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以及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心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 2、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官德修养怎么做
- 3、官德是为官之本.那么,官德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
- 4、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官德修养
- 5、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 6、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儒学的许多思想都与道德规范直接有关系。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论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仁人”,认为主要标准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为先”。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一个总的道德规范,称之为“仁”。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干得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干。在孔子看来,这种爱心不限于自己的亲属,而是以此为出发点,“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广泛地和大众有爱相处,并亲近有仁德得人。怎样才是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使老年人得到安乐,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关怀爱护。
1.诚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由《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国古人观察自然、人事变迁,认为天是真实的、长久的,只有具备天一样的德性,人才能最终获得自身长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须追求真实、不欺妄,以“至诚”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即“内诚于心”;“信”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于人”。“诚”与“信”是分而为二、合而为一的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础。
《周易》中孚卦,阐释诚信得原则。诚信,为立身处世的基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象征的是心中的诚信,诚于心而信于外,存诚于心,取信于外。彖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是说,诚信是天道,是天德,这种中孚所以利于正固,是因为应乎天的,应乎天当然也能应乎人。心中诚信,坚守正道有利;这样才能符合天的法则,因为天的德性,就是诚信与坚贞。
诚信是立人之本。在《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2.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持久和稳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官德修养怎么做
一是为官要正。要求做官从政的人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
二是以民为本。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
三是清廉自守。“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四是知耻之心。《论语》说:“行己有耻”。是说是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官德是为官之本.那么,官德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
看这篇文章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德”来探讨官德修养的秘诀。
德:一心行直,德者有得
河南内乡县衙戒石铭
中国古代的官署一般皆有石刻铭文,多用来告诫官员要守德,俗称“戒石铭”。河南内乡县衙的“戒石铭”有一段文: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亡。这句话说的是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乃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如今,官衙犹在,古制难寻。“戒石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远去,但它所敲响的官德钟声依然在我们耳边激荡。
江苏省淮安府的御制戒石铭
德的异体字为“悳”,《说文心部》:“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内得于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外得于人”,即在正直原则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说文彳部》:“德,升也。”德的本义是行得正,心真诚,表里如一,后引申为道德、恩德、品行等。
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男子则要求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则要求孝、顺、和、睦、慈、良、贞、静。总之,德是向善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
何为“官德”?官德是指为行政管理者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为官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道德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即“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民风,有什么样的“官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民风。
《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讲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当,能力和职务不相当,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处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不好的。所有这些都强调官员从政道德的重要性。古代读书致仕之人追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就是指修身以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更是历代的为官之道。“德”字揭示了为官者的道德境界和基本要求。
官德的要旨是一心为公
“德”从“心”,这就是说,德是一种人性的行为,是遵循本心、本性,是植根于人的心田的。不但要“行正、目正”,还要“心正”。“德”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面,遵循本性,本心。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德,得德。为官之德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心底无私,一心为公。
官德见之于行动
德的偏旁为“彳”,意为慢慢行走,落实到实践中,德需要点滴的积累而成,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满口空谈很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对官员来说,德就是担当、负责、实干,脚踏实地,干出实绩。
官德表现为正直的风韵
“德”从十,指代直线,表示有一个正确的标的方向。从目,表示十下的一双眼睛,目光瞄准,直射之意。“德”的异体字为“惪”,即心直,从几个组字的部分看,德不但要目正,行正,还要心正。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官德的标准、要求和风韵。
官德的结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德”谐音为“得”,寓意德者有得。有道德的官员受到百姓的称赞,一群有德的官员组成的清廉政府必然得到百姓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
张衡
西汉的张衡在《应闲》有一句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才能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官德失去政权,失去天下。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官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它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一步营造正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培养造就深谙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营造真正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氛围。
国无德不兴,德乃立国之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经济、军事、科技固然非常重要,但道德、文明、信仰、精神、价值观同样十分重要,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才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尤其在满足温饱以后,道德、文明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官员德行好坏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极大。德既是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为政之要,同时也是立国之基。德不但可以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可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有大德方能成大业,领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
在德才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才固然重要,但德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能力可以让你暂时得到这个位置,但只有德行,才能决定你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
德常常可以弥补才能、学识的不足,但才能和学识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做人要有人品,做官须有官德,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从政先立德,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与为官为政统一起来,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为事贪鄙,为官必腐。所以,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不能只重其才,而是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要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可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我国文化建设中最丰富、最具影响力、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辈一辈的人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重德。是对道德的维护和对文明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
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与集合,既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及文明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学,以求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法,获得和谐、和平的发展。当前的年轻人大多是看着漫画书、动画片长大起来的,学习教育也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国学知识接触积累有限,自然的就缺少了一种人生的底蕴与沉淀,造成了今天浮躁之气盛行。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贵在坚持,不是简单的学习几首唐诗宋词就能完成的。这一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对心性的磨砺过程,更是对人生底蕴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国学是历史文化所在,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使人们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学好国学,并不是机械地看书、读文章,使他们成为自身的标码,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份感动。国学作为具体的历史文化概念,既包括国粹,也包括糟粕。研究“国学”,要去粗取精,要从文化的领域和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长处与短处,寻找出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兴旺与危亡衰败于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学习国学,在于对中国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在感悟的同时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追捧和机械地复制前人,这才是国学真正的真谛。简单来说,学习国学,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启迪良知,明心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心得、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