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敬畏传统文化,以及敬畏传统文化的成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为何如今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呢?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具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时代精神,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传播开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骄傲自信的土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部分。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参与程度较低,政府独力承袭文化传承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政府的工作越来越多,政府“搬运文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意愿不强,难以形成全社会的协同效应。
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有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倾向。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人们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正在减弱,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显著下降。虽然知识的丰富程度已无法与过去相比,但文化的根基正在动摇,重视文化的意识正在下降。
传统文化须敬畏的阅读题答案
一)《传统文化须敬畏》(23分)
16、(2分)秉
17、(3分,1+2分)反问 我们应当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非常细致地爱惜与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18、(3分)原文示例: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
19、(3分)D
20、(12分,各3分)
中心论点:传统文化须敬畏(或我们必须以敬畏、慎重、呵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第③段:批评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客气的态度(或从反面论我们必须爱惜和保护传统文化)
第④段: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
第⑤段:传统是不可能被彻底否定和抛弃的,它需要我们的善待、更新和培育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态度?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持恭敬,学习的态度。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千年的绵延生存争斗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人类智慧,为中华民族走能够走向更强大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智慧的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养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无私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积累,使得中华民族。
能够披荆斩棘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在日常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敬畏,值得我们恭敬,值得我们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财富,为整个人类他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有今天的我们,因为我们沿着中华传统文化文明。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有着虚心谨慎学习的态度,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才是我们的国家。从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强大起来。
今天是互联网区块链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整个世界憧憬发生格局变化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学习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加速我们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处在了又一次信息革命的时代,又一次重置信任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必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顶峰,影响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这里告诉每一个骄傲的中华儿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谨慎恭敬,保护传承学习的态度。
“心存敬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敬畏”,这是一个状态的两面,敬对内心,畏对外部;
但这个畏不是“怕”而是一种清晰认知后的震惊、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状态,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惊-敬-信”一体的东西;
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类内心那种万象森严,持有的一样的心理状态。
--
《写在语文边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后由 袁卫星 于 2012-12-13 12:35 编辑
引言 定义敬畏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横跨东西屏障,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座右铭。
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是什么?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在这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一句话,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们就会明白,敬畏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在我国,古人对“敬畏”早有精辟论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乐”之达观;有“君子观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饬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之告诫;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劝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习惯......
中国语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由对“天”的敬畏在现实中转变为对“大人”、“圣人”之敬畏,中国人的敬畏对象是指向道德典范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其现实中的代言人。这里的“畏”具有主动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间,“敬”是因,“畏”是果。“畏”在这里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指一种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表达的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
而在西方语境中,“敬畏”往往从“敬畏上帝”开始。英文钦定版《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希伯来书》中则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华,那是隐秘的,这就使敬畏没有了具体可观的意向对象。由于意向对象是不可观的,因而其不可能成为敬畏者的价值取向,对上帝敬畏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上帝,而是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这种怕是与敬相联系的怕,如果不与敬相联系,那么这种怕和动物本能的恐惧也就没有二致了。在西方语境中,“敬”和“畏”之间,“畏”是因,“敬”是果,顺序不可逆转。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自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将人们的生活送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横行,他们开始只关注自我、只关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情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倾听和关注,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这给个体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造成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
从前有句老话,常人都知道,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我们可以不相信天地神灵,但我们必须相信道德规律。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律令规则。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会淹没一切。
我们要敬畏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的集中体现,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基础秩序的混乱。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我们应当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换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我们要敬畏民意。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民意不是官员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随着盛它的容器变化而相应变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诈的。
我们要敬畏信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心存敬畏。
为什么敬畏传统文化
我随便说说,你随便看看。一家之言,不必较真。
为什么敬畏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是和现代相对的一个词,现代一般是指以工业为支撑的社会,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一般都叫传统社会。不独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2,文化的定义很多,各种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定论,一般来说,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中生产的精神产品,应该问题不大。当然也可以用中国古人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文化包含两层意思,文即人文,化即教化。
3,传统文化,模糊地说,就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非中国独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
4,你的问题,“为什么敬畏传统文化?”我想你想问的更多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么就单说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传统社会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等级社会,文化当然也是建立在这个条件下的。不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后来的各个时代的文化,都带有这两个特征。农业文明,比如家庭伦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这个,以儒家为代表,其物质层面的原因,无非是方便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最适合农业活动,不强调个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个人只是家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来说,“祖先崇拜”甚至是“孝”也是源于此,要维系家庭结构的稳定,最终维系农业生产的稳定(当然,还有其他精神层面的原因,暂不多说)。再如,等级制度,毫无疑问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是社会伦理的根本,其实就是在维护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围绕农业文明和等级制度而诞生的,这是它的社会基础。
5,怎么对待?也就是你问的“敬畏”的问题。我觉得并不一定全要敬畏,传统社会的文化,当然有优秀之处,有些东西在今天也依旧适用,但同时,限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传统文化也并非全是好的,全值得敬畏,比如说三纲五常,要敬畏么?风水看相,要敬畏么?三媒六证,也要敬畏么?裹小脚,也要敬畏么?这些东西也都是传统文化啊。所以,我觉得,尊重历史是应该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也没有错,但并不是说“不忘记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就一定要敬畏,孔子还说“当仁不让于师”呢,是不是。尊重和学习前人的文化,当然是应该的,这会让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人看得更远,走到更顺利,而不是往后退。
敬畏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敬畏传统文化的成语、敬畏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