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礼仪传统文化,以及礼仪传统文化之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1.用膳礼仪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00年连续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表性的四个特点:
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三,以和为贵的思想;
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二点,孝道。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中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当年的孟子提出了五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正是在此基础上,到了汉代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三纲五常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孝”。忠和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个季康子咨询自己的老师孔夫子治国之道,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他:“孝慈则忠。”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只要这个人做到了孝道,那对于国家就一定是忠诚的,由此可见忠和孝的联系非常地紧密。所以在中国文化历史当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有着很多的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下面分享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1
传统文化礼仪知识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礼仪之行动篇
春节期间不管是走亲还是访友,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时正是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好时机。
1、嘴甜:教孩子学会称呼
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就要提前为孩子做足功课。很多称呼孩子平时不常用,叫的时候会口生。如果家长提前告诉孩子要来的客人叫什么,并“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会很自然。
2、就餐:好吃的给别人留点
平时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爸爸妈妈比较迁就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他们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讲究礼貌。要知道,好东西大家都喜欢,如果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告诉孩子在餐桌上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碍到邻座。孩子落座后,应等待其他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开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个就夹它,别翻来覆去地挑。更要小心夹菜,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3、待人:要学会谦让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带孩子的家庭来自己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家长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有不愉快。
对孩子来说,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因此,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教会他如何接待小客人。当你们看的电视频道不一致时怎么办?你们喜欢的玩具只有一个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
4、接物:压岁钱要双手接
去别人家做客时要轻轻敲门,千万不可以随便翻主人的东西。长辈给压岁钱时要双手接,并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表现哦。
5、交谈:让人把话说完
在亲友聚会大家倾谈时,别人在谈话中,不管是好话坏话、愿意听的或不愿意听的,都得让人把话说完,然后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切不可中途插话进行干预(俗称“打断鼓柄”),中断或制止别人发言,这样必然引起对方不满,不欢而散,甚至因此断送友谊。此外,在商讨问题时,更应注意这些基本礼节。
礼仪之文化篇
1、贴春联,感受传统文化
贴春联,挂福字,办年货等一系列节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在劳动后收获成就感。还有放鞭炮,放礼花,逛庙会,看花灯,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包饺子,感受家庭温暖
让孩子参与包饺子的整个过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擀皮,在这当中让孩子体会到包饺子的过程,全家围坐,和和美美,感受家庭成员相聚的温暖气氛。
全家人一起逛庙会,看花灯,吃小吃,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如此幸福的感觉,孩子们会轻易忘记吗?
3、听传说,感受年味
让孩子切实体验浓浓的年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给孩子讲讲春节的传说,讲讲年糕、红灯笼、红对联……这些中国元素的含义,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让孩子参与贴春联、做年糕等活动,让他们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4、拜年,感受人际感情和传统孝道
从正月初一给自家父母长辈拜年,接着邻居们互拜,到外婆家走亲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友善,要把感受这种浓情传递给孩子。
利用看望自己父母和长辈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孝道,学会尊重、孝敬老人。
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该歇歇了,一句吉祥话,一杯清香的热茶,一张亲手绘制的贺年卡……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奠定时期。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礼仪是素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讲文明懂礼貌,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需要我们去传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1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2
中国传统礼仪用语
一、日常会话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答人问候用托福,认人不清用眼拙
请人批评说指教,向人表歉用失敬
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二、待客拜访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来客登门称贵宾,招待不周说怠慢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三、文章书信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请人阅览用台览,请人指点用赐教
恭敬陈述用谨启,对方字画为墨宝
回信于人用奉复
四、委婉语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去世;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五、谦辞
①“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家姐:称哥哥/姐姐;
家叔:称叔叔。
②“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
舍弟/舍妹:称弟弟/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③“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小女:谦称自己的儿子/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④“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⑤“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⑥“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⑦“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⑧“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⑨“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六、敬语
①“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于对方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父母),令兄、令妹(兄妹),令郎、令爱(儿女),令阃kun(妻子),令亲(亲人)。
②“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③“垂”: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④“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⑤“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恙,称对方的病。
⑥“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⑦“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
⑧“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⑨“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
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3
汉文化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如果到人家做客,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座次上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拜贺礼,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拜贺。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哪些
一、从制度方面来说,《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的说法,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许多内容至今还在延续。
二、从文化方面来说,礼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文明的符号,也是内在道德的表征和外在的自律。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人以及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敬重。所以现在我们通常会“礼貌待人”,这样给人的印象由内而外就很好,会觉得这个人有修养,有素质。礼仪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与政体和文化融为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学习传统文化,礼仪很关键,比如我们给大家讲非遗文化时也曾教大家“香、茶、花、礼、乐、诗书。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大家文化和礼仪。
三、从人分娩成长方面来说,有诞生礼俗,又称生育礼,是人生开始阶段的主要礼仪习俗。更细的还包括求子礼俗、怀孕礼俗,以及诞生和养育诸过程都有礼俗。这又包括诞生礼俗、中的三朝礼、满月礼、百岁礼、周晬礼、命名礼。有钱人家要给孩子启蒙授书,这是传统的“童蒙礼”,12岁时举行圆锁礼,把百天或满月时身上挂的长命锁取下来,这就算圆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灵魂已经健全,可以独立面对灾厄等。成长过程中最后就是成年礼。前段时间我们给一些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还策划举办了“成人礼”,完全按照古代的礼俗来做,并拍摄记录下18岁成人时的重要时刻,也非常有意思。
四、从婚丧嫁娶方面来说,结婚礼,婚嫁过程从先秦以来规范,我们说有六个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另外还有中国传统丧葬礼俗。
五、在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上看,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礼仪习俗,春节、人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等节日。 各有各要做好的礼仪。
礼仪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礼仪传统文化之美、礼仪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