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纳西族传统文化(纳西族传统文化被破坏的图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纳西族传统文化,以及纳西族传统文化被破坏的图片对应的知识点,1、纳西族文化东巴语言和文字有何历史?5、纳西族的介绍纳西族文化东巴语言和文字有何历史?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关于纳西族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百科全书,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纳西族以不畏死而怕不行火葬之礼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纳西族传统文化,以及纳西族传统文化被破坏的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纳西族文化东巴语言和文字有何历史?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瑰宝。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原始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书写成的两万余册东巴经籍,是关于纳西族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百科全书。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的载体东巴纸是古时东巴专用,用以书写东巴文字的纸张。其工艺纯属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东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东巴纸由和圣文老师的祖先在300年前发明自制的,失传10多年后,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高档名片、压花书签、压草封活面藏经纸等系列,它工艺精美的质地、防虫驻的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纳西族的葬礼风俗

一、纳西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自古以来,纳西族以不畏死而怕不行火葬之礼闻名于世。但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在满汉文化的强力冲击下逐步改变了火葬的习俗而改实行土葬。随着土葬的盛行,纳西族的丧葬礼仪注入了诸多的满汉习俗。但因纳西族生活的地区多在高原坝区及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不便利的交通,加之纳西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各地不同的习俗。丽江拉市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纳西族的丧葬礼仪中既有明显的满汉丧葬礼仪痕迹,也保留了许多纳西族古老的传统。

(一)、临终前的“尽孝礼”及“放含口”接气的习俗:

纳西族十分讲究对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时的关心照顾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会为老人筹办好去世时用的棺木。棺木上好的为柏树木板,现在一般用松树木板。先制成厚重的木板形状,存在楼上通风遮荫之处,等到用时再制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制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间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寿辰。

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子女都会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照顾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离开人世时,亲人要按照纳西人的传统习惯,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活动。一般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就会为其准备“含口”。纳西族语叫:“飒撒”。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九根茶、大米九粒(解放前用五谷)、白银少许,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银少许。制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后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口拴好后即做成“飒撒(含口)”。当老者寿终正寝,张嘴咽气的瞬间将“飒撒”放到死者的舌头下,即完成了“飒撒克”这个仪式。

“飒”(气的意思)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纳西族东巴经中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气”生成,它不仅是万物之源,同样是人的生命之源。杨杰宏先生在《溪村社会》中对学者们对“飒”(即纳西族对“气”这个概念)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归纳:“‘绍’是一种主观存在的生命初始物质,它是纳西族生命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始终是纳西族宗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它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有联系。

(2)作为特定灵魂及生命来源的标志,它意味着每一种有生命的物质都有一种特殊的同一性——灵魂不死。

(3)在不同的发展时空中,作为不同性质的生命体具有不同的灵魂特征,同时也有共融性,传承性,统一性。”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及纳西族原始宗教中对“飒”的认识,使得纳西人认为人死后,活人之“气”就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并在死时带上通往祖居地各关口送给鬼的礼物,就会被鬼气侵袭,冲散仅存的人气成为孤魂野鬼。如果,老人死后长时间没有举行此仪式,或者说意外遇难者,都属于没有接到神“气”,锁住人“气”而无力通往祖居地,也不会被祖先的灵魂所接受的而成为到处游荡的野鬼。凡遇到这种情况,死者的尸体不能从正门入内,而要把围墙拆开一个口,从这个口子里摆运到家中。

对这类死者还要举行“艾拿艾飒余”(既用鸡来当替代死者来重新进行接气活动)这种非正常死亡的接气活动。举行这种活动时,如果死者是男性则首先要准备一只准备开鸣的小公鸡,和与上述所说到的一份“含口”。准备好后,到死者的遇难地,一边把鸡掐死一边喊着死者的名字,把含口放入鸡嘴中。然后,一路喊着:“某某,某某,我们一起回家吧!”,按先前的运尸路线,边招魂边返回死者家里。到家后,用白纸将死鸡包好,放在死者的枕头边。入棺时,将此鸡随死者一同放进棺内。为什么要用鸡来当作死者的替代物,纳西族东巴经中有关十二生肖来源的论述中说,当所有动物前去东神处要寿命时,因人晚到而只获得三年的寿命,这样人类无法完成生儿育女、起房盖等大事,以至于伤心得大哭了起来。而鸡则因为早到获得了六十年的寿命,鸡担心这样长的寿辰,会使自己的牙齿磨尽,而无法去吃食物,也伤心得大哭起来。后来,人与鸡商议对换了寿辰,两者皆大欢喜。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因此认为鸡的灵魂能使人的灵魂获得新生。

(二)、“停灵”、报丧及有关礼仪:

完成了接气活动后,就进入“停灵”阶段。在拉市海南吉余等村落,完成“飒撒克”仪式后,就会给死者穿寿衣。穿寿衣时,一般会让死者端坐在一张长凳子上,由人扶着让其象征性的左手拿着长明灯,右手拿着刀子。准备好后,由东巴或家族中精通传统习俗的老者念诵的开路祭词。而在靠近海边的海北一带的纳西族村落,则要另选吉时为死者穿寿衣。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则略把灵柩停放在中轴的右边;男性则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属于英年早逝,还有父母,则会停在侧房。停好后用白纸蒙住死者面孔,象征生者与死者已隔两界,彼此语言已经无法沟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个铁犁。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犁有翻九层地的威力,用犁压住尸体,妖魔就不敢前来侵袭,同时也有防止长期时间停尸时尸体腹部肿胀的功效。另外,民间也有借此防止家猫从死尸体上跳过,引起静电作用而惊吓生者的说法。

停好尸后,先上一桌祭品,再点上三根香和长明灯。长明灯的燃料用食用香油。祭品由鸡蛋、腊肉、香肠、腊排骨及一碗米饭五样组成。米饭上插上一根筷子,与此筷子成十字再摆上一根筷子。正堂外走廊两侧外边放上若干床草席,就成了简易的灵堂。停尸后要守孝,孝男坐灵堂的左边,孝女坐灵堂的右边,一律以席地而坐。夜晚附近亲戚会自带简易的被子到死者家通宵守灵,直至出灵。

停尸后当晚死者直系亲属召开家族会议,商议发放“孝布”的范围、需要去报丧的人家、制作棺材、购买有关物品等事宜。第二天,按家族会议的安排一部分人去完成报丧,一部分去购买治丧所需的物品,一部分人则留在家中制作棺材。闻讯后,亲友会前来探望,一般会带来二三十个鸡蛋和一瓶酒。死者家属会临时准备饭菜酬谢前来探望的亲友。

(三)、入棺、守孝及送魂的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死者的亲友都要到场参加这个仪式。拉市坝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棺的时辰及方法也各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按人们的习惯,通常把拉市坝分为海南和海北两大片区。海南片区基本都在傍晚太阳刚到山岗上的时候举行,而海北一带一般都在晚上星辰出现的时候举行。拉市海北入棺前先要把棺材摆放在堂屋前的走廊上,而海南则摆放在堂屋前的屋檐滴水处,喻意为又回到水落地的地方,即落叶归根之意。摆好后,先要用青刺枝扫一下棺材,边扫边念:“生肖相冲的,都扫到外边;所有仇敌,都扫到旁边。”象征着把一切与死者有仇的敌人之魂及鬼魂全部赶走。扫完后,把孝子从九个(如死者是女性则要七家的灶灰)邻居家里要来的灶灰,均匀地洒在棺材底部。洒好后,还要看灶灰的纹路,纹路显现出像什么动物的形状,死者的亲人会认为死者的灵魂变成了什么动物。之后再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垫上被子等物即可入棺。

入棺时,由村里东巴主持有关送魂开路仪式。现在拉市坝已经没有专门的东巴祭师,但乡村里还有一些老人能主持这些仪式。主持此仪式时,先要把死者扶到一把凳子上成坐姿,让其象征性地左手抓住刀子,右手拿着油灯。一边做这些工作一边吟诵:“左手拿白铁、右手拿灯火。前面有障碍,请不要胆怯;前面有仇敌,请不要胆怯。左边来侵犯,砍了放左边;右边来侵犯,砍了放右边。行路遇黑暗,有灯来照明,一照就光亮……”。在吟诵的同时,捉一只鸡,让孝子(如孝子年幼则可由其它直系亲属代替)把鸡在装有丽江黑龙潭水的土罐里闷死(此水纳西语叫爱纳吉)。拨些鸡毛放在土罐里,然后用鸡毛沾取“安纳吉”(安纳意为黑鸡,吉意为水)水象征的行洗尸礼,并吟:“取来龙潭水,龙潭水来洗一洗就美净……”等祭词。随后用酥油来擦脸,并念诵:“酥油来擦,一擦就润泽……”。完成后念开路词:“上路不能去,上路是白鹿和马鹿路。下路不能去,下路是野鸡和雉鸡路。要走中间那条道,从下往上走,走到阿撒高,先祖会来接。此地是马累下驮子之地,此地是人累来歇脚之地,此地是不种也会绿之地,不犁也可种之地,野鸡当晨鸡之地,白鹿当耕牛之地,红虎当坐骑之地,要往此处去。如果到此地,就是你的住处了。我的送词就到这里了。”诵完后,众人七手八脚将死者放入棺材。将死者放入棺木内后再用铜钱线,校对尸体的位置。过去死者入棺后,不许孝男孝女看死者遗容。而现在除了生肖相冲的孝男女外都可以看死者的遗容,有些亲友还在道别的同时在棺材里放上一些钱物,以当作死者的零用钱(当然这仅是一种生者的心理寄托了)。入棺之前,任何人不得发出哭泣声。等到入棺盖板后,主持人就会宣传:“现在就可以开始哭了”,结果当然是一片哭声。民间认为如亲友的眼泪不小心滴到死者的面容上,死者的灵魂就会依恋亲人不能正常到祖居地而成不了祖魂。

盖上棺盖后,先由孝男象征性地用木锤边喊死者的称谓边钉木梢(“木梢子”是用来联结盖子与棺身用的。纳西族将其称之为“斯巴九”即“木青蛙之意”,与纳西族精蛙五行学说有关)。然后,众人一齐把木梢固定好并将棺材停放在中堂。摆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高八仙桌,后面一般用高桌子。停好棺材后摆上一桌祭品,纳西人叫“吉子好(直译为住新房子的饭之意)”。此桌祭品要有鸡、鱼等物有十碗也有十二碗不等,由孝女提供。解放前还要摆金童玉女,及左右两匹纸制的冥马(纳西语称为“神死六马”。神死,纳西语意为白纸之意,神死六马的全意为用纸做的冥马)。此类物件用白纸及竹子编扎制成。解放前摆放这些物件,布置灵堂,张贴对联,要别选吉日进行,民间称之为“悬白”。现在各个程序界线已经模糊。经济条件好的还要摆上猪及牛头等供品。猪等贵重的祭品一般由亲家来上供。村子里一般都会有专门用来摆猪等大型祭品的木盘子。用猪祭时,先把猪的内脏去刮洗干净后,做成跪式造型,嘴上再插上两朵花来做饰物。

摆好棺材后,要发孝布。孝布由白布制成,一般分八尺孝布和一丈孝布。前者发给比死者辈份小的一般亲属。后者则发给死者二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如死者已有重孙,则重孙辈一律要发红孝,以取四世同堂大吉大利之意。如果该领到的人没有领到孝布或者晚发,人们就会认为此种孝布是不吉利的孝布,纳西语称之为“孝慢”,即晚发的孝布之意。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死者家属及领到这种孝布的人之间没有人及时沟通说明事情的原由,常会引起不小的纠纷,甚至于一辈子不相往来。凡领到布孝的人,要当场把孝布戴在头上,并向死者的灵柩行跪礼。孝布发完后,亲友可以各自回家。

(四)、守孝及“鸡鸣哭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鸡鸣哭祭”(纳西语称为“艾局巴达批”)。民间认为,人死后不能复生,生者无法与死者交流,但在出殡前每天夜里,在凌晨鸡鸣时分,生者可以通过“哭祭”的方式与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仪式。纳西人通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寄托人们哀思。更为可贵的是,哭祭者运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的“哭祭调”,对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进行回忆,使亲友永远不忘死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鸡鸣哭祭”一般由妇女完成,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鸡鸣哭祭”有约定俗成的开场白,开场白是这样的:“夜深乌云黑,鸡已鸣叫了。我的某某啊!你的爱女(或爱儿媳)儿,给您打来洗脸水,给您送来了饭。尽管您已不能吃,您已不喝,但请您来享用。世上有传闻,黑夜鸡鸣时,能与您交心,能与您倾诉。如您能听到,请来听我说……”。说完这些开场白后,哭祭者就死者劳作一生,但苦尽甘来时却过早的离开了亲人,让孝男女来不及尽孝心就离开了人世的角度,及死者的生平事迹进行哭祭。哭祭时,还要在天明前,煮一土罐由米、油、盐煮成的祭品,纳西语为“巴达好”。“鸡鸣哭祭”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不容易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难在哭祭者运用典故时,不能有半点差错;第二,难在祭者要对死者的生平十分熟悉;第三,祭者的情感要真挚,要真哭但又不能以难过的心情来影响表达的流畅。有些哭祭者,因为心里压力大,加上极度悲伤,刚道了开场白就出了错:“鸡也叫起来了,狗也叫起来了”(“狗也叫起来了”此时是不能用的,如用也就变成了笑话了)。听到这些的哭祭,有些爱开玩笑的就会在被窝大声喊到:“错了,错了!”哭祭者一听,心头一惊,顺口说:“错了吗?”马上就起身逃之夭夭,成了别人笑柄。这种场面,使那些睡在床上想静听哭祭调子的亲友,暂时忘了失去亲人的痛,换来会心的一笑,悲剧也就变成了短暂的喜剧。

(五)、出殡、丧宴及有关礼仪:

在出殡的当天,亲友们会带上大米、玉米等谷物及钱等物品前来祭奠,在进死者的家门前,还要放上一串鞭炮。将祭品放在灵前后要行以跪拜礼。行跪拜礼后,将钱和谷物拿到挂礼处一一登记。纳西人讲究礼尚往来,登记礼物是为了便于主人家当别人有事时前去看望还礼。亲友来上祭时,孝女要在灵前大放悲声,并用传统的哭调,感谢亲友,告慰亡灵。大意是“某某人来看望您了,如您还能看见,请您帮我,把小辈们托付给他们。”讲究的人家会安排一名主持,主持人拉长声调念唱:“献茶——,献饭——,献酒——”等祭词,逐一完成亲友的“上祭”活动。

死者家属要备丧宴,以酬谢前来吊唁的亲友。丧宴多则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做的菜肴也各不相同,但有几道菜是必备的:第一道是“豆芽煮五花肉片”,这是丧宴的标志性菜肴;第二道菜是大肉,此道菜红白事都用,只是白事时不能上色;第三道是鱼,一般做成酸辣味;第四道是蛋,一般用鸡蛋,经济条件好的也用鸭蛋。开宴前的第一桌饭要祭献给死者。完成祭献后,方能开丧宴。丧宴的最后一桌饭称之为“灵前饭”,死者的直系亲人要在死者的灵柩前席地而坐就餐,以示亲人与死者共进的最后一餐饭。灵前饭后,进入出殡的仪式。如果家里去世的老年过九旬,甚至是百岁老人时,死者的家属要准备比正常丧宴多几倍的小碗。因为拉市人与其它地方纳西族一样,参加这样高龄老者的丧宴,人们会把宴席上用的小碗悄悄“偷”走。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能分享到老者的福气,求得长寿安康。

出殡的这天,要跳两次“热热舞”(属于纳西族传统的“哦热热”的一个种类),分别在出殡前和出殡的路上唱跳。出殡前,主持人会请在场的所有在场的男子一起唱跳热热舞。跳“热热”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跟合。出殡之前的唱词是(以男性为例):“喂——他已经逝去了——喂;逝世的是您的父亲——喂;一定要到上方去——喂;送就要送到上方去——喂,送到上方去——喂;音达(纳西族丧家的尊称)这一家的主人,已经去世了——喂,您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因喂;请来这里吧——喂,一起都来送灵——喂!”[4]场面往往十分热烈,当到达群情振奋的高潮时,主持会手起刀落,将摆放在灵前的碗砍碎,大喊一声:“起!”,众人一起用力把棺材抬起,正式出殡。抬灵柩往坟地的路上,还要在路上抬着灵柩唱跳“热热舞”。也是采用一人领唱众人跟合的方式进行。唱词是(以男性为例):“您父已逝去——喂,逝世是您父——喂;起尘土——喂,一脚起尘土——喂,两步起尘土——喂,您父已逝世——喂;送到上方去——喂,三步送上去——喂,送到上方去——喂”。在送灵柩到坟地的全程中,棺木不能落地,要一直抬到挖好的坟坑前,方能停下来。在整个行程中,还是一人领唱众人合的方式,迈着沉重稳健而富有热热舞节奏的脚步缓缓行到坟地。这对前来送葬的人们的身体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同时也在考验着这个家族,甚至这个村子人们聚集力。当灵柩抬到坟附近时,没有抬棺材的人则一律要在附近找一块石头,抬到坟坑旁边,用于建坟墓。送灵路上,每遇到有桥的地方或者交叉路口都要放上一串鞭炮,以示驱逐来侵袭死者的野鬼。凡路过死者的两代以内直系亲属家门时,亲属还要准备一桌糖果,纳西语称之为“打尖”,与汉语同意。“打尖”有两个意思:一为祭奠挽留死者之意,二是酬谢抬灵柩的人们。灵柩出发后,直系“孝男孝孙”要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跪成一线,让灵柩从头上经过,俗称“搭桥”。孝子由两人搀扶走在送灵队伍的最前面,并抬一招魂幡,之后为抬花圈队,接下来是抬灵柩的队伍,灵柩之后跟亲友队伍。孝女们则在人们在家门口捆梆棺材,准备抬棺时提前到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准备“搭桥”。灵柩从她们头顶经过后就地哭祭,直至有人前来苦苦劝说时为止。妇女们不上山,第二天“复山(丧)”时才能上山祭拜。“打尖”、“搭桥”、“招魂幡”这些习俗主要来源于满汉的土葬习俗,也借鉴了佛教的文化成分。

(六)、入葬、复丧及其它礼仪:

坟坑在灵柩到达之前要挖好。挖坟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属去请,被请到帮忙挖坟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坑的人一般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殡的当天早上,他们要自己准备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预先的要求到坟地挖坑。拉市坝的坟墓,准心都对着丽江的象山。在挖坟坑的时候。孝男还要把一撮土藏好,并把这撮土当作棺材入地后盖上的第一撮土。放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卷起上衣后背将此土放好后,背着这撮土按逆时针方向洒向棺材,一边洒一边喊对死者的称呼,直至洒完为止。完成这个仪式后,众人一起合力盖上土,周围砌上石头,就做成了坟墓。有条件的可以立上墓碑,碑上刻上家谱及死者的姓氏。立墓碑对于死者亲戚来说,又是一件大事,应另选吉时进行,并宴请亲友。墓建成后,前往坟地的人们,逐一行以跪拜礼即回。其中值注意的是,从拉市坝的墓碑上的刻字看,最早的也只是在清代,这也说明纳西族只有受到满汉文化深刻影响之后才有了“建坟立碑”的习俗。

第二天,要举行复山(复丧),并行之以清明上坟时的全部礼节。之后,死者家属还要以七天为一个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礼。祭日直系亲戚都会到死者家行以祭礼。祭礼分为接死者之神位进行供养和送死者之神位回祖地两道程序。死者家人还酬备五桌酒席以谢前来祭拜的的亲友。前来祭拜的亲友会带上一到两瓶酒。酒一律要摆有死者的神位前。在送死者的神位时,孝女还要行以哭祭之礼,并分批焚烧死者的遗物。四七为大祭,死者家人要酬办几十桌宴席把死者的三代以内的亲戚请来,一起祭奠。四七过后,基本上意味着亲戚对死者的祭奠活动告一段落。直到三年斋期满时,则白事变红事,完成了对死者应尽的孝道。有些人家也在做七七四十九天祭、百日祭,但为数很少。过去拉市坝纳西族一律行之以火葬,在各自家族的火葬场行以火葬后,认为已变成祖先神,也就没有此类的祭礼活动。这主要是改土归流后学习满汉土葬习俗之后的产物。当满汉都已在简化这种习俗的时候,拉市坝却依然还完整的保留了这种守孝习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改土归流后,拉市坝普遍实行了土葬,吸纳了满汉及佛教等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但改造后的葬礼中,依然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使拉市坝纳西族的葬礼成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容的民族文化盛典,成为了纳西族坝区文化、山地文化和现化文明交容、冲突后产生时代产物,浓缩了纳西族传统文化在各个时期产生发展和演变史。

二、丽江地区纳西族的丧葬风俗:

纳西族自古以来通行火葬,这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等史籍中即有记载。经过清代初年改土归流之后,丽江城镇、坝区逐渐改为棺木土葬,但丽江山区及中甸三坝、维西山区、宁藻永宁等弛,仍实行火葬之俗。

纳西族每家都有一块坟地,坟地是要讲风水的,一个家族有一个公共的墓地,严格按照辈份和大小排行划地安葬,夫妻是合葬的。

老人们在50来岁时就准备好了棺木。棺木纳西话叫“han bao”,棺木是不用钉子的,这样不吉利,全部用榫口和木活鞘组装,用松香水灌接缝,外面用松香水或土漆(既天然漆)漆成黑色,如果超过八十岁才去世,顶端就可漆成红色。

按照丽江纳西的规居,老人病重不治之后,亲朋好友以及街坊邻居们都要来慰问守侯,子女和亲戚连日昼夜守护在旁,就是为了“绍沙垦”,就是接气的意思。要准备好少许碎银(现在用铜钱)、米粒和茶叶,男病人用九数,女病人用七数,用一点青梅纸(红纸)包好,放在病人床头。

待病人将咽气时,有一家族长者要手持“绍沙”,作好投放的准备。并由一个熟知家庭历史的才者(农村有的是东巴经师)为其指路,告诉他回老家的路线,以及先逝的父母名字,或早逝的配偶和先亡的子女名字。说“他们早走了,他们会招呼您。”并告诉他面前有三条路,上面一条是神路不能去,下面一条是鬼路也不能去,中间一条是人类去的路,您要走那条路。一咽气,要迅速把“绍沙”放入口中,并轻托一下下巴,按一下上眼皮,使口眼闭合。传统习俗认为老人家病逝于家中,又得“接气”(放“绍沙”),叫做“好好的去逝”,既寿终正寝。如果死在外面,又不得“接气”是不好的。

老人去世后,要停尸于正屋,设一个灵堂,头和身上盖白布或毯子,头边放供桌,要点上香、油灯和八大碗供品。家人穿孝衣,近亲戴孝布。人去逝后,要立即告遍亲友,并明确告诉他们出殡请客日子(一般是第三天),要请人料理各种丧事。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听到了纳西古乐,那是一种很悲凉的音乐。

入棺一般是第二天晚上,所有的亲属要在旁向死者最后告别,然后封棺孝子钉上活木鞘祝老人无牵无挂地去,此时,女亲属们哭声大作。

第三天是开丧出殡,来吊丧的客人一般除了钱以外,还会送一蓝(盘)米,花生米等。一一都在灵前点唱祭祀。孝子跪在灵的两边还礼。

开过追悼会后,炮竹响了,要出殡了。棺材抬至大门用绳子捆绑好用8个人抬走,孝子要背着饭、肉、由人带着走在前面,棺材要从他们头上抬过,以后每过一座桥孝子都要跪送。希望逝者能平安的过奈何桥。

到了墓地后放棺材于坑内后,孝子用衣角捧起土,象征性先撒第一把土,然后众人垒坟,坟头上要撒一些五谷种子。

次日亲属又到坟地再去修整一下,称为“复丧”,一七、二七、三七、四七都要祭,四七是女儿主持。还有百日、三年斋都有祭。此后正式列入祖先里去了,只是过年过节才祭了。

三、纳西族的禁忌: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

◎ 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

◎ 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 有的地方 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

◎ 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

◎ 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

◎ 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

纳西族年俗有些什么呢?

。 年饭过后,慢慢地走,丽江古城里,欣赏刚帖好的春联,那是很有风雅的味道了。虽然现今的春联绝大多数充满了铜臭味,但偶尔遇到一付好的,就更是难得了。 3、 年饭 年饭对于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必须是骟了的)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这两年生活要好了,吃什么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气氛。 年饭吃了,就开始洗脚,取“来年事事都赶趟”之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以前并不是每天都洗脚的,才会有除夕晚上必须洗脚的习俗吧呵呵)。 洗完脚,就该给家里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了。这几年行情看涨啊。朋友、其他的亲戚在春节中候补就是了。 4、 扫墓 纳西人春节有扫墓的习俗。原来是在春节期间完成就行了。不知怎么的,这几年变成了一般初一就扫墓的习惯。估计大家把这当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赶紧完成了好做其他事吧。 每个家族的墓地一般都是山青水秀的地方。所以如果有机会和纳西朋友上坟,就当成游玩好了。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纳西人扫墓根本找不到悲伤的气氛的。 5、 春客 纳西人家有春节期间互相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节后结婚的都算)夫妇,那就更是必须请的。如果家庭够大,这对新婚夫妇可就吃苦了,可能春节中一天就要赶好多个饭局。还必须带上米、糖什么的礼品。顺便被请的陪客就多了,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请的重要的对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里人。请他可能得排队,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须离开的那天。幸好现在春节放假都够长的。 6、 鞭炮 很多城市都不准放鞭炮了,丽江古城内也规定了不准放。但一到春节,小朋友们总是在放,再说了丽江一有红白喜事都要放鞭炮的,有点禁而不止的味道。但最好别在古城放。万一呢。 新城里就可劲儿放吧。我曾经看到一群游客将一个鞭炮摊的鞭炮全部放完的景象,显着被城市憋坏了。 7、 棒棒节 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样吃元宵外,纳西族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棒棒节”,本来是买卖农俱、果树的,这几年这些东西依然在买卖,但主角基本变成了花卉,特别是兰花。市场基本都在镇东路上,近一公里的长度,人声鼎沸。爱凑热闹者可以如鱼得水了。 8、 演出 春节的时候,四方街将会搭起一个高台,有各种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广场的地方,或者宾馆酒店前都会有民族打跳,这些是游客可以参与的,因为舞步极其简单,一学就会了,学不会也没什么,乱跳就是,玩的就是这个气氛,免费的哦。 9、 灯笼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春节的时候,古城中会出现许多的红灯笼,挂在商铺的门口,有的商业街一到夜晚就笼罩在一种红色的氛围中,毕竟是旅游地区,做秀都做到自觉了。 10、祭天 这是纳西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纳西人被称为“祭天的民族”,与这直接有关。只是城里是看不到的,只有到山区,比如塔城之类的地方才能看到了。 好不容易能在丽江过个年,那就住到纳西人开的客栈中,和他们一起过个开心的年吧。 -

纳西族为什么有殉情风俗?

纳西族的风俗,让两个相恋而不能在一起的纳西人,相约一起去情死,然后找个高山或者草木生长茂盛的地方自缢。东巴教认为殉情者受到了“风流鬼”的诱惑,是人无可奈何的原因,是鬼神作祟。

因此纳西族的丧葬风俗也多了一种,叫做“大祭风”,纳西语是““哈拉里肯”,用来超度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根据死者有没后代,超度到不同的地方。只有两个人逝去,大祭风的规模却很大。会有很多邻居朋友参加,一百多本的东巴经书和各动物祭祀品,把时间挪到冬天举行,并一办就长达五天。

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一直追求着比较自由的婚恋关系。纳西人祖先里面的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女性有非常高的地位。在清朝“改土归流”以后,汉族的婚姻制度和纳西族的形成了冲突,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大碰撞,女性意志得不到尊重,婚姻直接被决定,年轻的青年摩擦不断却无力反抗,让殉情情况开始激增。而当时母系社会是默认的,让这个风俗得以发展。

情侣决定殉情后,有可能会把消息告诉最好的伙伴,也可能会告诉母亲,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替他们保密。纳西族的东巴经书和东巴故事中大量地描写了死后美好的爱情国度“玉龙第三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男女自由恋爱,但在婚姻无法自主的时候可以殉情来去往美好的国度。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被认为去往“玉龙第三国”,因此殉葬着偏好那种地方。

但现在,文化碰撞已减弱,殉情风俗基本已经绝灭。只是可能跟老一代聊天,可能偶尔会谈起之前的独特风俗。殉情风俗成了一个很神秘的文化形象。

纳西族的介绍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也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起源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

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铁器、铜器等。

秦汉唐宋时期

秦时期,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盐边县、雅安地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汉时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的战争。《木氏宦谱》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略记载。

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关系。

74年(永平十七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末民初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中多说古白狼国即在今四川巴塘。

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在公元3世纪初期,“麽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地区而“世袭居之”。

明朝时期

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军云南后,纳西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府土知府,世袭。

天顺六年(1462年),木氏向北扩张势力,开始向藏区用兵,至明末,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区。木氏并迁移大批纳西人民到上述地区戎守,此后这些纳西人大都融合于藏族中。

清朝时期

1723年(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废除庄奴500 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 社会 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地在纳西族地区实行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 社会 矛盾和文化变迁,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发动回民起义,攻占大理。时驻大理守城营都司的丽江白沙人和鉴(武举人)被杀。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机挑拨回族与纳西族之间的矛盾,并残酷屠杀金山、文智、拉市一带无辜回民700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中甸、淮西一带往来打杀。

1859年(咸丰九年),张正泰在鹤庆死于内讧。

1860年(咸丰十年),杜文秀军攻占鹤、剑、丽、永等地。时驻淮西澜沧江边防守备的和耀曾(和鉴之子),与淮西叶枝王护兵头目杨玉科杀死和的上司淮西协镇守头领(回族人),广募乡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义军作拉锯式的战争。丽江古城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墟,邻近乡村满目疮夷。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回民起义失败。据《丽江府志》记载:“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统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这是丽江 历史 上的“乱世十八年”。

社会 结构

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

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 “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新中国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

明代纳西族 木氏土司 是自 明太祖 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

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 摩梭人 ) 社会 中存在着“司沛”(汉称 贵族 )、“责卡”(汉称 百姓 )、“俄”(汉称俾子,即 奴婢 )三个等级。

“司沛”等级是从土司家族分裂出来的贵族集团。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斯沛等级占有,并允许他们占有水源、草场和山林,以及数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级对其占有的土地和牧场有稳固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级内部买卖,不得卖出斯沛等级之外,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土司。斯沛可以担任土司政权中的各种官职,享有很多特权,不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其贵族身份是世代不变的。当权的斯沛,有审理案件、调解纠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特权。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绸缎和黄、红、蓝色衣服,不服劳役,不交钱粮杂派等优待。

“责卡”等级是由氏族公社成员演变而来的封建农奴。他们被束缚在封建份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于封建领主,向领主服劳役和交纳实物贡赋。责卡有内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称内责卡,由各个管人管理的称外责卡。内责卡以服劳役为主,外责卡以交纳实物贡赋为主。内责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营地中的八至十二块土地上服役的,称黑责卡;在二至七块地上服役的,称花责卡;在一块土地上服役的,称白责卡。外责卡除交纳实物外,一般服劳役数天,内外责卡的这份劳役,土司不准用钱赎取,只能雇人代役。

“俄”等级是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民族和等级下降的责卡构成的。他们大部分属于 土司 、总管、 堪布 等当权斯沛占有,少数属于责卡等级中的头人和个别富裕的俄。俄等级的身份是世袭的。根据服役情况的不同,又分为白、花、黑三种。担任土司的基层官职的,称白俾子,一家之内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称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称黑俾子。俄是按性别世袭的;即男子为俄的家庭,其后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为俄的家庭,后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则后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实际上还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时,仍可抽调他们去短期服役。个别俄经主子允许,可用钱赎免自身的劳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等级地位,其子女成年后,必须承袭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

宁蒗 纳西族三个等级之间,有比较森严的界限。斯沛等级享有永远保持等级身份的特权,再穷都是斯沛。责卡和俄等级,只能下降,不能上升。责卡再富也不能升为斯沛;俄即使发了财,做了官,仍不能晋升为百姓等级。

永宁纳人的土司一职是世袭制,由长子承袭。堪布和总管两职,由土司的兄弟或土司的血缘近亲担任,分别行使宗教和日常行政权力。土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土知府,土司之下设总管一名,把事数名。

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家族有共同的始祖和家族名称;有共同的祭祖活动和公共墓地;有少量共有的家族公地;有类似家族长的人物——斯日俄米,个别家族的“斯日俄米”已成为世袭者;保留着同一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残余等。纳日人有母系家族组织“斯日”,后来母系家族逐渐分裂演变为母系家庭。20世纪50年代前,“斯日”内部各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不多。纳日人把母系氏族叫做“尔”,直至20世纪60年代,永宁纳日人的决大多数家户还能说出自己分别属于“西”、“牙”、“胡”、“俄”4个母系氏族。

在当代,由于社区的变迁发展和人口迁徙等原因,“崇窝”这一 社会 组织结构已变得松弛分散,一个“崇窝”一般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村落中,看不到一个“崇窝”的所有后裔集中在一个村的情况。由于“崇窝”繁衍发展后居住分散,很多成为远亲,相互间的关系纽带不是那么紧密,很少有整个“崇窝”的共同活动。

现在纳西族家族组织中联系比较密切,有共同活动和起一些作用的是“丁支”,即由“崇窝”分衍出来的一个祖先的若干后裔构成的一个家户群,各个“支”或同一支家户之亲疏相距三、四代至10多代不等,其亲密关系程度以住同一个村或近邻村为条件,他们共尊一个近亲始祖,过去有共同的公地和山林,有由“崇窝”中委派的护林员。“丁支”还有共同的墓地;有的由“的支”又依远近亲疏关系分衍为若干家户群,亦各有自己的墓地,在同一天扫墓祭祖。

家庭

历史 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3种家庭形态。

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父亲在 社会 上和家庭中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处理诉讼、买卖田地、借放债款、出席家族及村的会议;对内负责管理全家的生产和生活,对婚姻、丧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决定权。母亲只有当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才代行父亲的部分权力。丽江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普遍过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诸如安排生活、管理仓库、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妇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具有较多原始共产的色彩。

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随着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结婚而形成的。传统习惯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过继(收养)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属男方的家庭成员,血统一律按父系计算。这些父系成员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员共住一家,便构成了两种血统成员并存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与父系双系分开计算的;双系成员均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变为父系家庭的过渡形式。但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并存家庭会出现反复,一旦其后裔又过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为母系家庭。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 东 巴教,也信仰 藏传佛教 、 汉传佛教 和 道教 ,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

纳西族由祭司 东巴 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 象形文字 ,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 东巴文 是目前世界上罕见仍使用着的原始 象形文字 ,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已属于 表意文字 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 象形文字 。 东巴 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

传统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住屋形式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三坊一照壁 、 四合五天井 、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 三坊一照壁 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 抢婚 ”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 宗族 )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

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 祖灵 、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 东巴 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福,继而一一抹 酥油 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其整个过程与 东巴教 密不可分。

清代“ 改土归流 ”后, 流官 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 周礼 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

泸沽湖 地区的纳人( 摩梭人 )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 婚姻形式 是“阿夏”婚,“ 阿夏 ”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 母亲 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 血统 也依母系计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蹬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纳西族传统文化被破坏的图片、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