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人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人文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对应的知识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3、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4、中国的人文文化有哪些中国四大传统文化是什么?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人文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中国四大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点

.......................................

人文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的特点。

一谈到人文,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人的专利品。

其实,

早在中国的商周时期

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

而且与欧洲人文主义一样,

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周易》、《内经》、

《老子》、《论语》等经典

都是倡导人性与人道,

破除神性与迷信的代表著作。

人类文化依其核心对象大体上可分三种:

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物本文化。

东西方文化早期

都是以神本文化为主,

中国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

进入人本文化,

欧洲于公元18世纪

才由神本文化进入物本文化。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立足于人性,

强调的是人的道德,

是共性的弘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西方传统人文思想

立足于个性,

强调的是人的价值,

是个性的张扬,

“不自由,毋宁死”。

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

应称作人本主义。

与欧洲的人文主义相比,

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人轻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

对宗教都缺少热情。

他们所共同关心的

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

此即孔子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庄子》)之谓。

中国传统文化凝神注视的

是人间的是非和寿夭,

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来生,

则很少加以关注,

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轻鬼神、

重人事的突出特色。

儒家是一种道德信仰,

是对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

不是对神仙,对方术,

对上帝、对权力的崇拜。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

主张“尽人事,知天命”、

“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思想

具有宗教的精神而无宗教的痴迷,

具有文化的包容而无会党的伐异。

二、重道轻器

传统文化所谓的“道”

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

概括地说,

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器”是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

孔子强调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

但同时也流露出了“知人”压倒“知物”的倾向。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也”

(《论语·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那里,

感性欲求(谋食)

与理性追求(谋道)二者之间,

后者处于优先的地位,

一旦“志于道”,

则即使身处逆境,

也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孔子称赞其学生颜回: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三、 民为邦本

“民本主义”的观念

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

“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说,

人民只可亲近,

不可威狎,

因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只有基础坚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孔子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以人为本、重民爱民,

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把“养民也惠”、“使民也义”、

“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

作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统治者遵守。

孟子认为

仁与不仁

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和依据,

提出 “民贵君轻”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要求为政者: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正是这些不同,

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

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一点看来已不容易引起争议,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就可定义为一种人文性质的文化、或一种“内在超越” 的文化,以区别于西方及印度、阿拉伯世界具有较强宗教色彩或者说“外在超越” 的文化。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的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上述确定中国文化传统特征和性质的尝试: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的神话、巫术、或如梁漱溟所说很早就相当理性、相当成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后来也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入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的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是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征服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阙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古代“人文“一词不太用,但“人”、“文”两字却用得极多。我们尤其要注意这“文”字。相对于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转,相对于尚武的“士”,孔子着重培养尚文的“士”,使“士”阶层“文化”又是一转。儒家之学也就是人文之学,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与宗教脱离,被理性化,以人为中心,注重历史、文学,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味。在这种人文学术的笼罩之下,正如上述,不仅神学、自然科学不发达,乃至社会科学也被包裹在人文学术之中而未有独立长足的发展。

我们把握“人文学科”的概念可以从中国传统学问开始。传统中国的学问常被称为是“经、史、子、集”:“经”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加乐,但乐经实不存)、七经(五经加论语、孝经)、九经(一说五经中礼分出三礼、春秋分出三传为九经)、十三经(以上说九经再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是历史,其主干是正史;子主要是先秦诸子;集是各家文集,以文学为主。而这四个方面又是打通的,其大要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古代一位学者对这四个方面都要涉猎。古代中国的学问主要是一种人文的学问。

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确实是以现在人文学科的基本科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和悠久的成文的历史典籍,从远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种地方志乃至家谱;它有非常典雅和精致的文学宝藏,尤其是表现在诗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见的哲学思考,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精品。甚至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都相当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进入近代社会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识字者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政治的主要职位都由读书人占据,这些读书人所读的书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对于读书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艳羡和尊敬。

但这也并不是说中国文化自文明发轫以来就是如此,塑造了中华民族这种性格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是发生在周朝,并一直下延到春秋战国时期。周以前的殷商看来还是一个相当虔信天帝、鬼神、巫术、生命力洋溢、文化上则相当粗犷和豪放的时期,。现有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教”、“学”等字,但当时的殷商贵族一般只是“习武”和“习乐”,并注重生命的享受,乃至少有节制而趋于极端,举一个例子,他们喝酒看来是常常喝得昏天黑地,在商纣王时,不仅是王室“酒池肉林”,下面也是酗酒成风,以致到西周时,周公还敦敦告诫康叔一定要戒酒,不要学商人酗酒丧邦,说“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尚书·酒诰》)。

到西周的时候,统治者则开始建立一种“亲亲”色彩很浓的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乐文明,并越来越具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例见后来在贵族之间交往中相当流行的赋诗、观乐、有辞、有言的风习,粗犷豪放的习惯越来越受到“礼文”的节制,这一转变之得失,自可见仁见智,但上层阶级的风习和民间的崇拜确实由此受到人文理性相当充分的洗礼。这时上层贵族的文化主要表现为“诗书礼乐”,而其中“礼”又可以说是一个总名,一个概括。“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从实行者来说,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等级制到处都有,在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等级制是一种普遍的制度形式。然而,中国古代等级礼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想形态含有一种精致、文雅和细腻的意蕴,即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下的“彬彬有礼”。春秋时代早期的世家贵族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这种意蕴。虽然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至少在孔子之前的时期,主要并不表现于典籍和艺术品的创造之中,而就表现于他们的言行、尤其是赋诗、观乐及各种礼仪活动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揖让进退,歌呤讽咏,俨然就像是一种艺术品。那是尚未衰弱和堕落的贵族的一种艺术。[i] 当然,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从那生活中最终凝结成形的一些突出人格和德性。总的说,传统社会是相当重质而非重量的社会,是主要追求人的优秀和卓越而非主要追求人的广泛平等的社会,在道德上则是更为尊崇人格和德性而非更为尊崇原则和规范的社会。

中国的人文文化有哪些

答: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人文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人文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