则采用产自云、贵的实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纸扇面,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用纯桑皮纸做材料,两面涂刷几层高山柿漆,使纸扇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既能生风,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纸扇半把伞"之称。扇面绘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镶贴,更是锦上添花,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金不换毛笔

【金不换毛笔】早年绍兴卜鹤汀笔庄生产的小楷毛笔中的精品。笔庄开设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为店名。前店后坊,制笔工兼任店员,卜鹤汀本人也是善制笔者。从原畅销的"本京水"毛笔,经改良提高后,改名为"金不换"。柔刚适度,开笔后墨酣饱,书写流畅,外形美观。鲁迅几乎一生都用此笔。为满足消费者对"金不换"的需求,鲁迅纪念馆特监制"金不换",在馆内购物部销售。?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绍兴民间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经30多道工序,内外乌黑,故名。圆顶,卷边,前侧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阳,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头劳作,雨水不透,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为农民和工匠乐于购用。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乌毡帽之俗渐少,毡帽厂店停业。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作坊。?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绍兴是中国较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方之一。约6000多年前,宁绍平原已有原始的养蚕纺织。春秋末越国推行"劝农桑"政策,丝织业首次繁荣。两晋、南朝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列为贡品。至隋唐,一度成为南方丝织中心。随着北方优良蚕种和丝织技术的传入,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列入贡品的有绫、罗、绸、纱等10多种,罗最著名。宋代,绍兴丝绸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产量为同类州府之首。明清时期,浙西北丝绸业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纪20年代,采用铁机拉机,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其贮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旧时有人在男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状元时取出饮用,称"状元红"。也有在女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时取出饮用,称"女儿红"。取料精良,工艺精湛,水质独特,明、清时已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20世纪内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88年起,绍兴加饭、花雕被定为国宴用酒。代表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目前,绍兴酿酒企业已组成集团公司,除内销外,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黄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间,绍兴曾举办4届"黄酒节"。?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中华民风民俗手抄报花边简单又漂亮

给你点素材

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民俗之五――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 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收集资料:

一、 迎春诗歌:

轻轻点开网络,一系列关于迎春诗作的网络顿时映入眼帘。

《七律 春节话时尚》

三十团年饭店筵,南来北往火锅煎。

少儿游戏愉除夕,网络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将声绕绕,窗帘烟火蝶翩翩。

闲遐七日焉时尚?送旧迎新另类篇。

这首诗形象地刻画出了现代人心中的新春佳节。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闹,红蝶结团圆。

初二晨曦启,俏装月镜前。

祝愿双手奉,老母笑容鲜。

儿女频频喊,欢声齐拜年。

《七律温馨除夕》

彩线抛花频吐蕊,烹浆煮酒满堂亲。

斟杯笑语庆团聚,把盏声潮拜岁新。

姐妹相携慈母暖,连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为贵,风雨同舟万代春。

这两首诗写活了新春佳节全家团圆的美好心情。

二、春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艳 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 官清大地万民安 两制三通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苍松兆福寿 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 金樽檀板庆新春 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 龙飞凤舞升平世 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绿桃红艳丽春 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红灯歌盛世 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 银筝铜鼓报新春 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 日丽三湘春骀荡 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时雨浇苗万亩新

结论: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门神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

经过这次调查,我遍览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民风民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真为我国拥有的、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

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侗族大歌民歌艺术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注:复调音乐指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与主调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创造技法以对位和模仿为主。

侗族的语言文字艺术感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北两个方言又各分三个土语区。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由于声调多,词汇丰富,所以侗语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过去,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8年根据自愿的原则,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侗文的产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侗文的推行,对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虽然,侗文从创制推行以来,其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实践证明,侗文对保存、继承、发扬侗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汉语文,吸收先进民族的科学文化,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的美术民间艺术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艺品。一般侗家都有称作陡机的织锦工具。洞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经过织锦姑娘的精心规划,将这些图案组成一幅幅简练明快的画面。画面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山区人民常见的事物。如描摹动物、植物、器皿等,少数大型侗锦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现在侗锦的品种也由过去一般的花边、袖口、腰带和头巾发展到几垫、台布、提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装饰上。

侗族的刺绣文化艺术

侗族刺绣的简介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黔东南都是一个很难到达、神秘气息很浓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古井、古驿道,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歌、侗绣,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特别是侗族剌绣,古朴自然,颜色艳丽。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农历网)

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属物有较厚金黄色纸片,还有铜片和玻璃斤。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绣的渊源

侗族刺绣是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据说,盘轴滚边绣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

自古以来,这里的群众穿着很有特色,特别是侗族妇女,头上包着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分层次,胸部另配一块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显示技艺的地方,极其花样繁多,有的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牡丹富贵,有的绣上孔雀开屏等图案,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的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还展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侗族的戏曲文化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

侗戏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学术上看,它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之一。

侗戏的主要剧目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经长期筹划,精心准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最为真实完整的区域之一,境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侗戏协会的成立是侗戏保护、研究、传承、创新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将对侗戏的保护传承、研究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侗文化、宣传侗文化、提升侗文化产生积极影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工作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侗戏剧目已发展到多个。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个侗族地区,并且十分活跃在民间,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际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故乡的元宵,花脸,花边饺与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不同_相关推荐?

故乡的元宵节、花脸、花边饺都写了家乡传统文化的美好,不同的是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故乡的元宵节写的是他们家乡的传统节日,而花脸写的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边饺则写了家乡的传统文化食物。请采纳谢谢(来自小学生??)嘿嘿

"万字不到头的花边"具体是怎样的?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万字不到头,又称为万字锦、万字纹、万字拐、万不断、万字曲水等,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意义的几何图案。 万字不到头利用多个万字(卐)字联合而成,是一种四方连续图案。 其中“万”字, 寓意吉祥,“不到头”寓意连绵不断,因此万字不到头的意思为吉祥连绵不断 、万寿无疆等含意 。

万字不到头图案可见于织物、衣饰、陶瓷,砖雕,木雕,石雕、窗棂等艺术形式, 可以作为底纹和花边。万字不到头在中国广为流传。

在砖雕、石雕和木雕上的万字纹主要以阳刻方式体现,在他们的护门铁上通常用铁钉的钉帽组成万字纹图案。万字纹如果作为花边可以正放,写可以45度角斜放。以万字不到头为底纹加上团寿纹可以组合成万字锦地团寿纹。

关于传统文化花边和中国传统文化花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