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皖南民俗文化展览馆(皖南民俗博物馆)

1、泾县旅游周边知名景点有哪些2、皖南古村落为什么称为世界遗产3、皖南民居的特点4、池州学院有历史专科吗5、皖南的传统文化泾县旅游周边知名景点有哪些月亮湾风景区泾县月亮湾景区位于距泾县县城18公里处被誉为“的蔡村镇月亮湾村境内,景区内山清水秀、秀峰峻岭、层次分明,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炼丹洞中还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自宣纸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皖南民俗文化展览馆,以及皖南民俗博物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泾县旅游周边知名景点有哪些

月亮湾风景区

泾县月亮湾景区位于距泾县县城18公里处被誉为“华夏毛竹第一镇” 的蔡村镇月亮湾村境内,景区内山清水秀、秀峰峻岭、层次分明,连绵百里,驱车而至,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夹杂着春竹的馨香,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有满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鱼虾尽情的嬉戏,远处深山中,不时地传来伐竹工人阵阵伐竹声和船工号子声。这里被多家电影制片厂选为外景基地:《月亮湾的笑声》、《月亮湾的风波》、《红色的记忆》、《渡江侦察记》等等多部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曾在此拍摄外景。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滨,又名琴高峰,旧时亦称琴高台。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鲤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独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狮,故本地人亦称狮子山。山上有隐雨岩、炼丹洞等古迹。炼丹洞中还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说成是神仙琴高炼丹的遗物,在炼丹洞外左侧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鸡立,被称为“金鸡石”。据旧县志记载,在琴高山的悬崖峭壁间,有历代摩岩石刻多达二、三十处,为全县之冠。

江南第一漂

景区是中国唯一注册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态风景区。自宣纸之乡泾县榔桥镇乌溪村小河口码头乘筏顺流而下至黄村镇平垣村11公里的河段为漂流景区。“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经泾县的最后一段竹筏漂流活动。景区内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显,浅弯与深潭相连,风光绮丽。

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

人文景观

赤滩

赤滩古镇旅游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泾县青弋江畔的琴溪镇境内,距县城7.5公里,322省道穿境而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赤滩古镇始建于宋代,完好保存着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卵石路面,青砖黛瓦,马头墙,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独轮车辄沟槽,记录着古镇昔日的辉煌。建有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千余件尘封已久的民俗实物,再现昔时民间生活缩影。岩龙寺僧来俗往,钟声悠扬。佛教文化陈列馆广钦大和尚舍利子晶莹庄严致臻。《税务局长》、《依然的心》、《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曾在这里拍摄。

查济古建筑群

查济村位于安徽泾县之西,东南紧靠太平湖,桃花潭,东南与黄山接壤,北和九华山相邻。李白在《过汪伦别业》诗中云道:“由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济古村的建筑以三条溪为轴线,以各祠堂为节点,红楼桥以上为生活区,以下为商业区,形成完整的空间格局。查济古村极盛时有四门三塔,一百零八座桥,一百零八座祠堂(厅屋),一百零八座庙,民居“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棹楔峥嵘,邸吻耸挺,宛如城郭”。

茂林景区

茂林历史悠久,史称“江南名镇”,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境内青山环绕,东溪古溪两水相抱,镇域平坦开阔,府第轩园、楼亭坊塔尚存300余处。史上名人辈出,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书吴芳培、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新中国曾任国家财政部长吴波等;为文者,有并称“茂林三吴”的近代书法家吴玉如、文学家吴组缃、画家吴作人等。茂林旅游风景区,位于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带、泾县茂林镇境内,距离县城35千米,距黄山50千米,有32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旅游设施完善。

黄田洋船屋

黄田洋船屋位于泾县榔桥镇,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院内的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亦无明显高差,唯“梅家村塾”两层,上层露于墙头之上,似“驾驶室”楼舱,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借以遮蔽里面的建筑。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太平湖

太平湖位于泾县桃花潭镇东面,南依黄山,北邻九华,是九华山进黄山公路必经之津,有“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未经雕琢的翡翠”之美誉。太平湖是一处人工湖,全长有80公里,最宽处4公里,狭处仅10米,平均水深达40米,最深处达70米,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为安徽省第一大水库——陈村水库蓄水后形成,库容28亿立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水西双塔

水西双塔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实了这一点。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结构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错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壮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塔的内壁仍然残留着被火烧过的焦木痕迹。

黄村百岁坊

黄村百岁坊又叫“贞洁坊”,座落在黄村乡九峰村村头,建造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图案,是徐氏赡老抚幼的生动写照。这位徐氏的四个儿子长大后相继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建功立业,官位显赫,为九峰王氏子孙作出了榜样。后代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徐氏一百零一岁去世的那年联名上书朝廷,请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这座牌坊,该坊虽然经受了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头。百岁坊通体为上等的花岗石建筑,高十二米左右。

章渡吊栋阁

吊栋阁位于泾县西南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千条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摊成了长长的一片,似一张大木排顺流而下;入夜灯明,灯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相互辉映,十分壮观。独看一家一户,又似一盏盏吊在灯杆上的灯笼,故又称“吊灯阁”;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个名称“吊栋阁”。

魁山·飞雄塔

魁山位于泾县茂林镇区南行约一公里处。此山拔地突起,独耸一峰,圆如古钟,秀拔出众。飞雄塔山顶高处有座三层六角砖塔,飞檐翘脊,古意盎然,塔心内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层,该塔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县贡生吴延选出资兴建,名曰飞雄。建国后,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辟为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红军将领寻淮洲的忠骨,现藏有陈毅同志于1938年5月率部队东进抗日途经茂林时,为寻淮洲烈士撰写的墓志铭,该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外还安放了在“皖南事变”中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

西阳花戏楼

泾县西阳乡座落着两座花戏搂,一为里西阳花戏楼,一为外西阳花戏楼。因建于同一时代且建筑风格相似,故被当地人称为姊妹花戏楼,每年九月庙会在此酬神唱戏,故又称万年台。双台均为砖木结构,里西阳万年台前为单檐歇山式,后栋为硬山顶,前台檐子与后栋前檐相交,台基高1.8米,宽12米,台深10米,台前伸出部分宽6.5米,深约占整台的1/2。顶为大方格木条天花,台中以屏板平行分隔为前后台,粱及檐柱斜撑上刻有戏曲图文,正脊与戗脊饰以鸱吻。 外西阳万年台相仿,但结构比里西阳台复杂。屋面6个翘角分三层起翘,飞檐斗拱。台内有单斗无粱藻井和各种花卉。台基高约2米,整个宽13.5米,台深10米。

三吴纪念馆

艺术大师吴作人、大书法家吴玉如、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同为泾县茂林人,人称“三吴”,声播海内外。为汇集三位先生毕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创作经历,弘扬三位先生艺术上永不止息的创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脉相传孕育于佳山秀水中的泾川文化,泾县特建立了三吴纪念馆,馆址选定在县博物馆内二楼,三个展厅3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生平介绍,设展采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二为艺术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示,用展橱、展柜表现。

中华第一祠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桶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大宗

茂林镇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吴氏大宗祠”五字,人称“苍龙脱骨体”,县志记载明邑库生吴国抢所书,称其书法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云栈,自相钩连。”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大宗祠为明崇桢已卯年(1639年)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

红色景点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留下的主要遗址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位于泾县西北部,北邻芜湖,东联宣城,南与黄山相毗邻,西与九华山接壤。新四军军部旧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1985年正式开放。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保存完好的有军部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中共中央东南局等10处旧址,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陵园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厂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

王稼祥故居在泾县西南厚岸乡,距县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筑,砖木结构,坐东朝西,位柳溪边。宅前有门楼,挨门楼砌垣墙连正屋,构成前庭院,右侧是书房,左侧是花园,以一道矮墙间隔,迎面正屋,两居一厅,两边住房,门窗是雕刻花纹图案,中间为厅堂,后有厨房。故居中陈列着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皖南古村落为什么称为世界遗产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皖南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就坐落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皖南民居的特点

1、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

2、皖南民居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3、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扩展资料:

皖南民居历史: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民居

池州学院有历史专科吗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历史系”)

现有历史学(师范类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综合文科教育、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三个专科专业,设有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工作与文化产业管理四个教研室和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

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含在读)7人,硕士(含在读)15人;安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安徽省高校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1个省级C类重点学科(专门史),1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历史与文化),1个院级特色专业(历史学);建有《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等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全系教师主持省、院级研究项目6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30余篇,主持编写出版“历史与社会丛书”一套,参与组织编写出版“社会工作丛书”一套,建有“皖南民俗文化展览室”。

皖南的传统文化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为中国东南戏曲文化中心之一,当时著名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与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及青阳腔(亦称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一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史称徽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

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地方俗曲为基础,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芜湖南陵目连戏。明初,皖南芜湖市南陵县已有以搬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之后,皖南的泾县、旌阳、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徽州目连戏。明万历年间,皖南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

2006年,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当涂民歌,流行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各类汉族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梨簧戏旧名泥簧,是流行于皖南芜湖、当涂(含今马鞍山市)、江北和县、含山沿江一带汉族戏曲剧种,其发生、发展和形成职业演唱班子在芜湖,又称芜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历史。明清之际,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称平安戏。由芜湖语言、音调和汉族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板腔体。

2006年芜湖梨簧戏由安徽省政府审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黄梅戏的姐妹戏 ,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剧流行于安徽安庆宿松、东至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

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皖南民俗文化展览馆和皖南民俗博物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