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阳新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阳新民俗文化手抄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阳新的民风民俗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湖北民间美术阳新布贴的来历、技艺、形式、特点?
阳新布贴(阳新县):由阳新农村女性灵活运用不同布料,在底布上构图设计,经裁样、剪拼、粘贴、锁绣制作而成,具有各种精美图案的一种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 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 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阳新布贴深藏于民间,直到1985年才被发现。一经问世,阳新布贴即以她独有的艺术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间美术展览”。1987年问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对布贴进行了高度评价。1988年《中国文学》英文版首次将阳新布贴的专题文章和一组彩照向海外传播。1989年起,阳新布贴多次飘洋过海,出展前苏联、塞浦路斯、利比亚等国家。 ------------------------------------阳新布贴是一个古老的的民间美术品种,”阳新美术馆美术干部尹关山说。尹对阳新的布贴文化做了20多年的研究,他说,阳新布贴原来一直不被外界所知,上世纪的1985年----87年,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民间美术普查与收集时,才发现了这一珍贵的乡土民间美术奇花。1986年,阳新布贴第一次披露于《湖北民间美术展览》,1987年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展出,1988年的第三期的《中国文学》英文刊首次向海外传播,接着到苏联、利比亚等20多个国家参加展出。阳新布贴还被选入湖北省小学、中学、中师、高师等美术教科书。 “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至今还无任何文字可考,” 尹关山说。阳新建县在公元前201年,尹于1985年调查了一个当时健在的80多岁的老太婆时,按老人的说法,尹就此推断,阳新布贴至少有200年的历史。 阳新布贴首当其冲的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他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尹对阳新布贴的评价是这样认为的。 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 像太子屋李组的黄带娣老人一样,尹关山对阳新布贴表示忧虑。他说,民间艺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承载着阳新千百年来地域文化的布贴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据尹老师分析,布贴的老一辈制作者正在逐步消亡,年轻女子更是不愿顾及这种费时费工的活儿。各种商品的日益翻新,布贴也就在失去了它的价值后渐渐被人遗忘了。民间的布贴精品已经不多了,只有上百件作品被省文化馆收藏。 多年来,尹为阳新布贴的开发和保护多方奔走,去年底,有幸被评为全市十大文化产业品牌,其写出的《阳新布贴经济开发构想》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认为,对古老的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是有其市场前景的,阳新布贴投资不大,地方文化部门、农村个体经营者都可以实施开发;产品的销路可以向城市的楼堂馆所、旅游景点推销,可向喜爱艺术的人士提供收藏,也可向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赠送。另外,对产品样式及内容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实用性进行改造和创新。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单于满足欣赏现代艺术,可能更重视地方特色古老的民间艺术,阳新布贴在不久的将来会焕发新的生机。 --------------------------------------阳新县,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处长江中游南岸。县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在漫长的小农 虎头馋兜 经济社会里,阳新布贴这一劳动妇女的实用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体系,并原汁原味地延续至今。 阳新布贴的实用物相当丰富,从自冠至履的童装到童枕童玩,从婚嫁饰物到妇女家用,以及庙堂蒲团、吊幡等,有近30个品种。其内容多为传统的吉祥图象,也反映一些日常生息,地方农作物和山林水泽生物等。 阳新,周属楚。阳新布贴那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浪漫无羁的组合构成和黑漆点金似的色彩处理。鲜明地凸现出楚文化特征,同时又有着特定的地域传统风格。 阳新布贴于1985年才被发现并披露于世。1987年参展《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为中外游客和专家所刮目。1989年以来,阳新布贴已先后出展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利比亚等国家,被认为是巧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所致、随手剪来。阳新布贴这束山野奇花始终伴随着敦厚的民风和制作者们的独到追求,盛开在阳新境内。 楚风横溢的阳新布贴 尹关山 状元拜塔·肚兜 一个古老的民间美术品种——一阳新布贴,在鄂东南山乡、长江南岸的阳新县不知默默无闻地流传了多少个岁月,直到1985年才被世外发现,首次披露于1986年的《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1987年悄然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展出后,竟使诸多中外游客和专家叹为观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竞相载文载图评介,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1988年第3期的《中国文学》英文刊物率先把阳新布贴的专题文章连同一组照片向海外传播,更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花一跃而出墙。 1989年以来,阳新布贴己先后被送往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利比亚等亚非欧国家展出,被许多外国友人争相拍摄和临习。一位前苏联的观众,当了解到布贴是由姑娘做嫁衣时所剪裁下来的边角布料拼贴所致,不仅热情赞扬这种勤俭精神,而更加赞赏其艺术创造才华,不禁在留言簿上借用俄罗斯神话故事中的传说,赞喻制作阳新布贴的中国人民的手是“黄金手”。 至今,电视专题片《阳新布贴》多次被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广东、黑龙江等电视台播出。阳新布贴还被选入湖北省小学、中学、中师、高师等美术教科书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布贴,本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实用工艺美术。阳新布贴似乎不值得被额外加以关注。然而,当我们翻开 1990年版的《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一书时,在“布贴”辞目后,被提到并较为着重介绍的地方布贴唯见“阳新布贴”一家。这便足以说明,阳新布贴非同一般! 浏览阳新布贴,首当其冲的特色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楚文化专家们的叹服。加上她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丰富的针刺线绣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她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味档次。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一切,一直流传至今,她似乎都是亘古未变。直教人置身于阳新布贴的氛围中,有一种不可明状的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快感。 经多方查找,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己无任何文字可考。其实物因与日常实用密不可分,而实用的新旧更替之故,传之久远的布制物不可得。据我在发现阳新布贴的1985年,当时健在的80多岁的老太婆言:“我婆在娘家做囡就会做。”以此推断,至少也有二百年的历史;若从实物所体现的楚文化风格看,显然就远不止这个时限。阳新建县早在公元前201年,周属楚地,阳新布贴所处处凸现的一脉相承的楚文化风格,其渊源虽无考据上溯至周,至少可以断言,应是一种相当久远的民间传承。 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在阳新,大凡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传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时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俗称“有喜”)以后便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自己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也可作为贺礼相送。 新春或集市欢快的日子,总见一些七、八上十岁的小女孩在大人的牵带下,或出没于集市、或端坐于戏台下、或跟随父母去做新客雀跃于乡间小道,她们身上往往都有一件精巧的莲花披肩系于颈项,分片缀饰的布贴花果在胸前背后,一瓣一瓣地散开来,披肩下端并系有一个个小银铃,走起路来叮当直响。怀揣心机的大人们便可以在这恰似彩蝶纷飞的时日,沿用古老的习俗,为自家或亲朋家的后生仔挑寻中意的媳妇。 出嫁的新娘,也往往穿戴起多层缀饰、更为繁艳的花披肩,把自己打扮得异常俊俏。还有那成双成组、琳琅耀眼的布贴飘带,吊饰于新房帘外和床帐内外,使人感到天上的仙境也比不了人间的洞房。 阳新布贴的实用体系的确相当丰富,从自冠至履的童装到童枕童玩,从新娘婚嫁到妇女家用,以及庙堂蒲团、吊幡等,据粗略统计有近30个系列。每一个系列,其外观样式又随着各具乡风及制作者审美观的不同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仅举儿童隔涎隔饭食、护胸和保暖用的兜兜一项,其外观随着孩童年龄、穿着季节的不同,这种外部轮廓的变化样式,在我们所见竟不下数十种。外轮廓的变化带动图案物象和组合的变幻无定,我们在一次次的收集中,绝不亚于观看一个魔匣般的万花筒。 就阳新布贴图案的取材而言,多来自传统和民间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似乎并不十分广泛。然而,从我们所见的千百件布贴实物中,还从未发现彼此雷同的组合图案。究其因,除了庞大的实用形制体系导致构图框架的丰富之外,这便是阳新布贴浪漫无羁的状物造型手法。 “三尾鸡五尾凤”是民间画诀中区分鸡和凤的主要法则。布贴中的鸡和凤,除了尾数遵循此法外,尾之形状则大胆地利用那粗犷的剪刀之笔在五彩的色布中毫不顾忌地自由驰骋。忽儿形似刀 豆,忽儿状如藕节,忽而象柔和的飘带,忽儿又象沉重的锣锤,更有趣的是将尾饰和花草茎蔓混合在一起,真是斑烂纷呈。 儿童马甲或是抱裙上的莲花,分明是一种水生植物,与其连缀的不独是毫无理由的藤蔓,还有佛手、桂花、双钱和骰子等。此乃制作者出于对孩童的俱多美好祝愿,将这些吉祥物用心集于一局,这实在是一种心象的表白,虽“不合理”,但尽情表达了母爱的良苦用意。 象征造型是中国民间美术惯用的造型手法,阳新布贴也不例外,如用一凤(凤呈祥)、一鱼(鱼献宝)、一梅(梅呈五福)等。那么,利用汉语谐音寓意,则在阳新布贴中多有精到体现,一个卍字图案(“卍”即“万”)、一个烟袋(“袋”谐“代”)和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在构成上,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寿双全”,寿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双钱)位于两边,这种当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显得十分均衡对称,其组合构成上所显示出的匠心真是协调之致,完美之致。 善于巧妙装饰亦是阳新布贴的另一造型手法。以布贴书包等多见的仙桃为例,单从这一物象外表来看,实在是够简单的了。 双虎抱裙 但是纵观一件件布贴实物,却可以让人欣喜地领略到这一简单造型的多样存在。它时而当中纵剖成块,时而又在挑尖处横割成块,时而于内部饰一小桃,时而还见其中饰出花叶,时而又将铜钱等物饰于桃内,或是多样间杂装饰,加上色块的变化,真是样式百出。其内结构不管是按成像规律(当中纵剖)来装饰,或是按其色彩常识(桃尖处横剖)来装饰,或什么也不遵循,只图好看、图变化,都不失为凡人心目中的艺术之桃。 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随手拈来。阳新布贴这束奇花始终伴随着敦厚的民风和制作者们对美的独到追求,盛开在阳新境内,你只要有心采风,常常会碰到一些年轻热情的村姑落落大方地打开衣箱,一下子端出一大迭五彩斑澜的布贴实物,让你对充满浪漫遐想的楚文化闪现在这方地士的艺术奇观一饱眼福。 ;ID=278716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阳新不知默默无闻地流传了多少个岁月,直到1986年,它首次在《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上露面后,才被世人所知。1987年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展出后,竟使许多中外游客和专家叹为观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1988年第3期的《中国文学》英文刊物,率先把阳新布贴的专题文章连同一组照片传向海外,更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红杏出墙”。1989-1990年间,阳新布贴被送往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苏丹、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家展出,许多外国友人争相拍摄和临习。 在阳新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传导下,用边角布料拼贴成五彩图案。到了出嫁时,便将做嫁衣时所裁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以后就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还可将其作为贺礼赠送。 在春节里、集市上,一些七、八上十岁的小姑娘身上往往系着一件精巧的莲花披肩,分片装饰的布贴花果,或在胸前背后,或在两肩和背后,一瓣一瓣地散开,每瓣下端系有一个小银铃,走起路来叮当直响。婚嫁时,新娘往往穿戴起多层叠饰的大披肩,把自己打扮得更为俊俏;新郎家中挂起各式各样的布贴帐吊,把新房内外装扮得分外妖娆。孩童的包裙、童帽、馋兜、背褡、玩具虎、猫、狮和布球、花篮等,大多都用布贴装饰得五彩缤纷。而每一种功用的布贴物,其样式和图案组合又不尽相同。仅儿童馋兜就有数十种。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因此,同一题材的千百件布贴实物中,还从未发现彼此雷同的组合图案。一个简单的“仙桃”,就有纵剖、横剖、组合剖、桃内饰桃、桃内饰叶或饰以其它瑞物的多种表现形式,令眼花缭乱。
富池“三月三”庙会纪念什么人物?
对三国时期东吴大将甘宁的纪念。阳新富池“三月三”民间庙会,是湘鄂赣三省边区老百姓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发地在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举行的一个盛大民间节日活动。
由于富池曾属吴地,加之甘宁屯兵多年。所以,当地民间有关三国传说故事甚多,已搜集整理的三国故事有《四气周瑜半壁山》、《甘宁斩马》、《神鸦护主》、《拨箭港》、《救命墩》等十数篇。其中,以纪念甘宁的《甘宁斩马》、《神鸦护主》的民间故事最为优美。也是纪念甘宁的“三月三”民间庙会的主题传说。
民间故事《甘宁斩马》说的是当年孙权建都武昌(今湖北鄂城),派大将甘宁镇守阳新富池口。由于连年战争,百姓的日子过得艰苦。
关于阳新民俗文化和阳新民俗文化手抄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