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初二传统文化(初二传统文化教案)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都要携带鸡、娘酒等礼物”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吃开年饭正月初二谓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今天给各位分享初二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初二传统文化教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农历正月初二:习俗知多少

习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这一天广东有个重要风俗就是“回娘家”,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门”。回娘家的妇女,都要携带鸡、娘酒等礼物。潮汕地区,正月初二、初三,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习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各地大年初二风俗

山东

在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

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妇们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哪家媳妇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又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福建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逛门外,还有一些习俗:一是各家各户不燃放鞭炮;二是不点香火;三是不奏礼乐;四是商家关门歇业……等等此类,反正类似于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体现。而且,历经四百多年的演绎,在各类通书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买到各种版本的通书,大部分是外地风水、阴阳先生所着),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样,虽然大年初二属于好日子,“宜办诸事”。但是福安人均视而不见地把大年初二列为一等一的忌日,“诸事不宜”,不仅喜事、大事均与此日无缘,而且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闭门不出。因此外地的朋友如果到福安的朋友家过年,一定会觉得十分诧异: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国各地一样贴春联、舞龙舞狮、张灯结彩、大放鞭炮、大宴亲朋,但到了初二这一日,却全城寂静,宛若另一个世界(倘若是类似今年这样的雨雪冷天,更为寂静)。外地朋友一定会以为全城人的时间似乎停滞在初一晚上了,因为初二一大早起床,就没有听到往常的鞭炮声,昨天的喧嚣与热闹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家户户都窝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绝少出门,反正出了门,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各个寺庙观庵因此热闹了许多,毕竟有人耐不住家中寂寞,到寺庙吃斋去了。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摆(福安人置办寿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新款潮流的车群……

在传统民俗中,大年初二有哪三件事不要做?

在传统民俗中,大年初二第一件不能做的事是不回娘家,第二件事是祭财神时不能说不吉祥的话,也不能说不,第三件事是不能讨债。

农历“二月二”各地民间都有哪些流传的习俗?

“二月二日,龙抬头”,对于中国人来说,二月二日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同的朝代和世代围绕着美丽的龙神信仰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早在汉代,人们就借助龙举行求雨活动。唐朝时,皇帝想在这一天宴请大臣,给他们放一天假。宋朝继续举行盛大的皇家宴会,文武官员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元朝正式确立二月初二为“龙抬头”,甚至吃“龙须面”。明代举行民间活动,防止害虫兴风作浪,如抛灰招龙、托龙、抽虫避蝎子、剃头龙头、避刺桂圆等。清朝时,妇女在这一天被禁止穿针,因为害怕伤害龙的眼睛。

今天全国各地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吗?是的。

在北京,有一句民间谚语:“2月2日,根据光束,蝎子和蜈蚣无处可藏。”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二月初二,各种毒虫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危害,人们点燃油灯或蜡烛,照亮横梁和墙壁。蝎子、蜈蚣等昆虫一看到光就倒下,被人赶走消灭。

在山东,的一些农村地区,“撒灰招龙”的习俗依然存在。二月初二的清晨,普通人会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他们家的外墙紧紧地铺着,引向河边;然后用谷壳撒一条龙,把它带回家,这意味着送走懒惰(绿色)的龙和吸引金钱(黄)的龙。在“牵龙”的同时,他们也聊了很久“二月二日,簸箕,大丝袜,小丝袜”,希望今年能有个大丰收,把谷仓都填满。

在河北,二月的第二天黎明前,人们会提着水桶来到村里的井边打水。据说2月2日,井里有“龙蛋”。挑“龙蛋”回家,可以得到好天气,好收成。邯郸未婚女生会集体带着锅碗瓢盆和食物去野外和山里野餐,也就是“2月2日女生吃乞运”。

在陕西,的关中,有一个在2月2日“打豆”的习俗,这意味着金豆开花,谷物充足。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炒爆米花,玉米豆,棋子豆。炒豆应该是家里人吃的,有些应该留给亲戚。比如我叔叔会给我侄子送油炸爆米花和热蛋糕。现在城里人很少炒豆子。所以二月初二,大家都会来爆米花摊买传统爆米花。

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有在二月初二“乘龙舟”的习俗。端午节赛龙舟在广东很受欢迎。端午节前的二月初二,人们会跳入水中,邀请龙舟出水,清洗干净,准备比赛。然而,广东有一些地方在端午节前夕“乘龙舟”。2月2日,龙抬头。这一天全国各地有什么习俗?

在莆田, 福建,有一句民间谚语:“2月2日,龙抬起头来,吃了一个牙祭,吃了一顿大餐。”顾名思义,每个家庭都应该在这一天大吃一顿。二月初二是每年拜的第一天,叫“第一牙”;腊月十六是祭拜的最后一天,叫做“尾齿”。虽然“头牙”没有“尾牙”那么宏大,但还是要像样。商家和企业主也会买水果、酒和食物,点香,烧贡银,放鞭炮,搞得很热闹。

江苏南通习惯于在食物名称中加上“龙”的称呼。吃面条叫“龙须”,吃馄饨叫“桂圆”,吃饺子叫“龙耳”,吃米饭叫“龙子”,吃春饼叫“龙林”……有趣的是,起床前,女人会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为什么要这样读?我不明白。

在四川,有剃光头的习俗。二月初二,四川理发店的生意会特别好。除了剃发,许多地方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既展示了古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表达了当代人拜龙祈雨的美好愿望,从而获得丰富的收获。

关于初二传统文化和初二传统文化教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