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藏族传统文化,以及藏族传统文化概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西藏文化遗产有哪些?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尼泊尔传入吐蕃,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文化以及西亚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特别是中原的汉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西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装饰、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语言文字、书面文学、民间文学、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掌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地方政权,使得藏传佛教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西藏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当时,西藏的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为极少数上层僧侣贵族所垄断,文化艺术只供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消遣,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毫无保障,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长期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不仅严重束缚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西藏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古迹、道场胜迹处于自我封闭和萎缩的状态。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则更是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中明确规定:要“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1959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西藏文化从此结束了为少数上层封建僧侣贵族所垄断的历史,成为西藏全体人民继承和发展的共同文化遗产。40多年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为满足西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全体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
藏文化主要体现在哪里
藏文化主要体现在历史悠久的藏语言文字,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有医理独特的藏医藏药,有美轮美奂的壁画、唐卡、金铜造像,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民间歌舞,还有大量至今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史诗、歌谣、谚语。
这些都是西藏人民的财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西藏文化改变了过去封闭、停滞和萎缩的状态,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势,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近20年来,中国中央政府致力于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采取多种措施,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2006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国家文化部批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1项,西藏有22项列入其中。
其中包括民俗类、藏医藏药类、民间美术类、民族民间史诗等等,都传达了藏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信息。
什么叫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1、语言: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
2、藏文: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 。
3、文学: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4、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5、姓名: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名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单增曲扎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
如多吉次旦简称单增曲扎简称单曲,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较常见,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族
为什么藏族的传统服饰是袍子?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不论是汉族,壮族,维吾尔族等等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为人所熟知的位于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传统习俗外,他们的传统服饰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藏袍,作为藏族人民最平常的衣着,特点表现为腰襟肥大,袖子宽长等等。但为什么他们的传统服饰是如此独特的袍子呢?原因如下:
一、藏袍适应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生存在高山上的民族,青藏高原气候差距,昼夜温差都较大。白天火辣辣的太阳到了晚上就开始吹凉飕飕的冷风,但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为了打猎干活方便,选择了藏袍这一服饰。藏袍宽大肥硕,就像袋鼠妈妈的口袋一般,如此也更加方便人们将胸口的位置放置一些物品甚至可以带着孩子。在寒冷的夜晚,也可以解开藏袍铺在地上,躺在上面既可以做被子也可当铺盖。由此可见,藏袍十分适合他们的日常生活。
二、藏袍较为美观
男式藏袍宽大带袖,女士稍窄,有分袖无袖两种。女士大多色彩鲜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跳起舞来翩翩飞舞,优雅美丽。在腰上也可以系上各种各样的尾饰,农区的藏袍也十分高贵典雅,在舞台上表演也毫不逊色。如此美观的服饰连汉族人民也想尝试一番。
三、藏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藏袍早在公元前111年后已经出现,他们代表着西藏地区历史。在不断地文化交流过程中,藏袍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和演变。藏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类普通的服饰,涵盖了我们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少数民族智慧和审美的象征。作为这样一种美好的象征自然应该作为传统服饰不断流传。
如果有机会,那一定要去西藏看看壮美的风景,也一定要尝试一番我们藏族的传统服饰,袍子。
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崇善利它
真、善、美是每个民族及其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的价值观念,真诚、善良、美满也是每个民族及其文化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善是指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举止,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举止即是优良的社会公德。崇善是崇尚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举止,因此,崇善也是崇尚社会美德。众所周知,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族传统社会全民信教,因此,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传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就有一部名为《十善经》的经典,吐蕃王朝依此制定了“十善法”等一系列法律,用来治理社会,这也成为吐蕃法律的基础。佛教十善分别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十善也称之为十善业,以身、语(口)、心(意)三门归类,十善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为身之善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为语之善业,不贪、不嗔、不痴为心之善业。身、语和心三门也就是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等三方面的活动,可以说这三个方面包括了人的内在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举止的一切活动。十善是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所有佛教最基本的思想内容,也是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佛教各种不同的戒律也依此为基础,进而约束信徒的思想和行为等一切活动,教育他们行善积德、习修身心,最终达到清净自我、圆满成佛的目的。
十善的反面是十不善或十恶,十恶是我们应该克服的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不道德的思想行为。与十善相反,伤害生命、窃取他人财物、邪淫乱伦、恶言相向、挑拨离间、妄语欺骗、花言巧语、贪图便宜、憎恨无忍、不明事理等,既是不善的思想行为,也是不道德的。针对这些不道德的思想行为,佛教也相应地提出了对治的理论和方法。它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憎恶,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由此可以看出,清净自我、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团结友善、慈悲利它、明知正见、珍爱生命、感恩图报、积极奉献等,是“十善法”所要强调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
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菩提之心,而菩提之心归根结底也就是利它之心,大慈大悲的菩提心的宗旨在于利他。世俗的愿菩提心是利他的心愿,利他的决心,利他的信心,以及利他的思想精神。胜义的菩提之心是超世间的慈悲之心,它由法性所缘,属于究竟的菩提心,是清净无染,不动不灭的利众之心,可见,菩提之心也就是断绝自私自利,利益无量众生的利他之心。藏传佛教经典《佛子行》中说:“自那轮回无始起,众生母亲给我爱,而今众生身陷苦,独我安乐有何用,为了解救众生灵,大发菩提佛子行”。“苦难来自求自乐,佛陀来自利他心,自乐他苦相换位,此便即为佛子行”。[9](P.111)发菩提心也要懂得换位思考,应知道无尽的苦难来自哪里,圆满的佛陀来自哪里。《佛子行》也说:“总而言之凡行动,应当扪心自省之,时时清醒加自觉,为他谋利佛子行。如此精进做善事,皆为解除众生苦,凭借洁净三轮智,回向菩提佛子行”。[9](P.113)同样,行菩提心、利乐众生,也要修持六度,而修持六度就是慈悲利众的实践。如《佛子行》说:“欲求菩提须舍身,何况布施身外物,因此不图报异熟,一心布施佛子行。无戒不能成己业,何况关乎利众生,自当抛弃世俗欲,着意持戒佛子行。佛子菩萨善为旨,故将遭害当宝藏,对众无怨亦无恨,修行能忍佛子行。只图自利小乘士,也能如同燎发忙,何况为了众生事,精进不止佛子行。理当知晓除烦恼,惟有寂止殊胜观,远离四香无色心,一心入定佛子行。无智徒有五彼岸,不得圆满成佛陀,方便并具离三轮,致力修智佛子行”。[9](P.112)依此看来,菩提心的践行既要有舍已为人,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也要有区分善恶,行善戒恶的伦理道德。既要有忍辱受怨、宽容忍让的精神,也要有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既要有专注于事业,一心向善的敬业乐道精神;也要有崇尚知识,崇尚智慧的求知悟道的精神。可以说藏传佛教的伦理道德大都是利他主义的阐发,藏传佛教的一切修炼和行为,都渗透着利他主义的思想精神。因此,可以说,崇善利他既是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既是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基石,也是藏民族协调和处理社会各种关系的理论依据。
西藏传统文化有哪些几个方面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参考资料
[1]
藏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藏族传统文化概论、藏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