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宜州民俗文化(宜州民俗文化手抄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宜州民俗文化,以及宜州民俗文化手抄报对应的知识点,2、宜州市属于哪个市3、广西宜州市是个怎么样的城市?4、宜州地区的民俗刘三姐故乡的当地风俗。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宜州的地方特色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宜州民俗文化,以及宜州民俗文化手抄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刘三姐故乡的当地风俗。

刘三姐是广西人,当地有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因此,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也就是刘三姐电影里的那种。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

宜州市属于哪个市

宜州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总面积3896平方千米。

宜州的地方特色

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宜州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广西宜州市是个怎么样的城市?发展的怎么样?

一, 宜州市是一个广西县级市。原为宜山县,有2100年的历史。历史上是广西八大城市之一。原是柳州专区所在地,在文革期间成立河池地区时划到河池地区管辖。93年成立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要强过现在代管它的地级河池市。这也是宜州市反对河池代管,要求广西区府取消代管,尊守国务院批复宜州设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精神的原因。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G务院2002年6月18日批准国函[2002]52号)

二, 从广西的范围来讲还是相对要好的.一,有2100年的文化历史,是刘三姐的故乡.宜州的刘三姐歌谣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二,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有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县区,并且农村也乡乡通公路.三,有高等本科院校.四,有全国最大的桑业工业圆区.五,财政收入,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在广西也处于较高水评,这一点可以从广西官方统计资料中查到.六,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2010年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的城市.七,工商水电牧林鱼协调发展.八,官方工作作风敢想敢干,从宜州市政府大楼上中央焦点访谈节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九,民众受教育层度较高,民风朴质好客,特产/小吃广西有名.十,气候宜人,环境宜人,从网上你还可以看到网友的海评:宜州出美女.最后,以上十点是代管它的所谓地级河池市所不俱备的,可见宜州的发展前景是很好.

宜州地区的民俗

宜州市民风民俗

祥贝乡是多民族聚居地,以壮族为多,杂居以汉族、瑶族、仫佬族。多民族杂居致使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相互交汇、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全乡通行壮语,乡府驻地使用壮语与桂柳话(官话)。壮族以牛和青蛙作为图腾,瑶族崇拜铜鼓,都是祥贝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现代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民族文化逐渐式微,到现在很多民族文化已经为汉文化所同化,但乡境内一些地名仍以牛和青蛙来命名,如拉托村有牛岩屯,里洞村有水牛屯;如今乡内妇女仍喜欢佩带铜质的佩饰。认为铜可以驱虫辟邪,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民族文化的一些端倪。

全乡三天一圩,有祥贝、古龙、里峒、长峒4个圩场,以祥贝圩大而闹热。

社王节

农历二月初六(有的地方为初八)是社王节,这一天,全村人都有要凑份子“做社”,家家出钱出工,修葺社庙。然后宰杀三牲,祭拜社王,以此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祭祀结束后,集体在社庙(树)下会餐。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村民保留着赶歌圩的习俗。每到这一天,村民们放下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三五成群到村头树下席地而坐,尽情对唱情歌。祥贝的山歌文化历史久远,有壮歌,也有汉歌。人们生产、生活都离不要山歌,青年男女恋爱依靠唱山歌传情达意,农夫干活累了就吼上几句聊以解乏。遇到大事更是离不开山歌,可谓婚有婚歌,丧有丧歌。2004年5月,自治区有关专家组到祥贝旅游考察,在祥贝社区大思兰屯发现了新的壮歌种类。是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临江河沿岸的古文、古龙、白伟、车头、祥贝等五个村委(社区)划定为“刘三姐歌谣文化”保护区域。

端午节赛龙舟

到端午节,祭罢河神,在临江河九重坝首至拉洛坝首河段举行每年一度隆重而盛大的龙舟赛,沿河各村都要组织龙船竞逐。

中秋节“押禁”

中秋节之夜,在古龙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押禁”活动。“押禁”带着浓重的神秘色彩。作法是这样的:月圆之夜,选一处宽敞洁净的晒场,铺一张竹席。随机请一自愿者(须父母双全)扮演“押禁婆”,坐到竹席上,面朝月亮升起的地方,用一袭黑布把头罩住,面前再摆一碗清水,扎上一个草绑或插一枝桃枝。诸事完备,待月亮升起后,道公开始焚香作法,请歌仙十五姐下凡“附体”。道公让围观众人为十五姐让开一条道,口中唱到:“十五姐,时挨挨,八月十五请你来,来要来得早,不要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桥难过,四更半夜锁难开。”如此反复念叨几遍,只听蓦的“嘟噜——驾”一声,“押禁婆”浑身抖动,念念有辞,喝一声“我来也”。道公问他(她):“来的是吴刚还是十五姐?”如果是吴刚,就先让女歌手与其对歌;如果是十五姐,则由男歌手先与其对歌。从此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歌声此落彼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众人车轮战术,也丝毫占不到上风,“押禁婆”可谓口挂银河,应唱如流。古歌,情歌,歌调无论;汉歌,壮歌,样样在行。“押禁”直到午夜方歇,复由法师烧香作解,送十五姐回去,亦念口诀:“水车转,水磨推,押禁来了又转回,要我外婆孙女转,要我外公孙仔回。”亦反复数遍,“押禁婆”方如大梦初醒,你看他(她)一脸倦相,打几个哈欠,伸个懒腰,叫声“好困”。掀开罩头布,见众人围观,却问旁人自己在做什么,为何坐在这里?分明不知刚刚与众人对歌的 事,你再问他刚才去过哪里,他却再也记忆不起,茫茫然不知怎么回事,时常惹得旁人哄然发笑。听老人说如果法师不做解法请十五姐离去,“押禁婆”会连续唱上三天三夜,精疲而死。让人感到最奇的是选来的扮演“押禁婆”的人在此之前并不一定会唱山歌。此活动80年代在宜山县文化馆内曾作为民间文艺进行表演,笔者亲眼目睹。《庆远府志》亦载:“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名曰压禁。”

五色香糯饭

每年的农历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每天清晨,宜州市的城北、城南各个农贸集市上,都有人挑着一担担红蓝草、枫树叶以及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黄蔓花摆卖。买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家庭主妇围着担子认真地挑选,为宜州早市增加了又一幅壮乡风情画。年青人不知这些野花野草的用途,好奇的上去请教阿姨、奶奶,得到的回答只是"蒸糯米饭"四个字。如何蒸,他(她)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这些花草不是燃料,也不是蔬菜,而是壮家人传统的染料。

古时人没有化学染料,给糯米染色全都采用可以吃的植物煮水来染。有鸡血藤或红苋菜的汁染红色,红蓝草的汁染紫色,枫树叶的汁染黑色,黄蔓花熬的汁染黄色,保留一部分未染的糯米为白色,构成了五色。自从有了化学合成食用染料"花红粉"后,百多年来,人们都用它取代了鸡血藤,得出的红色鲜艳可观,使用又方便,但是紫、黑、黄这三种植物染料仍普遍采用植物汁,因为它们本身含有浓郁的芳香,蒸出来的糯米饭不但色彩鲜,而且芳馨扑鼻。

壮家人的五彩香糯饭,还有着“五色土”的寓意。人类和一切生物依土而生,以它祭天、祭祖,亲友间互相敬赠,给子孙后代吃,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五色土”给予人类的深情厚意。

牛生日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家人传统的"牛生日节"。这天除了用三牲供天地、供祖宗之外,还要给牛栏焚香祭祀,祭品中还多加五色香糯饭,祭祀之后,合家老少,欢欢喜喜分吃五彩糯饭,有的人家还用青菜叶或鲜嫩的莲叶包好糯米饭喂给牛吃。

在宜州的壮家人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牛是人类生存中最忠厚的朋友,地里、田里的所有农作物没有哪样不浇注牛的血汗,一年到尾,牛辛辛苦苦地耕田梨地,到头来,"牛儿耕田牛吃草,马不犁地马吃谷",牛儿连谷米是什么味道都不晓得,未免太失公道,太亏待牛了。于是,莫一大王倡议,定春耕耙田插秧后,牛稍得歇息的四月初八这一天为"牛的生日节",让牛好好休息一天。从此,这天一大早,人们就把牛栏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用三牲、香糯饭祭祀天地、祖先之后祭祀牛栏,祈祷牛王保佑它的子孙健壮、兴旺,能为人出更大的力气。祭祀时用青菜叶包裹糯饭给牛吃,谁知牛从来不敢吃白色的东西。此时,专门偷吃农家作物似狐非狐的动物,连狗也不敢惹的"狗舅",趁人不在,把香喷喷的洁白糯饭偷吃光了。人来了它就逃之夭夭。年年如此,人们没有法子对付,只好去求教莫一大王。莫一大王想了一下,轻声附耳叮嘱来人如此如此,便会平安无事。于是,壮家人家家户户按照莫一大王传授的秘方,把糯米饭染成了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四月八这天,"狗舅"又来了,看见花花绿绿的五彩糯米饭,不知是什么东西,不敢偷吃,家家都如此,只好饿着肚子跑走了。牛栏里的牛看见,以为是什么奇花仙草,高高兴兴地嚼在嘴里,吞进肚里。从此,四月八蒸五彩香糯饭的风俗在壮家各地传开了,一直传到现在。如今,科技发达了,自然已没有人再烧香供牛栏,给牛吃糯米饭了,但在宜州不论城里、乡间家家都还流传蒸糯米饭,吃五彩香糯饭的习惯。四月八这天,菜市上、街头上,有小贩专门卖五彩糯饭,小学生手执一团如花似锦的五彩糯饭高高兴兴地走向学校,组成了又一幅充满浓厚乡情的壮锦!

关于宜州民俗文化和宜州民俗文化手抄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