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在德育课中如何渗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cheng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 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认为如果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因为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cheng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都比先前复杂了许多。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也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二、传统文化重视德育,万事德为先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纵观古今,孔子及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成了为人师表的楷模;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社会事业态度以及“饭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意识常态,永远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与成功的典范;孔子“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又在启迪人们永远向前,自强不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以六艺教育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在当时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德育为先。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这是第一位的。
三、传统文化重视热爱人民的教育
老子的著作里,他以哲理的思想呼吁世民“守无道”、“重积德”,抨击统治阶级的贪欲,主张“无为而治,人心复朴”的治国方略,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推崇的。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自古及今,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民本思想在阶级统治中的作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民本思想在固化社会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各个时期治国者的推崇,民本思想最终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engXiaoPing说: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说: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就是要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无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据传说统计,新中国建国以后,一些高级干部因与以上精神相悖,进而贪污犯罪,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当初北上长征后所剩红军的总额。这一惊人数字的后面,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落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本身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过传统中国节 ,做现代中国人”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做人不能忘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如何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渗透中华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我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相通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科教育,同时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义礼智信”,结合现实来诠释,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二、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如单元主题《成长中的我》、《顺境和逆境》让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爱、自信,战胜挫折;《同在阳光下》让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扬帆起航》教育学生爱校;《走进社区》让学生爱家爱社区;《在同一片土地上》让学生爱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声音》教育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学生爱集体;《历史启示录》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财富论坛》、《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让学生更爱自己的祖国,忠于祖国。《学会学习》其实是培养学生的“智”;《跨越代沟》教育学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教育学生人与人相处要讲“仁义信”,讲文明礼貌,宽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诚实守信;《无序与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遥》体现了法律的重要性,作为公民应该守礼,现代最大的礼就是社会的规则,包括心中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三、重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四个主题:一是“成长中的我”,教育学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与他人”,优秀传统文化和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利益,我们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三是“我与社会”,我们要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与国情”,教育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七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社区考察”教学布置 “端午节民俗社会调查”;八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进行“岭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响”和 “侨乡文化”教育;九年级可以结合“民族精神”教学进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结合“小康社会”“两会”教学进行 “国情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配合学校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设置“非遗”校本课程,让学生选修一项地方工艺,如舞狮、茶泡、木偶戏、刺绣等;可以在文化遗产日举行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技艺比赛、对学生普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第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比较优秀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今天,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就要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善用各种资源,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开展活动。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教育学习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如何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 展,学校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 学校想要培养好的“种子”,就必须要有好的、肥沃的、健康的“土壤”,这 个土壤就是和谐的校园儒学文化。 一、润物无声——和谐的德育氛围 如何实施德育教育,构建和谐的德育氛围,途径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是主 渠道,然而校园儒学文化的德育渗透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总和,通 常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文化建设以及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等。校园文化是 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促进、约 束、规范等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 式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如果我们致力于营造高品位、有特色、多样 化的校园文化,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就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校园文化作 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 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 生素质。校园文化是积极、活跃的文化,实践证明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 化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氛围保证,促进了良好 校风校纪的逐步形成。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儒家文化倡导的“仁”所 包含的伦理道德是 2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灵魂,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传统文化在德育课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