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赏石文化,以及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宋朝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宋朝赏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文人雅士将观赏石以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得今人深入了解观赏石文化。
元代赏石在民间发展,陈列于文房,具备峰峦沟壑的小型石最受欢迎。明代精致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造园选石与文房赏石,成为士人赏石的经典传承。进入清代,人们逐渐摆脱了山石自然崇拜的束缚,开始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建都开封,改名东京。由于宋朝一直是文官掌重权,这是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两宋尤为突出,中唐至北宋,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种文化至宋徽宗赵佶时达到顶峰,文风更加清新、精致、小巧、空灵、婉约。影响到诗歌、绘画、园林等各个方面,赏石文化自然也在其中。
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历代帝王中最大的赏石大家,他主持建造的“艮岳”,是古今最具规模的奇石集大成者。
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用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
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包括赏玉文化、园林景观奇石等多个方面,其历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而黄帝更被认为是早期赏石文化发起人。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著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古人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
上述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并进而影响到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赏石渐成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并成立了国际爱石协会、国际自然艺术石爱好者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
清代赏石文化有哪些?
进入清代,享受自然山水美的同时,不少人对自然山水进行了详细考察、探索,揭示名山大川的自然奥秘,使山水审美和山水科学相结合,促进了山水审美的不断深化。明末清初,园林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文人画家也积极参与造园,园林中置石、叠石以奇特取胜,把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使园林意境深远,更具诗情画意。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扬州个园中有四季假山,采用以石斗奇、分峰用石的手法,表现春、夏、秋、冬意境。
园的正前方为“宜雨轩”,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园的后方为抱山楼,楼上下各有七楹,西联夏山,东接秋山,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绿斑驳的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情,看着竹叶让人会意“月映竹成千个字”,这也是个园得名缘由之一。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人们“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传达了传统文化中“惜春”理念。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过园门则是仲春的繁荣,这里用象形石点缀出十二生肖忙忙碌碌争相报春,还有花坛里间植的牡丹芍药也热热闹闹竞吐芳华,好一派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春色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个园春山宜游,原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我国古代赏石的
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以下:
瘦、漏、皱、透、韵。比如古代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德石,就把这些要素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庭院石、景观石类,选择瘦、漏、皱、透及有韵味的传统观赏石,更能显示出大气磅礴,沧桑之美。因此,古代传统的赏石理念以瘦、漏、皱、透、韵为美。
中国观赏石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石文化发端于原始人类的原始工具制造,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创造了石头工具,随着石头工具制造技术的精进,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
同时,由于维持生存的物质来源相对丰富,原始人类开始有了美的追求,于是有了用漂亮的石头制作小饰物来装扮自己,以引起异性的注意。
中国赏石文化,究竟是如何体现“道法自然”的?
中国人喜欢赏石,因为石头对于国人有不一样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坚韧气质,而且,人们在赏石时往往非常注重道法自然,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在石头这方面,我们所爱的并不是那种自然打磨的石头,在一些园林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因为,那些石头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人的品位。
一、石头与道法自然的结合是道教的一种说法
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间,他们对石头往往有着很通透的理解,比如,文人爱石,而仁者乐山,它们认为石头代表着人们身上一种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节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法自然,因为古人喜欢石头的品德,所以在很多园林建设中,他们不惜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将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运过来,只为了显示出他们的节气。
二、石头象征坚韧的品性
石头被大众所喜爱,也有一方面是因为它艺术的气质,因为很多石头,里面都是暗藏玄机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玉石,从外面来看,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是从种种方面来看,它还不是一个普通的石头,有很多专业人士是会看这种玉石的,如果挑中了一块上等的玉石,那么人们就真的是属于捞着了,因为剥开玉石的外表,我们就能看到里面晶莹剔透的玉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这么喜爱玉的原因,所谓深藏不露,说的就是玉石了。
石头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收藏的一种艺术品,虽然很多普通的石头根本就一文不值,但是他们也是经过多年时间的冲刷打磨的,所以它是一种时间历练的象征,也能代表人的品质与美德,很多不同形状的石头是非常美观的,比如心形石头。
赏石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我国赏石文化,最早是在园林中得以实践,苑内筑丘、设台,布置山石。《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益收狗马奇物,充韧宫室,益广沙立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我国园林最初的形态称为“囿”,即起源于殷商时期。囿最初是帝王放养禽兽,以供畋猎取乐和欣赏自然界动物生活的一个审美享乐场所。
先秦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有了剩余,猎取的一些动物,能成活的,便圈起来人工饲养,以后随范围扩大和种类的增多,渐渐发展成为园林的雏形。
除园林石外,这时最早开发出了观赏石中的灵璧石。灵璧石主要产自于安徽灵璧县,远在3000年前,就已经被确认为制磬的最佳石料,并且对其进行开采和利用。从殷墟中发现的商代“虎纹石磬”就是实物的佐证。
这面“虎纹石磬”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礼重器,横长84厘米,纵高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
虎纹石磬发现于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形体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纹造型优美,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薄薄的石片表面,一只老虎怒目圆睁,虎尾上扬,虎口扩张,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躯呈匍匐状,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
石器
传统赏石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传统赏石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